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西部开发前后十年产业结构比较

西部开发前后十年产业结构比较

夏 泽 义 . 曦 : 部 开 发 前后 十 年产 业结 构 比较 赵 西
默 (ai D ne 卜B. rm r于 14 K a e) 9 2年率先 提 出 , 经达 恩 后 ( SDn) E. . u n 和埃 德加 . 胡弗 ( da ・ H oe) E grM・ ovr发展 ,
到 2 世纪 8 0 0年 代 初 由邓 恩集 各 家之 所 长 ,总结 成 现 在 普 遍 采用 的形 式 S 分 析 法 具 有 较 强 的综 合 性 和 动 S 态 性 . 揭 示 区域 与 城 市 部 门结 构 变化 原 因 、 定 未 来 是 确 发 展 方 向 的有 效 方 法
l .6 77 %上 升 到 1 .8 。 济 总 量 得 到 提 升 : 次 产 业 93 % 经 三
经济增长 的速度取决于经济结构 的优劣 .而经 济 结构 的核心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符合市场需求变化
和 资 源配 置 状 况 .经 济 就 可 以 在 良性 循 环 的基 础 上 加 快发 展 。 而 提 高 资 源 的 利 用效 率 ; 则 将 会 延 误 经 济 进 否
具 有 全 局 意 义 的 中国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已经 实 施 了
战 略研 究 的一 个 重 大 课 题 之 一 。
十 年 十年 来 . 部 地 区 的 国 内 生 产 总值 从 1 9 西 99年 的 16 1 2亿 元 增 加 到 2 0 55. 2 0 8年 的 5 2 6 8亿 元 .年 均 85. 5 增 长 率 为 2 . % . 占 全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比 重 从 72 2
西部开发前 后十年产业 结构 比较
夏泽义 赵 曦 z
( . 南财 经 大学 中 国 西部 经济 研 究 中心 , 四 川 成 都 6 0 7 ; . 西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 广 西 玉 林 5 7 0 ) 1西 1 0 4 2广 3 00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GDP总量、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角度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1. GDP总量从GDP总量上看,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个省份的GDP总量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GDP总量。

2. 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以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为主导产业不同,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但相对于东部地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3. 人口密度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高,这导致了该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瓶颈。

相反,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存在着较多的开发空间。

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投资不足、科技落后等问题,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第二部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1. 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沿海地带拥有天然良港,交通便利,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

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受限制。

2. 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储备丰富,市场环境优越。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技术条件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外来资本的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3. 不同地区政策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

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历史较长,政策环境相对较为成熟。

例如,外资吸引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政策等相继出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稿日期:2018-01-11 作者简介:聂倩(1994—),女,河南郑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6·
部地区之间只发生了部分相对产业转移,还未出现 绝对产业转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 程中,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先 转移,以及部分产业忽略中部地区而直接转移到西 部地区。综上,学者们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之间的差距做文章,还没有更多关于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具体差距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八 个方面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 原因,为“一 带 一 路 ”倡 议 下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 将 沿 着一条怎样的轨迹加快发展提出建议。
人均城镇道路面积 人均城镇住房面积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
城镇人口增长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分析① 1.GDP差异分析 自 1978年以来,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GDP 逐年稳步增长,基本保持 10%的增速增长,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1992年,西部地 区 GDP的增速略高于中部地区,且增速波动幅度 大,最 低 4%,最 高 15%;第 二 阶 段 是 1993—2008 年,中部地区 GDP的增长快于西部地区,在 1999年 达到低值 8%左右,之后回升到 13%左右;第三阶段 是 2009—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 GDP增速快速下 降至 7%左右,且西部地区 GDP增速高于中部地区, 形成赶超趋势。从趋势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自西 部大开发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其中,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产业结构也相对较为先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也相对落后。

本文旨在对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较为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金融方面,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这些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

1.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调整,东部地区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对不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这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部地区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

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比较分析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地理、经济和等因素的差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外贸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外贸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东中西部地区概况1.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最发达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部地区以沿海沿线城市为主要经济增长极。

这些城市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交通网络,并且享有更多国际资源和市场机会。

因此,东部地区在外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相对于东、西两个极端而言处于中间位置。

这些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且交通网络也相对发达。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中部地区在外贸方面相对落后。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具有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和农产品。

因此,西部地区在外贸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外贸发展比较分析1. 贸易规模东部地区在外贸规模方面遥遥领先于中、西两个地区。

以广东省为例,其外贸总额占全国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中、西两个地区的外贸规模相对较小,分别占全国总额的15%和10%左右。

2. 贸易结构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中部地区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如冶金、化工等,并且大多数产品属于低附加值产品。

西部地区则以矿产资源出口为主,并且农产品出口也占据一定比例。

3. 贸易伙伴东部地区主要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其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地。

中部地区主要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合作,如东盟国家、韩国等。

西部地区则主要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和非洲等进行贸易合作。

四、差异原因分析1. 地理因素东部地区位于沿海沿线,交通便利,有利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作者段婕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目录引言 (2)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一)产业结构概述 (3)(二)产业结构调整 (3)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五、结论 (18)(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参考文献: (20)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引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1983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启动阶段;到1984-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到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1992-2002年,邓小平带领中国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我国进入以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周期。

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指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

根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钱纳里和塞尔昆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已经经过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并且我们意识到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

制造业对经济增大的贡献明显增大,产业结构进入剧变阶段。

制造业贡献地位转换的关节点。

而大部分欧美国家进入的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特征为一方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下降,资本增长减速,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少;另一方面,农业结束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部门。

这将是这个世纪中期我国经济慢慢过渡的发展目标。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贡献。

中国现阶段由于沿海地区在市场环境、国际化理念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要发达,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等,使其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的优化调整,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长期发展形式看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剧变的过程。

本文的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加以有用信息适当换算,时间采用1997-2010年。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一)产业结构概述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专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即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即产业关联理论。

综合起来可以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它的层次的高低、合理与否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

因此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因而判断其是否合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根据现有结构状态,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它是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表一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

图一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一:1997-2010年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1997 23.8% 45.9% 30.3%1998 22.5% 45.7% 31.8%1999 20.8% 45.4% 33.8%2000 19.2% 46.2% 34.6%2001 18.4% 46.3% 35.3%2002 17.7% 46.8% 35.5%2003 16.3% 48.0% 35.7%2004 17.0% 49.2% 33.8%2005 16.2% 47.4% 36.4%2006 14.9% 48.9% 36.2%2007 14.4% 49.6% 36.0%2008 14.4% 50.8% 34.7%2009 13.6% 49.9% 36.5%2010 12.9% 52.2% 34.9%图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符合我国现处于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化阶段实情,也符合中国主导产业定位的发展阶段,其比重均高于45%,发展趋势为较平缓的逐年上升。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虽变动较为平缓但也趋于缓慢对GDP贡献率上升的良好势头。

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国家调控轻农业,扶持农业、工业政策,我国中部地区正在进行着缓慢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表二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

图二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二:图二:从表二、图二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仍占有主导地位,其比重均高于40%,发展趋势为逐年上升势头,与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相符,我国加强对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扶持计划正在有效的进行中。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并且下降趋势较快,这是由于我国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化的改革伴随着工业化的提高而进行着逐渐改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技术装备等支持。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中虽有上下波动趋势但也趋于缓慢上升。

同时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带动趋势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调整和优化。

西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表三: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由表三可看出从1997-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虽然是主导产业,但对所占GDP比重较为平缓,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这是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等地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它们的第一产业在三产业中比重已低于5%,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突出在50%以上,高程度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东部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而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虽逐年下降但比重仍至少高出东部地区10个左右的百分点,在经过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占GDP比例的均衡后,我国第一产业呈现出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较稳定增加拉动了我国总体的产业结构优化。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中国同世界其他在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一样,第二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