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课件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课件

《登泰山记》课件

2.写作背景
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 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 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 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3.相关知识
(1)阴与阳 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 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山水亦常用。如“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 面。用于“水”则水的南面为“阴”,北边为“阳”,与“山”的阴 阳称法正好相反。 (2)戊申晦 戊申,干支纪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人纪日除干支外,还 用一些专有名词,除“晦”外,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如“予 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朔”,农 历每月初一日,如“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史记·秦始皇本
是桐城人。
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遥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但是, 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地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 《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 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 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 “桐城派”应运而生。
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_处_在_那_(_阳_谷_和__阴_谷_)_南_北_分__界_处_的_,__是_古_代__长_城_的_遗__址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判_断_句_。_____ (2)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译文:_中_谷_的__水_环_绕_泰__安_城_,__这_就_是_郦__道_元_书__中_所_说_的__环_水____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姚鼐
(一)揭秘之旅第一站:行迹可疑,别有深意
齐读课文第 2 段,找到下列特殊之处,完成表格。 特殊的时间 特殊的天气 特殊的路线 特殊的目的地
(一)揭秘之旅第一站:行迹可疑,别有深意
齐读课文第 2 段,找到下列特殊之处,完成表格。
特殊的时间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农历二十八)——戊申晦(农 历二十九) 除夕
红日升起后,蓦然回视, 日观峰以西负雪的诸峰,有红有白,色彩 绚丽。向前看,红日高升,无比壮阔,向后看,红白相间,明暗交 错,空间广阔而立体。 “若偻 ”,拟人。写出在最高峰日观峰上俯瞰众峰,众峰低矮仿佛 在鞠躬的姿态,“日观以西峰 ”仿佛都在向此时新生的红日致敬。 坦荡洒脱的豪情。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 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云一线异色 ”之“异色 ”意为“ 出现不同的颜色 ”, “须臾 ”意为“片刻 ”,“成五采 ”之“成 ” 意为“ 变成 ”。 作者敏锐的察觉到了日出前的色彩变化,斑斓的色彩极速变 幻,构成一幅神采飞动、瑰丽炫目的日出奇观,给人一种震 撼之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 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品读课文 2、3、5 段,圈画写景的句子,小组合作,用简明的语言概 括画面的特点,体会作者隐藏的情感。
画面
特点
情感
苍山夕照 壮阔明丽
开阔澄明的心境
泰山日出 磅礴壮美
坦荡洒脱的豪情
雪后空山 庄严幽寂
高洁坚韧的风骨
揭秘之旅第三站:事有雷同,绝非偶然
失意迷茫的姚鼐在磅礴壮丽的泰山日出中实现人生的转折。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在经历人生的困境后,也曾从自然中寻得了慰藉,获得了超 脱,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几位文人。

《登泰山记》课件

《登泰山记》课件
《登泰山记》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泰山简介 • 《登泰山记》文章解析 • 《登泰山记》的文学价值 • 《登泰山记》的实践应用 • 相关资料与拓展阅读
01 泰山简介
泰山地理位置
01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中 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世界文 化和自然遗产。
02
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与鲁中丘陵的 过渡地带,跨泰安、济南、淄博 三市,总面积约420平方公里。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内容
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攀登泰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的描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 触,将泰山的雄伟壮丽、日出的瑰丽奇景、云雾的缭绕变幻等描绘得淋漓尽致。
结构
文章结构严谨,按照时间顺序和游览路线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先介 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然后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和所见景色,最后抒 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文章语言特色与风格
语言特色
姚鼐的古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明快,用词精准。他善于运用形象生 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风格
姚鼐的古文风格独具特色,他强调文 章的结构美和语言美,追求文采和意 境的统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 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清代文化和 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的泰山之旅》
《泰山摄影指南》
针对喜欢摄影的游客,提供了拍摄泰 山的最佳角度和技巧,以及相关的注 意事项。
收录了多篇现代游客的泰山游记,展 现了泰山的现代魅力和旅游体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客前来观光旅游。
推广方式
在旅游网站、社交媒体和旅游 宣传册上发布与《登泰山记》 相关的旅游攻略和景点介绍。
合作机会

《登泰山记》ppt课件55张

《登泰山记》ppt课件55张


初 读 感 知
一边听课文范读一边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泰山景 色的?并概括出五段的段意
段落大意疏通
•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 峰——日观峰的位置。
•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 •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景象。 •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第二段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用浓墨写出登山的
( 艰难
)和在山顶上所见 夕阳风光 的景色.作
者登山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述为:( 京师
) ——
( 泰安 )——( 南麓 )——( 中谷 )——
( 中岭
) ——( 西谷 )—— ( 山巅 )
朗读课文第三段, 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 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 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 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 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 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 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 (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 (lóu)。
日 须臾成五



日上,正
赤如丹,
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 以西峰


或得日, 或否,绛
皓驳色

而皆若偻
【解读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 时住过的宫室。 是:这。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当:在。
1.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2.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运用了 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登泰山记》ppt课件

《登泰山记》ppt课件

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 山 的 佳 句
古 代 文 人 对 于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泰山吟》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登泰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 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 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8、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
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
日昳
(太
十二
阳偏
时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西)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
承担、托着 有的红有的白 杂、错杂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
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
先前 立即
远远地注视
碧蓝的苍穹
缥 缈
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
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
没有边际
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 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
极目东望
浓云
就近观看
如轮的太阳晃荡而出
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 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初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明确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 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充满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明确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 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 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 生动地描画出了积雪的光彩。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③磴:石级 ④循:顺着 ⑤崖限: 像门坎一样的山崖 ⑥几:几乎 ⑦负:背 ⑧烛:照 ⑨居:停着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 巨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 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 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 刻。

《登泰山记 》ppt课件30张

《登泰山记 》ppt课件30张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 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
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 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哲理之风雪”
品读第4段,思考:该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
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第1段:地理位置。 第2段:登山经过。 第3段:日出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自然景观。
读课文 理文脉
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并注意各段的表达方式与详略比重。
主要内容 第一段 概述泰山地理环境
第二段 叙述登山过程 第三段 描写山顶日出
第四段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第五段 总述泰山景观特点 第六段 例行署名
(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点拨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 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 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刘大樾也曾追述姚、朱二人登泰山之往事: “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 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 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
与子颍略相近云。”
泰山日出图
——
大风扬积雪击面
日出前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彩

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彩 点
极天云一线异色

日出时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

《登泰山记》ppt课件56张

《登泰山记》ppt课件56张

文本疏通
东岳大帝庙。
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
唐高宗的年号
磨灭
偏僻

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
去(看)
皆不及往。
模糊或缺失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 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 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 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 经过和所见所感
知识拓展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
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文本疏通 沿着, 顺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少于,形做动

当于“而”, 就,表顺承
顶峰
(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
“而”,就,表承接,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 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 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水都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都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 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
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
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3.文化常识 (1)“阳”和“阴” 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 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 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 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 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 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 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他继承了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 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对桐城派的文学理 论也有所补充发展。他既扩大了方苞的“义法” 说。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的统一,又 继承发扬了刘大櫆的“神气”说,提出了“神、 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理 论;同时,还总结概括历代文章的风格论,发展 了“阳刚阴柔”相反相成的美学观。著有《惜抱 轩全集》等,所编《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 流传极广。其散文简洁严整,纡徐明润,代表作 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 记》等。
与高山雪光对照的则是“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如画”。展现出一幅高山雪霁,斜阳染丹,城郭山 水历历可见的壮丽景象,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雪光 之中。而“大风扬积雪击面”,风能扬积雪,说明 风力之大,积雪能够击面,进一步强化风力劲急, 积雪之多。 日出前的气候之寒。而日出之后的山 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 !文章末尾的“而雪与人膝齐”,再一次突出日观 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一片晶莹的 色彩融染始终,营造出一种高迥洁净的境界,而白 雪的冰清玉洁,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明净,不同凡 俗的崇高襟怀和磊落情怀。
(2)省略句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省略主语中心词, 阳谷(的 水 )皆入汶,阴谷(的水)皆入济]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主语与介词,(余)与 子颍坐(于)日观亭,待日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谓语, 极天云(露出 )一线异色] 或得日,或否[省略宾语,或得日,或否(得日)]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省略介词,少杂树,多松, 生 (于)石罅]
3.文章的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分析:这两段既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也写了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 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自然景观:如写 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 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 树。写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 写鸟兽——无音迹。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 文内涵,突出了泰山景物的特点,表现了泰山 之历史悠久,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 桐城派重考据的特征。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姚鼐参与编纂的《四库全
书》告成,以御史记名。三十九年(1774),姚鼐 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 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 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知识链接 1.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 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 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 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 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 古文当以“雅洁”为上,反对俚俗和繁芜。
文本预习必知 基础知识梳理 二 十 三 登 泰 山 记 文本解读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经典美文赏读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 姚鼐 (1731 ~ 1815) ,清代文学家。 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 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 隆二十八年 (1763) 进士,选庶吉 士,曾任礼部主事、乡试考官、 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等职。长 于古文。晚年曾先后主讲江南、 紫阳、钟山等书院。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 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 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据、词章” 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 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 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 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 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曰:“坐盗。” (2)坐③王曰:“何坐 . 因„„获罪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因为 .
①与子颍坐 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 上座位 .
①及 既上等到 . 山巅和 (3)及②今所经中岭及 . 孔子比得上 ③其贤不及 .
登泰山记
名句品读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2.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 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北宋· 黄庭坚《水调歌头》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 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6.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 西汉· 汉武鼎铭
(7)稍 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 古义:逐渐渐渐 今义:常用义为,稍微,略微 (8)多平方 .. 古义:平整方正的,形,明烛 天南 (名词作动词,照 ) . (2)汶水西 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 . (3)山多 石,少 土(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 .
雾若带然停留 ①而半山居 . (4)居 楚越间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 ②永州居 .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 . 失磨灭 (5)漫②其远古刻尽漫 . 卷诗书喜欲狂随便 ③漫 .
界限 ①越长城之限 . (6)限 当道者门槛 ②崖限 .
(2)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3)关于泰山的熟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太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 能成其深。 泰山北斗 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三层。日出之后,回望西面的山峰,因承受 日光的照射,有的鲜红,有的洁白,“而皆若 偻”衬托出作者所在的日观峰的高峻。 日出是泰山最奇丽的景色。这一段描写是全文 的中心部分。正面描写日出仅有“日上,正赤 如丹”一句,但是先用大风、云漫作了声势的 铺垫,再以“极天云一线异色”渐成五彩来衬 托初升的红日,最后又以东海日光“动摇承 之”,群峰的“绛皓驳色”来作渲染,成就了 瑰丽、生动的日出图。
7.驱车掸驽马,东到奉高城。神哉彼泰山, 五岳专其名。 魏· 曹植《驱车篇》 8.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 寂寞幽以玄。 东晋· 谢道韫《泰山吟》 9.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唐· 李白《游泰山之二》 10.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唐· 社甫《望岳》 11.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北宋· 苏轼《送杨杰》 12.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明· 王世贞《登岱》
二、通假字
圆 (1)多平方,少圜 “圜”通 ______ .
又 (2)其级七千有 余 “有”通 _____ .
彩 (3)须臾成五采 . “采”同______
三、一词多义
(1)当 ③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 . ④失期当 斩判罪 .
①当 其南北分者在„„的地方 . ②崖限当 道者挡住 .
四、古今异义 (1)阳 谷皆入汶 . 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 今义: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 (2)世皆谓之天门云 . 古义:语气助词 今义:一般用于名词,云层 (3)至于 泰安 .. 古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 的连用,其义是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4)是 月丁未 . 古义:这,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5)复 循西谷 . 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 (6)戊申晦 . 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今义: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5.这篇游记散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首先,作者写登山时,看似轻描淡写,实 则大有深意。登山时间是十二月,登山天气是风 雪弥漫,登山道路有四十五里,石级有七千多, 而且路有“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至登上山顶,就会使人产生 “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登山下望,“汶水、 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又会使人产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再次, 作者极力描写泰山的景美:日出之美,泰山丰富 的人文景观之美。虽然极少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虽然不发议论,但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 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炽热之心。
(3)被动句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意念被动句,意为“皆被云漫”) (4)倒装句 山巅崖限当道者 (正常顺序应为:限当道者山巅崖)
文本解读探究
内容剖析 一、辨识主题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 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 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 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 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4.雪景是冬日泰山的重要特征,这在本文也得 到了很好的体现。试就“雪”在文中所起的作 用及作者是如何展示冬日泰山这一重要特征的 作分析。 分析:本文起笔于“风雪”,结笔于“冰雪”, 伴随整个游程,贯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 “雪”构成了全文的主要色彩,起着重要的对 比和渲染作用。“自京师乘风雪”,为这次登 临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层浑茫苍莽的色彩,衬示 出此行的非同寻常。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青苍的山岭蒙上一层厚雪, 发出晶莹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者高 阔的视野。
2.泰山简介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 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 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 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 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 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