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王冲;张耀光【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09(26)2【摘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相互间差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找到其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结合三个经济区各自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提出第一产业应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同时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促进服务业整体向前发展.在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机制,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更大范围甚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总页数】8页(P71-78)【作者】王冲;张耀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相关文献】1.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2.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方来3.结构调整、承载力提升能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吗?--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为例[J], 刘佳;周长晓4.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5.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魏燕;龚新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朱坚真;张力【摘要】区域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而诸多研究则把目光聚焦在以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圈及省际系统为地域单元的区域层次差异上.文章通过视角转换,从中国三大半岛比较研究来探讨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序格局,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做战略基点选析,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有序性协调发展",并论证了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开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对广东及北部湾中国段各省区经济腾飞的现实价值.【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年(卷),期】2010(018)002【总页数】10页(P56-65)【关键词】三大半岛;北部湾;雷州半岛;洛湛铁路【作者】朱坚真;张力【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备受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区域发展差异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因其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及历史机遇不同,必然造就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沿着不同轨迹递延。
研究区域发展差异就是要探究其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防止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干扰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敦富教授认为区域差异的本质并不在于差距的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区域之间的利益格局变化。
① 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反映了不同区域在国家利益格局中的方位,而目前学术上对于区域差异的研究取向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对地域单元的选取,二是对成因要素指标的提炼,三是对分析时点的选择,四是区域差异测度方法。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
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并已具有一定的规 模, 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 地区间竞争加剧, 没有形成 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 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 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 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带 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 因 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 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同, 使三大 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 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区际 分工。
•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 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 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 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 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 都是以传统 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 普遍存在着工 业结构相似度高, 支柱产业、区域经济与产 业经济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地区工业专 门化水平不高, 应加强区域合作。
第三产业分析
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 最快 从近几年的资料可以得知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 , 珠 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
•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 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 区域人口总数的3.65%。
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特征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6-0661-04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特征①陈 建 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27)摘 要: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加入WT O后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体化整合过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发展累积效应,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将进入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时期,文章以浙江为例,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表明,这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模式特征应该是:多元化、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化。
IT产业、电子设备、服装、医药以及电机产业等将成为浙江第二产业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模式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1 导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切入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链,从而使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
但是在面临西部开发的国内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加入WT O后的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规则的变化,再加上由于这一地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到了如果不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不能应对挑战的时候了。
本文所指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
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考虑到资料收集的方便以及分析问题的明确和效率,我们将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展开讨论。
事实上,由于沿海高速增长地区诸省在产业结构,资源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本文的分析和结论对整个中国沿海高速增长地区都将具有普适性。
2 产业结构的演化方向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第二产业部门,但是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相对变化较为缓慢。
20世纪70、80年代,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业。
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纺织,机械(包括电机)和化工这三大工业部门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
【财经类】三大经济圈介绍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修改稿2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地进行当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三次产业的发展总和,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文是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的,目前来看,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非常相似,但由于发展的起步点不同,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就产业结构的效益方面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现状,地区三次产业优势,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等情况,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产业结构的不足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功效系数法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I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nstantly, pursue maximum economic efficienc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began to "resource-conser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sum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ecessary. This is on my East West area of industry structure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urrently see, East West area of industry structure very similar, but due to development of started points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 the on has many aspects are exists with must of differences, this on industry structure of benefits aspects on East West area industry structure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understanding current East 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tatu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status, area three times industry advantage, industry structure exists of insufficient, situation, Utiliz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nsufficient to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Output value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mpare labour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coefficient method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一、引言自1979年以来,我国以工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已经形成,在基数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全国的产业结构却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同,许多地市级产业结构的相似度更是非常明显,我国是发展大国,资源大国,人口大国,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均衡,人口分布不均衡,相同的产业结构对于东西部的发展在建设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复,因此造成资源的浪费。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1.东中西部制造业分布情况,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分布带。 从各 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 29 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 90%的占 4 个,份额超过 70% 的东部占了 20 个行业, 反观中西部地区, 2, 份额超过 50%的, 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 (53.47%) , 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 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只 有 22 个,西部地区只有 5 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 15%能达到行业 的平均份额。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5%以上,通过对它 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 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 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 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 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 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 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 言, 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发展前景非常好, 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 长三角最高占全国 GDP 的 19%,为 19124.98 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 9565.29 亿元和京津冀 的 6552.63 亿元,从人均 GDP 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 36440.31 元/人,而长三角为 25262.24 元/人,京津冀为 23721.3 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 6246.93 亿元和 6419.96 亿元,均占全国的 15%,远超过珠三角 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济理论研究19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常彬强1余宝林2张磊3(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引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10012.647.639.8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44.823.831.4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
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
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
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
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
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 经济理论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
地区工业专门化水平不高,应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工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问题与区域问题之一,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数,据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得出各省(市)专业化系数普遍下降,但工业结构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复与同构;还有学者利用霍夫曼系数、相似系数和区位商等多指标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际上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以长三角为例,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同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如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达70%以上;唐立国(2002)认为如果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则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及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三、第三产业分析(一)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统计数据显示(表3),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表3.2006年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增长率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年增长环渤海18754.530.1长三角16488.923.8珠三角9598.362.6全国72967.712.2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从表3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其产值达18754.48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小,仅9598.34亿元,约是环渤海地区的一半。
从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全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2.2%,而环渤海地区增长30.1%,长江三角洲增长23.8%,珠江三角洲增长62.6%,分别比全国高17.9、11.6、50.4个百分点,说明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分别比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高32.5和38.8个百分点,在三大经济圈中发展最快。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一)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巨大,长三角最为突出表4.2006年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环渤海5124.529.4长三角9668.458.3珠三角8838.325.7全国27768.64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如表4所示,2006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124.5亿元、9668.4亿元、8838.3亿元,而全国当年总产值为27768.6亿元,三地区合计共占全国高新技术总产值的85.1%,可见其规模之大。
三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4%,58.3%,25.7%,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远低于三大经济圈。
就三大经济圈来说,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小,但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大,比重也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第二,但其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最低。
(二)珠三角人才优势最为明显科技人员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员多少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表5.2006年三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工程师数(人)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环渤海30821长三角42139珠三角52048全国182322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工程师数目较多。
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的68.6%,优势明显。
就三大经济圈而言,环渤海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最少,珠江三角洲地区数目最多,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中,证明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地区间竞争加剧,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因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
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同,使三大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区际分工。
五、问题与讨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
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程度任务迫切。
(下转第25页)经营与管理经济理论研究25的手段,但是 劳动合同法 却只字未提有关脱密期的相关规定这无疑大大增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而出台的有关敬业限制的规定也只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这种规定使得大多数劳动者被限制在规定之外,这无疑使的劳动者更容易从新择业。
3 限制了对服务期限的约定劳动合同法 规定,用人单位只有为劳动者出资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时才能为劳动者约定服务期限及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这样,用人单位即使为劳动者提供了其他特殊的福利待遇也不能约定服务期限,这实际上也间接扩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这一规定对劳动者违反与用人单位约定出资培训服务期限的违约金功能的消弱,一方面保护了劳动者的辞职权和择业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积极性,客观上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人单位减少出资培训的力度,代之更多的直接招聘现成人才,这种共识一旦达到共识,其结果必然是挖角的增多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留住关键岗位人才,这一点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