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析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随机纳入36例已经被确诊为脑梗塞的患者参与实验,并且在脑梗塞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偏瘫、失语、吞咽功能障碍等,符合实验参与条件。

在正式开展研究前,对36例患者实施了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继续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另一组命名为观察组,需实施中医治疗,比较其疗效。

结果:采取中医治疗后,观察组中1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中4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77.78%,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

与此同时,通过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评估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运动功能,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对较优,(P<0.05)。

结论:对脑梗塞后遗症实施中医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疗效,并可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后遗症;中医疗法;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前言:脑血管疾病具有类型多样、病情危重的特点,脑梗塞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对患者身体的损害非常大,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从临床研究分析来看,脑梗塞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问题,偏瘫、失语是最为常见的情况,会加大的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加剧家庭负担。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但是疗效不佳。

有研究表明,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疗法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疗效,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中医疗法在脑梗塞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开展本次研究,共纳入36例研究对象,均为脑梗塞后偏瘫患者,其中包括15例吞咽功能障碍、14例偏瘫和7例失语,均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并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了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8例,其中包括19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60~76岁,平均(71.2±3.6)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本次研究有意义。

探讨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结合针灸用于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价值

探讨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结合针灸用于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价值

102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8期·中医中药·脑梗死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危急病症之一,患者一旦病发,病情进展较快,治疗机制十分复杂,根据统计分析,大部分患者预后效果较差。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在临床中对其治疗方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

但是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对脑梗死患者后遗症治疗中常用中医治疗方案,从中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治疗主要为益气活血、化瘀通气[2-3],本研究对采用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联合针灸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符合研究要求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纳入100例。

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7年6月。

分组方式:遵循随机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用组与联合组,各组病例分配之比为50∶50。

基本资料:单用组男23例,女27例,患者年龄为41~78岁,平均为(53.1±3.0)岁;联合组男22例,女28例,患者年龄为39~79岁,平均为(53.2±2.1)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联合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联合针灸治疗方法,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组方为川芎10 g,牛膝15 g,石斛10 g,桃仁12 g,红花10 g,紫丹参10 g,广地龙6 g,黄芪40 g,赤芍10 g。

去水煎服,每天1剂,持续治疗12周。

给予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方法:主穴取阳明经,三阴经为辅穴,上肢取穴为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下肢取穴为髃关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太溪穴、太冲穴。

在以上穴位基础上,如果患者后遗症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则加用廉泉穴、金津穴、玉液穴;如果患者后遗症伴有口角歪斜则加用合谷穴、仓透颊车穴。

每天1次,每次持续30 min,持续治疗12周。

单用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法:主穴取阳明经,三阴经为辅穴,上肢取穴为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下肢取穴为髃关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太溪穴、太冲穴。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塞后遗症治疗中应用中医治疗方式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6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对比试验,均存在后遗症,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治疗方式,后者实施中医治疗方式,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

结果:通过所记录的数据来看,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前(P<0.05)。

结论:对于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而言,中医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各症状,与此同时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

关键词: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效果引言: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所引发的脑部组织、神经损伤,对此还需及时展开治疗,但结合以往经验来看,多数患者虽经有效治疗但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后遗症,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治疗方式在脑梗塞后遗症治疗中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均为院内所收治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时间在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区间,因受到后期对比所需,可将其分为人数对等的两个组别,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19、11例(58.37±2.66)岁与17例、13例(57.19±3.05)岁。

将其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呈现出(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式,给予患者血塞通注射,剂量为400mg,需利用0.9%浓度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日1~2次,同时辅以阿司匹林、脑活素等药物,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为保证治疗效果好应当按疗程使用,连续使用周期不少于14d。

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结合其实际指标水平给予相应的药物,以此来提高治疗的相符性与可行性[1]。

观察组实施中医治疗方式,可分为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三种方式,①中药内服,药材为黄芪、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当归尾,剂量分别45、15、10、10、15、10、15g,因每位患者的症状有着较大差异性,对此还应根据其病情对药方进行调整,若患者有大便秘结表现可给予肉苁蓉;天麻、炒白术对头晕头痛有一定效果;语言功能障碍给予胆南星、全蝎、石菖蒲等药材;对于偏瘫患者可在基础药方中加入天麻、石决明以及钩藤[2]。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病名:中风病;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1.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

2.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3.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三、治疗方案1.西医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1)一般支持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控,营养支持。

(2)改善脑血循环、抗凝治疗润坦30mg,静滴,一天1次。

阿司匹林0.1g口服,一天1次。

尼莫地平30mg,口服,一天3次。

(3)营养神经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一天1次;或口服10mg,一天3次。

维生素B12注射液100ug或弥可保注射液500ug,肌内注射,一天1次。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电磁针头穴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观察

电磁针头穴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观察

中医学 ・ 中西 医结合 ・
电磁 针 头 穴 治疗 脑 梗 死 后 遗症 疗 效 观 察
王毅 强

祁长虹


要 目的: 探讨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简单方便而且疗效确切的方法。方法: 应用已获 国家实用新型
专利的 头部 圆针 治疗仪 配合 药物 对 6 脑梗死 患者进行 实验 性 治疗 , 与传统 单纯 药物治 疗组进行 疗效 8例 并 对 比。结果 : 治疗组 总有效 率 9 .5 , 54 % 明显 高于 对照 组 6 .5 , 9 3 % 两组 有显 著性 差 异 。结论 : 电磁 针 配合
参考 文献
[] 全 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 议 . 1 各类脑 血管疾病 的诊断要点 .
有 效率 比较 ( 表 3 , 见 )治疗组总有效率 9. %, 照 54 对 5 组总有效率为 6. %。经统计学处理 ( < .1, 93 5 P 00)治
疗组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说明 电磁 针 配合药 物治 疗 脑梗 死 比单 纯 药 物 治疗 能 更 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带来 较 大痛苦 。为 了减 轻痛苦 且取 得疗效 , 我科应
用 已获 国家实用 新型专 利 的头部 圆针治疗 仪 ( 专利
林、 尼莫地平等 , 并每 日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d为 1 程 。治疗 组用 药 物 同时采 用 电 0mL 1 疗 磁针刺激头部穴位 , 主要选择运动区、 感觉区、 语言
号 :L9 180 2对 6 Z 9 270 .) 8例脑梗 死 患者进 行实验性 治疗 , 以观察疗 效 , 总结如 下 。 现
1 一般 资料
从 20 年 1 ~20 0 1 0月 05年 1 0月对我 科 收治 的 18 均 按 照 19 2例 96年 “ 类 脑 血 管 疾 病 诊 断 要 各 点” 确诊 为 脑梗 死 ,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情 分 度 按 18 “ 卒 中 96年 脑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7—02脑梗塞后遗症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医学范畴定为“中风后遗症”。

.根据多年的经验,本人以“补阳还五汤”或“天麻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灵活辩证,依病情需要,配合康复及针灸理疗等,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疗效。

1 治疗方法1.1 口服中草药本病多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依据辩证分型可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肝阳上亢、气虚血瘀。

参评多年来治疗脑梗塞患者的用药经验,依据八纲辩证主要分为虚实两类,气虚血虚为其虚,肝阳上亢、痰瘀阻络为其实,以“补阳还五汤”或“天麻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疗效较佳。

偏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阳上亢者以天麻钩藤汤加减,但有时虚实夹杂,亦可标本兼顾。

因为该类患者处于后遗症恢复期,日久气血亏虚,血行无力致络脉瘀滞,气虚血瘀证型为最常见,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其药物组成为:黄芪30-6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9g、地龙12g。

加减治疗:兼见下肢疲软无力者加杜仲、川断等补肝肾强筋骨药;兼见言语不利苔腻脉滑者,加郁金、菖蒲、半夏祛痰利窍之品;兼见口眼歪斜者,加牵正散;兼见上肢疲软无力者,加桑枝、灵仙。

1.2 康复训练脑血管病患者大多肢体活动受限,向病人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病人和家属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功能锻炼。

偏瘫患者提倡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皮肤、骨骼的废用性萎缩。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
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变。

中医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
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病历中,通
常会包括以下内容:
1. 病史,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2. 临床表现,包括患者在脑梗死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异常、认知障碍等。

3. 辅助检查,包括MRI、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相关实验
室检查数据,如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

4.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中医医生
会进行相应的中医诊断,如中风证、痰浊阻络证等。

5. 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整。

6. 疗效评估,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总的来说,中医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是个体化、综合化的,病历中会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
中风,又名卒中、偏枯等,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也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言语蹇涩,口角歪斜等。

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可分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

中风急性期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或病邪仅及经络,神志未昧者,虽脏腑功能渐见恢复,但经络气血仍有阻滞,故常遗有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角歪斜等症,称之为中风后遗证。

主要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的恢复期(或缓解期)后遗症期。

一、适应证:
中风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脏腑失调,阴阳偏胜,以致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中风后遗症多以气虚血瘀或肝肾阴虚为本,涉及心、肝、脾、肾等脏及血脉、经络等。

火针疗法对于中风各期均有疗效,其中尤以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效果最佳。

中风后遗症多因正虚、血瘀、痰凝,形成痼疾,用一般
疗法难以奏效或功效缓慢。

火针疗法以其温血、搜风、化痰的独到功力,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肌力恢复,肿胀消散有显著功效。

二、证治:
(一)、半身不遂,肢体软瘫:一侧肢体活动不能或不利,肢体萎软无力,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舌苔薄白,舌质淡紫,脉细涩无力,多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角歪斜等症。

多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1、治则:温补气血、舌血通经。

以阳明经穴为主,每次沿经选取8~10穴。

多选用肩髃、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等穴。

用中等火针,从上向下依次点刺所选穴位,速刺不留针,隔3~5日一次,其间可适当配合毫针治疗。

2、其他疗法:
①毫针法:补健侧、泻患侧,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患侧进穴点刺放血及透刺法,有较好效果。

②药物法: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上肢偏废者加以通络,下肢瘫软者加桑寄生、鹿筋等以补肾壮筋。

③头针法: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可配足运感区,或用“颞三
针”(耳尖直上2厘米为第一点,向前、向后各一厘米为其它两个进针点)治疗脑血栓形成所致者效果较好。

(二)、口眼歪斜:一侧面部肌肉无力,致使口角偏向一侧,涎水外溢,说话时更为明显,舌体不正,舌苔白,舌质淡紫,脉沉细。

1、治则:祛风化痰通络。

取穴:阳白、太阳、下关、颐中、地仓、颊车。

选用细火针,烧通红后速刺所选穴位,深达面肌,隔3~5日针一次。

2、其他疗法:
毫针法:取病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泻法,处方:地仓或内陆仓、颊车、下关、内庭、合谷、太冲。

下关用温针灸。

(三)、肢体拘挛: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难以伸展,舌红绛,苔黄,脉弦硬有力。

多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等症。

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1、治则:温筋缓急。

取穴及刺法:
①上肢拘挛:取尺泽、曲泽、小海、手三里穴,或肘部肌腱处。

刺时助手在旁帮助,尽可能伸直患者前臂,或针前先于肘部肌腱处用弹拨手法,使前臂松驰,医者用中粗火针深刺诸穴,或刺筋上,每穴可刺数针。

②手指屈曲:选取合谷、八邪、阳谷、阳池、阳溪等穴,用中号火针点刺,点到为止,隔日1次。

③下肢拘挛:选取委中、委阳、阳谷、膝阳关、曲泉等穴,刺时用中号火针烧红浅刺诸穴。

2、其他疗法:
①毫针法:取穴原则与肢体软瘫者相同,手法较之柔和,并多采用透穴方法,如尺泽多向透刺、曲池透少海,后溪透合谷,悬钟透三阴交以及合谷多向透刺等。

透穴法对缓解肌肉痉挛有较好疗效。

②服药法: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四)、手足肿胀:患肢远端漫肿,发账,压之即起,肿胀程度因人而异,饮食、二便明显异常。

苔白厚,脉沉弦或滑。

治则:温经通脉,化湿消肿。

取患处局部诸穴,以及八邪、八风等。

用中号火针点刺诸穴,不宜过深,点到为止,隔日一次。

(五)肢体麻木或冷痛:半身麻木不仁,不知痛痒,或肢体逆冷、畏寒。

1、治则:温阳化气,活血通络。

局部阿是穴,或循经选取阳经穴位。

用中号火针点刺,针孔上可拔火罐,隔3~5日1次。

如有出血,勿止,待自凝。

2、其他疗法:
①皮肤针:取患处局部或循行经脉,用弱刺激强度叩刺。

②艾条灸:点燃艾条,对准患处局部及其经脉,用温和灸法熏烤。

③拔罐法:选用小口径火罐,在患处局部及其周围闪罐。

中风证为传统中医临床四大难症之一,其中肢体拘挛的硬瘫、皮层性的手中肿胀、感觉异常的麻木冷痛等,治疗更为艰难。

而用火针点刺,往往可以收到满意效果。

治疗以上诸证,可单用火针,疗程大都在10次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