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认清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使学生学会并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使医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预防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应用相应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讨论课是通过具体的预防医学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且作为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在考题中既有客观题又有应用与分析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总学时为7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0学时,讨论课18学时。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预防医学绪论掌握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疾病的三级预防,熟悉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过程和进展。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2.什么是“三级预防”(three level provention)?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人类的环境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来源,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及其危害;熟悉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辩证统一关系及食物链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
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必须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整体把握大局,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监督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立足“三基”,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2.教学中注意临床医学知识与预防医学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慢性病、多发病和老年病,提高学生整体护理能力,体现现代医学模式。
3.注重素质教育,进行评判性思维训练,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提问、将PBL教学运用于部分理论课和社会见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科最新动态,推荐相应的期刊杂志给学生课外阅读,传递学科前沿信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预防医学》 生活环境与健康 ppt课件

19:46
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ppt课件
22
19:46
重点提示
• 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增 加,超过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对人类生 存和健康造成直接、间接甚至潜在的危害,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 •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农业生产中燃料的 燃烧和生产过程的排放,另外交通运输中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及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的排放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ppt课件 30
19:46
汞及甲基汞污染
• 来源:汞矿的开采冶炼、氯碱、化工、仪 表、电子、颜料等工业企业排出的废水及 含汞农药的使用 • 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形成甲基汞)
• 危害:慢性甲基汞中毒 —水俣病
ppt课件
31
19:46
水俣病
• 日本雄本县水俣湾地区发生的当地居民长期食用 该湾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 病。 • 甲基汞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开始时肢体末端 或口唇周围麻木刺痛感,随后可出现手部感觉障 碍、运动障碍、无力、震颤等,以及语言障碍、 视野向心性缩小、听力下降、共济性运动失调, 严重时可致全身瘫痪、精神错乱、甚至死亡。甲 基汞可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畸形。
ppt课件 41
19:46
饮用水的消毒
• 目的:杀灭病原微生物,保证饮用水在流 行病学上的安全性,杜绝介水传染病的发 生和流行 • 方法: • 物理消毒:煮沸、紫外线、超声波 • 化学消毒:液氯、二氧化氯、臭氧、过氧 化物
ppt课件 42
19:46
氯化消毒
• 氯化消毒是指应用液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 消毒。 • 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 粉〔Ca(OCl)Cl〕、漂白粉精〔Ca(OCl)2〕 和有机氯制剂等。 • 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 为有效氯,为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预防医学》考试要求

《预防医学》考试要求I、考试性质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学生,特举办此考试。
该考试所包含的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课程的较强识别、区分能力。
II、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流行病学第一章绪论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及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
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史,流行病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
熟悉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
了解疾病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特点;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用途。
熟悉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概念、用途;现况调查实施步骤、数据分析、常见偏倚及控制方法。
了解调查表的编制;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局限性。
第四章队列研究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整理分析,包括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熟悉队列研究的特点、研究类型;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人年的计算、率的显著性检验。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匹配的原理和方法;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OR的含义及其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分层分析的概念及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
了解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基本特点、流行病学实验的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掌握筛检的定义、评价筛检试验真实性的指标的计算及意义。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部分

环境与健康部分1、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食物是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和氨基酸等)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4、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5、环境污染: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质地理原因,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特异性疾病,也叫做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P61)8、空气离子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工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的过程。
(P42)9、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P10)10、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金属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P8/12)11、一次污染物:是指有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12、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3、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预防医学 环境与健康

未来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趋势
未来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创新与突破
未来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合作与交流
未来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挑战与机遇
汇报人:
感谢观看
添加标题
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预防医学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添加标题
保护公众健康:预防医学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添加标题
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措施:提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和措施,如加强健康教育、制定相关政策等。
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保护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如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等。
促进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出促进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如加强环境监管、推广绿色出行等。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a. 空气污染监测与控制b. 水质监测与改善c. 垃圾分类与处理d. 健康教育及普及
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a. 空气污染监测与控制 b. 水质监测与改善 c. 垃圾分类与处理 d. 健康教育及普及
a. 降低疾病发病率b. 保护生态环境c. 提高生活质量d. 促进可持续发展
预防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a. 降低疾病发病率 b. 保护生态环境 c. 提高生活质量 d.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有害物质
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类型: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 36 学分:2。
0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考核方式:分散考核一、课程教学目标《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
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2020年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考试大纲:环境与健康概述

2020年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考试大纲:环境与健康概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环境及其构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来源,理解人类环境的概念与环境污染控制策略;熟悉生态系统、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的概念,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人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类环境及其构成(二)人与环境的关系(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一)环境污染来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三)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四)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第三节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一)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二)增强环境卫生调查监测与监督管理(三)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四)增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三、考核知识点1.人类环境概念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1.人与环境的关系识记:人类环境、生态系统、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的概念。
领会:人与环境的关系。
简单应用: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环境污染危害中的作用。
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识记:环境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的概念。
领会: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急性损害作用、慢性损害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免疫毒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污染物的理化学性质、暴露强度与方式,多种污染物联合影响,机体易感性以及暴露时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
简单应用:机体易感性(包括生理状况、疾病状态、遗传因素与营养条件)对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的影响。
综合应用: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预防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组成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 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 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 会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建 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
遗传因素
• 先天性缺陷
二、健康危险因素及其评价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在机体内、外 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发生、发展 及死亡有关的因素。
潜伏期长
联合作用
健康危 险因素
特点
特异性弱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ppraisal)
是研究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 的一种技术。
• 决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写出社区诊断报告。
社区诊断
三、健康测量指标 人口统计指标 • 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死因构成比
疾病统计指标 • 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治愈率、病死率、有效率 营养状况指标 • 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及临床体征检查、人体营养水平
鉴定生化检验
其 他 指 标 • 心理指标、行为指标、综合指标
练习题 选C,社区属于次生环境
1.下列不属于原生环境的是_____
A.空气 B.水 C.社区 D.阳光 E.辐射
2.下列属于环境中化学因素的是______ 选D,气温、电磁辐射、阳光、声波等都属于物理
因素
A.气温 B.电磁辐射 C.阳光 D.SO2、NO2、CO等有害气体 E.声波
3.下列不属于环境中生物因素的是______
环境因素
生活及行 为方式
• 生物因素外, 还有物理、 化学、社会、 经济、教育、 文化等因素
• 营养、风俗 习惯、嗜好 (吸烟、饮 酒)、交通( 如车祸)、 体育锻炼、 精神紧张、 性生活等
心理因素
医疗卫生 服务
• 个人的智力、 自制力、社 会交往能力 等
• 医疗卫生设 施的分配、 医疗卫生制 度及其利用
是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 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迁移
转化
自净
环境污染 物的转归
是环境受到污 染后,在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 素的作用下, 逐步消除污染 物达到自然净 化的过程。
急性作用 慢性作用 远期作用 间接效应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 环境污染物一次大量或短时间内多次进入机体后,可对机体产生急 剧的毒性损害甚至死亡。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测量 一、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WHO提出的健康的定义为:“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 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 1990年,WHO又将健康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为“躯体健康、心理健 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生态学模型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寄生虫 E.糖类
选E,糖类是化学因 素
练习题
4.下列不属于人为因素对环境污染的是______
选C,泥石流是自然因素
A.破坏陆地植被 B.滥砍伐森林 C.泥石流
D.滥捕杀野生动物 E.大量使用农药 选E,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
5.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______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掌握 熟悉
学习目标:
环境、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来源; 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健康测量指标。
了解
了解健康危险因素及其评价。
案 例 阅 读:
• 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出现 2016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污染程度最重 的霾天气过程。全国受霾影响面积为268万平方公里, 重度霾影响面积为71万平方公里,有108个城市达到 重度及以上污染程度,北京和石家庄局地PM2.5峰值 浓度分别超过600μg/m3和1100 μg/m3 。北京、天津、 石家庄等27个城市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小学 和幼儿园停课,多个机场出现航班大量延误和取消, 多条高速公路封闭,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
活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因素 和遗传因素
公 害 •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
公害病
•nuisance disease)。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 染或环境破坏的物质
化学性
生物性
环境污 染物
物理性
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是污染物在环 境中发生的空 间位置的移动 及其所引起的 富集、分散和 消失的过程。
环
化学因素
境
的
构
成
生物因素 环境 物理因素
要
素
社会-心理 因素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物质上 的统一
性
人类
• 人类对 环境的
适应性
环境
环境
• 环境对健康 影响的双重 性
人类
• 动态平衡
环境污染
三、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中污染物的量超出了环境 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或潜 在的影响健康,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评估个体健 康危险度
• 低危险型 • 自创型 • 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 • 一般危险型
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 人口学指标、健康指标、反映居民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指标、社区环 汇集调查 境状况、卫生资源情况、卫生服务状况。
资料
• 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指标和统计图表对资料的特征及分布规 分析资料 律进行描述,发现社区主要疾病和人群主要健康危险因素。
• 常表现为急性中毒。
• 环境中的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危害。 • 表现为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性损害。 • 环境有害物质使人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作用的后果要在数年、
数十年甚至下一代才显现出来。 • 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 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间接的。
分为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
个体评价 • 用于个体健康预测,有利于医生对个体的慢性病进行控制和 管理。
群体评价 • 了解危险因素在人群当中的分布和严重程度,为确定疾病防 制工作的重点,制定防制措施对策提供依据。
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计算危险分 数
• 目前的危险分数 • 组合危险分数 • 目标危险分数
计算个体危 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