诗歌鉴赏练字类题目
诗歌鉴赏语言-炼字专题训练

【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玉楼春》
“闹”字将枝头静态的红杏写活了, 杏花开得正热闹,花团锦簇,蜂舞蝶绕, 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炼动词
【例】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王维《观猎》 草枯以后,鹰眼发现猎物更快更容易了, 诗人用了“疾”字,更能表现鹰的迅疾。 雪融化以后,马跑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 而用了“轻”,比“快”更多了几份轻松。
颜色词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活用词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 该词特殊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 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 样的艺术效果。
找字释义
描述景象
指出作用
实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关于“眼”
(题型: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
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 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
诗诗眼多在第五字。
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 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
“犹”字好(找字释义)
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描述景象) “犹”字侧重表现了伫立时间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
写出了依依不舍的深情(指出作用)
参考答案二:
“空”字好。(找字释义) “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 水。(描述景象) “空”字侧重表现作者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 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指出作用)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4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题】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4分)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3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
[注] 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问题】简析首句“隔”字的妙用。
(3分)3、(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4分)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蓑:同“一蓑风雨任平生”中的“蓑”。
【问题】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4、(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5、(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4分)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6、(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诗歌鉴赏习题-诗歌炼字及答案详细解析

20200302诗歌炼字一、诗歌鉴赏(共3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逢故人王建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
何时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走马登寒垄①,驱羊入废城。
羌笳三两曲,人醉海西②营。
[注]①垄:田埂。
②海西:北海西头,极偏之地。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百战”极言战争频繁,“一身”又突出孤单凄凉,数字“百”“一”对比鲜明。
B.“何时”即是“无时”,蕴含无尽的失望,“每日算归程”突出归乡急切,语言委婉。
C.“走马”二句互文见义,描写战余生活,诗人驱马放羊于寒垄之间,傍晚又驱赶回城。
D.身处偏远的海西军营,见到故人只有羌笳助兴,诗人悲喜交集,一醉方休,愁绪更深。
2. 颈联中“寒”废”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案】1. C 2. “寒”字交代了天气的寒冷,渲染了周围的环境,突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废”字表明城池的荒废破败,表现边塞的荒凉以及战争的频繁。
【解析】【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走马’二句互文见义,描写战余生活,诗人驱马放羊于寒垄之间,傍晚又驱赶回城”理解错误,此句写边塞之人快马登上寒冷的高丘,登高望远,以迅疾的马之动作描写形象表现出其思念家乡的急切心情,在寒冷的季节登临高处写出了其内心的强烈情感,而登高望远的结果却只能徒增伤感的心情,更加深了情绪之怅然。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教师版】初中诗歌鉴赏炼字专题

炼字专题一、炼字题1.提问方式(1)对诗中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形容词、动词)(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2.答题方式(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答题技巧(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判断是否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4)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5)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4.例题【例题】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含义+情景再现)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照应试题)二、训练(2014·四川遂宁)(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6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4分)答案:(1)(2分)答: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心境。
(2)(4分)答:一个“排”字,“推开”、“冲”的意思(1分),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1分),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2分)。
(2015•江苏常州)(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一炼字类题型提问方式1.简析“X”字的双重意蕴。
2.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对词中“XXXXX”句中的“X”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二解题技巧㈠找字两点定位1. 炼字位置:()2. 炼字词性:()①炼数量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李商隐“五十弦”、“一弦”、“一柱”都是些没有诗意的数量词,在本诗中,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②炼形容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蒋捷。
“红”、“绿”,形作动。
通过对樱桃变红、芭蕉变绿的动态描写,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③炼动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溅”、“惊”,明媚的春天,鸟语花香,看花,花却使泪流,看鸟,鸟却使心惊。
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④炼虚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和“共”两个虚词将四个意象串联起来,点出了悠远绵长的意境。
㈡解字四点答题1.写手法。
有了就写,没有省略。
2. 释字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描景象。
有画面,描景象;没画面,析内容。
4. 点情感。
㈢真题训练:例1:(2008年全国卷一)《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过程]:1.找字。
2 解字。
(字手景情)①写手法。
无②释字义。
“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③描景象。
鹭鸟静栖沙滩,飞鸿翱翔空中,构成了江边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④点情感。
诗歌鉴赏炼字高考真题

2012年安徽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问: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3年福建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问: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休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接近即可..2010年广东卷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问: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参考答案①客观上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上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010年江苏卷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问:有人说诗中的“凉”字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参考答案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一起..所以“凉”字是诗的诗眼..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近要求作答..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试分析诗中的“敌”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1“夜归”是本诗的关键;诗中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开篇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012年重庆卷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预报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参考答案“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解析:运用比拟写出山水的变化..1分“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1分暗含着晓云弥散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雨之后水面的宽阔1分;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未答出“暗含义”扣1分。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 炼字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炼字【解题指导】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鉴赏,应将其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1),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2)。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1),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2)。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3)。
【专项训练】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安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下面一首宋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4、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分)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炼字训练题+课件29张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 流入广袤荒原。从炼字角度考虑:一“随”字,化静为动, 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 趋向来。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 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 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 蓬勃朝气。
【答案】①形容词使用自然。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 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 字,在气氛上令人感到古城之空旷,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无相知之人自然 孤寂。②动词使用神奇。"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 影摇,仿佛城也摇起来,化静为动,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 生:“滴",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 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下滴下似的,突出了露珠将滴欲滴的动态感。
解析: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 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 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 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 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 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微风中,亭边柳条、 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 我离去。 “系”字采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 离去的深情,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黄莺在这即将分离的 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 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表达出对此地的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练字类题目1.酒泉子□ 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3.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4.碧湘门①□ 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5.菩萨蛮□ 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
(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大意对即可)6.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
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
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
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