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
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官方版)

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官方版)
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考试,成败与否,心态最为重要。
希望大家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积极迎战!请大家谨记,为理想奋斗的宝贵过程其意义远远大于未知的结果。
高考频道会及时为广大考生提供[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官方版)],更多高考分数线、高考成绩查询、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录取查询信息等信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西藏、海南
下载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宁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宁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年宁夏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及语文检测试题

2017年宁夏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及语文检测试题2017年宁夏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及语文检测试题就要参加高考了,放开往日的学习中的紧张,用一颗平常心去轻松面对,相信你会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的。
高考加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宁夏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语文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浅论儒家之义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中,义的概念有些特殊。
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智、信等概念都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仁”是爱人,“礼”是礼仪、规矩,“智”是知识、智慧,“信”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诺。
唯独“义”的概念,语义模糊,没有具体的主体性品格。
“义者宜也”,不是对主体品格的规定,而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
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容易失去圣贤的本意,导致人们不重视主体人格的修炼。
实际上,这正是“义”的生命力所在。
“义”的最大理论价值就是妥善应对了“经”与“权”的矛盾,在社会伦理道德领域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任何伦理道德准则,都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内涵,属于“经”的范畴。
普遍性是对社会各种伦理道德现象背后共性内容和规律的把握,绝对性则是要求人们在相同的伦理道德领域遵守同一的价值和准则。
然而,普遍性并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绝对性也不可能没有例外,只是相对之中的绝对,由此引出了“权”的概念。
一般而言,“经”是指伦理道德的主体品格,强调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强调坚守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权”是道德价值的具体运用,可以灵活掌握、变通对待。
“权”的变通并不能离开“经”的原则,而是更好地实践“经”的原则。
《公羊传》云:“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这说明权者与变通,表面似乎与“经”的原则不一致,甚至违反了“经”的要求,实质上却是真正遵守了道德原则,完成了“经”的使命,达到了人性善的目的。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评析

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 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 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 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 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 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 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 “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 “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 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 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 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 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 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 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 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 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 之对话。“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 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 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 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 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 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 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 选文体的特征。
北京卷作文的主要特色。 一、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 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二、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选择空间。为 了不增加考生选择题目时付出的时间代价,采用了 “给题目”的命题方式,以使指向明确、简练清晰, 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2017宁夏高考作文

2017宁夏高考作文2017年宁夏高考作文题目,《梦想与现实》。
梦想,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和渴望,是前行的动力和信念。
然而,现实却往往与梦想相悖,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被现实的种种限制所束缚,梦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然而,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中追逐梦想。
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是一种对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企业家……梦想是多姿多彩的,它给人以希望和动力,让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现实却往往给人以重重挑战和阻碍,让人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放弃梦想。
在这种矛盾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梦想与现实并非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梦想是现实的延伸和拓展,而现实是梦想的基础和支撑。
只有将梦想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奋斗和拼搏。
梦想不是空想,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去实现的。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梦想和目标,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只有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只有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只有将梦想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梦想和目标,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只有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只有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还要求教师在高考语文复习阶段积极的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复习的效率。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人赁房而居有多普遍?看看宋代官员的住房情况就能大致了解。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
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朱子语类》卷一二七)。
“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是不是太夸张了?房产连片的权贵们什么时代都不少,但北宋中期之前宰相、执政一级的政府大员买不起房确实算不上稀罕事。
天禧元年,参知政事陈彭年去世,真宗临奠,目睹其租住的陋室,叹息不已;寇准一生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每次回京觐见只得寄居僧舍或赁宅。
(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宋代京城人口百万,地价高昂,“尺地寸土,与金同价”(王禹偁《小畜集·李氏园亭记》);而宋代又冗官畸多,朝廷自然不可能负担所有官员住房问题。
除少数能获得“赐宅”的勋戚权贵及幸运地暂住官宅的臣僚之外,其余的则只能自己去想办法克服了。
职位油水丰厚且“头脑灵活”的,自然不愁买房,而其他的大多数则只能望房兴叹,赁房而居了。
当然,宋代官员赁房而居也并非全是因为贫困,比如上文所言寇准,奢华一生。
究其原因,大概只能从宋代官员任职流动性或者消费投资观念方面去找了。
政府对臣僚们住房问题也不是全然不问,宋廷曾对无房官员发放过“宅钱”“僦钱”,也就是今天的“房补”。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士、游学学子以及大量丧失土地的游民,造就了宋代巨大的房屋租赁需求。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从现存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确实很大,在城镇中开设旅店、出租房屋者不计其数。
2017年高考宁夏满分作文: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2017年高考宁夏满分作文: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导读:本文2017年高考宁夏满分作文: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开启高考成功之门,钥匙有三。
其一:勤奋的精神;其二:科学的方法;其三:良好的心态。
留学网高考栏目为您整理“2017年高考宁夏满分作文: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希望能帮到您。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披上了一面国旗,不管你是否认同,但你都要去面对。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我认为,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过去”这个词眼似乎在我们当下人们的心中很遥远,而我们对金钱的追逐,对名利的渴求充斥着这个世界。
反而应该对历史和过去认真回望,没有去做,更为可悲的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不再回味。
银屏和直播充斥着满眼的荒芜和凶杀,各样的娱乐和花边新闻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主轴。
有人对刘胡兰、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不再回味,有人已经麻木地正在数典忘祖,奔跑到了异国叫嚣他国空气清新。
这不再是崇洋媚外,这是赤裸裸地丧失中国人的国格,让世人嗤笑。
有位戏子的婚事闹剧奇迹般地刷爆了朋友圈,这是为什么?我们国人的传统基因正在丢失和消减。
由此,我想到了列宁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未曾中断的一个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文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我们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每时每刻都能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汉唐雄风都在传唱着历史强音。
新中国的建立,让中国人推倒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
忆往昔,我们中国人气势磅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梦,世界的梦。
我们在正视历史的同时,畅想未来,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让世界在中国睁大了眼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十四年抗战”就是一曲全民族的可歌可泣的抗争史、奋斗史。
在新时期,我们正在怀揣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法治国,深化改革。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作文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宁夏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
导读:本文2017年宁夏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考在即,高考网为大家提供了2017年宁夏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院校精选、专业就业前景解析等优质内容,请关注高考栏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
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古诗或名言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给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
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古诗或名句或现代名言(且都是中国的)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
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从六则材料中做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立足“这”几则材料,综合其思想情感无疑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根本。
同时,结合现实,将材料综合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切入点,不能仅仅就句论句,材料只是问题讨论的由头。
考生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有效运用书面语表达,这是基本素养要求,是大多数考生应该和能够达到的。
而在思维要求方面,一般考生也需要并能够做到仔细审读材料,综合提炼,做到思维准确、清晰,在表达上做到表达生动和有逻辑性,尤其要透过诗歌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
而对更优秀的考生而言,要想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灵活组合和运用材料是必须的,甚至在立意中还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考生在作文中表达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对美好事物
的情感和态度,是在语言和思维之上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真正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
在立意和行文中,考生要尽量关联到文化,表达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或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这是在更高层面上体现出思维的深刻和视野的独特,是真正理解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是真正把握住了语文核心和时代脉搏。
整体而言,今年的作文题目能让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但要说得精彩和透彻,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判断能力,能在文化层面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这个作文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核心素养。
相信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展示和发挥,取得应有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