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医历程——梁浩老师
初出茅庐的医学生:感悟与收获

初出茅庐的医学生:感悟与收获2023年,我正式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
这个时刻是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我追求自我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回首走过的路,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医学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初来乍到的医学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庞杂的课程。
前两年的医学生活几乎是每天都在死记硬背和熬夜复习中度过的。
医学知识的涉猎面极其广泛,一些看起来简单的病症也需要深入琢磨才能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不足。
但是,磨砺出的毅力和耐心也比别人更为强大。
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实习。
在实习中,我从医学书本之外认识到了真正的医疗现场,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无论是延迟下班时间、不吃不喝的全天待诊、甚至需要日夜守在病床边,以及处理复杂的病例,都需要医生们用尽全力。
在实践中,我不断学习、摸索、思考,不断完善自己。
此外,我还发现在医学学习中涉及到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
例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技、医学法律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我关注到了这些与医学学科交叉的知识,它们让我更全面地认识医学,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经历了这么多,我从医学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也更加深入。
首先,我深知医学需要理论基础,但更需要实践经验。
医生的工作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技术,同时还要有始终走向前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我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不断创新,将对未来医疗事业的进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我也深刻理解到,医者仁心是医学价值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医学的良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医学生,我在医学学习中承受了重大的压力,但也收获了自己未曾想象的成长。
医学学习之路漫长而曲折,但有信念和希望的助力,我一定会在医学领域上有所成就,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的医学之路:从入门到出师

我的医学之路:从入门到出师2023年,医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不可或缺的科学,能够改善和拯救人类的生命。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的医学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入门到出师,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不停歇地前进,终究能够在医学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我的医学之路,起始于高中期间。
那时候,我开始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慢慢地领略到了医学的崇高和神圣之处。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研究了新型病毒的传染途径,了解了病毒的进化规律,更是阅读了医学界的科研成果,如基因灭活技术和基因编辑疗法等。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强烈的兴趣和天赋。
于是,在高中毕业后,我决定考进一所享誉中外的医学院校。
在大学里,我的医学之路更加精彩。
除了严谨的理论和临床课程之外,我还利用寒暑假和假期亲身体验了医学的真实世界。
我去参加科研项目,从事新药研发,和医生一起看诊病人,出诊社区和乡村,与不同的人一起打交道。
这些机会一次次地深刻地影响着我,成为我的灵感和动力。
但是,医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我曾经因为一点小问题而旁落了实验室,因为考试成绩不如意而自闭,因为太过疲倦而丧失耐心。
在这些经历中,我逐渐明白了医学的艰难与卓越。
医学不仅要求科学严谨的质量,还要求医师全面的素质。
医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拥有关怀照顾病人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长时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所无法代替的。
2023年,我终于要毕业了。
我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并有望成为一名初阶医生。
回首我的医学之路,从入门到出师,充满了无数的努力和奋斗。
从校内的学术竞赛,到校外的志愿者活动;从校园内的学习讨论,到临床外的实践活动;我始终用心去经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我相信,我的医学之路也会迎来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将在医学行业中探索更广阔的领域,深入探究医疗解决方案并以患者为中心来思考。
我将成为一名积极的学习者,并积极参与不同的讨论,以便不断创新和提高。
最重要的是,我将发扬人道、关爱和奉献的精神,始终在未来的医学之路上追求着成长与进步。
学医之路的心路历程

学医之路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医学生,走上学医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从选择医学专业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这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职业。
而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受到了学医之路的心路历程。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次看到医生帮助别人恢复健康的场景,我都觉得这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
当我选择学医时,我对自己充满了期望,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医生。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医学院开始学习时,我才意识到学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医学知识庞杂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掌握。
我必须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参加各种实践课程和实习,才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种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感到压力巨大,但我从未放弃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惑。
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难题而苦恼,但是我从不气馁。
我会寻求帮助,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力解决问题。
每一次的突破和进步都让我对学医之路充满信心和动力。
除了学术上的挑战,学医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实习期间,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有些人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和困境,他们需要医生的关怀和支持。
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共鸣,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医生的决心。
学医之路的心路历程中,我也经历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每当我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或者听到他们对我的感谢之词,我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这些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意义,让我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虽然学医之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学医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我愿意为他人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医之路的心路历程不仅是一段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一段为他人奉献的历程。
27岁时我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师

27岁时我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师我与医生结缘是因为中考时考的太糟糕,只能进入职高就读。
也许印证了一句话“上帝如果关上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我的考试成绩竟然异常出色,最后在高考中凭着不错的分数考进入了河北医科大学。
在大学毕业后,我就进了三甲医院,开始实习了,并报考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第一次的考试,让我深受打击,从来没有一次考试可以让我花这么大的时间和功夫,竟然没有及格,我都开始怀疑自已的智商了。
后来我也就没太在意,心里想今年没通过,明年接着考呗!没过多长时间,医院突然下达通知,所有实习医生如果明年还不能通过医师资格考试,那么医院就不能聘用在此工作了,必须辞退。
我当时就愣住了,害怕了,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现在工作不好找啊!于是我反省了自己,我应该怎样做才能通过下次的考试呢?不管是在哪个医院工作,资格证都是必不可少的,下定决心明年一定要通过考试,可是心里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学。
在查找资料时无意进入了医学教育网的网站,看到里面有临床执业医师的辅导课程,看看价格也不贵,就立即付费开课,打算“死马当作活马医”。
真没想到,网校里老师的讲解那么深入浅出,以前自已要读很多遍要理解很久的知识,经老师这么一点拨,理解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让我慢慢恢复了信心,终于通过了考试。
接下来信心大增,又陆续报考了中级职称,还是报了医学教育网的课程。
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是我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通过与不通过的欢喜、失望的情绪中沉浮。
可是我现在竟然一点也想不起当时有多苦,可能在慢慢的考试过程中,真正学到了东西。
一切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结果让我在11年寒冷的季气里感受到了最温暖的心情,让我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奋战,让我在27岁时完成了我21岁的梦想。
我的学医之路(三) [原]
![我的学医之路(三) [原]](https://img.taocdn.com/s3/m/68e345f1ba0d4a7302763a17.png)
我的学医之路(三)[原]2010-08-04 20:29在我的学医的道路上,通过各种途径购书是不得不提的事。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单单靠学习大学时期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我对中医的热爱也反映在对于中医古籍的钟爱上。
我自从迈进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那天起,学校的图书馆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那里真的是中医书籍的海洋。
对我影响较大的书是一套名为《名老中医之路》(分上中下三集)的中医启蒙书,那上面讲述了几十位名老中医成长的经历。
这对我来讲,一方面是学术的启蒙,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自学中医(我是指在完成学校的功课之余,自己攻读课外的,但也是将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中医所必需的中医典籍。
);另一方面,这些名老中医的刻苦研读的精神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随着我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开始不断地到新华书店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中医书。
记得有一套书,书名叫做《张山雷医集》,是分作上下两册的。
可出版社偏偏是先出了上册,而下册未能同时出版。
我在买了上册后唯恐下册出版时自己碰不到,所以,自从我买了上册后就隔三岔五地到书店去逛。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往书店跑了二十多趟后如愿买到了新出版的下册。
这是我购书的第一个途径---到书店买书。
我经常在傍晚到学校附近散步,有些小书摊上也会偶尔遇到一两本难得在书店中买到的旧书,这些书一般是近现代的名中医的医案,这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
这是我购书的第二个途径---到旧书摊上买书。
有一本叫做《温热经纬》的温病学专著,是清代名医王孟英著的温病学派的经典著作,我在新华书店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后来我突发奇想,试着往湖南科技出版社写了封信,问那里的编辑同志看有没有库存书,如果有的话,我想邮购。
本来我是不抱很大希望的,可是没过多久,编辑同志给我回了封信,信中写到,出版社已经没有库存书了,但是他们被我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同意把出版社仅存的样本邮寄给我。
这是我购书的第三个途径---到出版社邮购书。
有一本对于研究《伤寒论》用药极有价值的本草书,叫做《本经疏证》,这本书的大名我是早有耳闻,很多名中医的书籍中都经常引用这本书上对于某些中药功用主治的论述片断。
我的行医历程怎么写的作文

我的行医历程怎么写的作文《我的行医历程》从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那一刻起,我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道路。
如今回首,那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记得刚刚踏入医学院的大门时,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
厚厚的医学书籍、复杂的人体结构、繁多的病症案例,让我应接不暇。
然而,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激发了我内心的斗志。
那些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日子,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操作的时刻,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基石。
经过数年的苦读,我终于迎来了实习的阶段。
初到医院,面对真实的患者和复杂的病情,我感到既紧张又兴奋。
在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每一次成功诊断出一个病症,每一次看到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都无法言表。
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后,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每天早早来到病房,仔细查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同事们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有时候,为了抢救一个危急的患者,我们会连续奋战几个小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但当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在行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
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尽管我竭尽全力,却依然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那种无力感让我备受煎熬。
但我从未放弃,不断查阅文献、参加学术交流,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患者的误解和抱怨时,保持耐心和理解,用真诚去化解他们的不满。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他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性格变得十分孤僻和暴躁。
起初,他对我的治疗方案充满怀疑和抵触,但我没有因此而退缩。
每天我都会花时间与他交流,关心他的生活起居,耐心地向他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方法。
渐渐地,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脸上也重新露出了笑容。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我学中医的经历

我学中医的经历(一)我学中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师郝先生学习传统中医;第二阶段是上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和现代医学;第三阶段是闭门自修领悟中医精髓。
我把学习中医的经过写出来,给后学的杏林同行们一点经验和启示,少走一点弯路以发扬中华文化的瑰宝造福于人类。
一、缘分我能拜一位睿智、严慈的中医郝梦侯先生为师,真是三生有幸。
1967年我因腰部疾患从河北省饶阳县回到家里,时年19岁,正是懵懂的时候,为了打磨时光与朋友学过二胡、习字。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操持家务,因腰疾不好,时而困扰我活动不顺。
通过我弟弟的同学结识郝先生的三子郝孝彭,由孝彭带领见到郝梦侯先生求医。
初见郝先生是一位衣着朴素,端庄、慈祥的老人。
他留着黑白相间的八字胡,额头特别的宽大,很像画中的寿星老。
腰疾在郝先生的精心救治后很快痊愈。
我的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冲击,每次诊完病后都留下来与郝先生说一会话,我把当时的苦恼、无助、诉说给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
郝先生也受到了冲击,但他一生中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能坦然处之。
每每从郝先生家中出来沉重的心情就会减轻许多。
我知道郝先生喜欢喝茶,为了感谢郝先生,给郝先生买一点高级茶叶末,给郝先生送去却被郝先生狠狠训了一顿。
因为郝先生知道我父母受冲击,工资只发生活费,我下面还有弟妹要生活,这次我才见到郝先生严厉的一面和他坦荡博大的心怀。
我流泪了,郝先生这次也知道我感恩的心思,反而对我感情更加深了。
郝先生膝下一女三子,大姐在保定工作,三个儿子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插队,家中就剩二老。
所以我无事就去郝先生家间或帮助做点事,更主要是听郝先生讲过去的事,后来我父母和姑母、表姐都成了郝先生的患者和朋友。
郝先生也知道了我祖父、三姑、四姑都是从事医疗工作的。
孝彬、孝彭比我年轻几岁,我与孝彬、孝彭以及他们的同学们一起玩,我对琐事从不记较,郝先生也认为我人还厚道。
我不喜欢下象棋和围棋等棋类甚得郝先生赞许。
据郝先生后来告诉我,下棋是千方百计将对方置于死地,而行医者是千方百计救人的疾苦,道不同不相与谋,热衷下棋的人是学不好中医的。
医学之路

兴趣与勤奋带我走向成功————我的医学之路学医之道,精微思,贵之专,非浅尝辄止者可以问津。
从两年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通知书发到我手上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了,我的一生将与医学这门自然科学有着不解之缘。
两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对医学知识一无所知的高中生,到现在成为一名初入医学知识殿堂的医学生,不得不说,接触医学越深,我越感觉到医学的博大精深,那么该如何学好医学这门学学科呢?经过着两年的接触我有以下看法。
王国维先生曾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三位古人的词来阐述他对人生的看法,我觉得学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上面取得成功,同样是一名医学生在人生的成功。
所以我将用王国维先生的人生观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学医必须有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兴趣就像打开宝藏大门的一把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即使大门的背后有千金万银你也不能得到分毫。
相反,如果你拥有了兴趣,那么成功的大门将为你打开,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进入大门,将宝藏拿起来。
正如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们就是要有这种,像对家乡女子的思念,那种动力是惊天动地的。
试想,当我们对医学也拥有了这般的渴求,还有什么可以阻挠我们呢?其次,勤奋同样不可或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有了兴趣的前提之下,我们同样需要踏踏实实的干劲。
要有为了医学这个“伊人”,可为之“憔悴”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哪个伟人的成功不是经历过辛勤的耕作才得到的。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在废侧中可以连续七天七夜的通宵;我们知道爱迪生成功地发明了电灯,可有多少人了解那之前一千多次的失败;药品“六零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建立在之前六百零五次的失败之上的。
综上所述,为了医学的成功,即使你是天才,你也需要那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啊!最后,成功就在你身边。
我们可以相信,在有了兴趣的前提下,在踏踏实实工作的没一个细节之后。
成功就会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般的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学医历程——梁浩老师父亲四十几岁时母亲才生了我。
我八岁便加入了地方的游泳队,常年泡在水里,一游便是数年。
每次训练结束,父母说我辛苦,叫我补维生素、多吃水果,我最爱吃香蕉,但每次吃了它都会拉肚子,却不明原因,让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
上了高中,我逐渐出现了怕冷、腰酸、腰痛、尿频的症状,夜晚睡觉不能平躺。
不久就检查出了双肾结石。
我到解放军303医院做了体外碎石术,手术颇为痛苦,还吃了诸多排石药。
时日不长,右下腹又感觉隐隐的针刺一样的疼痛,做了胃镜,又遭一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自此开始吃了胃药。
第二年结石复发,且越来越大,我跑了很多医院,每次医生都问我先治疗结石还是胃病。
得过肾结石的人都知道,结石发作时剧痛异常,极难忍受。
因此我总回答先打结石,于是医生就会开很多苦寒的排石中药,他们都说我内热,甚至教我可以尝试多喝啤酒,做跳跃运动,结果是结石未去,身体则每况日下,一塌糊涂! 那时的我彷徨而悲观,觉得前途一片迷茫。
2004年10月份,刘力红博士邀请李可老到广西坐诊,我幸运地挂上了他在广西的最后一个诊号,当时刘博已声名雀起,但他还在身旁虚心地给这位长者抄方,我心想这位必定是一位中医界的耆宿。
只见李可老一头银发,淡淡的眼镜后透着矍铄的目光,脸型削瘦,岁月的褶皱写着几分异相,几分飘逸、几分仙风道骨。
李可老左手夹着的香烟,从未间断,右手时常挠挠后脑,询问不多,就操笔为我写方:制附片45克白芍3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川牛膝30克乳香5克金钱草125克滑石30克鸡内金30克肉桂10克生姜45克。
因药量极大,抓药时,捡药的人劝我不要吃。
而我久病已经麻木,没有想什么叫量大,什么叫中毒,当日上午就吃了一付。
午睡起来便有了不同的感觉,常年不出汗的身体,开始发热、微微出汗,手脚开始有劲。
结果结石很快打掉了,十年久病,旬日得解,连多年拉肚子便溏的情况也有了好转!我见识了李可老精湛的医术,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中医治病的神奇!我保留了李老的这个方子!后来学医了知道这是《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加味,也才知道中医界畏乌附有如蛇蝎。
后来,我还用这个方子加减,治疗了很多脾肾阳虚患有结石病的人。
如几年前,有一位70多岁搞西医的老者,他不甚信中医,说中药花花草草,没有多大用处,他患肾结石已经多年,也吃了不少西药,正准备去激光碎石。
我当时“年少气盛”,“学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就以打赌的方式极力奉劝他来吃中药,结果就用李可老给我开过的方子,连服十几日后,他就高高兴兴地拿着几粒半厘米大的石头来找我,要付我诊费,我收了三十块钱,他笑得不可思议。
我初试李可老的方子便有了效果,心潮澎湃,深感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我母亲的身体不好,自我记事起,她一直都很瘦,常年吃东西没有胃口,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原因。
2005年末,她因为总是朝食暮吐,在我们县人民医院治疗了16天,查出有“多囊肾、肾功能轻微不全”,打针吃药都控制不了。
看着她剧烈呕吐气息奄奄的样子,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我找来医书,在病房里焦虑地翻寻,一心只想救活她,但当时自己没有什么功底,套了几个方子,情况更糟。
当翻到陈修园《医学三字经》里“反胃”篇的描述和母亲的症状基本相同,照方煎了一付,喂她一小碗,呕吐竟然止住了!我感到很震惊,中医也能治疗急症?此后我便买了很多的医学读物,心想把中医当成一门业余爱好来学习。
2006年5月份,我的父亲中风住院,当我从外地赶回县人民医院的时候,他的病情似乎得到了控制,甚至可以睁着眼睛与我说话了。
他无不赞叹地说:“现代的医院真伟大,真强!”可是,才过了一个下午,他又昏迷过去,身上头上汗出如油,还发了高烧,护士拿来冰块拼命地敷了上去,还劝慰我们说没有事,不用转院,说昏迷几天就好了。
可怜我还信以为真,到了半夜,父亲呼吸突然急促,忽然坐起来就永远地走了!学医了才知道,当时父亲的高烧出汗是亡阳危侯,所谓“绝汗如油”,此时回阳尚恐不及,哪里还能进行冰敷!《伤寒论》仲景自序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养身长全,以保其生。
现在想来,当年若有今天的觉悟,或许我父仍然健在,不觉又疾首痛心、悔恨交至!06年父亲的病故,母亲知道后伤心病倒,医科大的医生经过检查,说母亲已经是尿毒症的晚期了。
住院透析一个多月,稍稍好转,但她仍走不了路。
是时,忆起李可老,或许李可老能救我母亲?千方百计只打听到李可老家在山西灵石。
于是,我和三姐轮流背着她上了火车。
从南宁去石家庄可以买到卧铺票,但是母亲病重,躺在列车上也是一种煎熬。
可是自石家庄去往太原,车厢人满为患,卧铺买不到,就连站着都要斜着身子,火车到站,走走停停,非常颠簸,我只能扶着一脸苍白的母亲。
为人子,心如刀割。
(愿天下父母健康!)辗转到了灵石,见到了李可老,这是我见他的第二面。
李可老热情接见,叹我们不辞艰辛,夸我有孝心。
他开方后,私下和我说母亲的胃气败坏,预后难测!叫我回家后要如法煎药和精心照顾,并留下他的手机号码,随时联系,我们备受感动,挥手道别。
母亲的治疗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期间多次出现危急情况。
返家不久,母亲因为肌酐过高,全身无力,手脚发抖,情况十分危急,只能电话求助李老,第一次打通,内心忐忑不安,可是李可老却很认真、很耐心地听我陈述了病情,并急切地嘱咐我赶快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姜汁,大黄泡酒后下30秒,急煎频喂,不一会母亲泻下大便,转危为安。
后来母亲又犯腹膜炎,腹部剧痛,床上打滚,我半夜电烦李可老,李老电话嘱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败酱草500克,急煎顿服,病情又得以控制。
再后来母亲多囊肾肾囊肿发炎,左下腹包块凸起,剧痛呻吟,手近不得,李老嘱用四逆汤加炮甲冲服薏苡附子败酱散,炎症得消。
又有一次,母亲输尿管结石发作,小便涩痛点滴不出,腹部胀急,医科大行通输尿管手术失败,我不得不再一次打电话给李可老,他又嘱用大剂白萝卜汤加金钱草250克,人参30克,又把结石打了下来……诸多急症,让母亲受尽磨难!但她却很坚强,反而鼓励起我要好好学习这些方法和经验,要认真记录,不然“她的病就白得了”。
起初,李可老只是叫我拿笔照抄记录方子,如法炮制药物,后来反问起我看待疾病的想法和思路,循循善诱,纠正了我的观点,培养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电话里,多少次因为话筒声音不清楚,他要重复讲解;又有多少次因为年高耳背,他要反复聆听;又有多少次因我愚钝,他又要举一反三,重复观点,话语殷殷,犹在耳际!素生何幸,得遇此良师?李老虽未亲临面授,却是让我接受了最传统的师承教育方式和最直接的临床实践!给母亲治病的经历,让我从李可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治疗急症的方法和破格用药的经验,更坚定了我对中医急救的信心!李可老与我素昧平生,却能和我如此感同身受,对母亲关怀备至!他对生命永不言弃,对疑难病例只知难而进,他一心只想救治病人,以救死扶伤为已任;他长年奔走于穷乡僻壤,坚持给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看病,从不计较金钱和得失。
于是人们戏称李可老为“丐帮”的洪七公,与最朴实的农村老百姓一起生活,没有一点架子,不会让人望而生畏,让人这样的愿意亲近。
《大医精诚》谓:“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
李可老就是一代苍生大医!命运虽然和我开了一个玩笑,让我生了诸多病苦,承受了离别伤痛,但命运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遇到李可老。
李可老的《经验专辑》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常见急症杂症,他在书里把他一生的治疗经验和理法方药,毫无保留的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我多次临危遇难,都从中找到了辩证思路和治疗方法,这本书是我自学的法典!我也因此医术渐有长进。
例如,在书里,李可老常用黄芪类方治疗各种气虚症所致疾病,黄芪经常用至一斤之多,我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自己临床方知其妙。
一日有一妇人来找我看病,年龄五十岁,行子宫肌瘤术后,腹胀难忍,腹部至胸胁胀急,呼吸困难,大便不通,难以入睡。
我翻阅李可老的《经验专辑》第137页:手术后发生肠粘连或不全梗阻,或尿闭,更是气虚为病。
气虚失运则窒塞不通,当塞因塞用,重用参芪大补元气。
……气虚者多觉胀闷,气虚下陷症,胀闷更甚。
不可疏散,更不可开破,迳峻补其气,气足,则升降复常,胀闷自消。
我遂令其买补中益气丸加倍量服用,嘱咐如果没有效果,则改服汤剂。
第二天,她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服药后数分钟,大气旋转,矢气频频,拉出了大便,腹胀全消,化险为夷。
想想现在,剖腹产的人很多,腹胀者更不计其数,若能用补气而不用破气,则又少多少苦痛?《经验专辑》大气下陷症说解:“宁事温补不事寒凉”,确是中肯之举。
又有几个妇女,下肢腿肿,时发时止,双寸脉沉,偶有胸闷,头脑容易昏沉,我用真武汤,五苓倍不效,想到大气下陷,水与气同时下行,大气无以斡旋胸中,气虚无以行水。
遂在行水利湿之方中加入大量黄芪,吃了几付药,很快就可以解决问题。
又有妇女月经前期,双寸脉沉,易烦易怒,易心慌,胸闷,月经前期一周,或半月不等。
我用补中益气汤合方升陷汤,与胶艾四物汤轮流服用,不日亦可痊愈。
又有一人肝气郁滞,两胁时有胀闷,此为经气滞涩。
初与柴胡剂,不效。
观察此人瘦弱,忆起李可老谓“六经本是一经”,全身气虚,殃及于肝经,遂用大剂黄芪与小量四物汤补气活血,不加任何疏肝之品,几剂而瘥。
又有一人多年患便秘痼疾,右寸脉弱,此为肺气不足,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虚无以推动大肠,遂重用黄芪,大便得解。
黄芪更是疮科圣药,又可美颜,李可老尝用来治疗皮肤病,虚劳症亦常用之。
《伤寒》无黄芪,《金匮》无四逆,我每用一次黄芪,便翻查一下“经典”和《本草》,通过这些对比治疗,认真笔记,就会明白黄芪的效用:明白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距,明白只有实践才会出真知,明白李可老为什么一再倡导“学以致用”,倡导“打破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明白为什么“要早临床和多临床”,李可老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人们说他是有使命而来——为的是中医的复兴!中医学院的一些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不耻下问,常常跑到我的药房和我交流治病心得,大家共同进步。
我鼓励他们有自己的小药房,建议他们给朋友同学治病和抓药,遇上难症痼疾,一起探讨。
这使一些学生还没毕业,就形成了良好的治病思维,确立了治病扶阳的方向,不再迷惘。
李可老一再告诫我要熟读《黄帝内经》、要研透《伤寒论》,这是通向医学巅峰的必由之路!在他的启迪之下,我从《伤寒》,《金匮》开始,读到陈修园的《医书十三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范仲林六经辩证》,《经方实验录》,唐容川、胡希恕、刘度舟的著作等等,收获不少!李老教我书要活看,医道靠悟,启示我明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焦“理中汤”脾升胃降的规律,和《郑钦安医学三书》重阳思想“四逆汤”的重要,他说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完美的医学。
2007年,第一届“扶阳论坛”在南宁召开,我又见到了李可老,我鼓起勇气向他拜师,李可老欣然应允,我终于成为了他的弟子!自入师门以来,我倍感自豪和荣幸,同时也体验到医者的艰辛和身肩的重任和压力,师兄师姐帮助我很多,他们的指点和鼓励,让我一个门外汉,一个自学者,可以在中医的路途上走得更远!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我会铭记师傅教诲“生死关头,救阳为急”;铭记“保胃气,救肾气”;铭记“神仙手眼,霹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