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

合集下载

第三章环境法基本原则

第三章环境法基本原则

第三章环境法基本原则含义:指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者体现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适用于环境保护法一切领域的基本指导方针或者基本准则。

它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中,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基本内容: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一)概念:狭义:指在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广义: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

(二)内容和实施:1.首先体现在观念的确立上。

体现在环保法总则规定的立法目的、基本国策、环境义务、政府环境责任上。

2.其次体现在环境管理上:环保统一监督管理、纳入规划、制定环境标准3.最后体现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制度上,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等。

*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二:预防为主原则一)概念(32页)(二)意义1、现代环境保护的灵魂。

由污染后的消极治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防治。

2、最大限度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效率(三)实施建立以预防为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四)预防为主原则确立的必要性是由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一旦出现就难以消除与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治理成本高昂,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缓释性,具有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后果难以及时发现。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第四章大气卫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D.能反射无线电波E.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A.色素沉着作用B.杀菌作用C.红斑作用D.抗佝偻病作用E.镇静作用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C.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E.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A.地势低凹B.逆温C.空气潮湿D.气温高E.大气SO2污染严重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A. SO2B. H2SC. CO2D. O3E. NO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A.气温、气流、气压、光照B.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C.气温、气流、气压、气湿D.气温、气流、气湿、雷电E.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A.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8.大气发生逆温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γ<0D.γ>0E.γ=0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A扩散 B.微生物分解 C.氧化 D.植物吸收 E.沉降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c.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E.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A.慢性中毒B.变态反应C.急性中毒D.肺癌E.佝偻病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温室效应D.大气能见度降低E.机体免疫力降低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E.受害者呼吸道剌激症状出现最早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主要污染物是S02D.多发生于寒冷季节E.多发生于河谷地带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小于( )A. 6.5B. 5.6C. 4.5D. 3.0E.以上都不对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多环芳怪 D.二氧化氮 E灰分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D.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E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多大的颗粒物( )A.≤100µmB.≤10µmC.≤2.5µmD.≤0.1µmE.≥1µm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C.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E.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20.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B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C.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胎儿对CO的毒性比成人敏感E.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铅是铅暴露的重要指标B.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C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D.儿童血铅在100µg/L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E.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2.有关O3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属于二次污染物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C.来自汽车尾气D.可引起哮喘发作E.儿童对O3敏感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中,每个污染物的标准分为三级。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一)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基础,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物资生产: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污染消纳力(2)资源生产力(二)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第三章_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_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该案要求在发展的需要和保护环境的必要之间选择 一条中间路线。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本案是一个对于 决定相互竞争的因素具有基本意义的原则,它在未 来的重大环境争端的解决中起重要作用,它被全球 广泛接受而构成现代国际法的一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第三节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第四节 公众参与原则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则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体现的,对环境保 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
它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 系的基本准则,是环境保护法本质的集中表 现。
• 1992年10月,匈牙利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
• 国际法院本案判决书140段:“通观历史,人类 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人类 过去从事这种干扰时从不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新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以欠考虑和未减 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当代人及其后 代所带来的危险。
• 可持续发展充分表达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 协调的需要。……对本案而言,双方都应重新审 视盖巴斯科夫电厂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 它们必须为多瑙河故道和该河两岸支流所释放的 水量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
沿海多个省份出现癌症村
• 浙江萧山坞里村,江苏盐城 东兴村,山东肥城肖家店 村……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一个接一个癌症村出现在东 部滨海经济活跃地带。名单 上还有无锡广丰村,常州新 北区,阜宁县洋桥村,安徽 宿州张庄村,阳谷县西关村、 邵楼村、西汉庄村、国庄村, 天津西堤头村、刘快庄村。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是制定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战略环境影响军事战略的实施
军事战略推动战略环境发生变化
3.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战略环境的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90年代以来
3.2国际战略格局
3.2.1 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处在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 当中
3.2.2 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 冷战后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
3.2.3 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
美国欲建立“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 欧盟力量日益增长 俄罗斯力保大国地位 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步伐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实力也在增长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本章目录
3.1 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3.2
国际战略格局
Hale Waihona Puke 3.3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3.1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3.1.1 战略
1. 战略的含义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具体来说, 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和军事作战的目的,高瞻远瞩地执 行战争计划,大规模运用军事力量的方针和策略。战略 的基本历史使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战略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判明国家所处的战略环境 ;确定战略上的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分析国家安全面 临威胁的性质和程度;提出军事斗争所要达到的总体目 的和主要任务;确定准备与实施军事斗争的指导方针和 基本原则以及军事斗争的主要手段、形式和协同、保障 的主要方法等,并依此制定总体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 战略的指导对象是军事斗争全局。军事斗争是为了一定的 政治目的,在军事领域或以军事手段进行的各种形式的 对抗活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环境安全问题1.环境安全(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环境安全的表现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受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止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环境安全问题(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

(2)主要类型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3.理解环境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含义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成因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影响①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②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环境重新回到安全状态。

③有些事件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导致环境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这类环境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4.认识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系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1.环境安全的地位项目内容影响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

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第三章微气候环境第三章1、简述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最重要的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热辐射条件。

有的参考文献还增加一个参数:周围表面温度。

微气候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作业或起居环境中,气温、湿度、热辐射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某一参数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可以由另一参数的相互变化所补偿。

我们把微气候参数以及对冷热感觉有显著影响的微气候参数的各种组合的综合指标,称之为微气候指标,其中重要的组合有:空气温度和周围表面温度;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和气流速度;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2、简述人体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答:人体单位时间向外散发的热量,取决于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四种热交换方式,即辐射热交换、对流热交换、蒸发热交换和传导热交换。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为:Qs , Qm , W ? Qc ? Qr , Qe ? Qk 式中,Qs-人体的热积蓄或热债变化率(J/m2 ?h);W -人体为维持生理活动及肌肉活动所做的功(J/m2 ?h);Qm-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热率(J/m2 ? h);Qc-为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率(J/m2 ? h);Q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传导换热率(J/m2 ? h);Qk-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辐射热传递率(J/m2 ? h);Qe-人体汗液蒸发和呼出水蒸气的蒸发热传递率(J/m2 ? h);“,”表示人体得热,“,”表示人体散热。

人体的热平衡是动态的,当Qs = 0时,人处于热平衡状态,此时,人体皮肤温度在36.5?左右,人感到舒适;当Qs > 0时,人感到热;当Qs < 0时,人感到冷。

3、人对微气候条件的主观感受有哪些?如何评价,答: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即心理上是否感到满意、舒适,是进行微气候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章 环境权

第三章  环境权

(四)资源处分权 通常指转让权、出卖权、抵押权、变更用 途等权利。
(五)资源收益权 是指主体通过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而获得 收益的权利。 包括两种类型: (1)基于所有权而获得的收益的权利,如通过转 让、出租自然资源而获得的收益之权利; (2)通过获得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后,对自然资源 进行管理、改造或整理、开发而获得的收益之权 利。
(三)资源利用权 常称使用权。可指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又指人们 对非自己所有的财产的利用或使用权。后一种意 义上的利用权,包括有偿获得的使用权和无偿获 得的使用权及基于特定的法律关系取得的使用权 (如相邻权等)。 环境资源法理论中的使用权包括前述两种意义, 且对非自己所有的财产的利用尤为关注。
我国自然资源权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资源政策、土地政策多变,资 源权属、土地权属不稳 (二)资源权属不明、不清,特别是土地 所有制、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之 间的关系不清 (三)确认、公示资源权属的手续不清、 方式不明 (四)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无偿使用
二、资源权的内容 (一)资源所有权 通常包括两种含义: 1、指有关资源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又称资源所有权法律制度; 2、指资源所有权利,即作为民事权利的资 源所有权。
(二)资源占有权 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 合法占有权。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是自然资 源所有权人对资源的占有权。其次是自然 资源的承租人、受让人、管理人从所有人 处获得的实际控制权。
(二)环境权在我国综合性环境资源基本 法中的有关规定
(三)环境权在我国环境资源保护单行法 中的相关规定 1、污染防治法 2、自然资源保护法 3、环境管理行政法规
(四)环境权在相关法律中的体现 1、环境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体 现 2、环境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体现 3、环境权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相关体现 4、环境权在我国其他部门法中的相关发展和体现 5、环境权在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规范中的体 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第三章 市场营销环境
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理解微观市场 营销环境、宏观市场营销环境组成和分析方法, 了解一般的环境要素细分方法。
第一节 市场营销环境的意义 第二节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第三节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第一节 市场营销环境的意义
市场营销环境——营销活动的各个参与部分和影响力 被称为营销环境要素。一系列营销环境要素就组成了
第二节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人口环境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爆炸性增长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地区差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地区差异 地理上的人口迁移 受教育程度
经济环境
购买力因素 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 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商品供求因素 商品价格因素
第二节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自然环境
原材料短缺,能源成本提高 地理位置的选择与利用 环境污染严重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干预加强
公共关系
融资方关系 政府关系 新闻媒介关系 社区公众关系 社会公众关系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 1920.1 1.19Th ursday , November 19, 202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 3:22:59 03:22:5 903:22 11/19/2 020 3:22:59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903 :22:590 3:22No v-2019 -Nov-2 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03:22:5903:2 2:5903:22Thur sday , November 19,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 1920.1 1.1903:22:5903 :22:59 November 19,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9日 上午3时 22分20 .11.192 0.11.19 扩展市场,开发未来,实现现在。202 0年11 月19日 星期四 上午3时 22分59 秒03:2 2:5920. 11.19 做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情,让自 己专业 起来。2 020年1 1月上 午3时22 分20.1 1.1903:22November 19, 2020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020年11月1 9日星 期四3时 22分59 秒03:2 2:5919 Nov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3 时22分 59秒上 午3时2 2分03:22:5920 .11.19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 1920.1 1.1903:2203:22 :5903:2 2:59No v-20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 020年1 1月19 日星期 四3时22 分59秒 Thursd ay , November 19, 2020 感情上的亲密,发展友谊;钱财上的 亲密, 破坏友 谊。20. 11.1920 20年11 月19日 星期四 3时22 分59秒2 0.11.19
人员 资金状况、厂房设备 管理水平、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 组织机构
供应――包括对企业产品进行促销、运输、分销、出售的各类 组织
中间商 货物运输公司 营销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
第三节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顾客 竞争
愿望竞争者 平行竞争者 产品形式竞争者 品牌竞争者
企业营销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 法环境和文化环境 微观环境——企业、供应者、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公众
营销环境分析的意义
是市场分析与研究的出发点和首要内容,也是市场分析与研究活动 得以进一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营销机会,克服营销威胁 有助于发挥企业的主动性,从而使企业创造更好的营销策略效果
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市场供求 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 一种新技术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新产品的出现
第二节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管制企业的立法增多 政府机构执法更严 公众利益团体的力量增强 政治稳定性
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传统 价值观 风俗习惯 伦理道德
第三节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企业(内部营销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