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一个国家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各个国家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愈发重要和复杂。
一、汇率制度的定义及分类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的规则和机制。
根据兑换率的固定程度,汇率制度可以分为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或称市场汇率制)是指兑换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制度,也就是市场上的汇率波动随时可能发生。
固定汇率制(或称官方汇率制)是指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规则和机制设定的一组固定的汇率或一定汇率区间的汇率制度,也就是领导对于汇率的调控较为强力,汇率较为稳定。
在固定汇率制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一汇率制和多种汇率制。
单一汇率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一种货币为基准进行兑换率的计价和汇率的管理,多种汇率制则是指同一国家或地区中不同交易对象之间可以按照不同的兑换率进行交易。
二、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缺点1.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稳定性强、预测性好。
如果采用固定汇率制,国家和企业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汇率,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经济管理。
另外,这种模式下,贸易伙伴之间交易的成本比较少,也有助于降低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
缺点是容易因为汇率的僵化而无法适应外部冲击,对于经济本身调整产生不适当的压力。
此外,固定汇率制通常需要强有力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因此需要较高的经济实力来维持。
在实践中,由于固定汇率制需要投入大量的外汇储备,成本较高,容易造成货币流动性和信用紧缩,给本国经济带来压力。
2.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优点是具有更好的适应外部冲击的灵活性,通过汇率波动来实现自我调节和市场价格的适当性。
另外,浮动汇率制通常较为透明,容易为外部投资者所接受,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来进行本国的投资和经济合作。
缺点是市场波动大,汇率波动不稳定,难以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管理者难以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和决策,很容易导致投资不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汇率制度及选择4

汇率制度及选择引言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决定其货币汇率的机制和方式。
一个稳定和适宜的汇率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一、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其他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
这种制度通常需要央行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优点1.稳定预期: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可预测的汇率环境,有利于长期经营计划的制定。
2.降低交易成本:对于频繁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固定汇率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
缺点1.无法应对外部冲击:固定汇率制度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灵活性很低,可能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甚至出现财政危机。
2.失去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央行频繁干预市场,使得央行失去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
3.需要外汇储备: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需要大量外汇储备。
这些储备可能对国家的外汇储备能力和财政状况造成压力。
二、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央行只介入以平衡市场需求和供给。
优点1.反应市场需求: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提供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
2.增强经济韧性: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帮助国家或地区应对外部冲击,提高经济韧性和适应能力。
1.不稳定预期: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会波动较大,可能给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增加交易成本:浮动汇率制度可能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尤其是对于频繁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
三、兼顾的汇率制度某些国家或地区选择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进行取舍,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1.灵活性:兼顾的汇率制度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提高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2.平衡利益:兼顾的汇率制度可以平衡利益,既保持汇率的稳定,又能够应对外部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缺点1.复杂性:兼顾的汇率制度通常比较复杂,需要央行具备较高的调控能力和专业知识。
汇率制度从现实选择到最优制度_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从现实选择到最优制度_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使用的货币汇率的一种规定和管理方式。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不同的汇率制度,是基于各自的经济、金融和政治情况。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旨在分析不同条件下,国家或地区选择不同汇率制度的原因和影响,并寻求最优的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金本位制是基于黄金作为货币基础进行的制度,固定汇率制是指通过政府和央行的干预来维持汇率的稳定,浮动汇率制是指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和央行不干预。
然而,现实中的汇率制度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不同。
首先,汇率制度的选择受国家经济条件的影响。
一个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固定汇率制的先决条件,因为政府需要通过购买和销售外汇来维持汇率稳定。
另外,国家的经济规模和贸易依存度也会影响汇率制度的选择。
经济规模较小、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往往更倾向于浮动汇率制,因为它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波动。
其次,政治因素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产生影响。
政治稳定是固定汇率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政府需要实施一系列干预政策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而政治不稳定或政治干预可能导致固定汇率制的崩溃,进而转向浮动汇率制。
此外,国际政治关系也会影响汇率制度的选择,例如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以及货币联盟的建立。
最后,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外在冲击也会影响汇率制度的选择。
如果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汇率稳定或者追求经济增长,那么固定汇率制度可能更合适。
而如果国家面临外部冲击,如全球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浮动汇率制度可能更能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不稳定性。
汇率制度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国家或地区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经济发展进行调整。
例如,中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渐进式的汇率制度,逐渐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从而实现了汇率的逐步浮动。
这种渐进的方式是基于中国经济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的,旨在实现更加合理的汇率水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关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制定一种合适的汇率制度来应对国内外的经济挑战。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这两种选择。
固定汇率制是指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或特定货币挂钩,汇率不变或波动幅度较小。
这种制度会带来汇率稳定,有助于稳定通胀和经济增长。
固定汇率可以保护企业的外汇流动性,降低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固定汇率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固定汇率需要央行大量干预外汇市场,维护汇率的稳定,增加了央行的负担。
固定汇率会导致经济体的不平衡发展,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可能会出现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压力。
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外部冲击,固定汇率制下的经济体可能难以及时做出调整。
另一种选择是浮动汇率制,即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允许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自由波动。
浮动汇率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需求和供应关系。
浮动汇率制还可以提高外汇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浮动汇率制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波动可能导致投机性资金的流入或流出,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浮动汇率制需要央行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来维护汇率的稳定,增加了央行的操作难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利弊,没有绝对标准的选择。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我们应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适时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
我国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汇率制度转变过程中减少风险和不利影响。
无论选择哪种汇率制度,都需要保持适度的波动,积极提升外汇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促进市场主体对汇率变化的适应能力。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稳定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稳定近年来,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各国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汇率制度的选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对于维护经济的稳定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汇率制度的选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没有一种全能的制度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
本文将探讨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制度的优缺点。
首先,固定汇率制度是一种将本国货币与外币或一篮子外币以固定汇率挂钩的制度。
这种制度能够提供预测性和稳定性,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顺利。
然而,固定汇率制度要求国家维持较高的外汇储备,以应对外汇市场的波动。
如果外汇储备不足,央行将无法维持汇率的稳定,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此外,固定汇率制度在面临经济冲击时,央行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稳住汇率,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市场力量决定汇率的走势。
在这种制度下,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自由浮动,更能反映经济实际情况。
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弹性,能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自动调整,减缓经济震荡的影响。
同时,浮动汇率制度也能够帮助国家应对恶性通胀或通缩的风险,通过汇率调整来影响价格水平。
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存在着缺点。
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投机活动增加,从而加剧经济的波动。
相对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可调整汇率制度则是一种折衷的选择。
在这种制度下,汇率由央行和相关政府机构根据经济状况进行调整。
可调整汇率制度既提供了市场力量的作用,又允许政府干预,有利于维护经济的稳定。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汇率调整不够及时和准确。
除了以上几种汇率制度,还有一种选择是货币联盟或共同货币区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一组国家共用一种货币,如欧元区。
货币联盟可以提供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强的货币稳定性,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
然而,货币联盟也需要成员国在财政和经济政策上进行协调,这可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容易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拉大,从而威胁到整个联盟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其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乎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合作。
本文将就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是指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方式。
一般来说,汇率制度可以分为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和混合汇率制度三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家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直接干预;而混合汇率制度则是上述两种汇率制度的结合。
在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时,需要考虑国家的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外部环境等因素。
下面分别从政策效果、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三方面来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首先是政策效果。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稳定货币价值,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而浮动汇率制度则可以促进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
不同的汇率制度对政策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固定汇率制度可能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外贸易造成一定的压力,而浮动汇率制度可能导致汇率波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经济稳定。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帮助稳定国内市场,提高市场信心,吸引外资;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促进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经济稳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追求。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制度以增强经济的稳定性。
最后是金融风险。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但也容易出现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对国家的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压力,但也容易带来汇率波动的风险。
在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金融运行状况,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策,需要全面考虑国家的政策效果、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等多个因素。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影响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都面临着对汇率制度进行选择的问题。
汇率制度是指国家对本币对外币的官方汇率定价方式。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着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经济增长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汇率的浮动性在确定汇率制度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汇率的浮动性。
浮动汇率制度指汇率在市场供求的影响下浮动,由市场力量自主决定。
固定汇率制度则是国家设定一个固定比率,通过干预市场来稳定汇率。
选择不同的制度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来说,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减少汇率风险,促进外贸发展。
中国就是一个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
通过固定汇率,中国减少了货币波动对外贸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商品的竞争力。
然而,固定汇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当国家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时,强制维持固定汇率可能导致内外部经济不平衡,出现通胀或汇率危机。
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自动调节汇率,有助于调整经济均衡,但可能会引发剧烈的汇率波动。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的选择还会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影响。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更容易吸引外国资本进入国内金融市场。
较为稳定的汇率有助于投资者进行长期规划和风险管理。
例如,英国的浮动汇率制度鼓励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伦敦金融市场。
然而,过度的资本流动也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当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并吸引大量短期热钱流入时,资本的快速流动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这种短期投机行为可能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第三,国际贸易竞争汇率制度的选择对国际贸易竞争也有显著影响。
通过调节汇率,国家可以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影响出口和进口数量。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提高出口的稳定性,但可能导致实质性的贸易失衡。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低估的汇率,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但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
浮动汇率制度则更加符合市场力量,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其汇率制度是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汇率制度时,需要平衡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以确保人民币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涉及两种形式,即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国家央行以一定的比率固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并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则是指汇率的决定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不需要央行干预。
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多方面。
首先是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意味着需要更加开放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全球经济变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其次是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发展。
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贸顺差的扩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庞大,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成本也相应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可以更好地应对汇率风险。
第三是国内经济的需求和稳定。
选择汇率制度时,还需要考虑国内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稳定情况。
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内外部经济的需求变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固定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人民币的价值,促进国内投资和消费。
基于以上因素,我认为中国应该选择浮动汇率制度。
首先,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适应能力和韧性,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再次,浮动汇率制度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实现汇率的合理反应,减少外汇储备的压力和央行干预的成本。
最后,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创新,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R/03/03CFEF研究报告汇率制度选择张静、汪寿阳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汇率制度选择1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
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
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
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
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
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
对被迫脱离而言,在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前经常会出现如下经济迹象:真实汇率表现的货币升值、出口形势恶化、高通货膨胀率、资本流入逆转、国际储备减少、货币供给膨胀、财政巨额赤字、经常项目赤字、银行体系负债增加、利率迅速上升、TOT恶化等。
由此将导致外汇市场形成贬值压力,使得一国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制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亚国家就是这种被迫脱离的典型。
而因升值压力所导致被迫脱离前的经济迹象正好相反:如出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出口增长的强劲,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经常项目顺差等等。
另外,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汇率制度转变的显著决定因素。
时间越长,越会趋于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时间越长表明这种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对经济影响越有效,所以有继续维持盯住汇率制度的趋向。
但由于市场压力也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将有可能导致危机而被迫脱离。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已经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有了广泛的分析与论述,但不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共识。
当前现有的理论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对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分析上,侧重在讨论如经济规模、开放程度等不易随时间变化的长期经济变量。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理论有很多。
上世纪60年代,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经济规模巨大而开放程度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从70年代开始,经济冲击的本质与影响力开始被认为是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潜在因素。
有些学者认为,TOT剧烈的波动可能导致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因为这可以帮助缓解真实的外部冲击。
到目前为止,对这一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有争论;之后,针对日益提高的国际资本流动性,有些学者提出要维持盯住汇率所需的政策要求更迫切、苛刻了。
由此产生了“汇率体制中空”的假说(hollowing of the middle hypothesis),即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将促使一国的汇率制度向汇率体系的两极,硬汇率盯住,如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和完全自由浮动转变。
对汇率制度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假说。
另外,汇率制度的选择同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历史因素也有关。
制度不规范、政治不稳定将更难维持盯住汇率,但适合采用货币局体制。
一些转轨国家、后危机时代国家或历史上经历了高通货膨胀的国家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
大多数相关研究所考虑的变量分为以下四类:最优货币区因素,资本开放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历史与制度因素。
具体介绍如下:最优货币区因素:贸易开放程度、对外贸易的分散化程度、经济规模、人均GNP,TOT波动率、石油出口等;资本开放因素:资本控制、实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和官方储备;历史与制度因素:1945年以后的独立性、政治局势、和转轨经济国家。
Juhn 和Mauro (2003) 利用1999年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大、对外贸易占GDP 比重较低、高通货膨胀、政治稳定、转轨经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资本控制程度较低的国家更易采用硬汇率盯住的汇率制度;资本开放和资本控制都不是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浮动或盯住汇率制度的强有利因素,反而决定了对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资本控制越强的国家更易采用固定汇率制度。
三、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间汇率制度”(intermediate regime)在大多数的货币危机中成为主要被鞭挞的目标,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汇率体制出现了“两极化”(bipolar view)的趋势,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都在向更为灵活或更为固定的汇率制度转变,特别是那些同国际金融市场融合更为紧密的国家。
但目前众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是复杂的。
所谓“两极化”趋势,即采用硬汇率盯住(包括同另一种货币结为货币联盟和货币局体制)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唯一的两种适合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汇率制度。
具有高资本流动的国家正在或者将要摒弃中间汇率制度而选择其中之一。
这种观点认为,盯住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下是不可行的,除非一国采取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来维持盯住汇率并绝对支持它。
而唯一可行的替代政策就是将汇率浮动,促使经济处于连续的市场机制之下。
从IMF对官方公布汇率制度的统计来看,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极化趋势似乎得到了证实:IMF成员国中采取官方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减少了一半,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增加了一倍。
而且,由于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货币局制度、加入货币联盟或美元化,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中实行硬汇率盯住的国家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也增加了。
但是,一个国家实际所执行的汇率制度可能不同于其官方所公布的。
在过去的10年中,一些宣称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上意图通过政府干预以稳定汇率。
鉴于这种官方公布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从1999年1月开始,IMF依据实际的汇率政策,开始执行一种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
新的系统区分了各种盯住汇率制度以反映各国货币当局在汇率上的自主性和责任权限。
主要包括以下八种:1)美元化和货币联盟制度;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4)水平盯住汇率带制度;5)爬行盯住汇率制度;6)爬行汇率带制度;7)未事先安排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8)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在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下重新分析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到,“两极化”趋势并没有真正出现,各个国家实际上更趋向于选择更为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并由此新产生出一些更易被接受的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
而中间汇率制度也重新成为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对象。
四、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某一种中间汇率制度,因为这种选择使得一个国家可以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但又保留了在极端情况下(经济出现基本失衡时)干预汇率的权利。
有些学者为了弥补中间汇率制度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资本流动下存在的本质缺陷(例如,Williamson, 1965),因此开始设计新的中间汇率体制,使得既能体现足够的汇率灵活性以避免产生经济失衡,又能保证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不为金融市场提供投机机会。
以上种种考虑使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爬行盯住和宽带浮动汇率制度,随后又出现了爬行带汇率制度,Dornbusch和Park (1999) 将其命名为“BBC”准则(basket, band and crawl)。
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一般而言,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更愿意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此可以稳定有效汇率而不是仅仅针对单一货币的汇率。
这样可以使国家免受贸易竞争力、产出以及由于其它货币汇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偏差所造成的冲击。
一般所选取的货币为美元、欧元和日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在对智利、哥伦比亚和以色列的汇率制度研究中(Williamson, 1996),智利和以色列都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而哥伦比亚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是由其贸易模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因为哥伦比亚的贸易是由美国和其它盯住美元的国家所主导,而智利和以色列是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
宽带浮动汇率制度:设定汇率在中心平价上下10%甚至15%的带状范围内自由浮动。
选择宽带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实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宽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在无法精确估计均衡汇率时不至于陷入只能维持不均衡汇率的境地;二是允许中心平价可调节,使其可以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而不必采用不连续的人为汇率调节造成市场不稳定;三是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当一国面临同世界经济周期不协调时可以起到反周期的作用;四是帮助一国应对暂时突然出现的大量资本流入,只要设定的宽带具有可信性,即使是一定程度上的可信性,对汇率的预期也将发生逆转,投机者就会对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的收益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