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的实证分析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的实证分析
口工 业 制 品 部 分 进 行 更 为 细 致 和 深 入 的分 析 。 为 了 考 察 中 日贸 易 中工 业 制 品 的 比较 优 势 , 本 文 选 用 了 巴 拉 萨 ( aas , 18 ) 提 出 的 “ 示 B sa 9 9 l 显 比较 优 势 ” ( e el o aai d atg R va d C mp r v A vnae以下 简称 RC e te A指 数 )及 侧 定 方 法 ,使 用 这 种 方 法 可 以 计 算 贸 易 后 各 国各 类 产 品 的 比较 优 势 指 数 R A。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C
维普资讯
第 6期 ( 第 9 总 9期 )
20 0 2年 1 1月
财 经 论 丛
Col ce Es a n Fi le t d s ys o nanc nd ono is ea Ec m c
N m e ( e ea S r l .9 ) u b r6 G n rl ei a No 9
略 方 向有 所 裨 益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 计 数 据 和 分 析 方 法 说 明
本 文 分 析 中 日两 国 贸 易 中工 业 制 品 的 比较 优 势 及 相 关 问题 所 使 用 的 各 种 统 计 数 据 , 要 依 据 中 主
国海 关 总署 编 集 出 版 的 《 国海 关 统 计 年 鉴 》, 参 考 了 日本 经 济 产业 省 的 《 商 白书 》 相 关 资 料 。 中 并 通 等
收 稿 日 期 :2 0 . 6 2 0 20.0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 0 J 02) 20 BL.4 作 者 简 介 :汪 斌 (9 1) 男 ,浙 江 嘉 兴 人 , 教 授 ,博 士 。 15 .

日本的经济

日本的经济



→ → →
3.1.2 日本经济成功的要因
3)85--89日圆升值的对应措施
升 工 到 用 通 电 加 化 少 计 在 94 本 自 值厂美 。讯子 值的量算 日年,动 的,国 等技 。市,机 本机提化 影减, 领术 场对, 。器高, 响少欧 域在 。应多 人效降 。日洲 的信 高多品 的率低 圆 办 应 息 附 样 种 65 。 成 , , %
值得炫耀,值得自豪?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GDP)已经在今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 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面对中国GDP超越 日本,国人为何没有开香槟庆祝?而50年前 提出的要15年赶上英国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全 国人民,我们今日不仅超越了英国,更成为经 济体量排名中的亚军。有趣的是,从政府到民 间,面对这样的成绩却似乎觉得脸面无光,世 界第二的位置,不值得炫耀,不值得自豪






3.1.2 日本经济成功的要因
2)对应石油危机与日圆升值的主要措施
膨成 胀功 。地 克 服 了 通 货

口日 ,圆 但升 有值 利不 于利 进于 口出 。

业小重 ,,厚 重制长 工造大 业业 轻 电销薄 子售短 。

提自 降十节新 高 动 10 年 能 技 质化 间。术 量, 单钢开 与计 位铁发 效算 制,实 率机 品化用 。, 下工化 。, %
5)日圆再升值
( 90年代初 — )
88年后 120—140 93年 100 95年 80 现在 120
对企业的影响 海外转移、现地生产 扩大内需、利用进口
日本经济7年后再现衰退
日本内阁府08年11月17日公布的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第三季度国内生 产总值(GDP)环比下滑0.1%, 出现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

中日比较视角下汇率升值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中日比较视角下汇率升值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宏观调控中,就业问题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如何拉动就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繁荣稳定。

对于我国而言,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共识,大量的失业队伍涌入城市务必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谐。

因此政府应对这个问题给予较多关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就业不仅与国内政策有关,也与国际经济交往的规模及汇率有关。

本文在前人利用就业结构角度基础上再加入汇率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尽管中国跟日本在经济体制、金融结构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但在金融改革推进和金融开放进程中的政策措施、所面临的金融宏观环境及政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同、相似或堪以对比之处。

在就业结构角度基础上引入汇率因素对就业影响研究并就中国跟日本进行比较以达到丰富就业理论的目的。

总结出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1汇率升值影响就业的理论传导在宏观经济中,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其变化会对一国的贸易造成冲击。

如果汇率在短期内发生变化,一国贸易品的成本或价格必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直接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原有竞争优势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贸易商品结构。

通常情况下,汇率发生变化,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国内各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并且制约其盈利能力,产业间的投资分布情况也将同时受到影响,对于那些不宜的本国生产的产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国际,对于那些高附加值、高生产效率的行业将会是该国产业结构中纳入的重点。

汇率变化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中的主要表现为:增强非价格的竞争优势,以及增加资本人与劳动的流入。

汇率升值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现为:1.1汇率升值影响贸易部门的结构通常情况下,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相对上升,这是本币汇率升值直接导致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出口商品具有的价格竞争优势,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被不断地削弱。

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

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19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1·东北亚经济合作(学术主持人:张东辉)·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刘文王静(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的三个典型代表,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各有其特点。

三国都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总量水平提高迅速,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居三国首位,韩国次之,中国最少,但增长速度超过了日韩两国;日本R&D经费投入总额高于韩国,韩国R&D投资的增长率远高于日本,中国R&D投入额的增长速度较快。

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观在日韩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强大作用,启发我们对现代“人的自由和发展”内涵进行思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日本;韩国;比较[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7-0099-06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东北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时也成为美俄重点争夺势力范围的地区。

无论是GDP增长的速度、总量,还是国际贸易的增长、科技竟争力的提高,东北亚地区都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东北亚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五有其二,在世界经济增长中逾20%,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其中,尤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融合最为引人注目。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地域相邻、文化渊源相通,存在巨大的经济互补性,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三国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活跃,一个充满生机的区域性经济体逐渐凸显,成为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

目录分析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目录分析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是一本全面而深入地 探讨日本经济现状以及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权威著作。本书目录结构清晰,内 容丰富,涵盖了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具体行业分析的多个层面,为我们了解和研 究日本经济以及中日经贸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本书还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这种预测并不是简单的数 据预测,而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入理解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这种预测让我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期待中 日经贸关系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这本书让我对日本经 济和中日经贸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还从 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感其对于理解当 前经济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于关心中日 经贸关系的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于推动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 的影响。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的目录结构丰富多样, 内容深入全面。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企业家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 参考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深化对中日经贸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阅读感受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读后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影响着两国自身的发展,也 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格局。而《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 报告》这本书,正是对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入探讨。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 其对于理解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价值。

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实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实例分析

中国
日本
中间投入率 45.93%
15.23%
中间需求率 10.32%
1.52%
中国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略高于日本,但两国的教育业都是以提供 生活性教育服务为主的产业。
back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远大于日本。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日两国的教育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比较弱。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特点 :
阶段性 普遍性 规制性 开放性 合作性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为建筑业带来的后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将给予举办国旅游业前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对其他产业的间接关联效应。
back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产品和服务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产品和服务衍生的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back
教育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国
日本
中间投入率 45.93%
15.23%
中间需求率 10.32%
1.52%
中日两国教育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但中国教育 业对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
教育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back
实例2
奥运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奥运会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

奥运会产业关联的特点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奥运会产业关联测量方法
结论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 :
奥运会不仅需求大,投入关联也大。它通过后向、前向、 间接等产业关联,产生一系列的波及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 业的强力发展。 韩国政府统计,汉城奥运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十分显著。 其中,建筑业的相关产值为21 亿美元、收入为9 亿美元,制造 业的相关产值为22 亿美元、收入为5 亿美元,第三产业的相 关产值为13 亿美元、收入为7 亿美元。

日本产业“空心化”如何作用于中日贸易关系

日本产业“空心化”如何作用于中日贸易关系

日本产业“空心化”如何作用于中日贸易关系一、产业“空心化”理论回顾及其历史发展随着日本对外投资的发展,日本国内围绕对外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讨论随之增多。

关于对外投资的发展是否与产业空心化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一种看法认为,对外投资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因而主张控制对外投资的规模;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对外投资不一定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只要合理调整好对外投资的结构,那么,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不仅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能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即产业升级。

由于两种看法所导致的政策主张截然相反,因而,为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必要从产业空心化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投资与发展国内产业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对产业“空心化”概念的基本认识关于产业“空心化”(hollowing out effect)问题的研究,国内外都起步很晚,尽管产业空心化现象早在19 世纪就已出现于英国的殖民帝国主义经济中,但直到本世纪70 年代美国发生产业空心化以前,几乎无人从产业空心化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这一问题。

80 年代末,日本学术界专门就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进入90 年代,我国经济学界也涉足了这一领域,但研究者和发表的文章甚少。

到目前为止,关于产业空心化的概念还未达成一致。

产业空心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包容的最大范围内,它将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趋于上升,整个经济朝着“软性化”方向发展。

虽然“产业结构软性化”是现代国家产业发展中具有共性的东西,但在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客观前提下,它却转变为产业结构空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为产业结构空心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第二个阶段表现为受资本本能的驱使,制造业的生产据点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积累到一定水平,产业空心化最终形成。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将“产业空心化”混同于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软性化”概念,没有看到资本的本质属性。

中日韩数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日韩数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日韩数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 中日韩数字服务贸易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数字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日韩作为亚洲地区的三个重要经济体,其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将对中日韩数字服务贸易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从总体上看,中日韩三国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19年,中日韩三国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分别为:中国占比为,日本占比为,韩国占比为。

中日韩三国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中日韩三国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特点各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数字服务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数字服务资源。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数字服务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纲要》等,为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本在数字技术、软件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其数字服务贸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韩国则在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和移动支付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中日韩三国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服务贸易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各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数字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数字服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将对中日韩三国的数字服务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1.1 数字服务贸易的概念和特点数字服务贸易的范围广泛,数字服务贸易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服务,如软件开发、云计算服务、在线广告、电子商务平台等。

这些服务不仅涉及到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还涵盖了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

数字服务贸易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数字服务贸易的特点突出,与其他形式的贸易相比,数字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跨越地域限制:数字服务贸易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打破了传统贸易中的地理障碍;低交易成本:数字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它不需要大量的实物运输和仓储设施;高附加值:数字服务贸易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为参与者带来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快速迭代:由于数字服务贸易的创新性强,其产品和服务往往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快速迭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使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53年的37%上升到1957年的45%,增强了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工业原料、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大大提高。

三是1958-1960年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

从1958-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重工业增长了2.4倍,而轻工业只增长了0.4倍,农业反而下降了15%。

四是1965-1978年以三线建设国防建设为中心,实行“以钢为纲”的方针。

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靠牺牲消费来支撑。

从社会总产值构成看,第一产业从1956年的31%下降到1978年的22%;第二产业从52%上升到59%;第三产业从17%变化到18%。

“文革”期间,第三产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所下降。

第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一半以上。

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在30%左右。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3次以行业的增长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的过程。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为主。

第二轮增长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等)、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第三轮增长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27∶42∶31变化到2006年的11∶49∶40。

就业人数结构的变化从1990年60∶21∶19变化到2007年的41∶27∶32。

中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升级,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消费水平下地区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快,但水平仍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产业内部,企业组织规模“大而不全”问题突出,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产品多,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多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二战以来日本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第一,1946-1955年经济复兴时期。

战后初期,日本首先抓农业和轻纺工业。

在农业方面进行农地改革;在轻纺工业方面,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

但当时日本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原料和能源,尤其是钢铁和煤炭极其缺乏,远远不足以保证所有行业的供应。

因此,从1947年起,日本采用了东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有泽广已的“倾斜生产方式”,即重点利用美国援助的原油用于增产钢铁,然后再将钢铁重点用于增产煤炭,煤炭又用于增产钢铁。

这样,钢铁和煤炭生产取得良性循环,并推动了电力、化肥、交通等部门的振兴,使整个国民经济恢复生机。

到1950年,煤炭、钢铁、电力等部门的生产能力均已超过战前的水平。

到1955年,重化工业在制造业生产总额中所占比率达45%;重化学工业产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率达38%。

随着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率从1950年的49%,降到1955年的41%;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分别从22%、30%上升到23%和36%。

国内净产值的构成比率,第一产业从1950年的26%下降到23%;第二产业从32%下降到29%;第三产业从42%上升到48%。

第二,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1955年以后,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更新陈旧设备,建立了钢铁、电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等一大批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过程。

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日本极力扩大重化学工业的设备投资,以致重化学工业的设备投资在全部制造业设备投资中所占比重迅速扩大:1955年为59%,1960年为74%,1970年为80%,1976年高达81%。

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重化学工业以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村劳动力有可能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为工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扩充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来源。

因此,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按国内净产值计算,第一产业从1955年的23%下降到1973年的6.8%;第二产业从29%上升到37%;第三产业从48%上升到57%。

就业人数第一产业从41%下降到13%;第二产业从23%上升到37%;第三产业从36%上升到50%。

在工业生产中,重化学工业的比重从1950年的44%,上升到1970年的62%,轻工业的比重从56%下降到38%,重化学工业的比重远远超过轻工业。

产业结构实现了高级化。

第三,20世纪70-80年代初期经济平稳发展,日本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面对1973-1975年的石油大危机,在产业结构上,日本适应新的条件进行调整,减少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型产业,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产出额的构成看,第一产业从1973的6%下降到1984年的3.6%;第二产业从45%上升到48%;第三产业从49%下降到48%。

在就业人员构成方面,第一产业从1973年的13%降到1984年的9%。

虽然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表现在就业人员构成方面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第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日本处于结构转换时期。

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奉行“贸易立国”基本国策,对外贸易和经常收支出现了巨额顺差,导致日本与美国、西欧及其他国家的经济矛盾日趋激化,贸易摩擦连年不断,迫使日本将产业结构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为此必须压缩煤炭、石油、钢铁、海运等部门的生产,而积极扶持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产业。

同时利用日元升值的有利条件,扩大海外投资。

日本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第一,注重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又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市场的挑战,置身于国外先进技术、雄厚资金和较强竞争力的行业、产品和企业包围之中。

应该积极制定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中国目前已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先进技术及新兴产业的扶持措施、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方法、过剩生产能力及设备的压缩,都应注意运用法律手段。

要加快制定《技术创新条例》、《企业关闭办法》等,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遵循国际准则,同时积极把握国际规则中未限制领域,加快推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要注意在世贸规则允许政府进入的领域,积极制定产业政策及法律,推动中国产业发展。

在增加中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开发上投入政府资金,作为对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扶持。

根据世贸规则,非特定产业的普遍扶持措施原则上不作为制裁对象。

第四,正确处理大力发展战略产业与资助传统产业的关系。

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及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了衰退产业退出和大量工人失业问题,日本对衰退产业的调整及产业转换的手段和方式值得研究探讨。

第五,研究产业政策要注重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同步推进。

同时加强行业法规建设,通过行业立法推进结构调整。

结论比较分析中日两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发现二者之间虽然各有不同,但有其本质规律上的共性:第一次产业的比重都是不断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交替涨落;经济的中心都是第二次产业。

因此,中国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的产业政策,使经济能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

同时也要总结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萧条的教训,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1、梁彦.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J].环球经济,2007(1).2、崔万有.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经验[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4).3、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4、魏晓蓉.日本模式对我国“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06(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