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教学设计5篇_1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_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_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秋天的焕然生机,再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3、培养孩子乐于背诵古诗,积淀经典文化底蕴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识字写字1、自主认读生字条里的所有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解决。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相听读。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6、扩词练习。

7、写字:⑴分析字形,掌握规律。

⑴师范写“枝”“刘”,提醒此二字的第四笔均是“丶”。

⑴描红、临写,评出优秀。

二、朗读感悟1、《赠刘景文》。

2、整体感知:⑴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⑴同桌之间听读。

⑴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配乐范读两首古诗,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生说说自己“听诗”的感受。

3、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韵律美。

4、配乐赛读、评读。

5、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1、从两首诗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活动。

2、开古诗朗诵会,每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古诗两首》篇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及要求: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四、背诵古诗。

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精选5篇)

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精选5篇)

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二十一、唐诗二首将进酒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

(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

)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

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5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5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教学准备:①挂图。

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背诵古诗《草》第二课时一、导入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急走:快跑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五、写字1、指名认读生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5篇《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熟悉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思维力量、语言表达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依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爱好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争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1.同学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察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同学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沟通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沟通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争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同学自学,仔细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订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1.指名同学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导:(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同学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关心同学理解“尽”就是“完、消逝”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慢慢下沉、消逝,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慢慢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宏伟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索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四、布置作业,拓展延长1.背诵古诗;2.依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其次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望庐山瀑布》)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争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娴熟。

(一)个人自学1.同学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察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同学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沟通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沟通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竞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一)自学自测同学自学,仔细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订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1.指名同学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沟通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射(假如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沟通对其次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

再指导同学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同学品尝“挂”字的妙用沟通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概,指导同学读出这种气概。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归纳总结《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景色,抒发了喜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拓展延长1.背诵、默写诗文;2.依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熟悉“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绽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壮美。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预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今日,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漂亮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自由读诗自主识字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同学对比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依据熟识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纳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

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楼、依、炉、挂”要特殊留意笔画的穿插。

“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板书题目,并解题[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理解诗句之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逝。

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沉没。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敞。

更:再。

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宽阔、气概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概磅礴,景象壮丽。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颜色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善,也表达了充足的气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

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理想。

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宏伟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其次课时一、检查复习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板书题目,并解题[望庐山瀑布]望:远看。

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简介:(见附录)理解诗句之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阳光照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在庐山西北。

山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同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

)生:发生,产生。

(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

)紫烟:紫色的云烟。

(由于有太阳光的照耀,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荣。

)遥:远。

前:山前。

川:河流。

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充满,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似乎燃起的紫烟,缭围着香炉峰。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飞奔的流水。

直下:笔直地流下。

三千尺:是虚指。

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疑:怀疑,以为。

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消失的光明光带(天河)。

落:泻落下来。

九天:指天的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

)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其次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

)详细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诗句解析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

“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丽。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丽。

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方、夸张)师:一、二、三句是比方: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如同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

二句:瀑布像……。

四句,用贴切的比方,表现了自己奇怪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宏伟壮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是夸张。

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

“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

“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

“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行挡之状如这些眼前。

“疑”是大胆、奇怪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概磅礴,景色壮丽。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宏伟壮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读下面两首古诗,不熟悉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白日……所见远望——照生黄河……遥看——看挂欲穷……近观——飞下所思联想——疑落更上……《唐诗二首》教学设计3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支配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