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金华、丽水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泛”字看出,颔联中的“②野花落"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后眼见春日之景有感而发。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作者看到树上黄鸟啼鸣,白鸥轻轻飞舞。
颔联,看到满地野花,孤村春意生机初现。
颈联写自己年老,要赶紧酿酒,细雨飘到橙子之上。
尾联写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秋天的古诗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秋天,⼜称秋季,⼀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11⽉,南半球为3⾄5⽉,天⽂为秋分到冬⾄。
⽓象⼯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上⾯,城市⾥会开始清扫⼤量的落叶,⼭区则涌进不少观赏红叶的游客。
下⾯是为⼤家带来的:秋天的古诗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秋⾼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忍能对⾯为盗贼,公然抱茅⼊⽵去。
唇焦⼝燥呼不得,归来倚杖⾃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恶卧踏⾥裂。
床头屋漏⽆⼲处,⾬脚如⿇未断绝。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风⾬不动安如⼭。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译⽂⼋⽉⾥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了我屋顶上好⼏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的茅草缠绕在⾼⾼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
南村的⼀群⼉童欺负我年⽼没⼒⽓,竟忍⼼这样当⾯做“贼”抢东西,毫⽆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林去了。
我嘴唇⼲燥也喝⽌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叹息。
⼀会⼉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样⿊,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冷⼜硬,像铁板似的。
孩⼦睡觉姿势不好,把被⼦蹬破了。
⼀下⾬屋顶漏⽔,屋内没有⼀点⼉⼲燥的地⽅,房顶的⾬⽔像⿇线⼀样不停地往下漏。
⾃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在风⾬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受冻⽽死也⼼⽢情愿!注释秋⾼:秋深。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2题。
(6分,每小题2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0.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分)【答案】20.(2分)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1分)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1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描述诗歌呈现的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首先要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的重要词语的意思,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生曾云”:云气在胸中荡漾。
然后再加以想象,把浮现的画面,用连贯、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这种题型不该等同于一般的扩写,诗歌更不应该提翻译。
画面描绘时应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描绘,合描绘的画面也必须带有作者的情感着眼点。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白话译文】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中考古诗词赏析(杜甫)

中考古诗词赏析·杜甫篇一、《望岳》(2013年云南省考题)岱(dài)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和的特点;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请从“割”字入手,对“阴阳割昏晓”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3.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
全诗表达的主题。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5.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内涵。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望岳》答案:1、望、高大雄伟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3.“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6.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春望》答案:1.现实主义2.山河依旧、草木蔓生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杂草丛生,树木苍苍国都沦陷,城池残破)3.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古诗词赏析2018北京《中考说明》

2018北京市《语文中考说明》古诗词赏析《观沧海》三国·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奸雄和枭雄,代表作《龟虽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饮酒》东晋·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样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心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在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南山)山中的气息,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态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想要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一;代表作《王子安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湖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古诗词赏析专题

古诗词赏析专题衡阳二、诗词鉴赏与阅读理解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下列小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 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
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
C. 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 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
8.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7. A 8. 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邵阳市岳阳(二)阅读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王维(唐)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22. 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3. 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和“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答案】22. 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围绕“侠骨豪情” “英雄气概”“爱国精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3. (1). 纵、 (2). 犹【解析】22.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
这四句诗的意思: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
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中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诗词赏析专题含解析

古诗词赏析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23.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结果“______”。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3.(1)锦(红)衣(2)春游(3)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24.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意对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品味语言,从“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二、【2018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三、【2018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
出国留学中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2018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
【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意思是平常的意思,“几度”是多次的意思,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世,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生活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丽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
“落花时节”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一方面点明了时节是暮春,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表达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对于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3、画面描写。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瞪裂。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低矮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忧国感时思亲悲己
2、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的伤时忧国之情。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画面描写国都沦陷,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草木一片荒芜沉寂。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战火已经燃烧了数月,此时若得一封家书,能抵得过万两黄金。
因烦恼而搔头,使白发更稀疏,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主旨:表现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八月秋高风怒
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怒号”,“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
极有气势。
示例3: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名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羌村三首》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命运的忧虑。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
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换不定。
3、联系尾联内容,分析“聊”字的作用。
“聊”字是姑且的意思。
诗人感慨,可叹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而今只有刘禅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臣。
苦于报国无门,诗人只能在黄昏之时姑且吟诵那《梁父吟》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感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8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绵谷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江雪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要保护动物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空气长寿素
2018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细菌和病毒
中考政策中考状元中考饮食中考备考辅导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