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21.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摘要:、学生交流课前所,放声朗古诗借助拼音准音通、正确这首诗,、背诵古诗导入新课、指名背诵《夜所见》【学习目标】、认识促、忆、异等7生会写促、深、忆等0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体会诗真情实感背诵课3、懂得热爱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课插图、学生课前这两首古诗及作者有关3、学生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乡古诗背背【教学程】课学习《夜所见》、交流了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所、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诗人叫叶绍翁有年秋天他离开乡独外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首诗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二、主学习初步感知、由朗放声朗古诗借助拼音准音通、正确这首诗、桌要学生把这首诗给桌听、相评议、相指3、学古诗借助课释或结合插图理词思划出不理词语、组合作学习交流已懂词、不理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组指派代表交流起疑难问题三、再感悟体会情感、由诗边边脑海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幅怎样情景? 、组交流组成员相补充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画面说具体、说生动、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离乡背井、独外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你会产生怎样心情? 5、感情朗带着这样情感朗古诗通赛、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这首诗四、图结合熟成诵根据诗参照插图熟课练习背诵五、指导写、出示要写、让学生观察交流识写验3、学生练习写生六、拓展活动你还哪些诗人所作思念乡、思念亲人古诗或背给学听听二课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指名背诵《夜所见》、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这首诗作者王维吗? 二、组合作讨论学、根据学《夜所见》方法组讨论确定诗怎么学习学基步骤⑴ 准音并借助课释或工具理词义⑵思想想己懂了什么并提出产生疑惑⑶交流、说说、问问、学生按己组议定方法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师生交流疑难、每组诗说说懂了什么并提出组学习所产生问题及结、其他组学与老师参与其或讨论或补充己见四、感情朗启发想象、指名朗诗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种怎样思想感情? 、引导以情促问你能用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促发想象问学们头脑产生了种怎样情景能交流下吗? 、学生交流想象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五、熟成诵品赏、由朗达以成诵、桌练习背诵3、品赏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用得特别? 六、习写生当堂展评、出示生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说说这些生写要些什么3、练写生或相评或堂展评。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板书:古诗两首)【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领读诗歌【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1、提问学生2、集体朗读两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四、学习“我会写”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新课标

4.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1.教师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能描述一下图片中的景色?”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的西湖美景。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这片美景的喜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推荐相关诗歌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2.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从古诗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183;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A案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回忆诗人 ,导入新课①同学们 ,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读通诗句 ,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 ,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 ,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 ,个人读 ,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 ,并参考一些工具书 ,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 ,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 ,整体体验 ,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 ,读完后 ,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 ,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 ,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 ,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 ,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案网权威发布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学习目标①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二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这三首谁能背诵?媒体出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2.师:这几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诗人?媒体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指名读后齐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4.媒体出示:长江奔腾的图片,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说明:通过初步的诵读和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课文1.再读诗歌,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讲诗句的意思。
(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2)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2.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译文。
说明: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
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
--------------------- 赠予---------------------
【名师心得】
1. 因材施教,注重创新所讲授的每门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调整讲授的内容和方法。
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根本。
注重教学过程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内容的创新与扩充、实践环节的同步改革上。
2.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要做一名让学生崇拜的师者,就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自己不断的钻研学习,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更新知识、总结经验,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以己为范,引导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惊异与敏锐。
3.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师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师范类学生,自己的形象会对他们日后的教学方式、工作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生。
所以,作为师范要时刻谨记我们面对不是眼前的这一名学生,而是他们背后的几代人。
所以对于自己的爱岗敬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来要求自己,评判自己的工作,塑造自己形象,要做一个甘于物质清贫而精神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