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DOC

合集下载

中国gdp变化曲线分析图作文

中国gdp变化曲线分析图作文

中国gdp变化曲线分析图作文中国历年GDP增长趋势分析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

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关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活动,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

当然,在现实经济运行中,GDP增长速度不能太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曾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大起大落”的要害就是“大起”。

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急、过快的“大起”,也会很快产生“四高”问题,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很快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由此而导致随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大落”。

因此,反对GDP崇拜、反对盲目追求和攀比GDP,是正确的。

一、在1820-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由于技术落后、内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人均GDP反而从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从1/3下降到1/20。

二、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实行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增长了3倍;不过人均收入只增长了80%,年增长率只有2.3%,慢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

屡屡发生的政治运动和种种体制缺陷导致了生产率下降。

三、1978年以来的30年改革时期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在世界GDP 中的份额从5%增长到15%,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接近3%,人均收入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

在此期间农业改革先行,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海外华人的投资,起点低的后发优势,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1)1979-1982年,由于中国工业刚处与起步阶段政府没有对逐渐恢复的国有企业和经济连进行任何征税收,而是让经济继续发展让人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

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检测试题

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检测试题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检测试题一. 选择题1.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其中“先天不足”是指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C.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地主、官僚和商人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2.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 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 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 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C. 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 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3.上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 对其解释正确的是:①所示的经济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③④⑤D. ①②③④4.19世纪后期,1900 1915 1920 1924 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 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下表是今济南地区的章丘、济阳在20世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该表的正确解读是山东章丘0.1 35 45 50山东济阳0.2 15 25 40①农产品已商品化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19世纪中后期, 中国的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当时西方各国。

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①涌入了大量外国商品②冲击了中国小农经济③促进了城乡经济快速发展④导致了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 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 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 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 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3-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迅速上升。②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 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 ③南洋公司与英美烟公司的斗争 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说明了什么问题? 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 货市场等。 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要继续控制中国市场,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爱国的积极性。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1、开始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5、巨大打击:国民党统治后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20世纪初 4、短暂发展:抗战前夕 6、最后结局:三大改造
外商企业如何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类别 生丝 茶叶
1843年 1400担 13万担
1860年 69000担 153担
增长 48倍 11倍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一: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取代土纱,导致“纺”与“织”分离。洋布 输入取代土布,又使“织”与“耕”分离; 表现二: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 化。
情况:棉纱进口大幅度增加;棉布进口增幅不大,趋于平衡;棉花出口大 幅度增加。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 1872-1890年期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 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每包 三百斤的 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量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提示:(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 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

三张曲线图说明了什么

三张曲线图说明了什么

三张曲线图说明了什么?潘璠一周前,在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为会议作了有关经济形势的报告。

大量使用反映不同时期时间序列数据的曲线图来说明趋势和印证观点,是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些曲线图中有2008年以来每个季度、1979年至2010年各年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对比图;1990年至2010年度CPI、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的对比图。

第一次看到这三张反映全国数据的曲线图,却勾起了笔者的一些回忆。

于是,我便从这些统计图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并从规律中得出了一些结论。

第一张曲线图涉及的年份最短,但是以季度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不仅勾勒出三年来增长率和通胀率的变化趋势,而且清晰地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中,经济增长率曲线的起点是2008年一季度的11.3%,终点是2011年三季度的9.1%;最低点为2009年一季度的6.6%,最高点是2010年一季度的12%。

曲线图清晰地勾勒出从奥运前的两位数增长,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下降,再逐步恢复至两位数,又趋向相对平稳的走势;而通货膨胀率的起点也是最高点是8%,最低点为负1.5%,终点则为6.2%。

曲线记录了从相对通胀到相对通缩,再到相对较高的过程。

两条线放在一起,使我清晰地回忆起三年来中国经济走过的路程。

在奥运后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市场疲软加剧,价格下行;但价格涨幅的最低点与经济增速的最低点并不是在一条垂直线上,而是在迟滞了两个季度之后。

从2010年一季度起,经济增速的下行与价格涨幅的上行便相向而行。

第二张曲线图清晰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

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1983年,增速为15.2%;最低的年份为1990年,增速只有3.8%。

通货膨胀则呈现大起大落之势。

最高的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24.1%;最低的1999年,则为-1.4%。

因为时间序列延长,且历经了若干经济过热和相对遇冷时期,图中曲线的起落幅度要明显大于第一张图。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经济建设,比如“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实现,既是计划经济 体制完成的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 建设成就。
PPT课件
14
计划经济时期
• 存在问题 •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
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 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企业没有自主权, 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品质量 差,整个经济没有了创造力。
• 1958 年末,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做法的消 极后果开始显现,生产下降、大批工商企业 出现亏损、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经济陷入 严重困难。 1958~1976 年期间的多次"体 制下放"无一例外地以造成混乱和随后重新 集中告终。
PPT课件
13
计划经济时期
• 主要成就 •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社会重要资源搞
PPT课件
4
计划经济时期
•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这种体 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 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 所有。
PPT课件
5
计划经济时期
• 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 •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经济成 分基本为零。
• 分配方式 • 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
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 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 进行分配。 • 这种分配方式容易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 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PPT课件
10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结构 • 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 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快速发展阶段
结构调整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进入快 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 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结构调整阶段, 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
发展阶段比较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与世界经济发展曲线图相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例如,中国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而西方国家则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
和动荡,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这些事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而和平时期则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03
政策制定与执行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近代中国
,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经济因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01
市场需求
02
产业结构
2023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曲线图》
目 录
• 引言 •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描绘中国从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 规律,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
VS
所有制结构变化
在近代中国,封建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 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 族资本主义所有制逐渐兴起。
03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构成
时间轴
曲线图以时间为横轴,自左至右依 次排列。

从曲线图看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

从曲线图看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

· 08·184186189191191192193194194195时间A.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B.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刊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维新运动中,报纸称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申报》和《点石斋画报》
电影:《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
日常礼仪:
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代之以鞠躬、握手
婚礼:旧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自由恋爱的文明婚礼
丧礼:厚葬风气变为文明、简洁、卫生的丧葬礼仪
铁路
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引发争议
1909年,中国人自主设计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
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航空
中国航空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水上飞机
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定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路线
邮政通讯
古代:驿传
近代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设立邮传部,脱离海关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通讯
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自办电报的开端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内容:农业
产品分配:
内容:(1
意义:(1
策,到20
影响:轻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对其他国家:第二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29—33年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供给和需求矛盾激化
爆发:1929年10月,金融领域
特点: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严重
影响对经济: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对政治: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对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已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罗斯福新政
背景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调节农业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影响:对美国:直接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核心是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
消极
1973
小结:
50---60
73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起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
2
3
③结果:有利3
1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①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①2个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2
3
趋势。

1
①1967
②1992
③1993
⑷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⑴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⑵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⑶影响: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加快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
⑴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⑵组织原则:①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②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④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⑶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⑷影响: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与世界市场有相关相通之处)
1、进程:
⑴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⑵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⑶“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原因
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
4
5
(1
(2

1、世界贸易组织
⑴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⑵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⑴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⑵影响:
①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②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