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合集下载

欧阳询的小故事

欧阳询的小故事

欧阳询的小故事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欧体',对后世书法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才华横溢的书法技艺,欧阳询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据传,欧阳询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从不曾减退。

每天,他都会找来一些树枝,用泥土写字练习,这是他学习书法的起点。

尽管环境艰苦,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欧阳询的才华在年轻时就被朝廷所看重。

有一次,他应邀参加了皇帝的生日庆典,众多贵族和官员都云集一堂。

当时,欧阳询正在练习书法,他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人群和喧嚣。

他一心专注地挥毫泼墨,展现着自己的才华。

皇帝看到了他的作品,被深深地吸引了。

他走到欧阳询的身边,亲自赞美了他的作品,并且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之情。

这一次的表演使得欧阳询的名声更加扬名,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

除了才华横溢的书法技艺,欧阳询还被人们称为'忠孝两全'的典范。

据说,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卧床,他放下手头的工作,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中照顾母亲。

他用心地照顾母亲,不离不弃,直到她康复。

这种孝顺和关爱让人们敬仰不已。

欧阳询的行为也成为了后人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欧阳询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于奋斗和家庭的珍视的诠释。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展示了一个贫穷家庭孩子的不屈和坚持,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家人的关爱和孝敬,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平安和成功的喜悦。

欧阳询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让我们明白只要坚持努力,努力学习,就能够取得成功。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一面闪耀的旗帜,激励着我们前行。

欧阳询的故事50字

欧阳询的故事50字

欧阳询的故事50字
欧阳询,字永叔,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天赋和热爱。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独特,以行草
为主,笔势雄健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作品被誉为"欧体",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询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宫廷中担任过官职,但因
为不满政治腐败而辞职,选择了隐居山林。

在隐居期间,他专心致志
地研究书法,不断追求艺术的极致。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
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欧阳询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九成宫醴泉铭"。

这是一篇
刻在石碑上的铭文,记录了他在九成宫醴泉畔的心境和感悟。

这篇铭
文以其雄浑的笔墨和深邃的哲理而闻名于世。

欧阳询在这篇铭文中表
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力
量和智慧。

除了书法,欧阳询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

他精通音乐、绘画、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学识和才华
使他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翘楚,备受推崇和尊敬。

欧阳询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的传奇,更是一段关于追求艺术
和追求真理的故事。

他的作品和精神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书法家和艺术家,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欧阳询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
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

古代四大书法家的故事

古代四大书法家的故事

古代四大书法家的故事: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被誉为四大书法家。

这次我来说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故事:1、欧阳询流连观碑;2、颜真卿黄泥习字;3、柳公权学书法;4、赵孟頫奖拔雪庵和尚。

1、欧阳询流连观碑。

欧阳询是个书法大家,也是个惜才的人。

有一次,他从外面出使回家,于荒外乱草丛中发现一处石碑,石碑上有一些文字,原来是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

欧阳询立刻驻足观赏,一会离开之后骑行几里路复又折回欣赏。

这还不够,第二天他又过来观摩石碑并用纸张临摹,在碑旁研习三天三夜,掌握其精髓之后,才高兴离去。

2、颜真卿黄泥习字。

在颜真卿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颜真卿的母亲带着他回到外祖父家,由外祖父教习颜真卿习字。

颜真卿写起字来很是认真,但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好,母亲也感概,觉得对不起孩子,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颜真卿最后找到了一个不花钱的方法,那就是碗当砚台,刷子当笔,泥浆当墨,墙当纸,写满了用水冲掉,再重新写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颜真卿认真习字,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3、柳公权学书法。

柳公权在很小的时候字写的就很好了。

但其经常自夸,偶遇一个卖豆腐的老夫,被嘲其字软塌塌的,没筋骨。

这让柳公权很不服气,老翁便告诉柳公权有人可以用脚写字,并且写的龙飞凤舞,铿锵有力。

柳公权便去京华城看了这个无臂老者,果然如豆腐老夫所说,无臂老者左脚压纸,右脚写字,写下的字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柳公权马上跪下请求拜师,老者没有同意,只是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从此,柳公权不再自夸,专心习字,最终也学有所成,为后人称颂。

4、赵孟頫奖拔雪庵和尚。

赵孟頫书法很好,却也是谦逊之人。

同一时期有一僧人,号名雪庵,也擅长书法。

当时元代皇宫中的匾额,均由雪庵先生所写。

元代延佑年间京城大都的兴圣宫刚刚建成,宦官李邦宁传皇太后诏令,命赵孟頫为兴圣宫题写匾额。

赵孟頫坦言以往匾额均由雪庵和尚所写,雪庵的书法名声更大,传遍朝野。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和行书著称。

他的作品飘逸潇洒,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擘之一。

下面我会为您详细介绍他的故事。

欧阳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书法教育。

据传说,欧阳询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书法,欧阳询每天要写七八个小时,训练非常刻苦。

而在当时的社会上,书法已经成为一个高雅的文化艺术,所以欧阳询一家人对书法的要求也非常高。

后来,欧阳询拜名家顾恺之为师,精研楷书和行书,不断探索新的书法技巧和风格。

他的书法不仅风格独特,而且字体规整、章法得当,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

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欣赏和赞誉。

除了书法,欧阳询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精通音乐、绘画、诗词等艺术领域,深受当时社会的推崇和爱戴。

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他的一生展示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化的深厚认识,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具有浑厚、苍劲、雄健的风格,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欧阳询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我将简单地介绍一些与他有关的故事。

首先,欧阳询自幼就展现了出色的才华,精通经史、音律、书法等多种艺术和学科。

据传说,他在8岁时就已经能写出了一手非常出色的字体。

后来,欧阳询受到了李白的赏识和引荐,被聘为他的幕僚。

在李白的推荐下,欧阳询也开始为唐朝皇室书写诏书、御札等文书,成为了一名官员。

其次,欧阳询的书法成就非常显著,被后人誉为“楷书之祖”。

据说,欧阳询曾
经在自己的书房中画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非常逼真,让人感到仿佛可以飞起来。

当时一位名叫杨凝式的官员看到了这幅画,十分惊讶,认为欧阳询的书法技艺超凡脱俗,因此将其推荐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亲自观看了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此后,欧阳询的名声不断传扬开来,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最后,欧阳询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唐代受到了赞誉,在后世的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书法作品被称为“欧体”,被后人奉为经典,成为了书法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欧阳询的书法艺术风格独特,富有个性,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的故事和传奇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欧阳询练字的故事

欧阳询练字的故事

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后世多以“欧体”称其楷书。

然而,这样一位书法大师,他的练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在少年时期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师从当时的书法大师李靖,刻苦研习书法。

然而,他的练字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挫折。

有一次,欧阳询在深山之中偶遇一处古碑,碑上刻有古代书法家的字迹。

他被那古朴雄浑的字迹所吸引,忍不住驻足观赏。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与古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欧阳询深感自己的字迹幼稚粗糙,与他心目中的书法大家相去甚远。

于是,欧阳询决定以古人为师,开始临摹学习那古碑上的字迹。

他每天在古碑前苦练,模仿古人的笔法,一点一画都不放过。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的字迹逐渐变得端正秀丽,深得古人神韵。

然而,欧阳询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明白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他人的字迹,更需要有自己的创新和风格。

于是,他开始广泛阅读诗书,汲取各种文化营养,为自己的书法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磨砺,欧阳询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楷书字体清秀挺拔,笔力遒劲,如剑舞长空,给人以美的享受。

后世多以“欧体”称其楷书,成为书法学习者的重要范本。

欧阳询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磨砺。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临摹、创新,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

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

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主要书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其中,有四位书法家的楷书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苏轼。

以下是他们的小故事。

欧阳询,字永叔,是唐代初年的政治家、书法家。

据传,他年轻时曾在竹简上练习写字,一次他在一张竹简上写错字,就将这张竹简扔到了竹丛里。

几年后,这名年轻人成为了一名高官,并在途中经过当初扔竹简的地方,发现那个竹丛里的一根竹子上长满了漂亮的竹笋,他便拿起来吃。

吃过之后,他发现这根竹子上写满了楷书,而且字迹非常优美,于是他便知道这是当年自己扔下的那张竹简上的字。

颜真卿,字介之,是唐代的书法家、政治家。

据传,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书法,甚至一次在写一份重要文书时,为了避免出现笔误,他将自己的手指割破,用指上的血作为墨汁,最终完成了这份文书。

此后,他的书法也因此更加精进。

柳公权,字道龙,是唐代的书法家、画家。

据传,他非常注重笔画的流畅和韵律感,有一次他在写字时,手中的笔断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直接用手指在纸上涂写,最终完成了一幅非常流畅自然的书法作品。

苏轼,字子瞻,是宋代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流畅自然,深得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他在写字时,因为一只蚊子咬了他的手,他便将那只蚊子压在了纸上,最终完成了一幅非常有趣的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被称为“蚊虫行”。

以上就是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这些书法家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

这些经历和故事,使得他们的书法作品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欧阳询三天临碑的故事

欧阳询三天临碑的故事

欧阳询三天临碑的故事欧阳询,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卓越,为后世所称颂。

然而,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

其中,三天临碑的故事便是他勤学苦练的生动例证。

据传,有一次欧阳询骑马赶路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由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的古碑。

索靖是历史上知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深厚,尤其以草书著称。

欧阳询被索靖的书法所吸引,他停马观碑,被其书法艺术所震撼。

他深感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于是决定在碑前仔细观摩和研究。

欧阳询在碑前铺开外衣,坐在地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索靖的书法。

他被索靖的字迹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

他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起笔、运笔和收笔,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他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越看越觉得有收获。

就这样,他在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直到天色渐暗,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这三天三夜的时间里,欧阳询不仅仔细观摩了索靖的书法,更是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

他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艺术和情感的表达。

他深刻认识到,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锤炼和提高自己。

尽管欧阳询在当时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仍然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地读碑临帖,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的精髓。

他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他的书法造诣不断提高,成为了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欧阳询三天临碑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就。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善于学习、虚心请教,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总之,欧阳询三天临碑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来取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导语:欧阳询,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

对于欧大书法家你了解吗?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

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

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

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

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欧阳询是隋唐之际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作用的一位重要书家。

他取法魏晋裁成一象而自出机杼,八体兼善,其中楷书成就最高,体融南北而掺以写经的笔意,形成了猛利俊俏、沉稳严谨的书法风格,被后世誉为“欧体”。

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成书于唐贞观六年(632年)。

此作楷法精妙,险劲而不失婉润,于平正中见险
绝,明人赵崡在《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此时的欧阳询已经76岁高龄,历数朝,亲人俱丧、寄人篱下、屈为幕僚的颠沛经历在其晚年得以沉淀,全部融入到了这部经世之作当中。

欧书结构讲求欹侧平正相结合的“匀”,所谓“平中寓险,险中求稳”,结体看似工整实则充满了险绝的意味,但所有的欹侧险峻皆有规矩,险而不怪,瘦劲而秀雅。

在取势上,横画伸展、竖画纵伸,并且“戈钩”极力挑纵,这些都体现出欧阳询性格中刚毅勇猛的特点,是对北朝碑刻险峻跌宕字势的传承。

《九成宫》中很大一部分字在结构上夸张了其中某一笔,如图一中“咸”字“戈钩”的伸挑,从而占据了其余部分的空间,形成极为强烈的空间感,而中间的“口”部则略微向左下侧倾斜,从而造就了平衡的体势。

此作中还有一部分字整体向右上方倾斜,再用较长或较突出的一笔将重心拉回,使整体呈现出平正的体态特征,如“玉”字(见图二),“王”部的书写部分整体往右上方倾斜,最后一横空出位置,然后落点,就像在已经倾斜的天平上加上了一个使之平衡的砝码,本来倾斜的横画因为这一点的调节瞬间取得了平衡。

这些结构的处理就像是欧阳询生平经历的投影,始终在动荡与不安中求稳定、在变数和惊险中求生存。

我们很难从宏观上发现其字势的欹侧,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欧阳询隐忍含蓄、处乱不惊的个性特征,才华横溢却避露锋芒,
将这种了然于胸、随机应变的超高水准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

除了结构的特点外,在方圆的运用中,欧阳询也形成了自己“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的独特风格,这一特点在其行书作品《梦奠帖》(见图三)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这部传世之作中,欧阳询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方圆兼备,古人论其为“体方而笔圆”,是指点画的外观虽然呈现方笔的形态,但笔锋的调转起承圆融流畅,在凌厉、方劲之中自有一种秀润在,这正是欧阳询勇猛刚毅个性外文人气质的表达。

在此帖中,有如“重”字的转折笔、“过”字的右弧转、“冥”字的右俯勾、“生而”中“而”字的转折等,都达到了欧阳询书法方圆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他超高水准的笔墨调控能力和不懈的艺术追求。

平与险、方与圆本身互为矛盾,却在欧阳询笔下得以完美结合。

纵观欧阳询的生平经历及个性特征,我们很容易找到与其书风平险、方圆相呼应的矛盾点。

首先是家庭根源与后期状态的矛盾:其出身于武将世家,父辈性格骁勇,敢于冒险挑战,作为将门之后,欧阳询本身也流淌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刚毅与勇猛,但他又有很好的文化涵养,一生历任文职。

其次是周边环境与内心状态的矛盾:欧阳询一生颠沛,13岁经历家庭惨变,亲人俱丧,尝尽“叛将”之后的屈辱与辛酸,又饱经战乱,先后于陈、隋、东夏、唐四朝为官,也正因此
更加渴望平定的生活状态。

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促使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向着平正与奇险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成熟,不仅成就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更突出了其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书法作为表现性的文化技能,在运作的过程和完成的书迹里必然能反映出书者自身个性的独特面貌。

一个人书法风格的确立必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这就与他的日常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受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反应的结果——个性的形成,也会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字的形态、结构、点画,即作为个性的独特风貌得以具体呈现。

古人所说的“字如其人”,正是对书写所反映的独特个性的深入观察。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备教材,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尤其爱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

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

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

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
摹。

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经过这样不断刻苦的学习,欧阳询成了伟大的书法家。

我们要学习欧阳询这样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书法的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