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领机必读胶印机飞达基本理论简介上

领机必读胶印机飞达基本理论简介上

领机必读胶印机飞达基本理论简介上1、纸张离开纸堆的运动分析印刷机运转时,通过飞达的吸气和吹气,纸张就被一张一张地从纸堆上分离开来,向前传送。

从外表看来,纸张好像是被吸起来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详细分析一下纸张的分离传送过程。

纸张要向上运动,必须有一个向上的力。

那么向上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实际过程中吸嘴吸气纸张就被吸起来,但是如果上、下纸张粘在一起,则上面的纸张就分不开。

把纸堆重新闯一下,让上、下两张纸之间有空气存在,上面的纸张就能分开。

上、下两张纸之间的空气是使两张纸分离开来的前提条件。

如果吸嘴不吸气,纸张也分不开,所以以吸嘴吸气使纸张分离开来的另一个前提条件。

把这两个条件归纳在一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空气是使纸张分离的前提条件,但是空气中并不存在拉力,所以“纸张是被吸起来的”这句话的概念有错误。

那么纸张到底是怎样起来的呢?实际过程中,飞达上面装了很多吹嘴和吸嘴,吹嘴往纸张下面吹气,吸嘴在纸张下面吸气。

从而导致纸张下面的空气不断增多,纸张上面的空气不断减少。

就象气球一样,吹进去的气越多,气球就胀得越大。

同样纸张就会被下面的空气“胀”起来,下面从理论上对纸张分离做进一步分析。

图1.2空气中的任何物体表面都在在着空气压力,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压力为一个大气压,输纸堆的表面的压力也为一个大气压,吸嘴在上面吸气造成气量减少,从而使纸张上面的空气压力低于一个大气压。

纸张下面的压力一般小于一个大气压(主要是由于两张纸之间气隙不匀造成的),吹嘴往里面吹气,气量不断增多,则对上面纸张的“顶力”不断增大。

当下面的顶力大于上面的压力时,纸张就具备了分离的可能性。

理论上说,如果下面顶力(p2)等于上面的压力(p1)和纸张的重量(w)之和,即p2=p1+w,则纸张就能分离开。

但是由于实际过程中,纸张重量的不均一性和纸张分离的加速度存在,上面的公式需改为p2-p1>w,把p2-p1,即下面的顶力和上面的压力之差叫做压差,记为p。

平版制版工理论题库

平版制版工理论题库

平版制版工理论题库第一章印刷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目前我国使用的胶印印版,其版基是经处理过的金属( D )。

A.铜B.锌C.铁D.铝2. 理论上20%黄、20%品红,叠印后的颜色为( C )色。

A.深红B.深绿C.浅红D.浅绿3. 胶印的墨层厚度一般约为( B )。

A.5mm B.5μm C.12μm D.30μm4.在表示存储器容量时,1KB=( D )字节。

A. 1000MB. 1024MC. 10000D. 10245.活字排版技术是我国宋代的( D )于公元1041~1048年发明的。

A.宋徽宗B.岳飞C.祖冲之D.毕昇6.四开版,就是一次可印16开印品( A )张。

A.4 B.8 C.16 D.327.A4是国际系列纸张大小的称谓,表示A系列大纸对折(裁切)( A )次。

A.4 B.3 C.2 D.68.印张是计算出版物篇幅的单位,( C )每印一面称为一个印张。

A.半张纸B.16K纸C.全张纸D.一页纸9.在四色版中,主色版网点角度通常置于( D )度。

A.90 B.15 C.75 D.4510.点数制中的1磅约等于( B ) mm。

A.0.3 B.0.35 C.3 D.3.512.由于各色版所用网点角度安排不当等原因,印刷图像出现不应有的花纹,称为( D )。

A.蛇纹B.网纹C.裂纹D.龟纹13.令是纸张的计量单位,印刷用纸以( A )张全张纸为一令。

A.500 B.100 C.800 D.100014.一张全张纸可折合成( D )印张,1令纸就合1000个印张。

A.一个B.四个C.八个D.两个15.色令是胶印彩色印刷的基本计量单位。

l令纸印1次1色令,印2次为( C ),余类推。

A.4色令B.1色令C.2色令D.8色令16.在计算机处理中,图形是指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 C )。

A.点阵图B.位图C.矢量图D.像素图17.下列图片中,不属于矢量图的是( A )。

A.数码摄影照片B.Illustrator中绘制的图片C.InDesign中绘制的图片D.Word软件中绘制的图表18.报纸设计和制作时,以下( B )设计元素中,必须放在第一版。

2018年深圳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平版印刷工理论题库基础知识部分

2018年深圳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平版印刷工理论题库基础知识部分

2018年深圳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平版印刷工)理论题库【基础知识部分】1. CMYK表色法是减色表色模式,遵循色料混合规律。

C、M、Y、K表示印刷中的 ( ) 四种原色。

A. 红、绿、蓝、黄B. 青、品红、黄、黑C. 中黄、桃红、天蓝、黑D. 深黄、大红、黑、中蓝2. 印刷灰平衡是由三原色网点不同的百分比阶调值构成的,其中哪一个原色的百分比阶调值大于其他两个原色的百分比? ( )A. 黄B. 青C. 品红3. 下列哪种颜色属于三原色之一? ( )A. 深红B. 黑色C. 品红D. 天蓝4. 色光三原色是 ( ) 。

A. 红光、绿光、蓝光B. 红光、黄光、青光C. 青光、蓝光、绿光D. 黄光、绿光、红光5. 色料三原色是 ( ) 。

A. 黄色、红色、蓝色B. 黄色、品红色、青色C. 黑色、红色、绿色D. 黄色、绿色、红色6. 在下列的颜色特征中,其中 ( ) 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A. 色相B. 明度C. 饱和度D. 灰度7. 红光 + 绿光 + 蓝光 = ( ) 。

A. 青光B. 白光C. 黄光D. 黑光8. 色是 ( ) 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A. 光B. 颜色C. 颜料D. 波长9. 印刷中无龟纹的网点是 ( ) 。

A. 调幅网点B. 调频网点C. 圆形点D. 链形点10. 印刷色彩表示法中用哪种颜色模式表示比较符合人的视觉感受,让人觉得更加直观一些? ( )A. RGBB. CMYKC. LabD. HSB11. 色料减色混合中,当青色+黄色+品红色油墨混合后呈现什么色? ( )A. 黑色B. 紫色C. 红紫色D. 蓝紫色12. 目前平版印刷中使用较普遍的网点是哪种? ( )A. 混合加网B. 调频网点C. 调幅网点D. 精细加网13. 在同一条件下60线/cm比50线/cm印刷时网点增大如何? ( )A. 多B. 一样C. 略少D. 少14. 80线/cm网点线数适合印刷什么产品? ( )A. 招贴画B. 画册C. 年画D. 挂历15. 圆形网点在哪个阶调印刷中网点增大较小? ( )A. 高调B. 高光C. 中间调及中间调以下D. 暗调16. 印刷品中图像明度变化和阶调层次变化都是以什么表示的? ( )A. 网点大小B. 网点形状C. 网点角度D. 网线线数17. 当某一颜色与其他颜色叠印时,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色相与比较纯的色光,则此颜色特性属哪种? ( )A. 强度好B. 色差大C. 灰度小D. 效率高18. 包装产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 )A. 造型B. 平面设计C. 版式组合D. 造型、平面设计19. 人们对自然界中树叶绿色、天空蓝色等保持稳定色的概念,原因是( ) 。

印刷基础理论-四色及网点介绍

印刷基础理论-四色及网点介绍

印刷基础理论-四色及网点介绍为什么要讲印刷呢?不精通后工序又怎么做好前工序,这道理不用多讲.四色印刷:只要R+G+B三色按比例相撞能生成何止千万色.哪为什么要黑色呢?对,R.G.B比例相等时就能产生黑色,但是要三种油墨才能生成一种色,从经济角度看是行不通的.而实际上在设计的过程中黑色的运用是非常之多,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要用四色印刷.还有一点:RGB生成的黑色与用油墨直接调配而得的黑色相比之后,前者有一种虚浮感,而后者就感觉较沉实.1.有了四色原理大家就容易接受得多了.它相当于输出时的四张胶片,亦相当于PHOTOSHOP里面的channels 中 cyan,magenta,yellow,black(C,M,Y,K)四条通道.我们处理图像时对通道的修改,实际就是对胶片的改变.2.网目\网点\网角\平网和挂网. 网目:每平方英寸,所放的网点数目,常用印刷品用175目,报纸用60目到100目不等,视纸质而定.特殊印刷有特殊的网目,视质地而定.网点:分圆形.椭圆.菱形.方形.钻石形.调频网点等.上图就是由圆形网点组成的.网角:最紧密相连的网点形成的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角度.上图为45度平网:整块胶片的网点都是有规律平均分布的且大小一样,有如一个平面,没有层次感.上图就是平网挂网:网点大小不一样,网片有层次感,如下图网角为60度)输出菲林前应该做些什么一、文件的格式现输出中心大部份采用方正栅格世纪RIP(pspnt)输出系统,及HQ510、以色列的赛天使、海德堡等照排输出系统。

全都支持postscrit打印机描述文件。

也就是后缀名为.ps的文件。

其它常见的可以直接RIP输出的文件格式有:s2、s72、ps2(方正书版)、EPS、TIF、PDF等。

目前较普遍使用的设计软件:photoshop、pagemaker、coreldraw、illustrator等,都可通过postscrip虚拟打印机生成一个PS文件或是PDF文件,而像方正书版、维思、飞腾等一些方正软件所生成的s2、ps2、ps文件,也可直接在方正世纪RIP输出,但其它输出系统就不支持。

印刷理论基础知识

印刷理论基础知识

1.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印刷质量的含义又是什么?质量也称品质,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印刷质量是指印刷品复制过程中的印刷技术质量,包括绝对质量和平均质量。

2.彩色印刷品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哪几方面?套印准足,墨色均匀鲜艳、层次丰富、网点光洁饱满、实地平服、文字清晰,无断笔缺划、无各种明显条痕、无油腻龊龊、无纸毛、无墨皮等现象并忠实还原于原稿的真实性。

3.胶印与其他印刷有哪些区别?①利用油和水不相溶的基本原理来完成印刷:②空白部分与图文部分基本处在同一印版表面上,并是有选择地吸附水和油墨;③是通过中间体(橡皮布滚筒)来转移印迹:④是通过网点大小来呈现阶调。

4.胶印的工艺原理是什么?胶印是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基本原理达到印刷效果。

印刷时先上水,使版面的空白部分吸附水,而图像部分却排斥水。

上墨时,空白部分排斥油墨而图像部分却吸附油墨。

5.润湿液中的ph值指的是什么?ph值是表示润湿液中所含酸、碱的含量值(浓度),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ph=7呈中性溶液,ph>7呈碱性溶液,ph<7呈酸性溶液。

6.生产中润湿液中的ph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对ps版润湿液中ph值,一般控制在生5~6之间为宜。

7.润湿液中的ph值控制不当,对产品质量有何影响?酸性偏强:容易造成印版花版、网点变小,降低印版耐印力,油墨容易乳化,造成印迹不容易干、产品背面粘脏等质量弊病。

酸性偏弱:印版网点易糊、易并、易起脏,造成糊版、龌龊等。

8.酒精润湿有什么特点?①润湿性能好,在版面有很好的铺展性能;②由于酒精具有一定的挥发性,版面水分转移到橡皮布后,水分有一定程度的挥发,所以纸张的吸水量会减少;③酒精在挥发时,能带走大量的热量,使版面温度降低,保证了油墨的流动性能。

9.在生产中润湿液的作用是什么?①使空白部分不起脏和油腻(不感脂);②通过亲水胶体和有机酸使空白部分保持良好的亲水性能;⑧通过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使版面空白部分只需较少的水,就能使空白部分得到保护,有利于水墨平衡;④通过缓冲溶液(同离子效应)使润湿液ph值稳定。

印刷基础理论-四色及网点介绍

印刷基础理论-四色及网点介绍

印刷基础理论-四色及网点介绍为什么要讲印刷呢?不精通后工序又怎么做好前工序,这道理不用多讲.四色印刷:只要R+G+B三色按比例相撞能生成何止千万色.哪为什么要黑色呢?对,R.G.B比例相等时就能产生黑色,但是要三种油墨才能生成一种色,从经济角度看是行不通的.而实际上在设计的过程中黑色的运用是非常之多,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要用四色印刷.还有一点:RGB生成的黑色与用油墨直接调配而得的黑色相比之后,前者有一种虚浮感,而后者就感觉较沉实.1.有了四色原理大家就容易接受得多了.它相当于输出时的四张胶片,亦相当于PHOTOSHOP里面的channels 中 cyan,magenta,yellow,black(C,M,Y,K)四条通道.我们处理图像时对通道的修改,实际就是对胶片的改变.2.网目\网点\网角\平网和挂网. 网目:每平方英寸,所放的网点数目,常用印刷品用175目,报纸用60目到100目不等,视纸质而定.特殊印刷有特殊的网目,视质地而定.网点:分圆形.椭圆.菱形.方形.钻石形.调频网点等.上图就是由圆形网点组成的.网角:最紧密相连的网点形成的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角度.上图为45度平网:整块胶片的网点都是有规律平均分布的且大小一样,有如一个平面,没有层次感.上图就是平网挂网:网点大小不一样,网片有层次感,如下图网角为60度)输出菲林前应该做些什么一、文件的格式现输出中心大部份采用方正栅格世纪RIP(pspnt)输出系统,及HQ510、以色列的赛天使、海德堡等照排输出系统。

全都支持postscrit打印机描述文件。

也就是后缀名为.ps的文件。

其它常见的可以直接RIP输出的文件格式有:s2、s72、ps2(方正书版)、EPS、TIF、PDF等。

目前较普遍使用的设计软件:photoshop、pagemaker、coreldraw、illustrator等,都可通过postscrip虚拟打印机生成一个PS文件或是PDF文件,而像方正书版、维思、飞腾等一些方正软件所生成的s2、ps2、ps文件,也可直接在方正世纪RIP输出,但其它输出系统就不支持。

印刷色彩管理——第一部分 色彩基础理论 色彩复制工艺与质量评价

印刷色彩管理——第一部分 色彩基础理论 色彩复制工艺与质量评价

二.颜色传递系统_
不同设备色彩模式的不同,存在 色彩模式的转换
输入
处理
(Photosho, Pagemake…)
输出
RGB颜色合成系统_ 1.材料的影响 2.合成工艺的影响
1.(1)油墨的影响
理想的三原色油墨必须是完全吸收一个光谱区的色光,反 射另外两个光谱区的色光。事实上选用的三原色油墨都达 不到这些要求。
第 五 块 结 构 功 能 图
第三代布鲁纳测控条又增加了以下功 能:
灰平衡平网块: 看墨量均匀性
五级不同线条: 看晒版的质量
三原色块: 间色块(二块)、复色块(三色)
线条格: 看套印准确性
布鲁纳测控条在印刷中的作用
1.有利于解决上下道工序的矛盾 2.有利于分析成品质量的优劣 3.有利于原稿复制的标准化原理 4.有利于检查各道工序的质量情况 5.可作为校车,测试的标准
2. 网点扩大的评价
GATF星标
布鲁纳尔第三代测控条
布鲁纳测控条的结构和功能(一)
第一块实地可用反射密度仪测定实地密度值和色偏值。 也可用目测和标准样对比 第二块25线75%粗网区(暗调) 第三块150线75%细网线(暗调) 第四块25线50%粗网线(中间调) 第五块150线50%细网区(中间调) 第六块0.5%-5%小网点(亮调)
第二节 印刷工艺中影响颜色的因素
1.颜色分解 2.颜色传递 3.颜色合成
一.颜色分解系统_扫描系统
当一个需复制的颜色经过分色处理后, 由于照明光源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及分 光分色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往往造成 了颜色分解的偏差。
Mirror Color filter
PMT
Mirror
PMT
Cathode Dynode

《印刷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印刷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印刷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1888课程负责人:万晓霞课程中文名称:印刷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Printing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印刷工程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本课程对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现代印刷工业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主要讲授印刷学科所涵盖的技术范畴,包括印刷的基本知识,印刷工艺技术的基本理论,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制版、印刷工艺流程、印后加工、印刷质量控制、印刷技术标准化、安全生产与环保要求等内容。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印刷专业基本术语、技术知识。

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互动栏目、观看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学习,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基础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对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同时也可以丰富印刷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拓宽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历史与学科前沿熟悉印刷技术发展里程中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技术,了解图像传播的概念和范畴,了解现代印刷、出版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及其发展趋势;掌握印刷工业的分类、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了解所涉及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

作业1:简述印刷技术发展历史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前沿。

第二章印刷综论掌握印刷的基本要素;熟悉印刷方式的分类并掌握各种方式的印刷工艺流程;重点掌握不同印刷方式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实验课程1-1:如何查找印刷有关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PPT制作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实验课程1-2:印刷企业生产实录(报告厅内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实验指导老师或者助教现场讲解)作业2:不同的印刷方式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不同的印刷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不同的印刷品所采用的印刷方式?作业3:针对印刷发展趋势,选择课堂中提到的10种发展模式,任选3种做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色彩复制(Printing color reproduction)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采用印刷方法复制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印刷的基本任务之一。

人眼可以观察到波长范围在380~780纳米的光线,不同波长的光线呈现不同的色彩,即所谓“赤橙黄绿青蓝紫”。

视觉观察到色彩的基本条件是:上述波长的可见光对人眼形成视觉刺激。

视觉研究表明:人眼中感色的视觉细胞具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光敏感的特性。

红/绿/蓝三原色光可以混合成视觉可见的各种色彩;反之,各种色彩也可以被分解成红/绿/蓝三原色光。

色彩的分解与合成遵从色光加色或色料减色原理。

如图:色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是:(Þ和Ü分别表示分解、合成)黄色ÜÞ红光+绿光;品红色ÜÞ红光+蓝光;青色ÜÞ蓝光+绿光;白色ÜÞ红光+绿光+蓝光。

依照上述原理,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色彩的再现与复制,为社会增添了缤纷的美感:彩色显示器和彩色电视机依赖红、绿、蓝光的混合呈现色彩。

借助扫描仪或数字照相机内的滤色片,彩色图片或彩色景物分解成红、绿、蓝光,并转换成数字电信号。

计算机将红、绿、蓝信号传送给显示器,才能在屏幕上呈现色彩。

在电视技术中,将摄取的彩色图像分解成红、绿、蓝三个分光图像供电视机显示。

印刷品以自身不会发光的纸张等作为承印物,需要依赖外部白光照射才能观察到。

要在印刷品上呈现色彩,就必须使用能对白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质。

常用的青、品红、黄三种彩色油墨承担的任务就是如此。

印刷色彩再现遵循的原理是色料减色法。

色料(油墨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是:青色料:白光ÜÞ红光=青色;品红色料:白光ÜÞ绿光=品红色;黄色料:白光ÜÞ蓝光=黄色。

蓝色ÜÞ青+品红,绿色ÜÞ青+黄,红色ÜÞ黄+品红,黑色ÜÞ青+品红+黄。

青油墨吸收外来的红光,品红油墨吸收外来的绿光,黄油墨吸收外来的蓝光。

油墨量的多少决定了吸收光线的多少。

实际上,青、品红、黄三种油墨发挥了间接调控从纸张上反射出红、绿、蓝光量的作用。

为在印刷品上复制出细致入微的色彩变化,可以通过网点改变印刷品微观区域内的油墨量。

在复制一幅彩色图像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分割成大量网格,在每个网格内生成一个或多个网点。

通过改变网点面积、改变网点出现频率或改变网点自身的深浅来调节油墨量的多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彩色印刷复制除将色彩分解为青、品红、黄三个分量以外,通常还加入黑版分量。

黑色油墨用于单色图文复制、可以替代彩色油墨中的部分色量,加强图像反差。

现代印刷分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照相分色、电子分色到计算机分色几个阶段。

除四色分色以外,高保真彩色复制技术还可以将彩色图像分解成更多分量,如:青、品红、黄、黑、桔红、草绿等六个分量,以进一步扩展颜色再现的范围和数量,展现更加绚丽的色彩。

计算机彩色图文处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人们能随心所欲地创意设计和加工处理各种彩色信息,而色彩管理技术则为保证印刷色彩复制质量提供了宽广的途径。

它使色彩能在各种设备和工艺路径上保真传递,使色彩正确地从原稿、扫描仪、显示器、彩色打印机传递到印刷品上。

文字处理与排版(Word processing and typesetting)文字处理是将文字信息按要求进行加工和再现的技术。

文字在印刷品、出版物中的作用是提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的信息。

出版物的形成,除去对原始文字信息进行语法、体例、风格等编辑性处理以外,必须进行技术性处理和加工,才能满足出版、印刷、多媒体和网页制作等对文字信息的要求。

技术性文字信息处理的内容包括:①字体、字号、颜色、排列方向、边框、底纹的设置和处理;②文字缩放、变形、图案填充、装饰、剪裁等处理;③字/行/段的间距、首行缩进、对齐方式、换行/分栏/分页设置、排版禁则/页尾标题/跨页控制、连字处理,页眉/页脚/题注/脚注/尾注设置、文字绕图处理;④繁体/简体转换、拼法/语法检查和校正、字数统计、查询、目录/纲要生成。

在出版物中,按照出版物的设计风格样式和技术规格等要求,文字必须以某种要求的属性和特征,安排在页面及版面合适的位置上。

“排版”就是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

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其重要基础是:文字编码和字形描述。

为使计算机区分不同的字符,必须赋予每个字符一个编码,以便在计算机中存储调用。

西方文字字符数量少,用1个字节(256种编码)可涵盖其所有字符。

而汉字字符数量在数千到数万的范围内,故需要采用双字节或更多字节进行编码,才能满足“字符编码”的需求。

中国国家标准GB2312-80包含了汉字和其他符号7445个,而GB13000(GBK)标准可包含22186个字符。

字形是每个字符的“模样”。

汉字具有十分美观和复杂的字形。

为了使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显示、打印及胶片或印版记录输出等任务,必须在计算机内描述、存贮字形信息。

字形的描述方法有“点阵法”和“轮廓法”两类。

点阵法是将文字笔画部分和非笔画部分分别用二进制数码1/0表示,形成由二进制位构成的字形。

此方法的成像速度快,但缩放后字形质量难以保证,可能出现边缘锯齿或笔画损失(图1)。

轮廓法是将字形的轮廓用直线和曲线描述并存贮,待需要进行成像时才根据需要的尺寸进行缩放和填充,形成二进制点阵位图。

轮廓法的优势在于缩放后可保证文字质量,是目前常用的字形技术(图2)。

图1点阵法字形描述图2轮廓法字形描述中国的毕昇(11世纪)、德国的谷登堡(15世纪)分别发明了泥活字和铅合金活字以后,手工文字排版延续了数百年。

20世纪初,汉文铸排机的发明使铸造铅字和排版过程结合实现机械化,提高了排版效率;随后,手动照相排字机(第一代照排机)的诞生使人们逐步告别“铅与火”成为可能;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机械控制连续拍摄的光学机械式自动照排机(第二代照排机),使照相排字在质量和效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60年代,出现了采用数字化的文字编码、处理和字形存贮,将排版后的版面显示在高分辨力阴极射线管上,经拍摄获得文字胶片的第三代照相排字机;20世纪70年代中叶,激光照排机(第四代照排机)在英国推出,将计算机上的文字排版页面信息用激光曝光记录到感光胶片上,成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和排版系统的重要记录输出设备。

在汉字信息处理和排版技术领域,中国科技人员展示了才华。

1936年,柳溥庆和陈宏阁研制了第一台中文手动照排机。

1974年开始,以王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跨越第三代照排技术,研制出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极大地推动了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20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图像在印刷品、出版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像处理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某些技术手段,对图像信息进行转换、提取、识别、分割、压缩等处理的科学技术,目标是在最终的再现设备或介质上实现符合人类视觉特性的显示或记录。

在计算机等高科技的推动下,图像处理技术获得长足的进展,在多种领域中获得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在出版及印刷领域中涉及的图像处理主要有:①图像的品质增强处理:色彩校正、阶调和层次的校正、清晰度处理等。

此类处理的目标在于:修正图像的色彩误差;使图像具有更丰富协调的影调层次;使图像具有适宜的清晰程度。

②图像色彩空间的转换处理:图像的色度/光学密度转换、色彩匹配转换、图像印刷分色转换等。

实施这些转换处理是为了保证图像色彩传递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获得更高的图像复制质量。

③图像的加网处理:印刷图文的传递和再现以网点为基础。

因此必须将连续影调图像转换成网点,以适应印刷复制的需要。

图像的加网有改变网点面积率(包括调幅、调频以及两者的混合型)、改变网点墨膜厚度以及同时改变网点面积率和墨膜厚度等多种类型。

④图像的编辑和创意性处理:对图像进行变形、缩放、退底、融合、剪裁、像素编辑等处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⑤图像数据压缩处理:对图像数据进行有损和无损压缩,以满足图像存贮、传输的需要。

图像的数字化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

数字图像由不连续的像素组成,每个像素的颜色用1位或多位二进制数码表示。

模拟图像必须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变成0/1二进制数码构成的数字图像信号。

通常,图像的数字化是由扫描仪或数字照相机实施的。

照片、绘画等图片经数字处理,以数字信号形式送入计算机。

计算机数字图像的处理以像素为单位进行。

按照不同的处理要求和参数,图像处理软件或硬件对单个像素或像素群体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信息存贮或通过记录设备输出到信息载体上、或通过网络传输到其它系统中去。

印刷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照相光化学处理、模拟信号电子处理到全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历程。

照相处理技术是借助于制版照相机,对图像进行拍摄以获得分色加网图像的技术。

50年初诞生的电子分色机则是利用光电扫描技术获取彩色图像的电子信号,进行校正、缩放和加网处理,最终记录成分色片的技术。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电子整页拼版系统,是对印刷彩色图像进行计算机数字化处理的开端。

1985年以后,以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为标志,计算机图像处理真正意义上全面进入印刷出版领域。

以此为开端,计算机图像、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处理成为印刷出版、多媒体电子出版和网络电子出版的主流技术。

打样(Proofing)打样是印刷生产过程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确认印刷生产过程中的设置、处理和操作是否正确,为客户提供最终印刷品的样品,称为样张。

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样张主要分为用于客户签字同意正式印刷的合同样张和用于版式或内部校正/检查目的的版式样张。

合同样张是客户验收最终印刷品的质量依据,要求视觉效果和质量必须与最终的印刷品完全一样,否则客户可以拒绝验收付款。

版式样张主要用于拼版和版面的校正,以便对设置、处理和操作进行必要的修改,因此,并不要求在视觉效果和质量上与最终印刷品完全一样。

打样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法,即,打样机打样、(色粉)简易打样、数字打样。

因为使用与正式印刷机相似的设备、印版、纸张和油墨,打样机打样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可靠的一种打样方法。

但打样机一般都是单色或双色机(一次运行只能得到一种或两种颜色),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很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而且必须事先制作印版,因此,打样效率低、需要恒温恒湿环境控制、成本较高。

这种打样方法在中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是提供合同样张的主要途径。

(色粉)简易打样方法是一种利用光化学反应获得影像和彩色的打样技术,主要有叠层胶片打样和色粉打样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