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社会生活变迁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19世纪40年代 2、西餐 : A、传入时间: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 (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
A、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 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 20 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 , 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 ,不少人已 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 结婚照, 经信奉了基督教 ,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许穿白色衣服的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1939.9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
建国初: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50年代
6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 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 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 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 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1.概况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原因:西方的影响;吸收西方服饰特征加以改造;人们思想解放,观念变化,审美观发生变化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同时流行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体现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原因:苏联的影响,政治运动影响,革命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主要特征: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现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8年-至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新意识…..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变化特征: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饮食文化1.概况:传统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2、变化趋势:由传统菜系向传统菜系交融,中西餐并行。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概况: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2、变化特征:传统居室建筑趋向西化、中西合璧。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婚姻:清末民初,提倡婚姻自主丧葬:19世纪20年代初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民国建立后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发生变化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变化原因: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变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例一: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
2014高考复习资料 19 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 人创办的《⑨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 革命、⑩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 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 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 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 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 了令世界瞩目的提
四
次
放以后
革开放的伟大决
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策,切实关注民生,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 调动了各方面的 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积极性
变化,中国正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 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 扩大。
核心突围
技能聚合
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 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 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 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 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 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 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 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 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 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
要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 。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 传播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 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随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和中国民主发 展程度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 的民族特色。 (5)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地化色彩
居住条件和环 境大为改善安 居工程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 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 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 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 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经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济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 有识之士推动和思想解放运动(A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向 想:西方学习的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 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 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衣、食、住、行之行
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海: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表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
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 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陆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四、大众传媒之报业
•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四、大众传Leabharlann 之广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轮船(1865年)
“万年清”号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 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观念和新模式。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 放以来
增分策略
• 历史研究方法之(三) 以社会史观关注社会 生活的变迁 •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 究广义的社会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 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 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 仅要“眼光转向”,关注“大人物”和 “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 “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 息相关的“小事”,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1927年蒋介石 官僚资本 南京国民政府 主义经济 的建立
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 相互关系 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 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
•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变迁
时间 鸦片战 争后 辛亥革 命后 新中国 成立后 历史背景 变化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 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 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 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 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 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 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 民族资本 逐渐瓦解;外 主义经济 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 产生,发展曲折, 推动力量,是中国民 1956年被改造为社 主革命的主要经济力 会主义国营经济 量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 的建立而形成,抗 战期间迅速膨胀, 新中国成立后被人 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 步,严重压制了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 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 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 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 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 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 决。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 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元知识整合与增分策略
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要点整合
• 一、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方式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封建土地制 自然经济 度,封建政治 制度 鸦片战争之后 外国资本 签订的不平等 主义经济 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 争之后,清政 洋务经济 府面临着内忧 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 封建性质;在封建社 体,建国后被消灭 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 济实力,长期占据优 以商品输出、资本 势地位,破坏了中国 输出为主要表现形 的经济主权,阻碍了 式,建国后结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创办近代工 业,在中日甲午战 争中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 运动;只学技术,不 变制度;是中国近代 化的开端
• 解析:选A 本题从居民生活居住区的变化 切入,考查第二次革命的交通发展对社会 生活的影响。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 料中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 命已经完成。选项中B、C、D结论无法从材 料中得出;第二次革命后汽车的发明为郊 区的市民上班提供条件。故答案选A项。
• 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 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 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 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 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 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 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 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 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 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 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 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 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 • • •
Hale Waihona Puke (2012·海南高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 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 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 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