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S版三年级下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合集下载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2.夕阳真美
西斜
收起
天空
往下沉 走向西 山背后
脸涨红 更红
西山 光芒 染云 黄 深蓝 天边 留
披余辉
红紫 霞光
夕阳真美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说话、组词。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上面的一课《秋游》,知道了秋天的景色很美, 今天 我们要学的新课文是说太阳落山时天空景色很美。新课文题目是
(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 )天空美。 (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 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读。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 渐渐凉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 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 露 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 试 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 “ 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寒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 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 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 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 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 明人有《韩君平集》。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 平 ,南阳 ( 今 属河 南 ) 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
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 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 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 明人有《韩君平集》。
2.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 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 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 通过预习, 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 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 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 学 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代替。
1. 观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 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 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优质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优质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古诗二首》中的《寒食》。

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通过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寒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寒食》。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逐句分析诗句,解释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感悟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其他传统节日,增强课堂氛围。

6.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句原文2. 黑板右侧:生字、生词及解释3. 黑板下方:诗句意境简笔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默写古诗《寒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境。

2. 答案:诗句默写正确,意境描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古诗意境感悟和作者情感体验。

3.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互动和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意境描述要求。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 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
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 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
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 “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 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 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
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 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 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借问:请问。
诗意理解: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 个落魄断魂。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i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i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寒食节吗?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一两天开始,古人会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韩翃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寒食节什么样吧。

(展示课件第三至四屏)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些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展示课件第六屏)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寒食》《清明》_每课一练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寒食》《清明》_每课一练


式 甲





丁 烷 乙 烯

五、活动三:探究丁烷的元素组成
1、点燃打火机,观察并记录丁烷的火焰颜色
_。
2、在丁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有
出现。此现象说明丁烷燃烧的产物中有 物质。
3、将烧杯取下,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后重新将烧杯罩在火焰 上,
观察到的现象是 _ , 此 现 象 表 明 丁 烷 燃 烧 的 另 一 产 物 是
结论:能量既不会 式
,也不会
,它只会从一种形
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 个物体而能的总量
,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也 称

小组讨论: 1电风扇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与电动机获得的机械能相等吗?如 不相等, 是否意味着能量不守恒? 2我国有句谚语“要使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比喻现实 生活中不 可能的事,请大家分析此比喻是否有科学道理?
四、能量守恒定律 1、实验: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越跳越低。 在课堂上讨论“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为什么越跳越低”这一问题 时,有 三位同学发表了不同看法。
小强说:“这是因为小球每一次落回到地面时,地面都会把一部分 能量 给小球,只不过每一次给的能量在不断减少,所以就越跳越低。” 小雅
说:“这是由于小球每次落下时都损失了一部分能量,所以越 跳越低。” 小敏说:“都不对,小球并没有获得或损失能量,只不守它本身的 能量 转化成了空气、地表、它本身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致使它的动能 越来越 小,所以越跳越低。” 请你分析一下。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 2、分析思考:一杯放在桌上的热水冷却,此过程有能的转化吗?热水 的 热能消失了吗? [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故事等方式,生动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案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成功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2.合理运用教具和学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
2.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文、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关键词语:春城、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日暮、汉宫、蜡烛、轻烟、五侯
4.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眼醉。
-教师应提供明确的创作要求和指导,例如要求学生创作五言绝句,并至少使用一种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强调创作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可以组织课堂上的分享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互相学习和评价,提高全班同学的创作水平。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3.作业设计中诗句创作的实践。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寒食》这首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是学习的重点。例如,“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花”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花瓣随风飘舞的景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了动态美。而“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御柳斜”则通过“御”字的使用,赋予了东风以人的意志,东风仿佛有意地吹拂着柳枝,使其倾斜,这是对自然现象的夸张描述。

古诗寒食的教案

古诗寒食的教案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在讲解诗句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练习。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时间要适中,避免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情景导入
1.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教案反思:
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2.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诗人生平: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3.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4.讲解诗句: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学习生字词:讲解诗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并掌握。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填空等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二、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象,诗人韩愈借此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抓住关键词:如“飞花”、“寒食”、“东风”等,分析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2.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寒食节时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

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自读诗句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4)五侯:宦官宠臣。

《清明》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从哪些诗句中,你可以体会出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四小结读了这两首诗,你从整体上了解了哪些?《寒食》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清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1.由于古诗不易读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可以通过学生早就知道的课文引入古诗,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如:“你们以前知道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讲节日的。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唐代大诗人写的关于节日的古诗。

”2.图画并不能包括古诗所表达的全部感情和意境,在讲解时可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语句勾勒当时的情景,一边让学生闭眼自由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视觉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

古诗的朗读录音。

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1.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的两首古诗《寒食》和《清明》。

板书:寒食清明。

2.简要概括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二检查预习请问读熟这两首诗的同学有多少?读懂的又有多少?三深入探究,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的内容。

4.检查,点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寒食》(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清明》(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5.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1.由于古诗所描写的事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些节日的习俗,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习俗,以此让学生了解古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时,可把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故事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古诗词的教学中。

21.古诗二首寒食韩翃春城飞花寒食御柳汉宫传散五侯百姓禁火关门皇宫走马传烛清明杜牧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问酒家指杏花村一、默写《清明》二、把《寒食》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一、关于诗中的两个节日1.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教学实录《寒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