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高考考纲1、考纲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设题方式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四、方法探寻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
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
(步骤三)探究学习1: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步骤三)探究学习2: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3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步骤三)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步骤二)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精品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确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建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实行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特别广泛,简洁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与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依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须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争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验或事情的发生、发展、改变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中学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务、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争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看法。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剧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感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
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生活情景的例子,如田园诗、边塞诗等。
1.3 教学方法讲座与讨论相结合,介绍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解析来感受诗歌中的生活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2.2 教学内容解释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分类,如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构建和作用,如意象、象征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形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发现和解析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特点。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情感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方式,如抒发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等情感。
解读具体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座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情感。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4.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跳跃等。
解读具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等活动,运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节奏和韵律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5.2 教学内容解释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概念和分类,如平仄、押韵等。
分析具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构建和作用,如韵律的和谐、节奏的起伏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诗歌的来源讲解诗歌起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1.2 诗歌与情感解析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可以表达喜悦、忧伤、愤怒等情感。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结构2.1 诗歌的形式介绍古代诗歌的常见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
讲解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美。
2.2 诗歌的结构解析古代诗歌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部分。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结构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3.2 诗歌的意象解析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意义,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的表现手法4.1 比喻讲解比喻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拟人、夸张、对比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2 象征解析象征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月亮象征团圆、梅花象征高洁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深层意义。
第五章: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等。
讲解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5.2 诗歌鉴赏的技巧解析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如抓住诗眼、理解典故、感悟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鉴赏古代诗歌。
第六章:对比与对偶6.1 对比手法的运用讲解对比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如突出主题、强调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6.2 对偶手法的运用解析对偶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平衡节奏、增强韵律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偶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诗歌鉴赏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形象性。
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哲理的思考。
1.2 诗歌鉴赏的意义与方法诗歌鉴赏是指对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以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启示。
诗歌鉴赏方法包括感受、分析、理解和评价四个方面。
第二章:诗歌的表现手法2.1 意象与意境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基本元素,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形成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境界,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2.2 抒情与描写抒情是诗歌的核心特点,通过表达诗人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描写是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事物的形象,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
2.3 对比与衬托对比是通过对照两个事物的差异来强调其特点,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衬托是通过与主题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题,增强诗歌的层次感。
第三章:诗歌的结构与韵律3.1 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感。
3.2 诗歌的韵律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轻重、高低和停顿等有规律的组合。
韵律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特色4.1 诗歌手法与修辞诗歌手法是指诗人运用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修辞是指通过语言的装饰和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
4.2 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是豪放、婉约、清新、深沉等。
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从意象、意境、抒情、描写、对比、衬托、结构、韵律、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5.2 学生诗歌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创作要求,创作一首诗歌。
学生将创作的诗歌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诗歌表现手法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诗歌表现手法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来分析和欣赏诗歌。
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对仗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4.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示范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环节,教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示范分析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来评价他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设计不够丰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表现手法上,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意境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是在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还不够熟练,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和检查。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1、以物烘托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 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 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 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 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 以人烘托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 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 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 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 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 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 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 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 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 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 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 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例1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 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 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 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 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 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其它的例子:
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 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 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 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毛泽东《沁园春· 雪 》中的“山舞银蛇 ,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对比)
一、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四、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
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
(步骤三)
探究学习1: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步骤三)探究学习2: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3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步骤三)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步骤二)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步骤三)
五、方法总结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几句写……,后几句写……。
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六、巩固练习
1、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009年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
的幌子。
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湖北)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2)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宠妃杨贵妃之死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与谴责的分量。
4、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都门秋思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
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
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
(1分)
(2)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
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
(1分)
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
(1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
(1分)
注意: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分),“拟人手法”(1分)
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