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1.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字词解析。

-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这里是西北边陲的一个重要地标。

- “长云”:层层浓云。

这云啊,就像一块大布,把雪山都给遮暗了呢。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 “孤城”:一座孤零零的城,这城在那遥远的地方,显得特别孤单。

-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从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感觉距离好远好远啊。

- “黄沙百战穿金甲”,“黄沙”就是那漫天的黄沙,在这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啊,战士们打了好多好多仗。

“百战”可不是真的一百次战斗,就是说战斗很多很多啦。

“穿金甲”,这铠甲都被磨穿了,可见战斗有多激烈,战士们有多辛苦。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这决心可真是大得很呢!3. 赏析。

-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苍凉的西北边疆的画面。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的云又浓又长,把雪山都遮暗了,一座孤城在那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画面里有湖、有云、有雪山、有孤城、有关口,空间感特别强,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遥远又艰苦的边疆。

-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更厉害了。

前面描绘了那么艰苦的环境,这两句呢就直接写战士们的决心。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铠甲都磨穿了,但是他们不怕,就想着一定要打败敌人才能回家。

这种决心就像一把火,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这就好比我们玩游戏,遇到了超级难的关卡,但是我们就是不服输,一定要通关才罢休。

1.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字词解析。

-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是虚数,形容黄河很长很长。

黄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那气势可壮观了。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字词解析。

1. 大漠。

- 就是广大无边的沙漠。

想象一下,那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沙地,沙子像雪一样白。

这里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很宏大、很空旷的场景。

2. 燕山。

- 是一座山的名字。

在这个地方,月亮弯弯的像钩子一样。

这个画面感很强啊,沙漠的白和月亮的弯,一静一动,很有韵味。

3. 金络脑。

- 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马笼头,一般是用黄金装饰的。

诗人说什么时候才能给马戴上这样漂亮又贵重的笼头呢?这其实是一种借物抒情的手法。

三、诗句赏析。

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这两句诗写得超级有画面感。

诗人就像一个大画家,用他的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沙漠月夜图。

你看啊,那沙漠里的沙子白得像雪一样,这得多壮观啊。

燕山的月亮弯弯的像钩子,这个比喻很形象,一下子就把月亮的形状描绘出来了。

这两句诗不光是写景,还营造出一种很苍凉、很孤寂的氛围。

就好像那匹马在这样的环境里,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2.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这匹马心里肯定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那漂亮的金络脑,然后在清爽的秋天里尽情奔跑呢?这里诗人其实是在借马表达自己的愿望。

他就像这匹马一样,渴望得到重用,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大展身手。

就好比我们自己,有一身的本事,也希望有个好机会能发挥出来,不然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心里可不得劲儿了。

一、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字词解析。

1. 千锤万凿。

- 这是说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要经过很多次的敲打和挖掘才能从深山里弄出来。

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可能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很费力气。

2. 烈火焚烧。

- 石灰石开采出来后,还要经过高温的烧制。

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啊,但是诗人说它就像很平常的事情一样。

这里的石灰石就像一个坚强的小战士,面对烈火一点都不害怕。

3. 清白。

- 这里的“清白”有两层意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下半部分要写平稳、 端正,“ ”不要 多写一横。
3.观察本课会写字,把它们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每个字写两遍。
络络 锤锤 凿凿 焚焚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__吟__诵__, “石灰吟”就是__吟__诵__石__灰____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广阔、荒芜
形似月牙的古代兵器
结合图片与注释,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怎样 的感觉。
塞外茫茫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月 牙儿就像弯钩一样高悬在燕山上。我感到了清冷与悲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马和秋天?
从“金络脑”一词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匹 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名贵、矫健、被 人器重。
jìnɡ 坚强有力
竹石
jìn 跟力量有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 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竹 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 于谦
朝代 明
雅称
其他
—— 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 清正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大臣、 军事家。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 姓。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你看啊,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压抑的画面。

“青海”那是个很大的湖,“长云”就是长长的云彩,这些云彩把雪山都给遮暗了。

就好像是大自然都在为战争的氛围添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呢。

-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个孤城感觉好孤单啊,在那一片广阔的边疆之地,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但是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

-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可就很厉害了。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无数次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你想啊,铠甲那可是很结实的,能把铠甲都穿破了,得打多少仗啊,这就说明战斗特别频繁,战士们特别辛苦。

- “不破楼兰终不还”,最后这句就特别有气势。

楼兰在这里就代表着敌人,战士们发誓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不完成任务就不罢休,这些战士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从景色描写入手,然后写到战士们的战斗生活,最后表达战士们的决心。

就像一部小电影,先给我们看了场景,然后是主角的日常,最后是主角的豪言壮语。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王昌龄写得特别简洁明了,每一句都像一个小炸弹,炸出一个很震撼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诗句解析。

-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句一出来就特别有感觉。

想象一下,晶莹剔透的夜光杯里盛着紫红色的葡萄美酒,那画面太美了。

这说明战士们的生活也有很享受的一面呢,在战争的间隙,还有美酒可以喝。

- “欲饮琵琶马上催”,刚要喝酒呢,就听到琵琶声响起,这可不是什么助兴的音乐,而是催着战士们上马打仗的声音。

这就像你正准备好好吃一顿大餐,突然闹钟响了,告诉你得去上班了,特别扫兴。

- “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士们说啊,如果我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你们可别笑话我。

10《古诗三首》

10《古诗三首》

10《古诗三首》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在《古诗三首》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带来三首精选的古诗,展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中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的精神和壮美的自然风光。

作者借登楼之景来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同时也勉励后人不断超越自我,追寻更高的目标。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静夜思》凭借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世人。

诗中以明月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用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引起读者共鸣,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3.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

诗中以幽州台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内心的感怀。

作者感叹自己在人世间的渺小和短暂,用凄凉的语言描绘了人们所面临的无垠的历史长河,引人深思。

总结:
通过《古诗三首》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智慧。

这些古诗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表达,又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和故乡的追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古诗的优美和深刻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永远流传下去。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古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总结
抓住节日中的典型事 物来写诗歌,让诗歌 更加凝练有韵味。
诵读诗歌。
白天:春城飞花图 晚上:走马传烛图
任务一:读诗歌,想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春天的京城 东风:春风 汉宫:用汉代的皇宫来借指唐代的皇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 以汉喻唐)
东风:春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 他觉得这首诗是在称赞自己, 唐德宗:这一定是在赞美我啊!赞美我的 恩泽就像这火种一样传递到家家户户。
但是朝廷上有一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觉得 韩翃是在借诗讽刺自己。 宠臣: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 但我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在讽刺 我们搞特权,讽刺我们腐败啊!
借助注释, 说说古诗 的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亮:思念 桂花:“八月桂花香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冷清的环境。请尝 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来读一 读,读出冷清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 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 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 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都是通过抓取节日中的典 型事物来写节日。 写景铺陈的目的都是为了 抒情。
活动一: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动词很生动。
如……
灰冷色 调的词语
很多。
叠词很
有特色。
品味诗歌语言。我发现……
活动二:借典型事物,发现诗人匠心。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笔记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笔记

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1.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望远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眺,表达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3. 诗中“白发空垂”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时光流逝对人的影响,引发读者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

4. 王之涣以壮美的场景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第二首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此诗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2. 诗中借洞庭湖的壮阔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3. 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波涛壮阔和远处山峦的景象,刘禹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和不舍之情。

4. 诗中“远送从此别”的最后一句,表现出诗人深切的离别之情,令人感到诗人内心的苍凉与沉重。

第三首古诗《江雪》1. 此诗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描绘江边的冰雪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3. 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江雪的美丽和神奇。

4. 通过对雪景的描绘,柳宗元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感性和浪漫情怀。

结语以上三首古诗各自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透过诗人的笔墨,展现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古诗,感受诗人的雅致情怀,感悟人生和自然的魅力。

古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既是艺术精品,也是文化瑰宝,深刻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在读懂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更能品味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回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的场景,勾勒出一幅宏大壮美的画卷。

在其诗中,“白发空垂”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时光流逝对人的影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Βιβλιοθήκη • 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艺术是:决不要让学 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上,而要 使他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以便 够正确地判断人类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注重 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包子有肉,不 人有学问,不挂嘴上。吃饭不嚼不知味,读 不知意。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 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学校是造
工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 生。 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 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 不吃饭则饥,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坚劲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凭

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拟人
不屈不挠, 刚毅顽强
千磨万击还坚劲 北风
任尔东西南
作者 铁骨铮铮
竹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
松梅竹 春
夏秋冬
竹子
一把利剑
竹子强大的生命力
竹竿 竹皮 茹 竹笋
竹沥 竹
用途 品格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 精神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经络 开凿
锤炼 焚烧
B
何时将要 何时才能佩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呢?
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甘愿把 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比喻 B
B
平常 B
D
渴望为国效力 何
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于谦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高洁情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 清白在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