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1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第1章声现象第1节 声音是什么 讲义

苏科版物理第1章声现象第1节  声音是什么  讲义

【课前思考题】小声同学买了新手机要试试录音功能,录音后播放,听到自己的声音很生气:“我的声音哪有这么奇怪!一定手机不好”边上的小音同学说:“这就是你的声音啊!手机录音功能挺好的啊!”小声和小音同学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解析】声音不能以远近区分,应根据传到区分,小声听到自己声音主要是由脸上的骨头传递给耳朵,而小音听到小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过来的,是有区别的。

所以录音录小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和小声听到自己的声音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小音听到小声的声音和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一样的,都是由空气传递的。

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生活现象】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铁架台、水盆【实验过程】请观看视频【实验现象】音叉振动发声时,可以看到塑料小球被弹开【实验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说明】①“振动”中“振”不要写错了②“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③在研究物体振动发声时用到了转换法: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如在桌面上撒一些细沙,敲击桌面发声时,可以看到细沙在桌面上跳动认识一些新奇的发生现象(1)笑树:经常莫名其妙哈哈大笑【原因】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2)蝉【原因】蝉是通过腹部的发生器官发声。

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而雌蝉没有发音器,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3)长颈鹿为什么这么安静【原因】长颈鹿没有发声器官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说明】①“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③“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存在且会继续在介质中传播④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产生声音,但产生的声音不一定会被人听到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3.常见物体的振动(1)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2)婉转的鸟鸣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3)弦乐器发声靠弦的振动,如二胡、京胡、吉他、琵琶、提琴等(4)管乐器发声靠管中空气柱的振动,如笛子、箫、黑管、号等(5)打击乐器发声靠锣面、鼓面的振动,如锣、鼓等【判断鼓面发声时是否振动】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屑,敲击鼓面,鼓面发声,小纸片在振动,说明鼓面发声时也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1)通过气体传播:人与人交流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2)通过固体传播:①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敲击,会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②耳朵贴在铁轨上,判断对面是否有火车过来或有多远,说明固体可以传声(3)通过液体传播:钓鱼时说话,会被鱼听到将鱼吓跑,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空气可以传递声音【实验器材】音叉2个、乒乓球、铁架台【实验过程】敲打乙,与甲接触的球会弹起【实验结论】空气可以传递声音【说明】①实验成功的前提是两个音叉振动的频率必须相同;②频率相同才会引起共振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通过无线电(电磁波)交流,而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用真空泵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出时,闹钟声会减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件)-苏科版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件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件)-苏科版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件

例如:我们实验观察到随着瓶内的空气 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就越来越小,在此 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声音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3 声音是一种波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1. 声波: 声音在空气中以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当这种波动传 入人耳中,鼓膜发生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叫作声波。 2. 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墙、壁、山坡)被反射回来, 形成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 耳边,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距发声体距离至少17m。
①若把铜铃放在A、B的中点,即s1=s2, 敲打铜铃后,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_0_ms.
②若小明将铜铃放到B的右边,并与A、 B在一条直线上,让铜铃发声,增大铜铃到B 的距离,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_不__变__(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①铜铃在A、B中点,s1=s2,由 于声速相同,声音从铜铃到达A、B 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
可听声的频率范围
人耳听不 到的声音
超声波、超声波技术
次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和利用
第一章 声现象
重点知识和实验
重点知识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3. 声音的分类,噪声及其控制.
4.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5. 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利用.
重点实验
1. 探究声音的产生.
2. 探究声音的传播.
3. 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 4.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5.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第一章 声现象
重要方法
1. 转换法: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由 乒乓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时,由人刚好听不 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反映材料的隔声性能,都运用了转换法.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doc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doc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2017-07-02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声速计算提优汇总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声速计算提优汇总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声速计算提优汇总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声速计算提优汇总计算题1.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4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问:这处海底深度是多少?2.司机朝着山崖以20m/s的速度行驶,看到前方有丁字形路口,便鸣笛一声以示警告将要上路的行人或车辆(车速保持不变),鸣笛后经对面山崖的反射4s后便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是340m/s,求:(1)4S内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鸣笛时车离山崖有多远?(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有多远?3.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4.已知超声波在海水找能够传播速度是1450m/s,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信号,经过6秒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的深度是多少?5.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使速度为20m/s,则司机鸣笛时距离高山有多远?(声速=340m/s)1 / 106.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大山多远?(声速为340m/s)7.小明同学参加了一次测量海底深度的活动,活动中测量人员测得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本次测量中超声波所通过的路程为多少米?此处海底深度是多少?(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8.交通法规定,小汽车在高速路上时速不得超过120km/h,若某汽车下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进入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波信号,2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该车是否违规?9.军事演习,战士大明用单兵便携式火箭筒攻击敌方碉堡.发射火箭弹后,经过0.8s大明看到爆炸的闪光;发射火箭弹后,经过2.8s大明听到爆炸的巨响.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声=340m/s,问:(1)大明距离敌方碉堡多少m?(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合多少km/min?苏科版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声速计算提优汇总3 / 1010. 某汽车以10m /s 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声喇叭,经4s 听到回声,求:(v 空=340m /s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2)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3)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多少?11. 夏季雷雨前,经常是闪电雷鸣,一次闪电过后约3s 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多远?(光速远大于声速,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 /s )12.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臣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 /s ,且保持不变)13.同学们已经知道,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而且探测过往的鱼群。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PPT课件1

8、有副对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其中涉及到那些声学知识? 9、下列不是超声波应运的是( ) A.用声纳测量海底深度 B.蝙蝠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C C.预测海啸和台风 D.用声音粉碎肾结石
10、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 12米/秒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秒后, 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 远?
12、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 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 振动 _____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 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 _____________ 空气 传入人耳的。
声带 13、人说话或唱歌是靠人的____________ 空气 振动,进而引起周围的__________ 振动, 直至传到我们的耳中,引起鼓膜 振动 ____________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 耳膜 ,引起听觉。 他组织传给_______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分辨不同发声体出的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和发声方式不同,发 声音的重要特征 出的音色就不同
7、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某物体振动20 Hz表示:1S内物体振动20次 声音响度的单位:分贝(dB) 8、人的听觉范围:20——20000 Hz 9、声音的品质叫音色,又叫音品。 10、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二、实例列举以及区别 1、响度大,声源的振动振幅不一定大,还与距离 声源的远近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在变,音调不变。
音调
有关音调的注意点 弦乐器发声由弦的长短、粗细、和张紧程度有关: 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簧乐以及其他管类: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不是声音在延续,

2020-2021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单元《声现象》

2020-2021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单元《声现象》

2020-2021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单元《声现象》题型二:填空题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

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的影响。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2、我国有些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__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________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3、手机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手机通讯靠_________传送信息,其传播速度 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光速.4、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唱,这里的低是指_____,高是指_____。

1、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的关系中考链接C.丙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丁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3、.如图,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这说明()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B.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4、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5、中国城堡室内乐团在福州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年 级:初中八年级上学期● 教材版本:苏科版● 章 节:第一章● 课 时:五课时● 内容概述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声音是什么、声音的特征、令人厌烦的噪声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其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内容,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内容。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和它们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

● 知识结构图2.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声音的特性。

5.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6.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7.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8.. 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9.了解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4.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5.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止噪声的思路。

6. 通过实验(音频发生器)以及有关文字、图片,获得超声波利用方面的知识和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生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2、体会物理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1、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从实验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
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4噪声的防治
教具和学具
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
课前准备
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分配
主要复习回顾: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速度
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

教师引导:声音从
产生到传播的过
程,我们知道哪些
关于声音的物理
知识?
学生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举例
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
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2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
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
气中快。

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
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才能区

本节内容为识记1
要求学生能正确区
分各种声音的发声
体。

2了解声音的传
播实际是传播了振
动传播了能量
巩固练习1家家把耳朵贴
在一根长为200m
的充满水的钢管
一端,另一同学在
钢管的另一端敲
一下钢管,家家能
听到几次响声。

有水的钢管理论上能听到3声,
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声。


于人的听觉分辨率是所以要计
算三次的声音是否相差以上。


题可以听到3声。

有的同学会错误的
认为有回声。

回声是
在原地听到,而本题
的条件是在另一端。

2生活中的乐器
回顾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教师引导:
谁能告诉我,怎么
区别一个乐器,比
如小提琴发声时
有什么特征?
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
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
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
的音色变化。

学生归纳:1音调:声音的高低。

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
1s振动的次数。

2响度:声音的
强弱(大小)。

与声源振动的振
幅有关。

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

3音色。

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本节内容为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用手
边的器材如刻度尺
做一些小实验验证
以上结论。

注意在实
验中影响结果因素
较多时应控制变量。

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
动:
一根绷紧的橡皮学生猜想:
1、皮筋的长度
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
注意讨论实验中应
该控制的因素
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介绍:
玄乐器:发声体琴玄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

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体空气柱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体积有关。

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
实验结论:一根绷紧的橡皮筋,
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
度有关,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
紧,音调越高。

例: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
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
学生: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
振幅变小,响度变小。

实验器材简单,操作
方便,探究程序全,
结论易于得出,可以
对知识、探究能力两
方面训练。

回顾噪声:
令人厌恶的噪声两种分类方法:1物理学角度2环保角度(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总结:1影响人的工作和学
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声音的等
级。

知道50dB 70dB 90dB的环
境对人的影响。

3噪声的控制: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
本节内容为识记。


求能和生活中的现
象紧密结合,解释一
些简单的现象。

噪声的控制耳处。

学生练习:
手枪上的消音器是在处减
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手捂住
耳朵,是在处减弱噪声的;
教师外噪声大,同学们关好门窗
后继续听棵,知识在中减弱
噪声的。

复习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

教师提问,谁能说
说超声波与次声
波的不同?
我们复习了有关
声音的物理知识,
请同学们归纳出
这部分知识结构
学生总结:人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000Hz 频率大于
20000Hz的是超声波。

超声波的
特点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
量集中能成像等。

应用有B超
雷达等。

频率小于20Hz的是次
声波。

次声波传得远,可以绕过
障碍物。

地震海啸等能够引发次
声波。

交流学生写的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为识记。


示学生超声波也是
声音。

速度为340m/s
与光的电磁波加以
区别。

了解超声波在
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资源
苏科版8(上)教材、教学参考书、中考指导书、物理学习指导
教学评析
本节课复习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全面性,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有知识的重温和探究活动,题目选择精当,教学效果比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