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新品种

优质高产新品种
优质高产新品种

优质高产新品种“冀谷19”

(1)品种来源: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矮88”为母本,“青丰谷”为父本,采用杂交方法育成。原名“冀优2号”,出圃代号“98669”,2004年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2)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叶鞘绿色,夏播生育期89天,平均株高113.7厘米,纺锤型穗,松紧适中,平均穗长18.1厘米,单穗重15.2克,穗粒重12.4克,出谷率81.6%,出米率76.1%,褐谷,黄米,千粒重为2.74克。高抗倒伏、抗旱、耐涝,抗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中抗线虫病、白发病。米色鲜黄,煮粥粘香省火,口感略带甘甜,商品性、适口性均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小米含粗蛋白质11.3%,粗脂肪4.24%,直链淀粉15.84%,胶稠度120毫米,碱消指数2.3,VB1 6.3 mg/kg。2003年在“全国第五届优质食用粟品质鉴评会”上,冀谷19以总分第一名被评为“一级优质米”。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直链淀粉、糊化温度、碱消指数等主要品质指标稳定,煮粥粘香省火,仅需13~15 分钟,并克服了金谷米、四大贡米产量低且必须在特定区域种植才表现优质的缺陷。此外,目前生产上的推广品种基本为黄色籽粒,冀谷19籽粒褐色,容易与其它品种区别,可较好解决谷子收购中存在的掺杂、使假难题。

(3)产量表现:在 2002-2003年国家谷子品种试验(华北夏谷区组)中,平均亩产353.1公斤,较高产对照豫谷5号增产14.3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1.4kg,较对照豫谷5号增产16.62%,居参试品种第一位。两年24点次试验中22点次增产,适

应度为90.91%,稳产性、适应性良好。水份利用效率高,在水浇地较对照豫谷2号增产30%以上。

(4)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冀、鲁、豫三省夏播,也可在山西中部、及陕西大部分地区春播种植。

(5)栽培技术要点:在冀鲁豫夏谷区适宜播期为6月15~25日,最迟不晚于7月5日;在河北东北部、山西晋中、阳曲春播的适宜播期为5月15~25日;在冀鲁豫夏播要求行距0.35~0.4米,亩留苗5.0万株;在冀东北、山西晋中等地春播要求行距0.4~0.5米,亩留苗3.5~4.0万株。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有条件的增施磷钾肥(有效成分各5公斤)。旱地拔节后至抽穗前趁雨亩追施尿素25公斤;水浇地孕穗中后期亩追施尿素20公斤。及时中耕锄草,及早间苗,拔节后、封垄前注意培土,注意防治钻心虫、灰飞虱和蚜虫。抽穗后防治粘虫和蚜虫。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程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 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程 玉米育种工作大致要经历种质资源(基础材料)收集整理、基础材料创新、创新材料加代选择、稳定材料测配、测配试验筛选、标准品比试验、海南组配、品种报区域试验、品种报审与审定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都是连续性非常强的过程。如果中间出现断档,将严重影响育种进程。如果连续到海南加代育种,将提高育种速度一倍以上。 一、玉米育种的基本过程 1、种质资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育种的基础材料的重要性自然就非常明显了。收集育种基础材料是育种工作经常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通过科技交流掌握育种前沿,根据育种动态时刻更新材料,就能够使育种工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基础材料的创新工作 只有基础材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基础材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自交授粉保存、通过杂交创新。创新是选育新品种的最重要基础。由于育种基础材料来源比较复杂,创新工作就最具挑战性。要按照不同的血缘关系、不同的生长性状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 3、创新材料的加代选择 创新以后的材料,不能直接用于组配新组合。需要经过6-7代的连续自交选择的过程,最后才能形成可以称为“自交系”的重要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育种人要充分运用掌握的育种理论和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对后代分离的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这既是艰辛漫长、又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如果能够到海南加代,时间一般是3年左右。如果没有海南加代机会,时间是整整的6-7年时光。海南育种是提高世代进程的最重要手段。 4、稳定材料的测配工作 当经过创新的材料自交到第5代以后,一般就可以进行测配了。测配的目的就是通过已知的材料,测定创新的材料后代是否具有可靠的杂种优势。在这里,测配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用性状比较稳定的已经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优秀自交系做测配种。也有用育种材料直接进行测配的。 5、测配筛选试验 顾名思义,所谓筛选试验就是在所组配的最新组合中筛选在抗病性、丰产性、品质方面具有优势的杂交组合。由于材料众多,筛选试验多数采取间比法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分析。要得出所有组合是否增产的数字结论。为进一步组配和试验提供数字支持。 6、标准的品比试验 所有经过测配试验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都要再在场内经历一次标准的品比试验过程。要求是:4-8米行长、5-6行区、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标准试验得出的增产、抗病结论,一般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等特点。得到的数据是参加省区域试验预备试验的重要技术指标。 7、品种报区域试验 根据目前辽宁省和国家的有关品种试验的规定,玉米杂交种的试验程序是:首先要经过预备试验,预备试验属于初选阶段。辽宁省的玉米晚熟预备试验已经达到每年400左右份,基本上是从中选择40份组合进入正式试验;正式试验的第一年,要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正式试验的第二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

玉米新品种

玉米新品种-浚单20的高产栽培技术 浚单20是河南省浚县农科所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幼苗拱土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株型紧凑、清秀,穗位适中、整齐,活棵成熟。夏播生育期96d,株高241cm,穗位高106cm。果实筒型,均匀一致,结实性好,黄粒。品质好,商品价值高。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适时播种 1.种子处理 播种前,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加种子生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并可减轻病虫害发生,达到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 (1)晒种:播种前选择晴天,摊在干燥向阳的土场(切忌在水泥地)上,连续曝晒2~3d,并注意翻动,使种子晒均匀,可提高出苗率。 (2)浸种:播种前用冷水浸种12h,或用温水(水温55~57℃)浸种6~10h。 (3)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药、水、种子的配比为1∶(40~50)∶(500~600);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药、水、种的配比为1∶(30~40)∶400。用玉米种衣剂拌种既防病又治虫,可优先选用。 2.适期播种 该品种进行麦田套种,不仅可以延长生长期,而且由于播种早,气温低,苗期生长慢,基部节间短而粗,提高了抗倒性。套种田一般在麦收前7~10d左右。过早,小麦、玉米的共生期长,苗期病虫害严重;过晚,产量受到影响。为了一播全苗,要足墒下种,可播前造墒,亦可播后浇水。如无条件套种,夏直播田,必须早字当头,力争早播,越早越好,一旦小麦成熟,集中力量抢收抢种。 3.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群体整齐度必须严把播种质量5关:(1)适当增加播量(3~4kg/667平方米);(2)采用玉米播种耧,既能深浅一致,又能保证密度;(3)施用种肥;(4)足墒播种,最好是播种后浇跟种水;(5)规格播种,把握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适宜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行距一般为宽行75cm左右,窄行40cm,株距25cm左右。 二、田间管理 1.麦收后早管 具体应突出“五早”。即:早喷药防治病虫害。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是在苗期3~5片叶,

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

2011年第4期新品种 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 孙朋孙妍赵加生徐士清叶世超 (江苏省灌南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灌南222500) 中稻1号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连云港市农科院于2006年以中粳1319为母本、中粳连96-1×中粳8415的F1为父本,经连续7代复合杂交,联合育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6),已申请植物新品种产权保护(申请号为20080138.4;公告号为CNA004595E)。 1特征特性 1.1植物学性状中稻1号幼苗矮壮,苗势较强,芽鞘、叶鞘呈绿色,叶片色淡绿;茎、秆长度中,分蘖力中等偏强,低节位分蘖多;5个伸长节间,茎秆较粗壮,茎秆基部包茎节,叶鞘较厚,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主茎总叶片数17~18张,上部3张功能叶较挺,受光姿态好;株型集散适中,长势旺,整齐度较好,熟期转色好,穗长度中等,穗伸出度较好,穗型半直立;落粒性良好,粒色金黄,后期熟色好。 1.2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中稻1号全生育期153.5d,主要农艺性状区试综合表现为:每667m2有效穗21.9万,株高104.4cm,每穗总粒数156粒,结实率90.4%,千粒重27.1g。抗性表现: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 4.3,穗茎瘟损失率最高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 5.4%,黑条矮缩病极轻。米质表现:整精米率62%,垩白率45%,垩白度4.2%,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80.5mm。综合表现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1.3穗粒结构协调、适应性广平均每667m2有效穗数22万左右,成穗率75%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156粒,实粒数为141粒,结实率90.4%。中稻1号为国审品种,分蘖力强,后期灌浆快,转色好,适合在江苏、山东、安徽及河南中粳稻区种植。 2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试,平均667m2产量为631.6kg,较对照9优418增产4.3%,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试,平均产量652.8kg,较对照9优418增产5%,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7.5kg,较对照9优418增产0.9%。 2008-2010年在连云港市及苏北、鲁南、河南、安徽适宜地区40余个县区种植,平均每667m2产700kg 以上,其中在东海种植的3.33hm2超高产栽培攻关田单产达811.2kg/667m2。2010年灌南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安排新品种品比试验及展示,在12个参试品种中,中稻1号列参试品种第1位,实产783.4kg/667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85%。 3配套栽培技术 3.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中稻1号作为单季稻,适合在江苏、山东、安徽及河南中粳稻区种植。5月上中旬播种,水育秧每667m2播量25~30kg,旱育秧播量35~40kg,肥力低的秧田可适量多播。秧田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巧施送嫁肥,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3.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d,每667m2栽插2.0万~2.2万穴,株行距13cm×23cm,每穴2~3苗,栽足基本苗70000左右,迟栽田块每穴3~4苗,浅栽匀插。抛秧田应做到田平、土熟、肥足、水层薄,人工补稀,留出操作行。 3.3节水灌溉,平衡施肥本着“前足、中稳、后补”原则,每667m2用纯N25kg左右,基肥60%,分蘖肥20%,穗粒肥20%。基肥要足,以有机肥为主,搭配P、K 肥,提倡秸秆还田;分蘖肥适当加重,栽后7d立苗后,结合施用除草剂每667m2施尿素10kg,7d后再施尿素15kg;早施穗肥,避免贪青迟熟。适时搁田,控制高峰苗667m2不超过30万,成穗22万~23万,孕穗至扬花期浅水勤灌,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前7d左右断水,不能脱水过早。 3.4防治病虫,保证丰收播前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恶苗病,整个生育期间要密切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秧田期集中防治稻蓟马、飞虱及蚜虫,本田期重点防治一、二代三化螟及三、四代稻纵卷叶螟、飞虱等,并加强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治,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和丰产丰收。 (收稿日期:2011-02-21) 68

品种选育

第二章品种选育 选育品种是种子工程最重要的一环,是育(选育)、推(推广)一体化的种子工作运行机制中的“龙头”。我国在矮秆育种和杂交优势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水稻杂交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使我国育种工作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一节育种目标与种质资源 一、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概念 农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培育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生物学,形态学上的相对一致性,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作物品种并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单位,而是栽培植物生产的类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 优良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培育的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也就是说,品种的优良性状只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和条件下表现出来,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不一定表现优良。因此,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优良品种,必须不断培育出适合当时、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替代生产上那些已经老化的老品种,及时组织品种更新换代,才能使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充分发挥增产作用。二、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所谓的育种目标,就是对所选育的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经济和栽培管理条件下,选育的新品种应该具有那些特征、特性。正确对待制定育种目标,是能否选出在生产上有推广利用价值的优良新品种,提高育种效果的关键。 (一)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 既要选育适合高产地区种植的品种,又要选育丰产潜力大、能促进低产变高产的品种,即高产是首要的育种目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品种的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还要求新选育的品种便于机械化管理,适于机械化收获。因而,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并适于机械化操作的品种,以适应当前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制定育种目标的基本原则。 (二)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景 一个优良品种,从开始选育到大田推广,通常需要5~6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如果制定育种目标时只着眼于当前的生产水平,不考虑生产发展的趋势,预见不到将来生产条件的发展变化,则一个新品种育成之日,往往即是淘汰之时。所以随着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更耐肥、抗倒和抗病的高产品种。为适应立体农业的发展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则要求不断育成株型理想、生育期与之相适应的高产新品种。 (三)针对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抓住主要矛盾 品种的丰产和稳定首先取决于品种对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的适应程度,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肥力水平、耕作制度、栽培条件、病虫害等各不相同,就是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名玉20的选育

2011年第8期育繁制种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名玉20的选育 杨茂胜1郑芳1吴丁善2 (1陕西省三原县种子管理站,713800;2陕西高农种业有限公司,710200) 名玉20(原参试代号高雨6号)是陕西高农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系G156和自选系G068杂交于2007年选育而成。该品种是根据陕西省夏玉米生产发展与品种利用现状,确定以高产、稳产、耐密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为玉米杂交种选育目标,并通过引进国外及热带种质资源,扩大育种材料的种质基础,进一步挖掘杂种优势的增产潜力,增强杂交种耐密性和多抗性,使玉米单产达650kg以上。2009-2010年连续2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11年4月8日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玉2011009号。 1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母本G156和父本G068系采用配组选系和品质筛选等方法选育而成。母本G156自交系是2002年1月在海南以郑58×京89为基础材料,用郑58为轮回亲本经连续回交2代,选择长势健壮、株型紧凑、小雄穗综合抗病性好的单株,再连续套袋自交6代后稳定,于2006年10月选育而成。 父本G068自交系是来源于昌7-2的变异株,2001年7月在陕西种植的昌7-2自交系中,发现1变异株长势健壮,株型更加紧凑,株高和穗位比昌7-2低5cm,且花粉量大,随后单株收获进行种植观察,进一步选择株型紧凑、株高、穗位低、抗性强的单株继续种植,经连续套袋自交7代后稳定,于2007年3月选育而成。 2亲本特征特性 母本G156夏播生育期100d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苗势生长健壮;成株株高180cm,穗位70cm,叶片上冲,株型紧凑,全株19~20片叶;雄花序中,分枝中,雄花颖紫绿色,花药浅紫色,花粉量中,花丝绿色,雌雄协调;果穗圆柱型,穗长16cm,穗粗5cm,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子粒马齿型,粒色黄色,千粒重300g,粒深轴细,出子率高。高抗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穗粒腐病,抗黑粉病。 父本G068夏播生育期98d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苗势生长健壮;成株株高160cm,穗位65cm,叶片上冲,株型紧凑,全株19~20片叶;雄花序中等,分枝中,护颖青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中,雌穗花丝浅紫色,雌雄协调;果穗锥型,穗长15cm,穗粗5cm,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子粒马齿型,粒色黄色,千粒重280g,粒深轴细。高抗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穗粒腐病、黑粉病。 3杂交种的选育 3.1选育过程2007年6月以自选系G156为母本、G068为父本进行杂交。2008年经多点观察试验,该组合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强,命名高雨6号。2009-2010年连续2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3.2产量水平2009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667m2平均产572.0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8%,居参试品种第4位,7个试验点次6增1减,增产点次占85.7%;2010年续试,平均产70 4.8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6%,居参试品种第3位,6个试验点次全部增产。2010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667m2平均产639.7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5%,居参试品种第2位,4个试验点次全部增产。 3.3品质性状2010年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定:容重772g/L,粗蛋白质(干基)含量8.95%,淀粉(干基)含量70.4%,粗脂肪(干基) 4.7%。品质优良。 3.4抗病性强2009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试,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抗穗粒腐病;2010年续试,经同单位鉴定,高抗茎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抗穗粒腐病。 4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芽鞘浅紫色,叶片上冲,株型半紧凑,叶片深绿色,成株株高250cm,穗位高100cm。生育期100.7d,全株19~20片叶,雄穗分枝较多,花药黄色,花颖绿色,雌穗花丝绿浅紫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8cm,穗粗5.3cm,秃尖短,穗行数16行,行粒数40~45粒,穗轴白色。子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80g,出子率89.6%,单穗粒重235g,属中匀穗、耐密性品种。植株叶片持绿期长,活秆成熟。抗倒伏,抗病性强。 5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在6月15日以前,合理密植,667m2留 63

水稻新品种“楚粳27 号”示范试验

水稻新品种“楚粳27 号”示范试验 作者:董倩 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7期 董倩 (易门县乡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易门 651100) 摘要:为了选出适宜易门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加快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水稻新品种“楚粳27号”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结果表明“楚粳27号”综合性好,适应当地推广。 关键词:“楚粳27号”品种;示范;产量;面积 随着城乡建设占地、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粮经争地矛盾突出,水稻单产基数高,提高单产难度大;原主栽品种“合系39号”因种植年限长、品种种性退化、抗逆性和产量降低、抗病性减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为加快推进易门县水稻品种创新和产业发展,对水稻新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试验分析,旨在为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水稻品种“合系39号”和“楚粳27号”。 1.2 试验示范方法 1.2.1 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方法 坚持边试验边示范,多区域布局,加快新品种应用,严格按农业试验程序进行观察、田间测产、统计计算、验收和评价。 1.2.2 实施样板带动,促进新品种应用推广(表1) 2017年举办6.78 hm2的水稻丰产样板,对样板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按好、中、差长势进行抽样,实收水稻品种“楚粳27号” 5户面积0.325 hm2,实收总产334 80 kg,平均每公顷产量7140 kg ;实收水稻品种“合系39”2户0.15 hm2,实收总产 14 540 kg,平均每公顷产量6 330 kg,水稻品种“楚粳27号”比“合系39”每公顷增产粮食810 kg,增12.80%。参加验收的领导、专家、群众一致认为“楚粳27号”具有高产、食味好,高抗稻瘟病、生育期和落粒性适中等优良性状,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1.3 试验过程 1.3.1 开展科技培训

小麦新品种

郯麦9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57号 育种者:山东省郯城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济宁13为母本,942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7天,比对照品种济麦19晚熟1天;株高82.0厘米,叶色深绿,叶耳紫红色,株型紧凑,较抗倒伏,熟相中等;亩最大分蘖86.8万,有效穗32.9万,分蘖成穗率37.8%;穗型长方,穗粒数41.8粒,千粒重44.4克,容重779.7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中等,硬质。2009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2008~2009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含量12.5%、湿面筋36.8%、沉淀值33.5毫升、吸水率65.2毫升/100克、稳定时间2.5min,面粉白度73.4。 产量表现:在2006~2008年山东省小麦品种中高肥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29.06公斤,比济麦19增产5.06%;2008~2009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37公斤,比济麦19增产7.4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10日,每亩基本苗15~20万。注意防治病虫害。 缺点: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等 优点:产量高、优质等 山农16 山农16(原代号旱丰3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47号 育种者: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济南13号为母本,旱635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8天,与鲁麦21号相当;株高72.4厘米,株型较紧凑,较抗倒伏,熟相好;亩最大分蘖108.6万,亩有效穗39.3万,分蘖成穗率36.2%;穗粒数35.2粒,千粒重38.7克,容重767.9克/升;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抗旱性较好。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慢条锈病,高抗秆锈和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06-2007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2.2%、湿面筋29.1%、沉淀值22.7ml、吸水率60.5ml/100g、稳定时间3.4min、面粉白度75.4。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4-2006年山东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48.31公斤,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2.96%。2006-2007年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9.49公斤,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7.3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旬,适宜基本苗每亩15万。 审定意见:在全省旱肥地块种植利用。 优点:株型较紧凑,较抗倒伏,熟相好,抗旱性较好,高抗秆锈和纹枯病,产量高。 缺点: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等。 豫麦70-36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运单668推广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述、意义和必要性 玉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既是山区农业的主导产 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饲料。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量与日俱增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广阔销路长盛不衰。 我县地处临汾市西北边缘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全县辖 8个乡镇97个村委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8万 人总耕地面积43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全县种植玉米面积达2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有史以来玉米一直是我县的主 导产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纵观我县玉米种植的历史和现 状我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全县大部分海拔在 750--1300米无霜期150--180天非常适应玉米的种植条件 发展玉米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的转变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历届县委、县政府 对玉米生产高度重视一直作为我县的主导产业来抓。推广优质 高效的优良玉米品种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需要势在必 行时不待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中X县新希望玉米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以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为导 向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引进优质高产适宜我县种 植的中早熟玉米新品种—运单668采用“农户+合作社+基地” 的模式实现技术辐射、示范推广、培训服务等系列服务统一

种植技术统一销售使农民从推广玉米新品种运单668的种植 中获得了高产增收的效益看到了玉米种植的美好前景也看到 了田野的新希望新希望玉米专业合作社决心改革传统农业实 现优质高产增收的目标在科技兴农强县富民中做出新的贡献。由山西省农科院选育成功的玉米运单668新品种具有生育 期短抗病、抗逆性强籽粒饱满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其 生长适应性强土地条件要求不高2006年以来该品种参加山 西省区试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比对照同类品种亩产增产分别为7.2%、21.1%、20.3%最高平均亩产达723.3公斤其经济社会 效益十分可观。 我县新希望玉米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至今已进行了两年的 试验示范实践证明玉米新品种运单668的确实是山区农业种 植中的优质品种推广普及该品种对我县农业发展确是坚持科学 发展观加快农村富裕农民增产增收的最佳选择。以上所述充分证明我县大力普及推广玉米新品种运单668 已经具备良好条件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是我县广大农村切实可行的致富项目项目选项准效益高风险小可操作性强农民容易掌握接受加之专业合作社的组织 引导我县玉米产业一定会又好又快发展玉米优质新品种运单668将会在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中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1、项目的技术性、合理性和示范性

介绍三个优良水稻新品种等

介绍三个优良水稻新品种等 一、杂交早稻“eK优4号” 特征特性:2007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全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93厘米,株型适中,剑叶挺直,分蘖力强,667平方米(1亩)有效穗21.9万,每穗总粒数120粒,结实率87%,千粒重29克,熟期转色好。谷粒大粒型,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好。在江西种植,表现高产、稳产,一般667平方米产550公斤。 栽培要点:3月中旬播种,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秧龄28天。667平方米插基本苗8万。 二、杂交晚稻“T优832” 特征特性:2009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全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95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强,667平方米有效穗23万,每穗总粒数136粒,结实率85%,千粒重24克。米质优,整精米率70%,直链淀粉含量18%,米饭口感佳,食味好。抗性强,一般667平方米产500公斤,栽培要点:6月中下旬播种,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秧龄25天以内。667平方米插基本苗10万。

三、优质晚稻品种“野丰占” 特征特性:最新育成的早熟、高产、优质晚稻新品种。在江西作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7天左右,桩株较矮,株叶形态好,叶片短直,茎秆坚韧,抗倒性强,抗病虫性强。株高92厘米,每穗总粒数138粒,结实率93%,千粒重16.8克。后期熟色好,谷粒饱满,米质优,无腹白,米粒晶莹,米饭软滑可口,一般667平方米产500公斤。 栽培要点:6月中旬播种,667平方米用种量2公斤,秧龄25天以内。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幼穗分化肥,后期增施磷、钾肥。(江西省吉水县农业局黄文安邮编:331600 吉水县水田农技站黄斌吉水县丁江农技站罗冬根吉水县白水农技站王飞) 食用型向日葵新品种“CH608” “CH608”向日葵幼茎绿色,苗期长势旺,株高208,85厘米,整齐度好,茎粗2 88厘米,花盘平展、直径2(),98厘米,单盘子实重129,52克。子仁率47,%,结实率7()33%。子粒长锥形,灰底白边,粒长2 39厘米、宽0 99厘米,百粒重1 5,01克,子实蛋白含量为1 551%。从出苗至成熟102~105天,属中早熟品种。高耐菌核病,抗褐斑病,抗螟虫,抗旱,耐瘠薄,较耐盐碱。(吉林省通榆县种子

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教案

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品种及优良品种的概念,掌握其特点。 2.熟悉品种选育方法及特点。 3.熟悉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及其选育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课件展示问题,生自主学习,师做小结 一、品种与优良品种 1.什么叫作物品种?有何特点? 作物品种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选育出的某种作物群体。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 2.优良品种是指在当时当地同一生产条件下与其他品种相比,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且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二、品种选育 1.引种 (1)概念:是指把外地或国外的优良品种引进本地,通过实验、试种、和示范生产后,进行大面积推广。 2.引种的基本程序: ①引种材料的收集 ②检疫和隔离种植 ③引种试验 ④栽培试验 ⑤引种与选择相结合,不断防杂保纯和选育新品种 3.育种的方法有哪些?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自然变异人工创造变异。 4.选择育种的优点 优中选优,简便有效 适合于群众性育种 连续选择,品种不断改进(能保持原品种对当地生态条件适应性) 4.杂交育种 是通过遗传性不同的两个或多个优良品种之间的有性杂交,对其后代进行培育和选择,最终选育出具有父母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育种是目前世界各国应用最普通、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 2011年11月15日,在长沙举办的2011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出豪言:“我90岁时,杂交水稻亩产要达到一千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 5.“神舟八号”飞船在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两次对接试验后,预计将于明晚返回地球。人们在欢呼庆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又一个重大技术突破的同时,注意到“神舟八号”飞船又一次进行了植物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这是我国自

小麦新品种介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7370191.html, 小麦新品种介绍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7年第08期 1.太麦198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良星619与山农2149杂交后选育,选育单位是泰安市泰山区久和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形半紧凑,叶色深绿,叶片上挺,较抗倒伏,熟相好。 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3天,与对照济麦22相当;株高73厘米,667平方米最大分蘖99.2万,有效穗43.5万,分蘖成穗率43.9%;穗长方形,穗粒数36.5粒,千粒重43.6克,容重786.8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 所接种抗病鉴定结果:高抗叶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条锈病。越冬抗寒性较好。2014年、2015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结果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3%,湿面筋33.1%,沉淀值30.2毫升,吸水量61.9毫升/100克,稳定时间4.4分钟,面粉白度76.3。 产量表现在2013~2015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为599.9千克,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5.4%;2015~2016年高肥组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为634.3千克,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10日,每667平方米基本苗15万左右,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适宜在山东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注意防治条锈病。 2.菏麦20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984121与周麦18号杂交后选育,育种单位是山东科源种业有限 公司。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形半紧凑,旗叶宽短上挺,较抗倒伏,熟相好。两年 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3天,与对照济麦22相当;株高74厘米,667平方米最大分蘖99.4万,有效穗40.7万,分蘖成穗率41%;穗长方形,穗粒数38.3粒,千粒重42.6克,容重787.4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越冬抗寒性较好。2014 年、2015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结果平均: 籽粒蛋白质含量13.9%,湿面筋37.9%,沉淀值29.8毫升,吸水量62.7毫升/100克,稳定时间3.7分钟,面粉白度75.9。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水稻新品种展示项目实施方案

江西省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项目实施方案 及经费安排计划 为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对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帮助农民选择良种、应用良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开展江西省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工作。现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我省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子科研能力显著增强,主体增多,投入增加,新品种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近年来我省每年选育或引进水稻新品种约600个,通过审定品种约40个。新品种数量的增加,丰富了品种类型,繁荣了市场供应,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但是,由于新品种数量太多,加之原有的以县为单位划分种子市场的格局被打破,建立了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过去农民购种仅听县种子公司一家的品种推介,现在面对近百家种子公司的宣传推介,增加了选购种子盲目性和难度。一批优良新品种由于没有适宜的生态环境、栽培方式,致使优良特性未能充分发挥,甚至出现因使用方法不当,造成减产减收。以品种展示为切入点,加大主导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指导农民选择良种、应用良法、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对农业生产

的基础作用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水稻新品种展示,一是可以筛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二是农民通过这种直接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方式,选用良种良法;三是可以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避免生产上的种植风险;四是为全国二期种子工程启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总体要求、挖掘品种增产潜力,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善米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品种展示为切入点,筛选适应不同区域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种植习惯的主导品种,以良种推介为突破口,发布宣传主导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良种示范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协同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三、目标任务 通过品种展示和良种推介,品种年更换率达20%以上,到2015年良种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以上,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80%以上,水稻单产、总产、米质、效益明显提高。 四、项目管理单位 (一)主管单位 江西省财政厅责任人:毛祖逊 江西省农业厅责任人:张忠平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一、现状与形势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 1.国内外现状。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

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以养猪业为例,猪的出栏率由过去的一年多缩短为现在的六个月。猪胴体瘦肉率由原先脂肪型猪的35%提高到55%左右,每头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多产15kg以上的瘦肉。在水产育种方面,超高产已成为重要育种目标。我国选育出的荷元鲤、三杂交鲤、丰鲤等良种,将鲤鱼的产量提高了30%以上。中华鳖日本系和“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产量25%以上。五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重大新品种选育逐步成为跨国种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程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程 玉米育种工作大致要经历种质资源(基础材料)收集整理、基础材料创新、创新材料加代选择、稳定材料测配、测配试验筛选、标准品比试验、海南组配、品种报区域试验、品种报审与审定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都是连续性非常强的过程。如果中间出现断档,将严重影响育种进程。如果连续到海南加代育种,将提高育种速度一倍以上。 一、玉米育种的基本过程 1、种质资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育种的基础材料的重要性自然就非常明显了。收集育种基础材料是育种工作经常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通过科技交流掌握育种前沿,根据育种动态时刻更新材料,就能够使育种工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基础材料的创新工作 只有基础材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基础材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自交授粉保存、通过杂交创新。创新是选育新品种的最重要基础。由于育种基础材料来源比较复杂,创新工作就最具挑战性。要按照不同的血缘关系、不同的生长性状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 3、创新材料的加代选择 创新以后的材料,不能直接用于组配新组合。需要经过6-7代的连续自交选择的过程,最后才能形成可以称为“自交系”的重要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育种人要充分运用掌握的育种理论和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对后代分离的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这既是艰辛漫长、又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如果能够到海南加代,时间一般是3年左右。如果没有海南加代机会,时间是整整的6-7年时光。海南育种是提高世代进程的最重要手段。 4、稳定材料的测配工作 当经过创新的材料自交到第5代以后,一般就可以进行测配了。测配的目的就是通过已知的材料,测定创新的材料后代是否具有可靠的杂种优势。在这里,测配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用性状比较稳定的已经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优秀自交系做测配种。也有用育种材料直接进行测配的。 5、测配筛选试验 顾名思义,所谓筛选试验就是在所组配的最新组合中筛选在抗病性、丰产性、品质方面具有优势的杂交组合。由于材料众多,筛选试验多数采取间比法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分析。要得出所有组合是否增产的数字结论。为进一步组配和试验提供数字支持。 6、标准的品比试验 所有经过测配试验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都要再在场内经历一次标准的品比试验过程。要求是:4-8米行长、5-6行区、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标准试验得出的增产、抗病结论,一般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等特点。得到的数据是参加省区域试验预备试验的重要技术指标。 7、品种报区域试验 根据目前辽宁省和国家的有关品种试验的规定,玉米杂交种的试验程序是:首先要经过预备试验,预备试验属于初选阶段。辽宁省的玉米晚熟预备试验已经达到每年400左右份,基本上是从中选择40份组合进入正式试验;正式试验的第一年,要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正式试验的第二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

水稻审定标准及新品种简介

水稻审定标准及新品种简介 2009年01月13日星期二下午 03:36 注:本文仅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望广大朋友充分结合本地区气候、栽培等条件,适当引种 一、水稻审定标准 抗病(稻瘟病)、耐冷标准 稻瘟病叶、穗瘟:自然感病<5级接种鉴定<7级? ?耐冷:空壳率<35% 省审品种品质分析标准 国家1级优质米:?出糙率≥81%,整精米率≥66%,垩白粒率≤10%,垩白度≤1%,直链淀粉(干基)15—18%,胶稠度≥80mm食味品质≥90分。 ?国家2级优质米:出糙率≥79%,整精米率≥64%,垩白粒率≤20%,垩白度≤3%,直链淀粉(干基)15—19%,胶稠度≥70mm食味品质≥80分。 ?国家3级优质米:出糙率≥77%,整精米率≥62%,垩白粒率≤30%,垩白度≤5%,直链淀粉(干基)15—20%,胶稠度≥60mm食味品质≥70分 二、新品种(系)简介 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水稻品种综合各育种院所材料总体上看:从抗稻瘟角度和商品外观米质、出米率及丰产性能分析,各品种各有优劣。需配套相应的良种良法进行栽培种植。现结合各品种特征特性逐一说明其优缺点。 1.空育131 生育日数127天左右,主茎11叶,需活动积温2320℃。株高80cm,穗长14cm,每穗粒数80粒,千粒重26.5g,出苗较早,分蘖力强,抗倒性强,成穗率高,抗稻瘟病性中等,在生育中、后期要及时、合理喷施农药,预防稻瘟病。对延迟性和不育性冷害耐性强,出米率高,米粒透明,垩白小,外观米质优,食味好。产量一般为7500-8500kg/hm2,适于我省第二、三积温带旱育稀植栽培,综合性状优良,该品种喜肥。 2006年全黑龙江省种植1050.4万亩,预计近几年该品种种植面积将仍居主导地位。 (一)龙粳系列 1、龙粳12号 ?特征特性:粳稻,生育日数128天,从出苗到成熟需活动积温2350℃左右。幼苗生长势强,比较喜肥。主茎11片叶,株高90厘米,株型收敛,剑叶开张角度小,剑叶短,叶色略深,颖及颖尖秆黄色,无芒,分蘖力中上等。穗长18厘米左右,粒较大,着粒密度小,偏长粒,粒长5.6毫米,粒宽3.1毫米,长宽比1.8,每穗粒数82粒,千粒重29.1克。品质分析结果:糙米率83.1%,精米率74.1%,整精米率65.9%,垩白大小6.5%,垩白米率6.3%,直链淀粉含量17.78%,胶稠度76.8毫米,碱消值6.9级,粗蛋白质含量7.72%。经人工接种苗瘟5-7级、叶瘟3-5级、穗颈瘟5级,自然感病苗瘟3-5级、叶瘟3-5级、穗颈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