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汇编(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1新课标卷(精校版+答案解析)

2011新课标卷(精校版+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试卷及答案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对应的位臵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于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臵。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来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19.15.B.£9.15C.£9.18.答案是B。

1.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the play?A. The story.B. The ending.C. The actor.2.Which place are the speakers trying to find?A. A hotel.B.A bank.C. A restaurant.3.At 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A. 5:20B. 5:10C.4:404.What will the man do?A. Change the planB. Wait for a phone callC. Sort things out5.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o?A. See a film with the man.B. Offer the man some help.C. Listen to some great music.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请听下面5段对话。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理科综合本是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

全卷满分300分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第Ⅱ卷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将试题卷和答题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本试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Cu 6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让你听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

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放在蒸馏水中,由于外界浓度低于细胞内浓度,导致吸水涨破。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酶能购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答案】B【解析】考查酶的本质。

首先需要了解大部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量的酶是RNA,用蛋白酶处理后,乙酶活性降低,说明乙酶的成分是蛋白质,被蛋白酶处理后被分解,而甲酶不变,则说明甲酶可能成分是RNA或者能够抗这种蛋白酶的降解。

答案(新课标I 解析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

答案(新课标I 解析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解析语文1.C[“蹿(cuān)红”“奢靡(mí)”“宁(nìnɡ)剩毋缺”“集腋成裘”]2.A(①“日前”,几天前,前些天;“近期”,指近来的一段时期,往往指从现在开始的将来一段不长的时期。

②“自愿”,代表一种心情,自己愿意而没有强迫地去做的,如:自愿的行动;“志愿”,代表一种愿望,一种明显高于“自愿”的愿望。

③“一贯”是形容词,意识是思想、作风等从不改变,一般做定语,如“这是他的一贯看法”“我们一贯认为”;“一直”是副词,只能做状语。

④“追求”,用积极的行动达到某种目的,如追求财富荣耀,也特指追求异性,偏重在于求,求所得。

“追逐”,追赶,例如追逐嬉戏;也指追求,如追逐名利,偏重逐,要追赶上某个东西。

)3.B(“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与漂母典故。

)4.【答案】C【解析】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

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近几年,越来越爱考查近义词成语三个一组的辨析,这也告诉了我们下一届考生的复习方向和内容,要多关注近义词成语的辨析。

5.【答案】B【解题思路】A错在状语位置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从现在起到年底”这个状语是修饰动词“承办”的,而不是修饰动词“宣布”的,所以修饰语要紧跟着被修饰语,正确说法应该是“国家大剧院宣布从现在起到年底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C选项错在句式杂糅,“面对”是主动的,“引起”不能是“人们”主动发出的,“人们”只能是“引起”的宾语,是被动的,因此前后矛盾、杂糅,所以应该改成“这类形象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D 错在偷换主语,“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食品安全法》”,而前一句的主语是“国家”,前后两句话主语不一致应该补全主语,没有补全主语则是犯了偷换主语的问题。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1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1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1(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关于不同法学流派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7年非法学综合课单选第l题)(分数:2.00)A.自然法学派强调人定法高于自然法B.历史法学派主张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C.社会法学派倡导法学应当关注法律现实的多种面向√D.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学应当研究法与道德的内在关系解析:解析:自然法学派主张法是人的理性,强调自然法普遍永恒,且高于人定法,A项错误。

主张法是自由意志体现的是黑格尔,不是历史法学派,B项错误。

社会法学派强调研究“现实的法学”,研究法律现实的各个方面,C项正确。

分析法学派主张恶法亦法,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D项错误。

3.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共同历史传统和相似表现形式的法律制度的总称,称为( )(2012年法学综合课单选第1题)(分数:2.00)A.法的历史类型B.法制系统C.法律体系D.法系√解析:解析:法系是西方法学家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

它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做的分类。

法系是具有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的总称,D项正确。

A项中法的历史类型是根据法的阶级本质对法律进行的分类,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B项中的法制系统是一国的法律制度体系。

C项中的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在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A.B.C.D.2.(6分)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A.一直增大B.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C.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D.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3.(6分)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B.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性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C.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4.(6分)如图,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2;副线圈电路中接有灯泡,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22W;原线圈电路中接有电压表和电流表.现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若用U和I分别表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则( )A.U=110V,I=0.2A B.U=110V,I=0.05AC.U=110V,I=0.2A D.U=110V,I=0.2A5.(6分)电磁轨道炮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待发射弹体可在两平行轨道之间自由移动,并与轨道保持良好接触。

电流I从一条轨道流入,通过导电弹体后从另一条轨道流回。

轨道电流可形成在弹体处垂直于轨道面的磁场(可视为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I成正比。

通电的弹体在轨道上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高速射出。

现欲使弹体的出射速度增加至原来的2倍,理论上可采用的办法是( )A.只将轨道长度L变为原来的2倍B.只将电流I增加至原来的2倍C.只将弹体质量减至原来的一半D.将弹体质量减至原来的一半,轨道长度L变为原来的2倍,其它量不变6.(6分)卫星电话信号需要通过地球卫星传送.如果你与同学在地面上用卫星电话通话,则从你发出信号至对方接收到信号所需要最短时间最接近于(可能用到的数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为3.8×105km,运动周期约为27天,地球半径约为6400km,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A.0.1s B.0.25s C.0.5s D.1s7.(6分)一带负电荷的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沿曲线abc从a运动到c,已知质点的速率是递减的。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推荐下载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推荐下载

0,

0,
2 3
3
(B) P1, P3


(C)2
(C)20
(C) 16 3
(C) P2 , P3
(11)设函数 f (x) sin(x ) cos(x )( 0, ) 的最小正周期为 ,且 2
f (x) f (x) ,则
标值大于或等于 102 的产品为优质品,现用两种新配方(分别称为 A 配方和 B 配方)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最新全国高考文综历史材料题41题模拟题汇编含答案

最新全国高考文综历史材料题41题模拟题汇编含答案

141.(12分)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

同文馆开始只招收十名学生,后扩大到一百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请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

(12分。

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2材料二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正是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的时期。

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

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

而在经济生活中,这是一个自由放任经营和粗俗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

上、中层阶级生活舒适、心满意足,强烈反对国家为促进更大的社会平等而作任何干预。

……在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19世纪后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汇编(含参考答案)201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汇编(含参考答案)整理:王远鹏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例一:5—6分观点: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内因。

评论: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②工业革命。

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的确立。

④新航路的开辟。

例二:9—10分观点: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评论: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大多源自于古希腊的思想,如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芝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②政治方面:雅典的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③法律方面,近代西方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受了罗马帝国时万民法的影响。

④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

故西方近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例三: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

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

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2012年题组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综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须注意冲击与反应的对应关系,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答案】(12分)略。

【评分细则】湖北省41题评分细则1、满分3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冲击—反应”模式)(3分)。

2、满分7分;基本照录材料,有简单分析(5分);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等(7分)。

赞成观点等须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反对观点所用材料应为19世纪中期以后,如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材料,可酌情给2分。

3、满分2分;归纳总结,“冲击-反应”是渐进式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说明:按照评分标准确定给分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

依据评分标准应分为三个层面:(1)观点层面: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2)史实层面: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实阐释。

反对:侧重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

赞成:侧重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或相应性。

片面: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

(3)论证层面:要有一定高度,不是对史实观点的平行总结。

反对: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辩护。

赞成: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关系和内外因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

【参考答案】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

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

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2013年题组1.(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