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科技与社会
中国近代重大科技发明

1. 火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药的国家之一,火药的发明对于战争和工业生产都有重要的作用。
2. 活字印刷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纸张制造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指南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指南针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海洋航行和探险有重要的作用。
5. 造纸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瓷器制造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文化传承和商品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 等距投影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等距投影法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地图制作和地理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 轮式车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轮式车辆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 钢铁冶炼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钢铁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工业生产和军事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 茶叶加工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茶叶加工技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技术的发明对于饮食文化和商品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 鲁志兵 中国近现代史 第十三讲:中国现代科技成就、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记忆后
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TIP2: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
1第一遍知道大概说了什么就行;
2第二遍知道哪块是重点;
3第三遍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高效学习逻辑 思维
事实知识(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主要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 原理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主 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技能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主要是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人力知识(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 主 要是谁知道以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能力;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记忆中
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
魔力之七: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对短时记忆的广 度进行过比较精准的测定: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记忆 广度为7±2项内容。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7组之内! TIP2:很多我们觉得比较容易背的古诗词,大多不超过七个字,很大程度上也 是因 为在“魔力之七”范围内的缘故。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内容拆解组合控制 在7组之 内(每一组不代表只有一个字哦,这7组中的每一组容量可适当加大)。 TIP3:比 如我们记忆一个手机号码18820568803,如果一个一组的记忆,我 们就要记11组,而如果我们拆解一下,按照188-2056-8803,我们就只需要 记忆3 组就可以了,记忆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及重大成果

近现代我国科技发展及重大成果一、科技发展的背景近现代我国科技发展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飞速增长。
二、科技政策的推动1. 国家战略的调整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国家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持。
通过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助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2.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政府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我国近几十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我国成功建成了天宫空间站,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天宫空间站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重要的评台。
2. 医疗器械的创新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 5G技术的商用我国成功实现了5G技术的商用,引领了全球5G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全球的通信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深圳华为的国际化华为作为我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成为了全球性的知名科技企业。
四、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
未来,我国科技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总结: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全球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我国科技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助力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哪些特点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许多重要特点。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的方式,探讨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独特特点。
一、晚清时期的科技启蒙与西方接触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中国开始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此时期的中国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为科技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
例如,康有为等一批中国学者开始翻译西方科学文献,推动了传统科学知识的更新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辛亥革命与国家独立意识的觉醒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更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铺平了道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科技研发体系,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同时,逐渐兴起的国家独立意识也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的热情,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的步伐。
三、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自立与自主创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国内开始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从“引进吸收”发展为“自主创新”。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航天技术、高铁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创新的特点和成就。
四、科技和文明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不断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科技的进步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文明进步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保障和广阔空间。
科技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而文明的进步则催化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和追求。
两者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着特定的特点。
从晚清时期的科技启蒙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自主创新,中国科技创新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科技进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发明和创造,到近现代的科学与技术突破,中国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从古代到现代,为您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
1. 古代科技的辉煌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农业方面,中国农夫发明了耒耜、水车等农具,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另外,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也使得古代的中国在科技领域名声大噪。
这些发明和创造为文化交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科技在封建社会的作用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科技的进步在这一时期广泛应用于农业、冶金、纺织等领域。
例如,造纸术的进一步改进使得纸张更加普及,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也为粮食生产和灾害预防提供了有效手段,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然而,封建制度和思想体系对科技创新的限制也逐渐显现,并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3. 近代科技的崛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战乱和危机,但科技进步的步伐却未曾停滞。
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接西方科技的传入,许多新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铁路、电报、电器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中国开始启动科学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现代科技的跨越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科学家在空间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发射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核技术的应用在能源、医疗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发展脉络整理与分析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发展脉络整理与分析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近代科技引进与传播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科技面临外来技术入侵的挑战,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进入中国。
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改革成为推进科技改革的重要措施。
此期间,近代化工厂、电报、火车等技术被引入中国。
2. 科技振兴与民族意识觉醒阶段(20世纪10年代-4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开始出现自主创新的迹象。
中国科学社团和科学机构相继成立,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脱颖而出。
此期间,中国有了自己的科学期刊、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社等。
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和科研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在这个阶段,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4. 对外开放与现代科技创新阶段(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崛起,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
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从外来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程。
在不同阶段,政府的科技政策和国家战略起到了推动作用。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发展。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创作方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
一、社会文化变迁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科技和社会制度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科技进步使得印刷工业和出版业发展迅速,这给了作家更多的创作机会。
同时,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变革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追求“新”、“现代”的思想氛围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同时也对人们的话语方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创作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文学作为反映社会文化变革的艺术形式,同样对于社会文化变迁做出了反应。
在清朝末年,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变态和冷漠无情。
到了20世纪30年代,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尤其是文艺革命的风潮,更加激发了文学家创作的积极性。
三、文学与社会现象的相互影响文学创作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话题。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家刘以鬯的小说《五味》探讨了当时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危机,反映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和困惑。
同样,大陆的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既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也讲述了改革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四、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交错文学创作和社会历史相互交织,历史经过文学的再现,也会变成文学。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虽然是小说,却弥散着民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足以代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化和道德风貌,而小说所反映的伦理问题也在当时引起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近现代文学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不可分割。
文学艺术通过作品的创作、展示和传播,反映和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文明向前发展。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该社会在当时的面貌和氛围,展示着一种精神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中国近现代的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是中国近百年间的一段辉煌历程。
从清末到现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科技革命和科学发展,不断推动国家走向强盛。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国在近现代的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
一、科技和工业革命近现代工业革命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19世纪末,中国工业开始迎来了繁荣期。
由大量的外来技术和设备引进,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了一些现代工业部门,如纺织、冶金和采矿等。
同时,中国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工程科技研究机构和大学。
这些科研机构的建立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教育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从小学到大学,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训也得到了重视。
他们通过进修、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科技跨界合作近现代科技进步还受益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科研合作,与国际同行共同研究和交流。
这种跨界合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家通过与外国同行的交流,接触到了更加先进的科技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短板。
四、科技创新和成就中国近现代的科技进步也有众多的标志性成就。
中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举例来说,我国在航空航天、核能技术、高铁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还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和技术项目,如长江三峡工程和北斗导航系统等。
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水平,也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科技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的更新换代,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近年来实施的“科技强国”战略,意在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由中低端到高端的跃升。
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六、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技进步带来的科学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郑和下西洋
何以能够远航? 2. 何以能够远航? 民间航海贸易传统、 民间航海贸易传统、国家海上武装
一、郑和下西洋
何以能够远航? 2. 何以能够远航?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郑和远航 自然而必然, 自然而必然,之所以在后世的记忆与 想象中成为奇迹, 想象中成为奇迹,不是因为远航在那 个时代突然开始, 个时代突然开始,而是因为远航在那 个时代无端结束。 个时代无端结束。
一边厉行海禁, 片板不得入海” 一边厉行海禁,“片板不得入海”; 一边组织耗资巨大、 一边组织耗资巨大、有政治虚荣无经济 实惠的官方下洋。 实惠的官方下洋。
哥氏可投资全部西航经费的八分 之一, 之一,而以新殖民地所获利益的八分 之一作为报酬; 之一作为报酬;新土地的任何经济利 益,哥伦布均可以征收十分之一作为 税金。 税金。 ——《圣大非协定》 《圣大非协定》
一、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远航? 1. 为什么远航? 为了学习、探索?抑或是探险? 为了学习、探索?抑或是探险? 从事贸易活动? 从事贸易活动? 寻找建文帝? 寻找建文帝? 远播大明朝的威望? 远播大明朝的威望? 建立“天朝朝贡体系” 建立“天朝朝贡体系”作为国际交流 的基本框架 ?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 天处乎上 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宋)石介 (
一、郑和下西洋
4. 海禁之后
到16世纪中叶,明朝最大的战船也只能载 16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百人。只会制造在浅水中航行的小船, 百人。只会制造在浅水中航行的小船,且质 量低劣。 量低劣。 从15世纪起,葡萄牙商船已能载1000吨货物, 15世纪起,葡萄牙商船已能载1000吨货物, 世纪起 1000吨货物 并且在造船、海图、天文航行方面大力前进。 并且在造船、海图、天文航行方面大力前进。
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署了远洋探航 协定。按照协定, 协定。按照协定,麦哲伦被任命为探险队 的首领,所率船队的船只由国家提供, 的首领,所率船队的船只由国家提供,航 海费用由国家负担。 海费用由国家负担。探险过程发现的任何 土地,全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充任总督, 土地,全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充任总督, 新发现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归 麦哲伦所有。 麦哲伦所有。
第四部分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科技与社会
专题: 专题:
郑和下西洋 康熙与路易十四 战舰、 战舰、X射线与强国梦 从科举到科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 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 毛泽东、 毛泽东、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一、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宝船、战船、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宝船、战船、 坐船、商船、粮船、马船等, 200余艘 余艘。 坐船、商船、粮船、马船等,共200余艘。 船队人数有2.8万人之多。 2.8万人之多 船队人数有2.8万人之多。
我们在近代的落后, 我们在近代的落后,可能更像一只羊被 狼吃。 狼吃。你不能总是抱怨羊如何如何的善 良、懦弱、憨厚、笨、不懂得竞争等等, 懦弱、憨厚、 不懂得竞争等等, 怨只怨狼遵循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那条 怨只怨狼遵循了自然界、 我们中国人一直梦想破除的弱肉强食的 规则以及强盗逻辑。 规则以及强盗逻辑。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何以成神话? 5. 郑和下西洋何以成神话? 遗忘 20年后连当年宝船的尺度都忘记了 年后连当年宝船的尺度都忘记了 40年后发现找不到航海档案了。 年后发现找不到航海档案了。 年后发现找不到航海档案了 1597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年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遗忘并非偶然不经意, 遗忘并非偶然不经意, 而是历史价值的选择。 而是历史价值的选择。
西方人为什么远航, 西方人为什么远航,西方又为什 么能够将远航进行到底? 么能够将远航进行到底?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思想史,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思想史,隐藏在郑 和叙事之后的真正问题是: 和叙事之后的真正问题是: 世界现代史上为什么华夏文明衰落西方 文明强盛? 文明强盛? 为什么中国没有将天下德化为华夏一家, 为什么中国没有将天下德化为华夏一家, 而让西方将世界殖民化中国西化? 而让西方将世界殖民化中国西化?
一、郑和下西洋
远航为何突然结束? 3. 远航为何突然结束? 缺乏社会基础、 缺乏社会基础、经济动机或个人功利目的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 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郑和七 下西洋28年间, 28年间 下西洋28年间,南京区手工业的匠户锐 减达四分之三以上。 减达四分之三以上。
一、郑和下西洋
宝船长44丈 宝船长44丈,宽18丈,即138米长,56 44 18丈 138米长, 米长 米宽,相当于一个万吨轮。而差不多60 米宽,相当于一个万吨轮。而差不多60 年后,哥伦布1492年远航时, 1492年远航时 年后,哥伦布1492年远航时,最大的船 只有31米长,排水量才250 31米长 250吨 船员共90 只有31米长,排水量才250吨,船员共90 人。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民间妖魔化、 官方贬低化、 官方贬低化、 海外神圣化
一、郑和下西洋
6. 今天讨论的意义 有两种意义: 有两种意义: 一是郑和远航如何发生; 一是郑和远航如何发生; 二是郑和远航为什么结束。 二是郑和远航为什么结束。
一、郑和下西洋
远航为何突然结束? 3. 远航为何突然结束? 缺乏社会基础、 缺乏社会基础、经济动机或个人功利目的 纯粹官方行为,是国家意志和长官意志 纯粹官方行为, 的产物
一、郑和下西洋
4. 海禁之后 1436年禁止建造海帆船 年禁止建造海帆船 16世纪中叶造两桅以上帆船者判死刑 世纪中叶造两桅以上帆船者判死刑 1551年,任何乘一桅以上船出海者, 年 任何乘一桅以上船出海者, 都会被视为间谍。 都会被视为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