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合集下载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教案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教案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教案设计《<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理解《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来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体会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简洁含蓄的语言、独特的结构等。

引导学生对生命和友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意象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萧红和戴望舒的图片,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及关系,引出课题《萧红墓畔口占》。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1942 年因病去世。

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在萧红去世后,戴望舒前往墓地凭吊,并写下了这首诗。

4、诗歌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暗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寂寞”则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红山茶”象征着热烈和鲜艳,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怀念和敬意。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长夜漫漫”象征着黑暗和痛苦,“海涛闲话”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表现出萧红在死后的安详与超脱。

体会诗歌的情感整首诗既有诗人对萧红的深切怀念,又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篇1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 ),时年31岁。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2.进修并掌握《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背景知识介绍;2.《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诗歌分析和赏析;3.与学生一起朗读《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4.学生自主创作与《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相关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进修内容呈现:老师讲解《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诗歌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诗歌赏析:分组讨论《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意义和情感,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创作环节:学生根据《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主题和情感,自主创作相关作品,展示个性和创意。

四、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考察学生在进修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教室讨论、朗读表现等。

2.作品展示:评判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主题和情感。

3.思维拓展: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看是否能够深入开掘诗歌的内涵。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视频等;2.诗歌文本:准备《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诗歌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3.创作材料:提供学生创作《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相关作品所需的纸笔、绘画工具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的意义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希望学生在本次活动中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感受到文学对人生的启迪。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3、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拜谒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地点口占:即兴作诗词【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香港沦陷。

1942年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

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清单】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图片释义:长夜漫漫路途漫漫【形近字】【听读课文】播放音频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新课精讲】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本指人物的心情,这里却用来修饰“长途”,采用移情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地孤寂、悲凉,同时暗示此行的艰难。

红山茶:“红山茶"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一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有什么表达效果?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练: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追求和贡献。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可能对墓畔口占这一文学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但可能对生死、友情等深层次的主题思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写作实践:让学生仿写墓畔口占,或创作一首表达对友情、生死等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互动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墓畔口占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2.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写作任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墓畔口占或抒情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感悟。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3.情感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萧红墓畔口占》过程中的感受,思考生死、友情等深层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月神望舒开路,后面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文本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二.整体感知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背景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

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想到作者刚刚逃出日寇“暗黑潮湿的土牢”,作者寂寞满怀、默默行走的姿态,更显示出其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不屈。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

“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或许那是一个云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而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

焦灼,悲愤,抑郁,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更有坚守,自勉。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大海,是亡者的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述)。

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说。

“闲话”是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

逝者不言,却仍在沉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中获得新的生命。

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放”字前有一“偷”字。

1944年萧红忌日,此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偷”字。

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

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

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本诗为新诗史上的著名作品,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也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其他参考资料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节选)在新诗史上,就绝对的语言才能而言,大概只有两三个诗人能和他匹敌。

当然,由于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新诗语言的整体水准比较低,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个别的文本中,他的语言确实有不少毛病,但必须意识到,无论这些毛病有多少,它们和戴望舒对诗歌语言的自觉意识相比,和他所拥有的语言才能相比,甚至和他自己的另一些更优异的文本相比,都是非常次要的。

在我看来,戴望舒目前在新诗史上享有的显赫的位置,不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比如,不是由于他在主题上的开拓精神,不是由于他在风格上的创新意识,恰恰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显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造诣。

如果人们要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为诗歌语言的进展和成熟树几块纪念碑的话,很多名声显赫的人都可以被忽略,但戴望舒的这一块碑是一定要树的。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

对于被悼念的对象。

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

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

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

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

一是,时间的细节。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

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

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

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

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

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

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

”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

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

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的,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

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

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

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

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

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

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