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雕”的历史以及传承意义

合集下载

东阳木雕与福州传统根雕技艺的比较与传承

东阳木雕与福州传统根雕技艺的比较与传承

艺术研究文 张丁华东阳木雕与福州传统根雕技艺的比较与传承浙江东阳有“中国木雕之都”的雅称,东阳木雕始于唐、盛于宋、繁荣于当今。

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因保留了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所以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

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2006年5月20日,东阳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都源于浙江,称为“浙江三雕”,覆盖全国,享誉世界各地。

东阳木雕多以人文历史和戏文故事、花鸟草虫为题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器皿。

东阳木雕以师徒单一传承为主,在东阳雕刻比赛中第一名被尊称为“木雕皇帝”,至今传到第六代。

中国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福州是根艺的故乡,根雕是福州闻名遐迩的特艺之一,堪与木雕、寿山石雕、脱胎漆媲美。

福建地处亚热带,山高林密,木材、根材资源丰富,所以根雕与自古以来兴旺发达的木雕、竹雕伴随而生。

福州有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人才济济,创作实力雄厚,因此成为八闽根艺的龙头。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徐炳钦等人就尝试以根造型,到20世纪60年代,屠一道、林祥吾等人更潜心此艺,集其大成,成为本地根雕艺术的“开山祖”。

屠老的作品早就摆进了人民大会堂,成了国宝级的名作。

土生土产的“根疙瘩”登上大雅之堂,增强了福州根艺者们的精品意识。

老一代不仅留下了宝贵的作品,还热心传经带徒,让后辈“青出于蓝胜于蓝”。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根雕艺术空前繁荣,并成立了“逸仙艺苑”,组织指导根雕、盆景创作与交流,新人脱颖而出,佳作争奇斗艳,涌现出屠刚、屠羽、屠亮(“屠氏根雕世家三兄弟”)以及郑大木、李成荣、黄榕国、林兴坦、林《岁月留痕》46艺术研究学善、陈琰、潘发清等一大批根艺家。

其中不少人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

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

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

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

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

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

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

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

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

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

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

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

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浅析遂昌淫祀与淫祠建筑

浅析遂昌淫祀与淫祠建筑

浅析遂昌淫祀与淫祠建筑遂昌淫祀与淫祠建筑是浙江遂昌地区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对遂昌淫祀与淫祠建筑的浅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后人传承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遂昌淫祀的历史渊源遂昌淫祀,又称吕岱祠、淫祀、云栖祠、吕柜,是遂昌地区历史悠久的宗教祭祀场所,据史料记载,遂昌淫祀建于唐代,意在祭祀旧时名将吕岱。

吕岱,名公祺,字子树,唐朝杭州刺史,官至监察御史,因其在遂昌地区有杰出的政绩和百姓的拥戴,故后人将其尊为神灵,建立淫祀祭祀之。

据说吕岱去世后,其灵柩送回故里的途中被围攻,为保证长途领回,百姓悉心包裹灵柩,遂养起了“淫祀”之名,并传说其灵柩在遂昌长眠,化为成仙。

自此,当地居民将其尊为神灵,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遂昌淫祀作为地方宗教祭祀场所,承载了当地人民对神灵的信仰和对历史名将吕岱的缅怀之情。

二、遂昌淫祠建筑的建筑形式遂昌淫祠建筑包括主殿、配殿、坛场、祭台和祭器等建筑和构筑物。

主殿位于淫祠的正中央,以供奉吕岱神像为主要宗教场所。

主殿呈两进三间形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采用青砖灰瓦顶,雕梁画栋,布局精巧,工艺精湛,是遂昌淫祠的核心建筑。

配殿则位于主殿两侧,是辅助主殿进行祭祀活动的建筑,配殿的建筑格局以二进两间为主,也采用青砖灰瓦顶,石雕栏杆,木雕花窗,以及彩绘石狮等装饰,与主殿相得益彰,整体气势宏伟。

在配殿的两侧设有坛场,是进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坛场周围设置石栏杆,边缘镶嵌有汉白玉栏板,体现了淫祠建筑风格中的华丽和精致。

淫祠建筑还包括祭台和祭器,祭台位于主殿前方,是祭祀仪式的主要场所,祭器则是祭祀中所需要的各种器具,包括鼎、爵、觥、琴、鼓、匕、卮、炬、灯等,体现了当地居民对宗教祭祀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遂昌淫祠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遂昌地区在唐代对吕岱名将的敬仰和祭祀之情。

遂昌淫祠是对历史名将吕岱的一种缅怀和祭祀仪式,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宗教信仰意义,承载了民众对吕岱的敬仰之情。

潘成松:为温州石雕“说话”

潘成松:为温州石雕“说话”

FIGURE潘成松:为温州石雕“说话”文/胡雄健 摄/林鸿麟今年“五一”节,在省工美公司美女@优优张罗下,开启了泰顺问石游,与温州石雕领军人物潘成松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让作品说话,为温州石雕鼓与呼,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师潘成松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为石找魂,让作品说话潘成松工作室里,石雕作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潘成松成名早,社会兼职多,慕名求购其作品的机构和藏家多多,但还能留下如此众多的作品,实出我的意料。

潘成松说,要让作品说话,没东西怎么行。

古玩界也有一句类似的行话:“东西对不对,自己会说话”。

石雕好不好,作品会说话。

石雕是石材和技艺的“综合体”,好的石材,固然“石不能言最可人”,但这只是自然美,而石雕艺术家则要因石造意,为石找魂,让可人的石头成为会说话的石雕艺术品。

潘成松的《云深不知处》,就是一件会说话的、有石魂的作品。

这是块不纯的青田封门青,粗糙的围岩杂石,穿插于油润的封门青之中,难以去“骨”留“肉”。

潘成松因石施艺,只雕“骨头”不雕“肉”,将刚硬的围岩雕琢成形状各异的山峰峻岭以及依附其中的村居民宅,而柔润的封门青,则只是打磨一下,以其自身温润可人的石质玉性来表达山间的云雾,实现技法的最大减法和艺术张力上的无限放大,一润一糙,一深一浅,巧拙相生的意象造型,游目流观的空间结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产生诗意的遐想:“直入故山云”(白居易)、“惆怅故山云”(王维)、“故山云水乡”(杜牧)、“诗忆故山云”(李郢)等。

这种有雕有不雕的艺术手法,与新疆玉雕大师马学武倡导的“三七律”如出一撤,天人合一,将彩石的天然之美和艺术创作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作品说话,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泰顺山乡的深切眷念。

对故乡的深切眷念和挚爱,是潘成松石雕作品的一大特色,《爷爷的桃树》《一方净土》《金色廊桥》《山里山外》《归故里》等无不是作者家乡情结的物化表现。

如泰顺石雕《一方净土》中的古宅,就是潘的出生之地,位于岭北偏僻的山岙里,二楼的西边间就是他童年的卧室兼“书房”。

什么是瓯塑?(1

什么是瓯塑?(1

什么是瓯塑?(2)
• 又称油泥塑,系以桐油和精白陶土加颜料、油彩 进行艺术加 工的一种堆塑,是浙江温州独特的工 艺品。已有1000多年历史。 瓯塑作品题材广阔, 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壁画、挂屏、挂棚、 挂 镜以及家具、台屏、屏风、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 等。既美观, 又实用,很受国内外用户喜爱。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维基百科 • 人人可编辑的自由百科全书 • “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艺 发展而成。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艺号称 “中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州慧光塔 (北宋)出土,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政 府命名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术由此 也得以更大发展。以纯天然原料、纯手工制作的瓯塑,耐 洗刷而不退色,有“东方立体油画”、“彩色浮雕”之称。 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会场、杭州雷峰塔、城隍阁、省 人民大会堂、杭州香格里拉饭店等国内文化建筑,都有其 巨幅精品陈列装饰。近四十多年来,还赴30余个国家和地 区参展和艺术表演。中外国家领导人都曾高度赞誉瓯塑艺 术,并希望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瓯塑工艺现虽有国家级、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艺人20余人,但多数为老艺人。 瓯塑艺术目前市场虽看好,却因学艺难、效益低,而后继 乏人,使此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出现危机。…
历史 发展 继承 现状 !


• • •
• • •
据考证,它是在古代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漆器制作技巧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溱泥塑色彩单调,后来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 久耐用的优点。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 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 其特点是画面多彩,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 山水和戏曲人物等。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 爱。 温州市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据考证,它是在古代 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漆器制作技巧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溱泥塑色彩单调,后来 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优点。外加贴 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 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其特点是画面多彩, 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 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 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多,题材广泛,规格不限,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图案及艺术挂件 等 。 周锦云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瓯塑艺术的代表人物。近年来在传统艺术结合国内外高 级民用建筑环境艺术装饰上取得了骄人成绩,多次获得“鲁班奖”等奖项。据他介绍,他是以宁夏奇特的地理风貌、 西夏古代文明和宁夏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的。火石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泾河源头、须弥山石窟、 沙坡头、贺兰山、西夏王陵和绕银川城而过的黄河、沙湖等美景尽收壁画之中。文革开始后,作为纯欣赏性的瓯塑 被停止了出口。产量也迅速萎缩。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瓯塑的创造,也使广大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对瓯塑和自我的前 途产生疑惑和忧虑。值得庆幸的是,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瓯塑的命运,1972年,当时正陪同尼克松访华的周恩来 总理对挂在杭州机场一幅大型瓯塑壁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关心。喜讯传来,东方的立体油画声誉鹊起。来自总理 的关心又重新使像周锦云一样的年轻人点燃了创作的激情。 制作成一件瓯塑成品,通常需要耗费一个或几个艺人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瓯塑作品制作完成后,会放在阴暗 干燥的房间内阴干。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柔软的泥团将变得坚如磐石。 八十年代后期,瓯塑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也积极探索自我的生存空间,如何使瓯塑在现代环境为人们服务,成 为瓯塑创造者思考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所有艺人的不断努力下,作品大胆地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走向千家万户,家庭装饰性壁挂成为它的 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继承着传统堆砌工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中国木雕艺术起源简述

中国木雕艺术起源简述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

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

木雕我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发现的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

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

另一件木雕鱼长11厘米、高3.5厘米,很象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

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商周时代,出现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说明木雕已经被纳入国家管理范围。

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春秋战国的木雕工艺分成了建筑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的木雕行业。

盛行漆绘木雕,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木雕女俑,俑体以长木削成,形体仅具轮廓大形,面貌、服饰皆为彩绘、鬓发整齐,是代表作品。

木雕的起源与开展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

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荣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

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

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收、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送。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各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开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诞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

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黄杨木雕介绍

黄杨木雕介绍

黄杨木雕目录溯源发展艺术特色传承意义市场前景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

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乐清黄杨木雕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翁洋镇南街村、象阳镇后横村、柳市镇、乐城镇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精品。

[编辑本段]溯源发展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

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 (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

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黄杨木雕的发明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

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

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

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

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

中国古建筑三雕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中国古建筑三雕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中国古建筑三雕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的古建筑商,我们一次能看到或其他的位置上雕龙画凤的,显得格外的好看,这些雕刻雕刻大致的分为泥塑三类。

本期建筑风水就带你一起去术数了解一下中国古建筑三雕,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作用。

问:亚洲地区古建筑三雕分别是什么?答:中国古建筑三雕分别是亚洲木雕;石雕;砖雕石雕:中国石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石雕艺术中后期日趋成熟,出现许多优秀青年的石雕艺术品。

195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商朝的虎纹石磬,刻石磐上虎造型优美,刀法纯熟洗练,线条流畅自然。

秦汉至唐代是石雕艺术的高峰阶段,从秦汉的纯朴粗犷到精致完美唐代石雕艺术。

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顶礼膜拜的石雕精品。

雄壮威武的秦陵兵马俑、精致美妙的菩萨立像、高大雄健的昭陵六骏、出神入化的赵州桥浮雕双龙献珠……均闻名世界,被誉为人类历史宝库中的明珠。

石雕多用于牌坊、碑刻、墓葬、勾栏、踏步、柱磉、门框、抱鼓、石狮。

砖雕:早在东周时期就开始有了稍早砖雕。

砖雕主要就用于门楼、门罩、花窗、照壁装饰。

后来经过不同时代的产业发展,到北宋初期就形成资产规模了一定的规模,适用的范围也开始更逐渐越来越广泛。

明尚古朴,以浮雕、单层次为主。

土趋向多层次透雕,技艺精细。

早期的砖雕是用和画像砖发展而来,是在湿的韦尔恩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林,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制做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

首先根据图案,做出对应的模具,其次将泥料制成胚胎,放入窑中其烧上几天,冷却后就可以出窑了。

虽然砖雕基本上做成了,但这只是一般的初加工,若要是细加工,还要需要进行做旧处理,主要对铸铁雕刻部位进行磨光打细,而使其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写意是砖雕的一大特色。

在古代,由于砖雕对整座建筑群起着“点题”作用,显出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因此,砖雕艺术以其精美的鬼斧神工传承于世。

砖雕主题有花卉、人物、鸟禽以及演戏场面等,其创意主要源自古代民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祝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三雕”的历史以及传承意义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省内有一条闻名于世而江流曲折的钱塘江,故而被称之为浙江。

浙江不仅经济发达,民众富裕,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发祥地!就拿著名的国宝级工艺品——浙江“三雕”作品来说,都是浙江人智慧的结晶。

浙江三雕即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被誉为国之瑰宝。

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

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

青田石雕是指以青田石为材料雕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品。

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雕刻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阳人就开始其木雕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众多的千古佳作,造就
了上千的木雕艺人,从而成为著名的"雕花之乡"。

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传承意义
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数以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经千年锤练的浙江东阳木雕,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

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内外。

但是,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

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

面对濒危的东阳木雕技艺,必须尽快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

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
拍子)的说法。

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

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传承意义
乐清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

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时至今日,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

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

所谓历史,当然不能将“女娲补天遗石下凡变成青田石”的民间传说算在内,现在可以查证的最早作品是1989年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吴越文化的文物--殷商时期的“玉羽人”。

该文物系青田石雕刻,枣红色,通高115厘米,造型奇巧,刻工精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

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

石雕艺人们根据石材的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承意义
青田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艺人和欣赏者们共同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

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丰富的文化积淀使青田这座滨江古城更具神采。

干百年来,它让人向往,令人喜爱,给人启迪,把美丽和幸福赐给热爱它的知音。

但是由于青田石雕原料优质叶腊石历经千余年的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同时青田石雕手工作坊规模逐渐缩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