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三大经济圈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

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徵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环渤海经济圈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卢武铉总统上任后,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

势。

二、雄厚的工业基础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信息产业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三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有关专家分析指出,京津唐地区在未来IT业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中的潜力不可小视。从规模上看,与长江、珠江三角洲两个IT业发展中心相比,目前环渤海中心区的IT产业仍存差距。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产业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批重量级的芯片制造及上下游企业落户上海,已形成包括有线、无线、传输及配套元器件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然而,京津地区IT产业的优势正等待释放。京津雄厚的科研力量,有望在IT业创新上发展出高端优势。京津地区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仅北京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而天津也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当前政府也正推动各类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在中国IT业新的发展阶段,研发及促成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地区均得天时地利。其次,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目前,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目前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摩托罗拉、惠普、松下、微软、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蓄势待发;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进驻天津开发区早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仍在扩大。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此,且走势渐强。区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经过了十多年的奠基发展,外商投资带来管理、技术、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本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激活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四、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已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

去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任务。

五、“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专家分析,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每年在0.3%左右,而这一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据了解,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000亿

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及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长三角的优势是商业贸易氛围良好,商业环境好,国际化程度高,有强大的品牌消费市场,民营经济强大,同时一头两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结构最合理。

珠三角的优势是思想观念开放,和在香港台湾的投资商沟通相对比较容易,地域上比较方便,建立了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条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成为了中国最优秀的最有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

环渤海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离国家的政策和决策中心最近,有着强大的重工业基础,房租便宜。

济圈中长三角的增长速率最低,环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2006年长三角已经超过了以东京为首的关东地区,是整个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包括港澳和新加坡)这个区域最大的经济区,到2020年长三角的经济规模会是关东经济圈的两倍同年珠三角会超过关东区。

长三角虽然富裕,但包容性最差,尤其以上海最严重,而且苏浙沪的语言不同,苏沪沟通还好,但与浙江人共同语言就成了一种障碍。相对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语言也是一大障碍,环渤海应该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语言交流最容易的

中国六大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黄三角经济区

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2008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

海西经济区

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万亿元以上。

成渝经济区

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GDP占西部总量30%。

北部湾经济区

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解读——崛起:中国六大经济圈

在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着区域经济的热点话题就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正是在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指引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幕徐徐开启。

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到2000年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这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长期性、系列性的战略,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大调整期。他认为,中国正在形成六大核心经济圈带: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与珠三角逐步“泛化”

最早形成经济圈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泛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两会”上,长三角及其周边城市的代表发言中多次提到泛长三角,上海世博会的宣传也提到辐射泛长三角。珠三角的“泛化”更为明显。此前,“粤港澳合作”已被列为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今年又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再加上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不断,为泛珠三角写下了从战略到实际操作的重要一笔。

长三角借世博上层楼

历次世博会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是带动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联动发展。由此,上海对世博的宣传也受到了泛周边城市的大力“捧场”。安徽省政府就表示,由合肥等皖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预计今年由安徽主导的融入泛长三角的行动,或将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世博会能否带动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共同发展,今年已经进入关键的一年。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提醒,“世博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不能轻视这些细节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一解决。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应承担起更大责任。”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指出,长三角各地政府不应该把参与世博演变成一种逐利行为,只想着从世博的“大盘子”里分一块“蛋糕”,而应该从长远着眼,借助世博平台宣传和展示自身,加紧与世界接轨。

珠三角亟需产业升级

2008年,珠三角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2.9万亿元,占广东省去年GDP总量的83.32%。广东省统计局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作为全省进出口的主要市场、推动财税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三大作用正进一步得到强化。

但是,珠三角1980年以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国家的优惠政策。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大批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珠三角”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蜕变。此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支持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

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今年年初珠三角已经开始行动。先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首曾荫权会面,确定基础设施、产业、环保和教育方面的合作,随后,汪洋又与澳门特首何厚铧见面,提及横琴岛开发事宜。

西三角或成中国第四增长极

产自四川腹地的芬芳美酒,一夜之间就摆上了西北各大城市的销售柜台;广西沿海的生猛海鲜,一日之内就进入了昆明、贵阳的寻常百姓家庭。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广西的红土地,中国西部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如此紧密。

今年两会,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新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介绍了重庆倡议打造“西三角”的初衷,他说:“胡总书记要求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单靠重庆总量不足,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区概念,在西部打造一个三角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抱团就有竞争力

成渝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在六大经济圈中算是最晚的一个。

“事实上,成渝经济区在2002年前还仅限于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最早倡导者,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说,专项课题是2005年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的。而真正被川渝两地官方所确认的时间,应该从2007年4月2日重庆和四川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算起。

“重庆与成都,单独看都不算全国最好,但抱成团就有竞争力。”80多岁高龄的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是最早提出成渝经济区的学者之一。

按照成渝经济区的设想,该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60万人,包括35座城市。成渝两地渊源深厚,每年四川在重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经济项目超过100个,而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二。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全国估计为65万亿,使得GDP比重占到全国的近8%,具备了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廖元和说,按照《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成渝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双核”,以四川省成都、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中国第四极梦想

“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增长极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区位比较集中、经济实力比较高的城市群,其核心是大城市,带动周边资源向其集聚。”杨庆育认为,“‘西三角’的概念,与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只是范围扩大了。”杨庆育说,“西三角经济圈”的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金三角”,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整个西部的33%。

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的联手拓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成都、重庆、西安联手,将带来更大的经济互补性。

从区位来看,三座城市都毗邻中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功能,且都是西部发达城市,在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

从产业特点来看,西安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高,但受产业基础限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其航空产业与西安互补,电子信息产业也相对发达;重庆是制造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资源状况上看,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

“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就决定了三座城市之间的联合。”杨庆育说,成都、西安、重庆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已具有一定规模。

杨庆育算过一笔账:到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如此一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的GDP,有望占到全国的2/3,从而完成中国在区域经济上的布局。

海西经济区:期待下一个5年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海西规划有望提速

“如果说长三角是大热点,环渤海是新热点,那么海西未来就是小热点。”一位研究海峡两岸经济的专家如此评价。有专家指出,海西历经5年建设,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

企出台明确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令相关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其进行协调与统筹。

种种迹象表明,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区域振兴政策也将提上日程,而这其中尤以海西区的发展规划最有望提速。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已获得高层原则同意,规划将重点建设厦门港、福州港等一批基础设施。

同时,福建省经贸委在《福建省2009年产业发展投资重点》中称,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福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周联清建言:尽快推进闽台产业对接,优先支持台商在福建驻点投资大型石化、冶金、船舶等重化工业项目。

海峡区台海合作新跳板

“海西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周联清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关于构建“海峡经济区”的提案引起强烈反响。从“海西区”到“海峡区”,虽一字之差,却可以看成推进5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有望再度提速的标志。未来,“海峡区”可能成为全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具有特色的新亮点。

海峡经济区是指以福建的9 个城市、广东的潮汕地区、浙南温州以及江西赣州等跨越4个省区共20个城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

民革中央强调,最终构建的“海峡经济区”,不仅将为中国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推动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链条,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福建社科院前院长严正说,目前海西发展面临的机遇之一,就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比较困难,“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台湾的订单下跌非常显著。台湾的企业界都在讨论:台湾怎么办?所以台湾经济现在面临许多反思,台湾与大陆订立经济联合体、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比过去更加迫切,两岸在经济上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广西北部湾:连接东盟新丝绸之路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势头很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今年这个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章远新如是说。

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来,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年年均超过16%,经济区4个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省内中下水平跃居前列。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生产总值达2219.7亿元,对广西GDP的贡献率达35.8%。

业内人士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雁群效应”已经形成,国家战略优势开始凸显。如何进一步加大力度将这种势头保持下去,已成为外界对广西关注的焦点。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将北部湾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与以往不同的是,迄今我国批准实施的所有新区、经济区和试验区中,北部湾是被明确赋予“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功能的。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十国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多重优势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建设获得重大突破,防城港核电、北海林浆纸、北海铁山港石化等重大产业都在加紧布局。“经济区已有石化、钢铁、能源、林浆纸、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一批在建和拟建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已完成投资400多亿元。”章远新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已从过去的投资盲点,变成今天的投资热点;从当年经济发展的配角,变成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从一个地方发展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

据了解,目前北部湾的建设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9年对北部湾的开发中,重点项目涉及的行业有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水泥、粮油食品加工、电子、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物流产业。

黄河三角洲地区:下一个大河经济带

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而作为中国大河经济带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区域,黄河三角洲地区却鲜有人提及。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规划就已经形成,但由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等种种原因,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速。2008年4月,山东省出台了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自此,山东省迎来了新的区域发展时期。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共涉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说,黄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这在近年来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背景下,成为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而且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在其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使其在参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后,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东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费云良说。

“30年前看广东,30年后看山东,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起步,我们已经在路上。”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表示。

“不是有句话吗,‘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物流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我们已经加快了‘三路两港一场’的建设步伐。目前,威乌(威海—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黄大铁路已开工建设,德龙烟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初也已经开工。”张建华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由最初的山东省主导,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将于近期出台具体实施规划。“黄河三角洲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区域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八大经济圈格局重点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 D P 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 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 D 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 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

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群地区,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群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范围内,加强联系,加强 文/师宇 城市群 名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市域GDP (亿元长三角 10.97 8368.2846860.30 珠三角 5.44 2868.0225605.99 京津冀 18.27 7184.9425071.79山东半岛 9.28 5062.9919731.82 川渝16.67 9969.35 12969.63辽中南 9.71 3110.21

杭州市空港经济圈发展规划

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空港经济,也称临空经济,指依托机场尤其是枢纽性机场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形态。空港经济圈是指由于空港及航空运输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导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以及人口向机场周围聚集,形成多功能经济区域。 目前,全省及杭州市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着力培育杭州空港经济圈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是落实我省“两创”总战略和实现杭州市“一城七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大型国际空港高端稀缺资源,合理规划杭州萧山机场及其周边区域,培育空港经济圈,对于发挥杭州都市经济圈科技创新能力强、民营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经济腹地广阔等综合优势,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集群,对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培育高端现代服务业,提升杭州乃至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要求,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大江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杭州大江东新城概念规划》、《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决定》等为依据,注重与浙江省、杭州市的土地、建设、交通、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在《杭州培育空港经济圈思路研究》、《杭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杭州市萧山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杭州空港新城概念规划》、《杭州空港集疏运干线路网规划》等前期研究与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思路与布局框架,明确临空产业培育方向与布局框架,提出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思路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三个空间层次:核心区,即空港新城,指萧山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空港经济新的成长空间,主要包括萧山国际机场、紧邻空港和交通走廊沿线的地区以及机场西面的临江地带,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空港服务等核心产业功能,成为带动整个区域临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系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区域。集聚区,指机场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具备空港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块,重点依托各城市CBD、大型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农业功

世界著名经济圈

世界著名的经济圈 纽约 ①概念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超100万人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0万城市人口以上的城市共50多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10个以上)。该大都市圈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②基本指标 超1000万人口的城市1个,全球十大机场2个,GDP超过2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万美元,城市人口超过5000万。 ③经济特点 全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其中纽约市人口超过1500万,系世界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其中纽约3大机场年客流量约7600万人次,居全球第一 2、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 ①概念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出海口为圣劳伦斯河。这个大都市圈与美国东北沿海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有2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占据美国70%以上制造业产值,形成了一个特大工业区域。 ②基本指标 超200万人口以上城市5个以上,有全球十大机场1个,GDP2.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约3万美元,城市人口超过5000万。 ③经济特点:全球汽车制造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如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就在此区内。 3、美国西海岸大都市圈 ①概念 以旧金山-洛杉矶为中心,北有西雅图、温哥华,南至墨西哥,是一带状型大都市圈,由3个大都会区西雅图——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构成,城市面积15万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4000万以上。 ②基本指标 在其幅地内拥有全球十大机场2个,GDP约3万亿美元,人均约3万美元,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旧金山、洛杉矶等。 ③经济特点 全球软件中心,航天中心、高科技中心,著名的硅谷就在这一区域内,西雅图还是微软总部所在地。 4、美国南部大都市圈 ①概念 以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为中轴,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敦、迈阿密为4大都会(特大城市),集中了美国南部的主要城市与产业,城市面积在20万平方公里以上。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846783555.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

水平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 2002年11月06日09:56:54 经济日报新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京津唐都市经济圈:聚集竞争力最高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以此标准来看,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原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应向京津线的南

北两翼扩散,同时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轻轨铁路,将郊区和卫星城与京津唐保(保定)连成现代交通网络。 吴良镛教授等对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未来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很有启发意义。他们主要强调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开放性,其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国际交往等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功能将更加突出。按照这一思路,北京将成为洲际的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中心。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位竞争力最高 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19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常彬强1 余宝林2 张磊 3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 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引言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 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 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 100 12.6 47.6 39.8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 44.8 23.8 31.4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 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 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中国四大新区1

浦东新区 地理位置:浦东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 全年无霜期约230天,日照充足,雨水适宜,生态环境良好。浦东新区规划面积522平方公里。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东濒长江口,南与南汇区,闵行区接壤,西和北分别与徐汇,卢湾,黄埔,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江相望。 人文历史:浦东新区,上海市直属区县之一,总面积556平方公里,长江口 以西一块三角形地区,因位于上海市东部,黄埔江东岸,扼守上海东大门,故得名“浦东”。 区位优势:(1)独特的国内优势: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 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而整个长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2)优越的国际地域优势: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局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发展布局:以功能开发为主导,促进功能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综合功 能的提升,规划建设六个功能区域,即陆家嘴功能区域,张江功能区域,金桥功能区域,外高桥功能区域,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川沙功能区域。 交通运输:十多年来,浦东新区新增道路1000多公里,相继建成了杨浦大 桥,南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地铁2号线,世纪大道,外环线浦东东段等交通设施。作为上海市新一轮的重大工程,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外环隧道等都在加紧建设,磁悬浮机场快线也已全面建成。 滨海新区 地理位置: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 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滨海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中国四大纸业板块详解

中国四大纸业板块详解 中国造纸产业主力阵容正在沿新型工业化道路前进 鲁、浙、苏、粤四大纸业板块综合考察报告 概要: 上)中国造纸产业主力阵容鲁、浙、苏、粤四大纸业板块各具特色。 中)四大板块所在三大经济活跃带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及环渤海经济圈具有五大综合优势。 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造纸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对分布在国内三大经济活跃带的四大纸业板块综合考察后所得到的根本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伴随着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进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更加相互开放和依存,信息、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展开空前剧烈的国际竞争。 信息时代为中国造纸业提供了跨跃式发展的大好机遇。近十几年来,由于外资进入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以及部分国营老企业、大企业的产权改造,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结构调整、污染治理、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中国造纸产业的总体面貌和主流产能发生了巨变。国内各地,一批批强而大、新而美的现代造纸企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拉动全行业快速发展;一批批基础差、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淘汰出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造纸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主力阵容,并且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快速前进,跨过21世纪门槛的中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以下分上、中、下三篇加以评述。 上)中国造纸产业新的主力阵容主要体现在山东(鲁纸)、浙江(浙纸)、江苏(苏纸)、广东(粤纸)

等四大板块上,这四大板块各具特色。 鲁纸。从上世纪初,1906年,山东第一家机制纸厂泺源造纸厂在济南建立,山东造纸工业已历经百年沧桑。建国前近半个世纪,全省机制纸最高年产量不足万吨,品种仅十几个。建国后,尤其是近十几年,山东纸业持续高速发展。 "八五"末,同"七五"末相比,全省造纸行业产量增长近1.4倍、销售收入增长2.3倍、利税总额增长6.9倍,由亏损1549万元一跃而为盈利6亿元。整个"八五"期间,共计投入32.65亿元,更新改造了百余条生产线,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全行业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5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24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1%。1996年在全国同行业净亏损,亏损面达38.9%情况下,山东造纸行业却一枝独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经济效益。全省一轻系统内造纸行业实现利润9.26亿元,同比增长51.6%。 "九五"末同"八五"末相比,五年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增加70%、生产能力扩大1倍、工业增加值增长66%、利税增长62%,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4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5%,实现利税24.5亿元,其中利润14.24亿元,整体经济效益,已连续七年列全国各省市同行业首位。 "八五"以来,鲁纸快速发展得益于"四化"实施,即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小企业特色化、原料结构多元化、改革改造双强化。在"四化"路上,业内一批优秀企业家领导的骨干企业的强力拉动成为主导力量。这些骨干企业从产能到效益已稳占鲁纸半壁江山。据统计,与上年同期相比,2002年,鲁纸规模以上企业纸及纸板合计完成产量665.9万吨,增加16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仍居国内各省市同行业第一位。鲁纸前十强企业合计完成产量301万吨,同比增长53%,占全省总产量的45%;实现销售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额的52%;实现利税27.7亿元,同比增加62%,占全省利税总额的72%;其中利润19.17亿元,同比增加75%,占全省利润总额的81%。 "八五"以来,山东造纸业不仅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骨干企业的生态环境、企业面貌极大改观,他们花大力气建成了与企业长远发展相配套的环保工程和企业的"第一车间"--造纸原料林基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

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 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被认为是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区域规划开始进行调研编制。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在2007年就基本编制完成,形成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已经进入报批和实施的阶段。该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我国首都为中枢,具有京津双核结构特征和较高区域和谐发展水平的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圈;以技术、信息、金融、客货交流枢纽为依托,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门户地区。 4、成渝经济区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导言 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695.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97%和36.66%;地区生产总值7223.2亿元,占全省的46.15%,人均生产总值4260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市功能地域。历史上,杭湖嘉绍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而现今,四市交通通讯日益便捷,经济合作纵深发展,为进一步联合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细化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省参与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

展,共同建设“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并与杭湖嘉绍四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构建资源整合、优化配臵、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杭湖嘉绍四市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包括杭湖嘉绍四市市域范围。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至2012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 本规划系浙江省重点区域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与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三大经济带的现状与走势预期

我国三大经济带的现状与走势预期 加入WTO扫除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障碍,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或即将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强势冲击。经济发展空间的区域组合既是我国经济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的趋势日益强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本文就三大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比较,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基本状况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地域范围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而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则认识各异,既有环渤海、京津冀、京津唐城市群等多种概念,也有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经济圈之说,在此我们采用京津唐城市群之概念。 ⒈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 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1-1;见表1-1。(见图3.8%的. ⒉珠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1-2;见表1-2。(见图3.9%域总人口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 吴镇宣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在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本文通过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总结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为三大经济圈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发展趋势;评价 1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人口7861.4万。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 2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位分析 2.1珠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 2.1.1区位条件独特,自然条件较好 珠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南部沿海,行政区域上跨越广东和香港、澳门,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地缘、血缘关系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政治区位条件独特,具有沟通海内外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窗口,是中外文化及制度交流的重要平台。经济圈内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低山,具有天然的港口及岸线水运资源;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四季如春,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2.1.2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珠三角经济圈交通网络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以香港、广州、澳门、深圳和珠海5个国际性机场、广一深一港高速公路、广一珠一澳高速公路、广九铁路、珠江水运为骨架,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网、信息网、供水网、供电网、天然气(LNG)网等也在日渐的发展和形成。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行政边界淡化、市场行为的强化,以及粤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CEPA)、珠港澳大桥建设的推进,大珠三角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特征将更加突出。 2.1.3经济发展迅速,轻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不含港澳)依靠毗邻港澳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了全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快的都市圈之一。目前是中国大陆经济最活跃、实力最强的经济圈。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含港、澳资)企业涌入珠三角,珠三角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及经济关系,珠三角因此成为了世界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班级:07级地理科学姓名:周院学号:075021005 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大势,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二、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特征 (1)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 个省、市、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较好,经济国际化程高,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 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 、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内地争能源以及市场、人多地少的现象。 (2)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 个省、区。本带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之间,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因此,本带最大的特点是过渡型的经济带。从总的方面看比西部地带基础好,但不如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资源比较丰富,煤、石油、铜、铝、铅、锌、钨、锑等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水能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很多工业部门,特别是原材料生产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科技力量比较强,历史开发比较早,传递信息比较快。中部地带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要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牧、淡水养殖基地,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为发展轻纺、食品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3)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9 个省、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的西部,深入内陆,地势较高,地域辽阔,人口较少。从总的方面看,自然资源最丰富,而经济基础、科技力量、交通运输等条件都不如东部和中部地带。本带经济发展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林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草原、牧区建设,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同时具有发展沿边贸易的优势。但目前勘探不够,开发利用更少。这一地带除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甘肃兰州附近等少数地区以外,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够发达,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三、三大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面积:5.6万平方公里 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

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长三角经济圈 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 行政区类别:经济区 所属地区:华东地区 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环渤海经济圈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 面积:51.8万平方公里 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 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近些年高新技术产品增速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长三角】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 【京津冀】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为主,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竞争力 【珠三角】制度竞争力最高。广东步入是改革开放之“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