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19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有
1404-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1404-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1分) A:《氓》B:《怀沙》C:《硕鼠》D:《鹿鸣》2、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1分)A:人生无几时,颠沛在其间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C: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D: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出处是()(1分)A:汉乐府《古歌》B:汉乐府《长歌行》C:汉乐府《江南》D:汉乐府《相逢行》4、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是在()(1分)A:建安时期B:正始时期C:南朝D:北朝5、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1分)A:咏物托志B:劝百讽一C:吊古伤今D:以美为讽6、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是()(1分) A:《短歌行》B:《步出夏门行》C:《野田黄雀行》D:《燕歌行》7、曹植诗歌创作的前后期分界是()(1分)A:魏明帝即位B:首次被贬爵C:曹操之死D:曹彰被害8、曹丕为中国诗歌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种诗体是()(1分)A:五言诗B:七言诗C:杂言诗D:四言诗9、在诗歌创作上常常表现出老庄人生理想倾向的是()(1分)A:建安七子B:正始士人C:太康诗人D:竟陵八友10、阮籍《咏怀》诗的数目是()(1分)A:58首B:72首C:82首D:108首11、扬雄《甘泉》、《河东》二赋对大赋题材创作的拓展是()(1分) A:写祭祀B:写物产C:写都邑D:写田猎12、继曹操之后,其创作达到四言诗顶峰的诗人是()(1分)A:阮籍B:嵇康C:应璩D:何晏13、《越绝书》的作者是()(1分)A:赵晔B:枚乘C:班彪D:袁康14、“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指“六诗”中的()(1分)A:赋B:比C:风D:颂15、《史记•信陵君列传》中着力刻画的信陵君的形象是()(1分) A:知人善任B:年轻气盛C:礼贤下士D:世故老成16、陶靖节的原名为()(1分)A:陶元亮B:陶彭泽C:陶潜D:陶侃17、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1分)A:晁错B:贾谊C:吕不韦D:李斯18、卢照邻擅长的诗体是()(1分)A:七言歌行B:七言律诗C:五言律诗D:五言绝句19、从文学角度看,汉初创作的主要成就在()(1分)A:辞赋B:历史散文C:乐府诗歌D:小说20、张若虚、刘希夷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1分)A:风骨的形成B:格律的确定C:兴寄的强调D:意境的创造21、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1分)A:《涉江》B:《河伯》C:《山鬼》D:《招魂》22、李益诗各体皆工,其中最著名的诗体是()(1分)A:五律B:七律C:五绝D:七绝23、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分)A:《楚辞》想象奇特,往往与当时民间的巫神信仰有关B:《楚辞》多用楚地方言C:《春秋》是鲁国的纪传体史书D:《战国策》多为纵横家的游说之辞24、白居易的《暮江吟》为()(1分)A:讽喻诗B:闲适诗C:感伤诗D:杂律诗2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1分)A:《论语》由孔子编成B:《庄子》通行的最早注本为郭象注本C:《墨子》行文注重辞藻的华丽与铺陈D:“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韩非子》26、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之一是()(1分)A:文以明道B:不平则鸣C:惟陈言之务去D:宗经尚简27、以下著作由刘向编定的是()(1分)A:《春秋》B:《尚书》C:《左传》D:《战国策》28、韦庄词的基本风格是()(1分)A:秾艳香软B: 清丽疏放C:婉丽绮靡D:雅丽深婉29、南北赋风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是()(1分)A:《洛神赋》B:《别赋》C:《三都赋》D:《哀江南赋》30、“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始自()(1分) A:陆机B:潘岳C:左思D:刘琨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3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2分)A:《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B: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美政”思想C:《孟子》、《战国策》均善于譬喻说理D:《春秋》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著称E:《庄子》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32、韩愈散文主要包括()(2分)A:杂文B:赠序文C:碑志D:传记E:游记33、下列传奇小说中以侠客为题材的作品有()(2分) A:《柳毅传》B:《谢小娥传》C:《裴航》D:《聂隐娘》E:《虬髯客传》34、下列诗人的籍贯同属今河南省的有()(2分)A:曹操B:阮籍C:嵇康D:潘岳E:庾信35、《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有()(2分) A:浅近自然B:情景交融C:意味隽永D:善用比兴E:意蕴多义三、文字题(共10题,共60分)36、名词解释:志人小说(3分)37、名词解释:《豳风·七月》(3分)38、名词解释:武功体(3分)39、名词解释:初唐四杰(3分)40、简述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赏析1

古诗十九首赏析1《古诗十九首》一、概述1、关于《古诗十九首》这个题目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
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
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
【最新精选】论《涉江采芙蓉》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论《涉江采芙蓉》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摘要】《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用荷花来表达对所爱男子的思念,但也有人认为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意象情感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一、关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二、释义《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注释: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三、古诗中表达感情的方法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如:“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1.《诗经·豳风·七月》是()A.农事诗B.史诗C.社会政治诗D.情爱诗2.《咏怀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主要反映了杜甫的()思想。
A.反诛求B.反淫逸C.反战争D.反奢华3.“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作者是()。
A.薛道衡B.杨广C.卢思道D.杨素4.李商隐的“无题诗”被称为()的鼻祖。
A.意象诗B.比兴诗C.象征诗D.朦胧诗5.被视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
A.谢朓B.陶渊明C.谢灵运D.王粲6.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A.《玉台新咏》B.《文选》C.《古诗纪》D.《乐府诗集》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
A.幽婉深沉B.缠绵悱恻C.俊逸秀美D.平淡自然8.杨衒之的著名散文作品是()。
A.《小石城山记》B.《大唐西域记》C.《始得西山宴游记》D.《洛阳伽蓝记》9.“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的评价。
A.欧阳修B.范仲淹C.苏东坡D.王安石10.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所用的修辞是()。
A.象征B.拟人C.比兴D.双关11.《孟子》的中心思想是(),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A.军事活动B.外交策略C.非攻D.仁政12.《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A.纪事本末体B.纪传体C.国别体D.编年体13.中唐作家中写边塞诗最为出色的是()。
A. 韩翃B.孟郊C.李益D.钱起14.被誉为“七绝圣手”诗人是()。
A.杜甫B.王昌龄C.崔颢D.王翰15.《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
A.风、赋、比B.赋、比、兴C.比、兴、雅D.兴、雅、颂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的是()的风光。
A.青海湖B.鄱阳湖C.太湖D.洞庭湖17.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18.不属于柳宗元《三戒》的是()。
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先秦文学思考题1.比较《诗经》中“国风”和“小雅”诗的风格特征。
2.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3.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4.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5.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6.试论《诗经》的基本情感特征。
7.试论《诗经》的形式特征。
8.试论《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9.简述《春秋》记事的特征。
10.古人是如何论述《春秋》的“微言大义”的?11.《左传》的理性精神是如何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12.论《左传》人物描写的特点。
13.试析《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14.试析《左传》的叙事特征。
15.试述《左传》的记言特征。
16.结合战国文化背景,论述《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17.试述策士的基本游说技巧。
18.试述《战国策》寓言的特征。
19.比较《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艺术特征。
20.从陈述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比较“语录体”和“论辨体”散文的特征。
21.谈谈先秦议论散文的文体发展线索。
2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循循善诱”的表达特征。
23.试析《庄子》的文体特征。
24.论述《庄子》的艺术特征。
25.简析《庄子》文章中意象的特点。
26.简述《荀子》的文章体制的特点。
27.从结构、意象、论述方式等方面谈谈《庄子》散文的“诗性”特征。
28.简述《韩非子》文章风格特征。
29.具体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三书中寓言的不同特征。
30.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
31.试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32.谈谈《离骚》和《九歌》在运用象征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33.简述《九歌》表达相思之情的特点。
34.试论《天问》的结构特征。
35.简述宋玉的文学成就。
36.简述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两汉文学思考题1.汉代的经学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汉代的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3.西汉前期的论说文有什么共同特点?从朝廷作家和藩国作家中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汉武帝时期的论说文出现了哪三种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倾向?5.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儒道两家思想对论说文创作各有什么影响?6.贾谊、晁错等西汉散文家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战国说辞的艺术成就。
古诗19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1、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汉族民歌的任务。
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汉族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写作年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浅析《古诗⼗九⾸》的艺术特⾊2019-10-09摘要:《古诗⼗九⾸》⽂辞醇厚、意境悲远,堪称“⼀字千⾦”。
本⽂从东汉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其艺术特⾊的考察,揭⽰出《古诗⼗九⾸》作为诗歌⾃觉时代伐⼭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古诗⼗九⾸;创作背景;艺术特⾊;地位《古诗⼗九⾸》温薰着先民原始⽽朴素的⽓息褰裳涉溱⽽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1]以其美丽⽽悲怆的唱咏,或天真直率或含蓄蕴藉地传达着清琼⾃然、托情⾼介的古⼈之思。
它擅长于抒写哀乐,摆脱了神学⽬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桎梏,开始转向思考现实⼈⽣,与《诗经》、《楚辞》桴⿎相应,堪称五⾔滥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分重要的研究意义[2]。
⼀、《古诗⼗九⾸》的创作背景《古诗⼗九⾸》源起于梁齐之间,那时流传着⼀些汉魏以来的古诗,据钟嵘《诗品》所云“陆机拟⼗四⾸……其外四⼗五⾸”,[3]可知当时⾄少有五⼗九⾸之多[4]。
梁代昭明太⼦萧统(501-531)编《⽂选》,从这些⽆名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九⾸,作为⼀组诗流传⾄今。
对于这⼗九⾸诗创作的时代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他们⼀致认为创作时间为东汉末年。
对创作背景进⾏进⼀步的探究,有利于寻根振叶、沿波讨源,更好地理解《古诗⼗九⾸》。
东汉末年政治局势恶化,⽂⼈的观念随之发⽣巨⼤改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经学成为汉代意识形态的根本,发展到明帝时代,师道与君道甚⾄有了同等的尊严。
和帝以后,连续⼏个幼主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先的仕途受到了很⼤的影响,要⼊仕便要依附权贵,使得此前以道为重,注重⽓节、操守的意识受蒙受极⼤的冲击,此外,汉末争激烈的政治⽃还影响到⼠⼈⽣命的存亡。
由于正统价值体系被怀疑乃⾄摒弃,诗⼈们失去了原来的赖以⾃⽴的精神依托,以⾁体凡⾝真实地感受着⼈⽣的⼀切,在与严酷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对⽣命变易、时序流逝的感伤,对灾难不幸的忧虑,对世风浇薄的愤怒。
作为东汉末年成熟的作品,《古诗⼗九⾸》在⼈⽣、艺术观念上开创了⼀个新的时代[5],这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古诗十九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其艺术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倡导古风:韩愈以此组诗歌追求古代诗歌的风格与情感,力图恢复古代诗歌的纯洁、豪壮、真挚的特征。
他提倡以古人为榜样,创作才能卓越、富有文采、充满感情的作品。
2. 厚重的文化底蕴:《古诗十九首》展现了韩愈的渊博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其中展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学、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典故和引用,使得这些诗歌作品更具有学问性和思想性。
3. 深沉的情感表达:韩愈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社会、人性等方面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严肃的态度,表达出对人生的思索、社会现象的痛感、个人境遇的失意等情感,给人以深入的体验和共鸣。
4. 语言简练而富有音韵美:《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使用了简练的语言和富有音韵美的表达方式,通过精炼的文字组合和谐的音韵节奏,使得诗歌作品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也体现了韩愈对于语言文字的精准掌控和对诗歌形式的追求。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倡导古风、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沉的情感表达以及语言简练而富有音韵美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这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其在艺术上有许多独特的特征,下面将
从语言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营造等方面来探讨古诗19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语言运用
1.典雅清新:古诗以典雅清新的语言为特点,运用古文的表达方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
2.音韵优美:古诗在运用语言上追求音韵的和谐,多采用平仄对仗的手法,使古诗的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二、形象描绘
1.意象丰富: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物象等的描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春色满园、田园诗人家世间等。
2.意境深远:古诗在形象描绘上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来寄托情感,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古原草草,送别离愁。
三、意境营造
1.情感真挚:古诗情感真挚、深邃,能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静夜思》中的天苍苍、野茫茫。
2.意境深远:古诗意境多样,既有田园诗般的清新明快,也有山水诗般的深远辽阔,如《登鹳雀楼》中的登高而处、驻足而思。
四、结构布局
1.节奏韵律:古诗在结构布局上,追求节奏的优美,往往采用五言、七言诗等固定的格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排比对仗:古诗在结构上注重排比对仗的运用,通过对词句的排比对仗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结叶有情秋叶韵,爱情超情人意渺。
以上所述,便是古诗19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结构布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
中的珍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诗的艺术特征中,语言运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古诗的语言运用
追求典雅清新,这是与古诗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审美风格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言辞之美,注重典故典型的运用,因此古
诗的语言使用往往带有一种古朴雅致的特质。
在《静夜思》中,诗人
使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语言,清新简练,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表现出了古诗所特有的典雅之美。
在古诗的语言运用中,音韵优美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古诗追求平仄
对仗,通过音律的和谐来使诗歌显得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这种音韵
美也是与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息息相关。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船坐溜青苔砌”这样的语言运用,不仅让诗歌
具有了音韵的优美之美,也展现了古诗语言运用多样化与丰富多彩的
特点。
除了语言运用,古诗在形象描绘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古诗的意象是丰
富多彩的,可以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等。
通过对具
体形象的描绘,古诗展现出了一种如画般的美感。
比如在《赋得古原
草送别》中,“尊前闻筝接长汀,尽日瞪眼向春晴”描述了离别之情,而离别之情往往又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使得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彩,打
动人心。
古诗在形象描绘过程中,还经常追求意境的深远。
古诗也可以通过对
自然物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的情感之苦、情感之乐。
古诗的意境不
仅表现为田园诗般的清新明快,也有山水诗般的深远辽阔,就如《登
鹳雀楼》中,描绘了壮美的山水景色,意境深远。
这种描绘也反映了
当时文人的审美志趣,追求深远胸怀、境界豁达的生活态度。
古诗的意境营造则体现在情感真挚与抒发的深度。
古诗的情感往往真
挚而深沉,在描绘一幅幅美丽画卷的也抒发着诗人的情感,表达着内
心的真挚。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展现了诗人对乡愁的深切挂念与眷恋。
而在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表达了诗人
对大好河山的眷恋与无限乡思。
此种情感的真挚传达,也是古诗的独
特魅力所在。
古诗在结构布局方面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特点。
古诗的结构追求节奏
的优美,之所以能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节奏
韵律的追求。
古诗往往采用五言、七言或者其他特定形式的格律,这种形式上的限制和规范,也使得古诗显得更为精致和严谨。
例如《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韵律的优美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古诗的结构在排比对仗方面也要求较高,通过对词句的排比对仗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让诗歌的魅力倍增。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结叶有情秋叶韵,爱情超情人意渺”,这种排比对仗形式的运用,更加凸显了古诗的韵律美与结构美。
古诗在语言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营造以及结构布局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使得古诗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古诗之美如天地,博大丰富,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追求的载体。
愿后人在传承古诗的也能够体味其中的艺术之美,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博大情怀,让古诗这份宝贵的文化瑰宝一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