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故事
书法家的小故事简短

书法家的小故事简短一. 李白:李白,晚唐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天赋异禀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细腻、清秀,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李白到庙里去,在神龛右侧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了一段禅宗佛经,石碑上的文字是用篆字书写的。
他立刻感慨到,自己没有学习传统的书法,非常后悔。
于是,李白以宣召之意对篆书作出回应,望着碑文,落笔而挥。
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自己也学会了书写篆字,而且书写的日渐熟练,比碑上的文字还更加精良细腻。
二. 魏晋之际的书法家:一位叫李山甫的书法家,生活在魏晋之际的河南洛阳。
他虽然平凡,但他对书法有着特殊的热爱,经常拿着绢纸,落笔而奋,笔墨抒情,书写美妙的文字。
他习书不求效法,而是站在自己观点出发,继承古人书法中尚未被发掘的精髓,绘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纷呈的字图。
今天,他给河南洛阳留下了一幅又一幅脏兮兮、粗狂而生动的书法作品,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及文化。
三. 唐代书法家——张九龄:张九龄,唐代书法家,也被誉为“书法的大师”,乾隆十五年(1750年)就被拜为“楷萼同茂”,被比作豪杰孟尝君。
他注重表情的宣泄,笔画大、抑扬有力,宛如英勇的将军的走位,真实细腻、柔美流畅,有一股彪悍有力的精神力量。
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耒阳文章》,他把古典书法中最细小的韵律变成苍茫高昂的气质,犹如一片铺满青冥的空阔,让人仰望至尊。
四. 宋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宋代书法家、词人、画家,后人尊称他为文字博大精深的“一笔禅师”。
他的书法与欧阳修的书法类似,根植于细腻而又神奇的“洞天书虫”。
欧阳询的书法狂放不羁,字里行间凝重脉脉,端庄大气,更具一种极具特色的思想要求,直动精神,让人徜徉其中,名笔之美穿行于笔山谷之间,引人入胜。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以下提供几个关于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1.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他从7岁开始练习书法,炼字用的是清洗笔砚的池水,池水因此变成墨色。
据说他小时候走路时,也不忘练字,时常在衣襟上比划。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2. 钟繇为练字买纸的故事。
他曾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并把清水池变成了墨池,之后,他买了大量的纸张,在上面练习写字,终于成为书法家。
3. 孙过庭的故事。
孙过庭出身寒门,通过刻苦练习,他终成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和诗人。
他的《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4. 柳公权刻苦练字的故事。
他经常在堂屋里练字,笔用秃了许多,后来发现脚下的地都被磨出一个大坑。
5. 颜真卿的故事。
他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纸笔,就用笔蘸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最终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2】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
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
”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
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
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3】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4】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二十六个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二十六个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展开全文一、程邈创隶书(秦)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
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二、萧何深思题匾(西汉)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
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
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
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三、偶创飞白(东汉)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

5个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的故事1、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书圣”。
传说他为了练字,经常在鹅池边观鹅舞,深受启发,并从鹅的形态和动作中获得灵感,最终练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后来,他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白鹅,便主动前往观看。
道士知道他的来意,便说:“你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便将这群白鹅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同意,便立即开始抄写。
当他将《道德经》抄写完时,白鹅也正好被养好了。
于是,王羲之便带着这群白鹅返回了家。
2、颜真卿——忠臣的代表颜真卿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颜体”的创始人。
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
安史之乱时,他与同为书法家的侄子颜季明一起坚守平原郡,最终因抵抗叛军而被杀害。
颜真卿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经典。
3、柳公权——借鸡起舞柳公权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著称。
传说他小时候为了练字,经常到村外河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练习。
然而,他的字一直没有什么长进。
一天,他看到一只公鸡在打架,便仔细观察公鸡的姿势和动作。
突然,他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便赶紧跑回家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字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后来,人们便用“借鸡起舞”来形容从观察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4、欧阳询——看到碑文三天不睡觉欧阳询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严谨工整、道丽流畅著称。
传说他有一次经过一处古碑时,被上面的碑文所吸引。
他站在碑前仔细观察了三天三夜,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
5、王献之——十三缸水之谜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儿子。
传说王献之小时候练字时,王羲之让他每天写十缸水。
他写了整整十三缸水后,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也达到了巅峰。
后来人们便用“十三缸水”来形容书法家艰苦练习的精神。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好的,以下是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说,王羲之家境贫寒,小时候买不起纸和笔,只能在墙上写字。
他的父亲是一位厨师,为了激励他学习书法,每天在墙壁上写“王羲之”三个字,让他模仿。
王羲之每天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2.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颜勤礼碑》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和笔,但他非常喜欢写字。
他经常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用手指在沙盘上写字。
他的母亲也支持他学习书法,每天给他一些纸和笔。
颜真卿非常珍惜这些纸和笔,每天不停地练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3.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柳公权小时候非常聪明,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经常带他去办公署。
柳公权经常在纸上写字,模仿官员们的笔迹。
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天赋,开始教他学习书法。
柳公权非常努力地练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同时,这些书法家也告诉我们,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后天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1、李邕重义爱士李邕重义气爱人才,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2、徐浩八体皆备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
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3、郑虔红叶学书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4、李阳冰观《碧落碑》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5、钟绍京破产求王书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6、卢弘宣临小王帖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
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
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
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柳公权故事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书衣被夺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
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
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
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
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
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
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
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
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
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
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
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
”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
”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
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
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
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
”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
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
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
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
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
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
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
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
”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萧峰学写“凤凰尾”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
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
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
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
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智永的“退笔冢(zhǒng)”与“铁门槛”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他住在绍兴永欣寺时,年复一年地练习书法,锲而不舍,仅写秃的毛笔头就有好几瓮。
后来,他把这些笔头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并亲自为它写了铭文。
智永的字写得很好,人们争相前来求他的墨宝。
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结果把他家的门槛都踏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褚遂良访师三问褚遂良是唐代大臣,被皇上册封为河南的郡公,后来人们就称他为褚河南。
褚遂良是当时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一次,他去拜访虞世南。
谈话间,他问虞公:“我的书法比起智永禅师的书法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智永禅师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够这样吗?”褚遂良又问:“那比起欧阳询的字,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欧阳询不论何等纸笔,都能够写得很好,你能够这样吗?”褚遂良显得有些失望,对虞公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在书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励他说:“你如果刻苦练字,那么一定能写出让自己称心满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吗?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听了又露出欣喜的样子,高兴地同虞世南告别,回家去了。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