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阳询与《九成宫》

合集下载

欧阳询说:手放松、缓提按,起收浑厚方正写好《九成宫》

欧阳询说:手放松、缓提按,起收浑厚方正写好《九成宫》

欧阳询说:手放松、缓提按,起收浑厚方正写好《九成宫》欧阳询,字信本,湖南长沙人。

隋朝时任太常博士,入唐后封太子率更令史,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小欧”。

隋唐时欧阳询的书法均享有较高的声誉。

其楷书吸取了汉隶、晋代楷书、北碑的一些特点,法度严谨,中锋用力,骨力险峻,用笔干净,表现出士大夫极高的品德规范和庙堂崇高感,被视为唐楷极则。

《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为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代表作,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

现在最佳拓本是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

一、临习《九成宫》要注意的事项《九成宫》法度过严,今人用羊毫及宣纸难度较大,临写时要松弛,开始将注意力多放在结构上而不是笔法上,待结构掌握后再专门强化笔法。

字不要写太小,10公分左右为佳,以后再缩小,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学欧容易产生的拘谨。

专栏书法密码作者:书法密码¥33228人已购查看二、《九成宫》的笔法《九成宫》的笔法不像颜柳提按强烈,而全是缓提按,要求心与手的控制能力要强。

学者也容易把手写僵,写进要松要用心写,开始不要过分强调笔力。

欧体的起收笔都浑厚方正,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写时不可过尖和单薄。

1 横横尾部下垂有松弛感,这在颜柳处较多见,欧体也有,但少,此横上边缘线直下边缘线才有弧度。

多数欧的横上边缘线下弯,下边缘线上弯,即只有中线是直的,表现很硬朗。

短横有方切起笔,也有尖起的。

无论上述哪种写法,欧体的横粗细都逐渐变化的,要求控制得当。

2、竖悬针竖切笔不可过重,运行过程中要逐步缓提到尖,出锋不可偏左,即使是尖也要强调浑厚。

欧字的垂露竖写法较多,有类似颜柳的。

还有类似于钩法,但不钩出。

垂露竖也有一些变体,写得较弯。

还有一种竖尖起,有点近似长点。

最难写的竖是垂露竖的一种,竖左右两边缘线都向内凹,收笔也居中。

3 、撇短撇要注意一些变体,如尖起尖收的,尖要有份量,不能虚飘。

还有一些短撇起笔后有个或转或折的动作。

长撇要注意弧度要自然,圆融。

《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

此篇铭文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时的经历和感悟,以及他对政治和人生的理解。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书法角度来看,《九成宫醴泉铭》展现了欧阳询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以“瘦硬险峻”著称,每个字的结构都严谨而优雅,笔画的起承转合之间非常到位。

在这篇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了自己独特的书法技巧,如“欧阳询的八诀”等,使整个铭文看起来既有气势又有神韵。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九成宫醴泉铭》展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

唐太宗在九成宫时,不仅注重享受自然风光,还思考了国家大事。

他在铭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看法,强调了“持盈守成”、“居安思危”的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九成宫醴泉铭》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铭文中详细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时的活动和言论,为我们了解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这篇铭文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九成宫醴泉铭》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铭文。

它不仅展现了欧阳询独特的书法风格,还体现了唐太宗的
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

这篇铭文对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初学书法的,甚至是学了很多年书法的人,大多数都读过、临过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帖。

谈起欧体的书法风格大家都能说出一二,如果深究一下此碑的碑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人恐怕不多了。

其实,学习中国书法不是单纯的学写字,同时还要兼修一些古代文学知识,要在读帖、临帖的同时读懂碑帖的文辞内容,这样才会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学知识,辅助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文学修养。

这一讲,把《九成宫醴泉铭》的碑文译成白话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九成宫醴泉铭》也称《九成宫碑》,碑文文辞内容魏征撰写,书法欧阳询。

魏征,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任命他为左丞,官至二品。

公元633年(贞观六年)魏征撰写《九成宫》文,由欧阳询书写刻石成碑,立于九成宫内。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隋朝时称“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后耗巨资修繕,修复后改名为“九成宫”。

贞观六年初夏,李世民到九成宫避暑,在九成宫附近发现泉水,饮后回味甘甜,遂赐名此泉为“醴泉”,并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刻石以记之。

故此,此文命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在此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勤俭理政的。

释文如下(上行黑体字是原文,下行是释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秘书监、捡校侍中巨鹿郡魏征奉皇帝之命撰写此文。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四月,皇帝来仁寿宫避暑,此地是隋朝建造的“仁寿宫”。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在险峻的山顶建造了雄伟的宫殿,拦截山谷成为湖泊,跨水架桥,高耸的宫阙分布于山岩之间,高阁环山而建,长廊环绕四周,楼宇连绵起伏,台榭参差错落。

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仰望山巅,足有千寻(1寻8尺)之高,俯视险峻的谷底,深千仞(1仞即1寻)不止。

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简介

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简介

任务
《九成宫醴泉铭》用笔均为方圆兼施,笔势劲 险峭拔,刚健有力。方笔主要表现在横竖的起笔和 点画的钩、挑、捺尾的方折用笔上。圆笔则表现在 撇、捺等画的中锋行笔以及横竖的回锋收笔上。在 点画的用笔方向,有些地方还保持着汉隶和北魏楷 书的写法。
任务
该书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 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 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整体碑 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成为后 世楷模,是欧阳询晚年得意之作,历来为学 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 下第一铭”。
新编书法教程
任务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 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 弘文馆学士。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王献之, 汲取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创造出骨气洞达、 笔力险劲、结构独特、法度谨严,于平正中 见险绝,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 帖的书体,别具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一、《九成宫醴泉铭》简介《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

贞观六年四月,刻成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徵所撰,碑文总共有二十四行,每行有四十九个字,碑额是由阳文篆的“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字。

存于陕西麟游。

留于后世的以宋拓为最多,最早的是明朝驸马李琪收藏的北宋拓本,保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晚年做成《九成宫醴泉铭》,全碑在书写过程中浑厚沉劲,意态饱满。

写撇、捺多以圆笔为主,让字看起来体态圆融又存流畅之感 . 写弯钩多以转法为主,曲圆较长,能够有力地将全字支撑起来。

所有这些表现了欧阳询想要把隶书溶于楷书的特点。

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

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将它改名为九成宫。

第二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在游览到宫中台观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一个清泉在那里。

太宗帝欣喜若狂,随即下令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文记载了醴泉是怎样来的。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分析(一)风格构成的承前启后《九成宫醴泉铭》在初唐时期是楷书史上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一般认为,刚开始练习楷书,宜先构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欧字是最理想的字体,但欧字比较难写,所以写之前要搞清楚其笔法的基本特点。

(一)点和点的变化:
欧体的点结实有力,似方似圆。

有些点画作出锋点,以顺势带出下一个笔画,显得生动多姿。

(二)横和横的变化
欧体的横画平稳有力,有时中段粗于两端,得“中实”之趣,这是欧体独特之处。

(三)撇和撇的变化
欧体的撇除常见的长撇、短撇、回锋撇、兰叶撇外,还有入笔强调停顿的屈头撇。

(四)捺和捺的变化
欧体的捺画通常较直,也有少数呈微弧状,至尾端顿笔前与顿笔后的过渡含蓄自然,一气呵成。

(五)竖和竖的变化
欧体的竖画除常见的悬针竖、垂露竖以外,还有上尖竖,即露锋入笔,稍作转笔后径直竖下,这也是欧体的独创。

(六)折和折的变化
欧体的折画即不作圆转,也没有过于外露的棱角,而是果断而又含蓄。

(七)钩和钩的变化
欧体的钩都不作回锋钩,除横折钩作顿笔钩出以外,其余的钩画都在前笔的基础上转锋顺势钩出,尤其是竖弯钩,履端边重按、边钩出,特征显著。

(八)挑和挑的变化
欧体的挑画短促、果断,不拖泥带水,但又显得沉稳、安祥。

欧字难写,尤其是《九成宫》,中奉敕之书,是皇帝老儿让写的,
写的不好,轻者掉脑袋,重者株连九族、满门抄斩,欧阳询写时一定是战战兢兢、一丝不苟,所以法度特别严谨。

也正因其严谨,后人写的不好,十有八九易滑入板滞一路,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欧阳询《九成宫》原文及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原文及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原文及解读《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大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大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正文」九成宫醴泉①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④,此则隋之仁寿宫也⑤。

冠山抗殿6,绝壑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耸阙(9),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10),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11),下临则峥嵘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13),以人从欲(14)良足深尤(15)。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马忠金,又名中金,字润之,号草青堂主人.爱书法、好文学、喜艺术、攻篆刻。

常读书明志,品茶陶情,泼墨怡性。

作品散见报端,曾多次获得全国性书法大赛大奖~现为山东泰安书法家协会会员~一、欧阳询生平二、九成宫的艺术风格三、《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四、《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五、《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3)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4)七、《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5)八、如何将欧字写活九、《九成宫》临习指导(樊建峰)十、《九成宫》临习指导十一、欧阳询楷书浅说一、欧阳询生平欧阳询,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卒(公元557-641年),终年84岁。

复姓欧阳,名询,字信本。

据《唐书?欧阳询》记载,他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一生经历了3个朝代。

少年及青年时期生活在南朝陈。

他出身贵族,聪明敏悟,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他的父亲在33岁时因犯谋反罪被杀,欧阳询由于得到父亲好友江总的保护才幸免一死。

江总字写得很好(是一位书法家。

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欧阳询受到了良好的书法熏陶。

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当了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的“太常博士”。

以后,他与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交往密切。

李渊建唐时,欧阳询已年逾60,他深受李渊、李世民(即唐高祖、唐太宗)的器重,曾作过修改政令的“给事中”、掌握时辰的“率更令”和专门修编文章的“弘文馆学士”等官职。

作为—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主持编纂了长达100卷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同时他还足唐朝初期著名的碑文撰写大家。

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主要是碑刻)字迹,大约有十几种。

但其中确定为欧阳询真迹的,只有4种,其余10多种,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均为后人伪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1)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

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

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

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

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

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宫醴泉铭》碑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

文字均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2)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为代表的“初唐四家”。

把楷书作为艺术原型,经过吸收创作,建立起了“法度森严”的书法风格,欧阳询的楷书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他的楷书被誉为唐人之首,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历代学习书法的人都奉为范本。

2.《九成宫醴泉铭》残迹及保护措施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

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

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

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

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

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该碑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残损严重。

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

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

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

随着书法艺术教育日益深入普及,喜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

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
(一)笔画匀称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字,横,竖壁画的粗细变化,总的看来比较匀称,互相对比不明显。

甚至可以说,通篇的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的书写用笔,在粗细方面都是比较匀称的。

(二)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

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

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

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

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二《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及评论:
临习要点
(1)在唐代所有的楷书作品中,欧阳询的楷书最为森严,所有笔画均一丝不苟,容不得任何怠慢轻浮,所以,临习欧体楷书须正襟危坐,摒弃杂念,凝神以对,方能进入境界。

(2)法度森严的另一面是程式化倾向较为严重,所以欧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点画特征比较容易掌握,察其形状,掌握运笔技巧,就可以一通百通,在短时间内掌握欧体的基本特征。

(3)欧体是从北魏楷书延续发展而来,所以侧锋顿挫运用较多,侧锋多用于点画的起笔,下笔顿锋,顺势而下,则收笔须是中锋,转折之处要轻提笔锋,再往下顿笔然后顺笔势而下,节奏感比较明显,但切记行笔过快,奇躁怒张。

(4)《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宫醴泉铭》,单个字常呈欹侧之势,全篇布局则相互呼应,丝毫不露痕,需长期练习,非短期可就。

(5)欧体楷书结字多狭长,《九成宫醴泉铭》亦不例外,唯与其他诸碑相比,《九成宫醴泉铭》尚多结体寛博之字,不能一味狭长,坠入恶循。

(6)欧体楷书源自北朝,隋代楷书中多见与欧体相同者,特别是《苏孝慈墓志》,在笔法上几乎完全和欧体相同,多参练一些像《苏孝慈墓志》这样的隋代作品,可以不受欧体的拘束,自出新意。

(7)后世之临习欧体者多不善行书,这实际上是因为在临习欧体的同时对其他书法家的气韵风格和用笔特点参悟不多,所以在临习欧体的同时更须多研各家,相互取长不短。

(二)众名家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一篇奉皇帝之命撰写、又属铭文体裁的文章,自然是以为唐太宗歌功颂德为主基调的。

但是,此篇铭文与前代的诸如李斯为秦始皇写的登泰山铭、登琅琊台铭等截然不同,不全是赞颂皇帝受命于天、经营天下、文治武功、政通人和的虚词浮藻,而是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插入了心忧天下、居安思危、治不忘乱的观点,既是对皇帝的诤言劝谏,又给后世治国理政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

悉心领会这些贯通古今的真知灼见,对于丰富今人的政治智慧大有裨益。

在《九成宫醴泉铭》的结尾,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人玩其华,我取其实。

还淳反本,代文以质。

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念兹在兹,永保贞吉。

”也就是说,追求奢华虚浮者必然人亡政息,而为民务实、勤俭进取者必然赢得天下;先进力量的代表者,必须不断革除陈规陋习、去掉繁文缛节,追求淳朴真实,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越是形势大好越要谦虚谨慎,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能忘乎所以、不思忧患;当政者常常记住这些道理,把这些真理当做座右铭,才能社稷稳固、长治久安。

这是对本铭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后世最有意义的启迪。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

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

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

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

”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

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

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

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序百代也。

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

”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

”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