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四、检查自学效果⒈认读生字“径”“飘”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回答问题:⑴为什么称为“寒山”?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
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两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了赞美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学生诵读为主,结合看图,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5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2)体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25第一步: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交流。
第四步: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_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菊花)_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2.解题。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2.读诗。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教学步骤:(一)复习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背诵两首古诗词;2. 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情感;3. 能正确朗读古诗词,并体会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1. 引入(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悯农》古诗词,一边出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词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这两首古诗词可能是描写什么主题的。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念读这两首诗词,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古诗词的感受。
)2. 学习(教师将《静夜思》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分析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传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词,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话重新总结《静夜思》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总结。
)(教师重复上述步骤,将《登鹳雀楼》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色和情感,并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首古诗词。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对话,模仿古代文人互相欣赏和赞美古诗词的情景。
)4.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古代诗词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感。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画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场景,以画作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所学的词语和句式来描述画作中的内容。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总结古诗词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黑板上呈现《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诗句和主题,以及学生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分析、合作、绘画等,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理解了古诗词中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对话和画作等拓展延伸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个人表达能力。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句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上有所理解,并能举例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平淡的日常景物中提炼出美的元素,感悟古诗中的审美价值。
-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可能缺乏对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整体理解。
举例解释: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环节,教师需示范正确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背诵。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日照”、“香炉”、“飞流”等,并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
-意境的理解:学生应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蕴含的壮阔与神秘。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瀑布景象。
4.分析古诗的写作特色,如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5.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句,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4、老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讨论理解后两句古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
感情朗读整首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还可以是: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学生逐句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感情朗读前两句古诗。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赞美月夜洞庭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 绝句_语文S版

教学要求1.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早发白帝城》,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1早发白帝(dì)城2[①本句交代了辞别的哪些要素?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3[②将“千里”与“一日”安排在一起意在说明什么?]4[③本句写了途中见闻,暗含着什么内容?][④“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绝句6[①这两句写了几种颜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知识点详解☜2①交代了辞别的时间、地点,描绘了白帝城的绚丽景象。
3②旅程长与时间短构成对比,夸张中显出了水流之急,小船顺激流直下。
4③巧妙地用猿啼不住隐写了舟行的快速。
,又暗写诗人心情轻快。
5知识点详解☜6①四种颜色:“黄”“绿”“白”“青”。
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7[②本句是从哪里看到的景色?]8[③本句是诗人在哪里观察到的景色?]1.理解古诗《早发白帝城》,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与白帝城相关的课件。
一导入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后人誉为“诗仙”。
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吗?你能背诵吗?请同学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二揭题释题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
2.齐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
“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3.释题。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的课件,老师边解释: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
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三峡的景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吧!三指导学生自学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2.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
(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
(任选一道完成)1、画一幅秋_。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设计: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景物思乡之情忆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⑴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