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2.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3.理论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4.群众基础:人民热烈拥护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 1950年夏
2.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背景: 2.过程:
①朝鲜内战的爆发:1950年6月 ②美国侵略朝鲜,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 ③战火烧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
▪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 把生产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任务。
▪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 变过快等。
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 行驶在康藏公路上的车队
提示:点击图中内容
欢庆试制 出第1批 解放牌载 重汽车
53年第一个无缝钢管
宝成 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建设大军在鹰厦线上奋战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厂
鞍钢三大工厂
武汉长江大桥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 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和平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 法 典型示范 、逐步推进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 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
2. 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提出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基本经济 成分:
社会主义 经济
相应的阶 级力量:
工人阶级
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 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 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 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进程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主要有两种: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
❖ 具体路径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司合营
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企业在外部的结合。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半社会主义的):国家入股; 共同管理;“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司合营(完全社会主义的):资本归公; “定息”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一节目录1.章节知识点…………………P2-42.疑难解析……………………p53.小组成员心得………………p64.视频展示章节知识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49年,中国成立后就结束了,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就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的基本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

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个体,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文化上,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和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具体例子:美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扼杀中国,军事上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这时,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向社会主义过渡

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 立法机构:
全国政协: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途 径 变 化 实 质 结 果பைடு நூலகம்意 义

手工业
走 合作化 ____ 道路 作坊 、手工工具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以加工订货为主向 公私合营 __________过渡 工厂、商店私有 国家所有
合作化 走____ 道路
土地、农具私有 集体所有
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 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 ________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1957 1606 年 亿元 535 万 吨 增长 70.9% 近3 率 倍
生 铁 594 万 吨 2倍 多
原 煤 1.3 亿 吨 96 %
原 油 146 万 吨 2.3 倍
发电 粮食 棉 量 花 193 1.95 164 亿度 亿吨 万 吨 166 21.9 26. % %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无缝钢管厂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鹰厦铁路
1952年动工兴建鹰(潭)厦(门)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 放 卡 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 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尽管这项 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在一个 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 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 的胜利。”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
特征: 特征:
• 在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 社会形态 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 在政治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 政治 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 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 在经济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经济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 在文化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 文化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当生产关系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在阶级社会,就要求先进的阶级通过推翻 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改变旧的生产 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 由此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使被束缚 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则要在坚持社会主 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正是从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个 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 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荣毅仁(1916年5月—2005、10、26)江苏无锡人。曾 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 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 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 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 人。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中国国 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2001年3月任 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82 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83年起任 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工 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届 海协会名誉会长。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副主席。1993年3月辞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 长的职务。1996年9月9日被推举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 届理事会荣誉会长。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和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为背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评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考点:“一五”计划。

关联知识:①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

②“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史纲》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史纲》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 第一,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的而不是突然 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给予必要的工作安排(工程技术人员)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选举权,对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适当的政治 安排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第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被推翻,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 级,广大人民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三,解放了生产力 第四,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伟大创举,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宝库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由“先工业化再社会主义改造”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的转变 设想转变的原因: 第一,新民主主义的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 道路”的矛盾,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是必要的。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 化,“社会主义的成分逐渐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逐渐增强”,向社会主 义过渡已经开始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0%) 2、个体经济(40%,占比最高),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 走向资本主义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0%) 4、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 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阶 段。“一次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 阶级领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 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人民群众V三座大山残余势力 1953-1956年——工人阶级V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V资本主义道路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第一,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三,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如下(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123)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供 第 销 一 步 小 组
第 二 步
供 销 合 作 社
第 三 步
生 产 合 作 社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 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
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太原市手工业 者举行庆祝合作 化胜利的游行。
政府贷款给王振 堂互助组一批新 式的农具。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贯彻的阶级路线 “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 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
王凤英的父亲 是地主,她家也加 入了合作社。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 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2、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过渡时期 的理论,是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 理论依据。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依据。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
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
• 毛泽东:“我们要 努力发展经济,由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 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 段。 •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 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农业的社会改造实际上在土改进行的同时便已开始。 • 到1952年底,全国有40%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建立了3600多个 初级合作社。
• 土 地 改 革 运 动
•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 深入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 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当中。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开始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 1950年调整工商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统销等形式,把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 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到1952年,56%的私营工业产值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 •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的畸型产儿,是官僚资 产阶级依靠超经济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 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 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是《共同 纲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 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主要通过两个 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 •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 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 重性质。
• 毛泽东:“过渡时期 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 的时期。”
•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中指出: • “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 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 又有资本主义。” • “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 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 • • • •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 分析: 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份: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 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 步骤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 • 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