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同课异构课件:端午的鸭蛋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1)
在你的脑海中,过年过节也一定给你留下很多美 好 的回忆吧!能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吗?选择 与过节有关的一件事或一种物品食品,说一说!
请模仿作者的语言, 从形、色、Biblioteka 、味等方面 描绘一下手中的美食吧。

它身披桔黄色略显粗糙的 外衣,圆扁的身材憨态可掬。 掀开外衣一角,淡淡的香气 悄悄造访我的鼻孔。白色的 桔络包裹的是弯弯的桔瓣, 它们亲密的挤在一起。掰一 瓣入口,甜中带酸的感觉满 溢,仿佛我的青春滋味,只 能自己体会。
归纳文章语言的特色
1、平淡有味:
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
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带有文言色彩:
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
好处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例如:
• 1.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 纸条特别标明……
•这句话中的“必”和“特别”两词强调了店铺老板慎重 的态度,一条看似简单的标签却能起到很好的广告作用, 充分体现了作者家乡鸭蛋的名气之大。这两个词就应重 读
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 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 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 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 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 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 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 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 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 成后来的粽子样。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
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1.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 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 蛋似的! 3.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 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4.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17
课后练习
1 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
件事或一件物品。 2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 《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2019/2/2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8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2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汪之作品特点
有人说汪曾祺 身兼“二美”:美文家, 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 然别具一格,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 却常有味外之味。 ——《四方食事》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6
文章小结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和整齐的 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极具个性的 本色,要认真品味。 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很好的说明了这 一点,情之所至,“小叙事”亦能感动“大 家伙”。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5
课文分析(结尾是狗尾续貂么?)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 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 眷恋,虽然对于全文结构的严谨性看来是不 那么完整了,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 氛围。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 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2019/2/26
端午习俗知多少?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 家很盛行。
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件
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 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 高邮汪曾祺
这不只因为作品逼真地、诗意地描绘了高邮县的 风土人情和里下河的秀丽风光,更在于人们从作者所 描绘的曾经发生在高邮土地上的那些基本上是真人真 事的动人故事中,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信息—— 对故乡难以忘怀的爱……
—— 李陀《读书》98年第6期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 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成鸭蛋是很相似 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 来了’。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 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 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 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 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 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
——陆建华《汪曾祺传》第15章《悠悠故乡情》
精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 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 淡淡的幽默。
我以为能在一种写作中,把白话 “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 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 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好像本来就 是一家子人,这大概只有汪曾祺能吧。
路建华《汪曾祺传》
2、“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 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 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汪曾祺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散文,在他的笔 下,立春的蒌蒿,清明前的荠 jì 菜,端午的鸭蛋,冬至 的炒米,秋风院中的宽扁豆,雪天桌上咸菜茨菇汤,以及 各家各户自行腌制的“红皮萝卜干”,这些难登大雅之堂 的乡间粗陋食物,都被写得有滋有味,流露出的是对故乡 高邮的浓浓依恋之情所以他的写作风格也带有浓郁的家乡 乡土气息:自然、家常。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端午的鸭蛋》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端午的鸭蛋》课件 新人教版

5、喝雄黄酒:用酒 和的雄黄在额头上 画一个“王”字。
6、放黄烟子:点着后 不响,冒出一股白烟。 在板壁上写“一笔虎”。
7、吃十二红: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炒红苋菜 咸鸭蛋
油爆虾
以上这“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
品味语言
•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 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 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仔细体会本文 语言上的特色,用“我喜欢 ,因 为 ”的句式来品析本文的语言。
悠然我思
• 作者笔下的端午满含着浓浓的民族风 味,即使是小小的鸭蛋也是趣味盎然。 可是我们现在却又越来越多的人抱怨 过传统节日没意思,反倒是对西洋节 日越来越推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民俗 文化得以传承?
整体感知
• 1、本文主要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 3、作者家乡的鸭蛋有着怎样的特 点?为什么令作者久久不能忘怀?
1、系百索子:五色的丝
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2、做香角子:丝丝缠 成小粽子,里面装了 香面。
3、贴五毒:红纸剪成 五毒,贴在门槛上。
4、贴符:一尺来长的 黄色、蓝色的纸条,画 些道道,贴在门楣上。
17、端 午 的 鸭 蛋
汪曾祺
认识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 节、艾节、端五、重午、午 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 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 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 的传统节日。
端午风情
包粽子
• 赛龙舟
插艾草
学习目标
•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感 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精品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精品课件(人教版)

汪曾祺及散文特点
初识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 学者 作家
获奖小说《受戒》
《大淖记事》
他的散文着眼于“小叙 写凡人小事,写有盐酱醋茶 “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 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 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 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 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 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 好象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蔼 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 常,但饶有趣味。
改句: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好像高邮就出鸭蛋似的。
原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 了。
改句: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一个 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思考:最后一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 的故事。它和本文主题有关吗?谈谈你的理解
有关,作者由萤火虫在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 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随意,体现了汪曾 散文的闲适自由风格。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精品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精品课件(人教版)

和端午 张耒(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整体感知
1. 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端午的习俗 家乡的鸭蛋 关于端午鸭蛋的趣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所介绍的风 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答: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是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 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 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
文章主题
•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 文章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 】
研读探究:汪曾祺散文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 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分析句子,体味一下作者的语言特色 •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2、“吱“字对声音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绘声绘色,吃鸭蛋的动感 和快感从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文章语言的特色 1、平淡有味:
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
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带有文言色彩:
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24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24张ppt)

家乡鸭蛋 ( 2、 3)
端午鸭蛋 ( 4、 5 、 6)
文章中介绍了 哪些端午节的 习俗?
走进课文 道习俗
1. 系百索子 2. 做香角子 3. 贴五毒 4. 贴符 5. 喝雄黄酒 6. 放黄烟子 7. 吃“十二 红”
(闲适自由)
课文小结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端午的风俗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 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 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曾经沧海难为水” 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 是什么意思? 都看不上了。
唐代诗人元缜作《无题》一诗悼亡妻: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
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 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 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 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
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
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
怀 念 童 年
囊萤映雪的故事(联想)来自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作者 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 家 乡 鸭 蛋 的 特 点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名声久远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 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引袁枚文作证
我对家乡鸭蛋的情感 曾经沧海难为水. 充满了自豪与热爱之情。
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 叶,妇人争相佩戴,以辟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 鬼之神效。

人教初中语文八下《17端午的鸭蛋》PPT课件 (1)

人教初中语文八下《17端午的鸭蛋》PPT课件 (1)
围绕着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从去年开始至今, 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评论摘要: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 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 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 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 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 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 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 落了。





一、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 括出来



亦 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皆




端午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特有的? 本段与课题《端午的鸭蛋》有什么关系?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二、家乡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 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什么情感?
乡 的 鸭
午 的 鸭
敲破“空
的 故
头”吃事
俗 放黄烟子 蛋 蛋 鸭蛋壳
吃“十二红”
装萤火虫
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风 俗 具
家乡端午的鸭蛋带来 的乐趣体现在哪里?
络 子 多




试从本文举例说明汪曾祺语言有 什么特色,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 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4.带有文言色彩
看新闻谈感受
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
2005年11月26日 北京晚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人对自己的童年都有最深刻的记忆,也有一 样东西或者一个人令自己最难忘。作者情系鸭蛋,在 它身上凝聚着情趣,诗意和满腔的深情。
欣赏阅读
品味二、三两节文字,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
理由。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
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 了名。”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 可以。”
鸭蛋络子”的习俗。
3、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他对家乡的咸鸭蛋
是怎样评价的,从哪句话可以知道? 4、 作者为什么能够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记?
家 乡 鸭 蛋 的 特 点
名声久远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引袁枚文作证 与北京鸭蛋相比 热 爱 家 乡
质细而油多 蛋白而柔嫩
用眼睛观察生活,
用心灵感悟生活,
在平凡中寻找美丽, 在平凡中发现诗意。
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
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文章语言的特色: 1、平淡有味:
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 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带有文言色彩: 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
感悟阅读 阅读4~6小节,继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并 结合全文,说一说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1、江南的端午有哪些习俗?哪些风俗是常见的, 哪些是特有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觉得作者家乡的端午节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 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
《苦瓜是瓜吗》《吃食的文学》等散文。
他讲究语言艺术,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
自然平淡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
处。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
人和事,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人生意趣。
读读写写
腌鸭蛋 yān 籍贯 粽子 门槛 sù 囊萤映雪 huá ng jí zò ng kǎn ná ng 车胤 避邪 蝎子 yì n xié xiē
门楣
苋菜 肃然起敬
mé i
xià n
城隍庙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1段)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4—6段)
(2—3段)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有典雅有蕴涵。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 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达到了
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