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全册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带反思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带反思教学设计

一、厘米、分米、米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能估测熟悉物品的长度。

教学设计:反思:个别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是没有对齐0刻度线,需要加强测量物体的练习。

第二课时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设计:反思:通过学生亲自动手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感觉到厘米这个单位小了,需要一个更大的适合的单位。

在教授1米=100厘米时,有的学生在观察米尺时不是很理解,需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8厘米、1米、60厘米的彩带各一根,长纸条。

教学过程:反思: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分米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分米的应用上学生把握不是特别准确,需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强单位换算的联系。

(完整版)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计划和教案

(完整版)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计划和教案

学生先算出每道算式的得
把余数是 2 的涂成红色
数,然后根据要求涂色。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改错,
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 2 )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
天。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JINGTING
15
三、 综合
题目给了 4 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
训练,巩固 星期天做的事情,把 20 枝铅笔分给几个 题并解决。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 分米和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认识生 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 在时、分、秒之间的 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 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
结果是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 2 个,还 正。
余 1 个。读作: 9 除以 4 商 2 余 1。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
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1 、先摆一摆,再填空。
三、试一
2、 自主练习第一题。
试。
3 、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
问题吗?
算式 .
课时

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4
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10 课时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8
课时

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 -----------------------5
课时
第七单元混合运算 -------------------------8

全册教案(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教案(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教案(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概述本教案是根据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教案涵盖了全册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测量、数据统计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够进行基本的图形分类和识别。

3. 引导学生了解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测量单位,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简单测量。

4.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5. 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力、注意力等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正确进行加减法运算。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分组练习、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认识几何图形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的异同。

3. 教学方法: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三单元:测量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测量单位,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简单测量。

2.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方法,能够准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尺子测量长度、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等。

第四单元:数据统计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够运用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运用图表展示数据。

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新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册)

最新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册)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目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平均分若干物品的过程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余数与除数关系中的重要性。

3.体会数学与正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

教学难点: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磁铁卡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的游戏。

出示磁铁卡片,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顺序排列。

师:我猜第15个应该摆放绿色的卡片,第20个应该摆放黄色的卡片,对吗?谁愿意上来验证一下?学生验证。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卡片的颜色呢?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了。

【设计意图:利用猜颜色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自主提出“为什么老师这么快猜出来,有什么秘密?”的问题。

这一生成性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你问我说师:我们班参加过野营的同学请举举手,好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参加野营得最大感受。

(学生发言)野营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学生说说)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野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野营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师:请大家仔细地观察画面,你能够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情境图)生:①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②7根火腿肠平均分给3个人,怎么分?③17瓶酸奶平均分给3个人,怎么分?④12个草莓平均分给3个人,怎么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1 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分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计算有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教学重难点: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5课时信息窗1: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二、重点难点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课题:2、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并回答:A. 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信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 学生观察并交流汇报。

(提出问题)2、探索新知:(一)千的认识1、解决问题“一千是多少?”。

A、你认为一千是多少?学生说一说。

B、交流:a、根据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数一数,感知10个一百是1千。

b、再让学生用计数器数拨出1千来(关注学生拨珠过程,适当引导),近一步感知10个一百是一千,并理解百、千的十进制关系。

2、让学生再用计数器拨一拨,一个数一个拨。

3、让学生感知一千的多少,1000页纸,1000粒玉米粒。

4、感知“千”这个计数单位和“千”在数位顺序中的位置。

(二)百的认识1、解决问题“一百二十五是多少”。

A、学生合作尝试用计数器拨珠认识一百二十五从99开始,边拨边数,数到125。

(关注99-100、 101、110几个段的拨珠)B、怎样写一百二十五?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写数的方法。

C、学生说一说125的组成。

并说出为什么。

2、尝试: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并说一说组成。

(关注空位)(三)千以内数的读法1、376是多少?怎么读?学生说一说怎么读,读数的方法。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具体操作是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9个面包,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给4个人,每组分2个,还剩下1个。

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所以我遵循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为基础,直接抛出问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具进行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活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这基础上,再通过老师的几个追问:每人4片,能不能余下4片?能不能余下5片?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到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数要比余数大,从而达到了整个过程的连贯和知识的连接。

最后配上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习题,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有判断,有填空,有连线,这样有浅人深,学生容易接受。

本课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野餐经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材情境素材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理念,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

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1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1 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3)交流:(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第3题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适当进行补充)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

作业设计: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电脑、挂图、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 14÷6= 45-5=2×9= 3×9= 34÷5=(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2)出示第3题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3)出示第5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学生看图后想一想: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5)聪明小屋(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

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14÷4=3(盒)……2(个) 16÷6=2(盒)……4(个)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搭帐篷教学内容:第6页信息窗2,第7页你问我答。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电脑、挂图、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

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师生共同解决: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2÷4=5(人)……2(条)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5、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这是一道试商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商方法。

)2、学生独立做自主练习2。

(把竖式写完整)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位要对齐。

(特别注意商的位置)3、出示自主练习525÷6=()……()44÷()=() (8)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做()件鼓励学生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

4、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1)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9÷2=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11÷4=()……()四、教师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应注意什么?作业设计: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22÷4=5(人)……2(条)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搭帐篷教学内容: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

谁能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2、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它藏在哪里吗?请你把它找出来。

14÷4=3 (2)8÷5=1 (3)16÷3=5 (1)10÷4=2 (2)3、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二、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4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游戏:蚂蚁躲雨27÷8 36÷6 22÷7 48÷937÷4 48÷8 49÷7 33÷5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1)没有余数的算式(2)余数是3的算式(3)余数是1的算式4、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1)小组里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2 5----3456四、小结。

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作业设计:回家与父母一起分糖果,记录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思考:一堆苹果,如果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那么3个3个地分,最后余几个?(鼓励学生回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与父母一起进行,最后再回答)板书设计:27÷8 36÷6 22÷7 48÷937÷4 48÷8 49÷7 33÷5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57÷8 50÷7 64÷841÷6 72÷9 46÷92、看图填算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