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19 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一) 近代前期( 1840—1919 年)1)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 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 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 19 世纪60 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1) 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开始解 体 .但仍 长期居 主导地 位 。新 中国成 立后 ,封建 的
3.中 国 民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特 点
自然经 济逐渐 消亡
(1)受外来 因素 的刺激 ,是欧风美雨 的结果 。(2)不
(2)外 国 资本 主 义经 济 :鸦 片 战争 后 ,西方 列 强 利 仅遭 到 内部封建 势力 的顽强抵 制 .还遭 到官 僚资本 和外
2.探 索 中 的错 误
2.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曲折 发 展 历 程
(1)反 右 派斗争 扩大 化 .修 改 了社会 主 要矛 盾 的认
28孽 z
薯i

名王¨

j¨

曩 董
¨

维普资讯
3.探 索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的条件 主义民主和法制。
义的 曲折 发展
45年,曲折发展。(5)1945- 1949年,日益萎缩 。(6)新 中 国
1、多 元 复 杂 的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成立后 初期 .获得 新生 。(7)1956年底 . 大改 造完 成 ,
(1)自然 经 济 :鸦 片 战 争后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民族 工业走 上社会 主义 道路
初 级 阶段 的基本 路线 ;(4)中共 十 四大把 建立 社会 主 义 吸收 国外 的 生 活方 式 。引 领 时代 潮 流 。(5)建 国后党 和
(3)思想 上 .中国 民族资本 主义 的产 生和发展 ,不 断
的进 程
冲击 和动摇 封建正统 思想 的统治 地位 .为西 方 资产 阶级
总 之 .随着 西方 经 济侵 略 的加 剧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 思想 文化 的传播 提供 了社会 条件 。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问题以及外来压力的挑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出发,介绍中国在这些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其中的发展动因和影响。

首先,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经济主权严重受损,许多传统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此外,在政治上,清朝王朝的衰落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民众起义和农民工人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早期的社会思想家和改革家开始提出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挽救中国的经济命运。

接着,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的社会经济迎来了转折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包括推行新政策、实施经济改革和引进外国资本。

此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崛起,铁路和电力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基础。

然而,由于政治不稳定以及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过高,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全新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解放初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如控制地主阶级的财产、实行土地改革、发展重工业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干预和指导,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纲课程标准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教法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

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

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主题内容范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主题复习目标:近代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及基本特征;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建国后中共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考点梳理】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一).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二)表现(1)中国家庭“纺”与“织”分离,中国农户“织”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三)影响1.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四)自然经济瓦解过程特点:不平衡性。

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快,边远落后地区解体迟缓。

A、近代前期的自然经济趋势: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1、鸦片战争后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19世纪60年代在沿海各省走向瓦解: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农产品更加商品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瓦解。

原因: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的自然经济趋势:日趋消亡[建国后1952年土改和三大改造的基本消失]。

原因:其他四种经济不同程度地瓦解;民主革命的胜利。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概况:(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3.实践(1)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评价(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A、近代前期:趋势:逐步壮大。

1、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19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

3、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4、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影响: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趋势:由发展到消亡。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继续扩大资本输出;列强纷纷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3、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4、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原因:随着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而走向消亡。

影响:与官僚资本、自然经济一起共同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

【真题演练】(20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解析:D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

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2008江苏,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解析: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

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A、近代前期:阶段条件特点影响19世纪60年代产生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两面性;近代企业;半殖民地性导致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19世纪末初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

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B、近代后期:趋势:日益萎缩、消亡。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萎缩和破产。

2、建国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1956年,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二、官僚资本条件:适应列强经济侵略需要,凭借国家政权,依托英美支持而建立。

演变过程: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统治地位的建立。

2、抗日战争时期---恶性膨胀[表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

3、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和走向崩溃。

4、建国后初期----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总体特征: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2、买办性:适应列强的经济强烈需要。

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影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物质基础。

【真题演练】(2009高考广东单科)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B.3个C.2.5个D.0.55个【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

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2009高考海南单科)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年16%4.4%7.3%2年58%78%49%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析】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考点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A、近代后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萌芽于土地革命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