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18个虚词用法与释例

一、以
• • • • • • • • • • • • •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丁解牛》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辩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以 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 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快侧其盾以撞。(《鸿门 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六国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猪而崖不哭。《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 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本文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⑨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 门宴》) •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 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 岁《孟子》 •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 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 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 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 听。(《促织》)
•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六国论》) •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 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 (二)、代词
•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 “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 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 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 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 相通。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 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文言18个虚词的解释及示例

文言18个虚词的解释及示例
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文言18 个虚词!“之”字啊,那用处可多啦,就像你走路得有双好鞋一样重要!比如说“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就是“到”的意思呀。
“而”呢,有时候表示转折,好比你本来想去东边,结果却跑到西边
去了,像“人不知而不愠”。
“其”字也很有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其”就是“那些”的
意思呀。
“于”就像是给事情找个位置,“于我如浮云”,就是说对我来说就像
浮云一样嘛。
“以”呢,像个小工具,“以残年余力”,用晚年剩下的力气。
“为”有“做”的意思呀,“为宫室、器皿”,做宫殿、器具啊。
哎呀呀,这 18 个虚词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就跟咱人一样,
各有各的性格!它们在文言文中可重要了,没有它们,那文章可就没
那么精彩啦!
我的观点就是,文言虚词虽小,但作用巨大,可得好好掌握它们呀!。
18个虚词例释

六、否定副词: 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 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 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 译“不”) 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 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 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 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 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 “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 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 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 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或”可译为“有的、有 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 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 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 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 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 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 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 (wū)、何 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
十六、语气助词: 句首语气助词: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 为“大概”)、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 不必译出)、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句中语气助词: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 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 必译出)、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陈述语气:也((1)表示判断,可不译;(2)表示解释、肯 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矣((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 情,可译为“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 “了”)、焉(今译“呢”)、耳(今译“罢了”)、已(今译 “了”)、云(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1)今译“吗”;(2)今译“呢”)、 邪(耶yē ,(1)今译“吗”;(2)今译“呢”)、与(欤,yú ,繁 体字为“與”及“歟”,(1)今译“呢”;(2)今译“吗”)、哉 ((1)今译“吗”;(2)今译“呢”)、也(今译“呢”) (3)表示推测语气:乎(今译“吧”)、耶(今译“吧”)、与(今译 “吧”) (4)表示感叹语气:哉(今译“啊”)、夫(今译“呀、啊”)、也 (今译“呀、啊”)、矣(今译“啦”)、乎(今译“啊”) (5)表示祁使语气:也(今译“啊”)、矣(今译“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俄、俄而、 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无是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为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3.语气助词 何……焉为?;何……为?;奚以……为?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指教呢?)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乃”的用法和意义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 ) (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 才 )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仅) (4)良乃入,具告沛公 (再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你的)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 )
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用法和意义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A 副词 何等
B.如太行、王屋何? B怎么样,把……怎么办;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代词,什么;
D.豫州今欲何至? D代词,哪里
E.作计何不量(量:思量、考虑)? E副词,怎么;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F代词,为什么;
反问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揣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停顿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练一练
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 吾无罪!” B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C 欲安所归乎?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为介词,对,对于。 其余为语气词
练一练
1、解释下列“且”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不出火且尽( 将 ) (2)兽相食,人且恶之( 尚且 )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暂且 )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 一面……一面 )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并且 )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崤之战》( 况且 )
若
1.代词
若入前为寿 若毒之乎? 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你
你们(怨恨这差事吗) 你的 此,如此(指示代词)
2.动词
曾不若孀妻弱子 病未若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及,比得上 及,至于 像,似
若
3.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果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和
若民,则无恒产,封万户《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
疑问 反诘
练一练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用法和意义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被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替 )
(3)如姬为公子泣
( 对)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因为 )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呢 )
练一练
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
G.何不试之? G副词,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H通“呵”,呵问。
I. 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I无何:没有多久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路……》
(2)助词 表语气
汝识zhì(通“志”,记住)之乎
疑问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复句形式作谓语
D、(2012年四川卷) (1)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2)但以刘氏日薄西山
因为,连词 因为,连词
分析区别:义州以守臣贪残 先发变
“以守臣贪残”作状语, “先”也作状语,“发变” 作谓语(动宾短语作谓语)。 “以”为“介词”。
判断“以”的用法和意义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为之奈何?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如何”“奈何”“若何”
(1)作状语,表示询问原因,可以为“为什么”“怎 么” (2)作谓语,询问办法,可以为“怎么样”“怎么办”
何
何如:怎么样? 何则:相当于“为什么?这是因为……”
(用于自问自答) 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无何:没多久。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练一练
指出下列“也”的用法和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表判断 )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表陈述 ) (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
( 表疑问 )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表感叹 )
以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 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旋:随即。 寻:随即,不久;副词。(相寻:连续不断而来。) 俄:顷刻,片刻。 俄而、俄尔、既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须臾:片刻,一会儿。 斯须:须臾,片刻。 无何:没多久。 未几:一会儿。 少间、少时、少焉、少顷、少刻:一会儿。 顷、顷之、顷刻、有顷:不久。
何
(1)疑问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作宾语:什么,哪里
在这里 在那里 从那里
焉
3.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表陈述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词尾,然
硿硿焉,余故笑而不信也
词尾,然
不于是余有叹焉
表感叹,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表肯定
既富矣,又何加焉? 表疑问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反问
练一练
指出下列“焉”的用法和意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啊
)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于之 )
因为,介词 因为,介词
C、(2008年天津卷) (1)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因为,介词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 因为,介词
D、(2012年四川卷)
(1)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2)但以刘氏日薄西山
因为,连词 因为,连词
译文:义州因为守臣贪婪残暴 (借机)判乱先行发动。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而
(1)连词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臣而思报君之仇。 (连接主语和谓语)
蟹六跪而二螯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并列:又或不译 顺承:就,接着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句的是( C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
注释: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焉
1.疑问代词(副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剑溪之水出焉
(表推测语气)大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表婉商语气)还是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岂
其
3.连词
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 非天资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假设 如果
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 转折 然则、那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择连词 是…还是
4.副词(《古汉语常用》“句首语气词”)
若夫霪雨霏霏
至于说到……
至若春和景明
至于说到……
若
5.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词缀)
和“然”的作用差不多,可译为“的样子”、 “地”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的样子”
练一练
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
(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 ( 如果,连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