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1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新课标

4.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1.教师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能描述一下图片中的景色?”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的西湖美景。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这片美景的喜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推荐相关诗歌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2.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从古诗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1古诗三首 教案 精选1篇

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21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1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古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21古诗三首(1)朗读21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21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
(3)分析21古诗三首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4)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模仿诗歌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理解古诗意义(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21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
(3)教师总结全班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
4.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21古诗三首题材相似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背诵21古诗三首,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与21古诗三首题材相似的其他古诗,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21古诗三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课时
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课题
21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执笔
秦莎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二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这三首谁能背诵?媒体出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2.师:这几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诗人?媒体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指名读后齐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4.媒体出示:长江奔腾的图片,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说明:通过初步的诵读和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课文1.再读诗歌,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讲诗句的意思。
(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2)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2.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译文。
说明: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21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课题21 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学习古诗《锄禾》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指导看图二、讲读诗句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四、指导写字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1.出示古诗图文。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1.观察生字,说说你记住生字的方法。
2.师范写“禾、粒、辛、苦”。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2.第二首诗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3)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描绘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句中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诗句画面描绘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自主学习生僻字词;(2)搜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讲解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解读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描绘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分享学习心得。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2)布置作业:正确书写两首古诗,背诵并默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挂图、卡片、小黑板
教学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生成与反思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辛、苦”
3、生描红、临写。
课题
21古诗两首
第2课时
07年5月11日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黑板
教学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生成与反思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课题
21古诗两首
第1课时
07年5月11日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首古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