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繁殖的进化与遗传模式

合集下载

动物的繁殖与生殖

动物的繁殖与生殖

动物的繁殖与生殖动物的繁殖与生殖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于动物种群的繁衍和遗传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殖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策略。

一、动物的生殖方式1. 有性生殖:大多数动物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衍。

有性生殖包括雌性和雄性个体的配对,产生的后代继承双亲的基因特征。

这样的繁殖方式有助于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无性生殖:少数动物能够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衍。

无性生殖是指个体通过分裂、孢子、营养囊、营养体等形式,直接产生与自己基本相同的后代。

这种繁殖方式不需要配对和交配,能够迅速增加种群数量,但后代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弱。

二、动物的繁殖周期动物的繁殖周期因物种而异。

有些动物具有短而快速的繁殖周期,如昆虫的繁殖周期可能只有几天到几个星期。

而有些动物的繁殖周期较长,如大型哺乳动物的繁殖周期可能为数年。

对于一些动物而言,它们的繁殖受到季节的控制。

例如,许多鸟类会在春季到来时开始繁衍,以适应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此外,雌性动物的发情期也会影响它们的繁殖周期。

发情期是指雌性动物在一定时期内对雄性动物的求偶行为,也是它们受孕的最佳时机。

三、动物的繁殖行为动物的繁殖行为是繁殖过程中的一部分。

它包括求偶、交配、产卵或分娩等行为。

1. 求偶:求偶行为是指动物为了寻找适合的配偶而进行的行为。

不同物种的求偶行为方式各不相同,例如一些鸟类通过歌声吸引异性,一些动物则通过展示独特的外观来吸引异性。

2. 交配:交配是动物繁殖的关键环节,它是雄性和雌性动物进行亲密接触和配对的过程。

交配方式也因物种而异,有些动物采取内授精,如哺乳动物,而有些动物则采取外授精,如昆虫。

3. 产卵或分娩:对于一些动物而言,产卵是它们繁殖的方式。

雌性动物通过产卵将受精卵释放到环境中,后续的孵化过程在外部完成。

而对于哺乳动物等内胎生动物来说,它们通过分娩将受精卵孵化并产下幼仔。

生物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生物的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时间里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进化,生物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并最终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增加。

下面将探讨生物的进化历程。

1. 进化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始于约38亿年前的地球原始海洋中,原始生物通过无性繁殖和遗传变异的方式,开始向多样性进化。

最初的生物是以原核细胞形式出现的,包括细菌和蓝藻。

2. 合作与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通过合作和竞争的方式进化。

早期生物形成了细胞共生关系,如叶绿体和线粒体与宿主细胞的共生,增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

同时,生物之间的竞争也推动了进化,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存活下来。

3. 自然选择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成为生物进化中重要的解释原理。

根据自然选择理论,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和繁衍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这个过程能够促进有利特征的积累,导致物种的进化。

4.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变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等方式产生。

新的基因组合和突变有助于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增强,从而推动物种的进化过程。

5. 物种的分化进化过程中,物种逐渐分化成不同的亚种和种。

这种分化可以是由于地理隔离、资源利用差异等因素导致的。

物种分化使得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独立进化,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6. 复杂性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复杂性逐渐增加。

从最初的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的出现,再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生物形态和功能不断演化,越来越复杂。

7. 生物的进化趋势生物的进化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趋势的,它是根据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变化的。

然而,在进化的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趋势可以被观察到,比如趋向复杂性、适应性增强和体型趋向适应环境等。

总结起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等机制,物种能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化的过程中,物种逐渐分化、复杂性增加,并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进化中的合作与互惠行为

进化中的合作与互惠行为

进化中的合作与互惠行为人类是社会性群居动物,合作和互惠行为在我们的进化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进化过程中,个体通过合作和互惠行为来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进化中的合作与互惠行为,并分析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和意义。

一、生物进化中的合作和互惠行为生物界中,合作和互惠行为普遍存在且多样化。

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无论是同种个体还是不同种个体之间,都可以观察到各种形式的合作和互惠行为。

1. 互惠进化理论互惠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之间通过提供互惠性的帮助和资源共享来增加彼此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这种互惠关系可以在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形成,也可以跨物种发生。

2. 社会性群体行为在一些物种中,个体通过组成社会性群体来实现合作和互惠行为。

例如,一些昆虫物种中的劳动分工现象,每个个体承担特定的工作,共同维持整个社会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二、人类社会中的合作与互惠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合作和互惠行为是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合作生产人类通过合作分工的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效率提高和资源优化利用。

从原始社会中的狩猎采集到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链,合作是推动人类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互惠交换互惠交换是人类社会中经济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满足各自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互惠交换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体现在人际关系、政治合作等方方面面。

3. 合作文化与道德观念人类社会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促使人们相互尊重、帮助和支持。

例如,慈善行为、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基于对他人的关爱和互相帮助的合作行为。

三、合作与互惠行为的进化意义1. 提高生存和繁衍机会合作和互惠行为能够增加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通过合作,个体可以共同抵御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威胁,增加生存的成功率。

同时,通过互惠行为,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提高繁衍后代的成功率。

2. 社会秩序和稳定合作和互惠行为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动物的合作行为

动物的合作行为

动物的合作行为动物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合作行为,这些行为展现出动物们相互依赖和协作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合作行为,包括其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对物种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性。

一、合作行为的表现形式合作行为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例如捕食合作、社会合作、繁殖合作等。

捕食合作是一种常见的合作行为,多见于肉食性动物。

以狮子为例,狮子队伍中的成员会分工合作,有的负责驱赶猎物,有的则负责发起攻击,最后通过协作完成猎物的捕获。

社会合作则包括群体行为中的各种协作行动,如军队蚁、蜜蜂等昆虫群体的协作行为。

繁殖合作则是指在繁殖过程中动物间相互协作的行为,例如鸟类中的筑巢、哺育幼鸟等。

二、合作行为的原因合作行为的出现有多个原因,其中一种是资源争夺的需要。

通过合作,动物可以更高效地获得食物和领地资源。

另一种原因是繁殖的需求,一些动物需要相互合作来繁衍后代,提高繁殖成功率。

此外,合作行为还可以增强动物的防御能力,例如群体行为中的警戒和攻击行为。

三、合作行为的重要性合作行为对物种的生存和进化至关重要。

通过合作,动物可以增加自身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在捕食合作中,猎食者之间的协作可以提高捕食效率,确保自身的生存。

在社会合作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增强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和抵抗力。

此外,在繁殖合作中,合作伴侣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提高幼崽的存活率,保证后代的繁衍。

结论动物的合作行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不同的动物通过协作和相互依赖,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合作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是动物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深入研究和理解动物的合作行为,对于人类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注:以上正文共387字,可根据需求适当增加字数限制,以满足要求。

)。

必修二生物协同进化和策略

必修二生物协同进化和策略

必修二生物协同进化和策略
协同进化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进化相互影响的现象。

在协同进化中,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互相适应来解决生存和繁殖的问题,从而促进彼此的进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合作、共生或寄生等形式。

协同进化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使它们在特定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效果。

协同进化的例子包括共生现象,比如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蜜来获取食物,同时将花粉传播到其他花朵上,帮助花朵进行繁殖。

花朵则通过吸引蜜蜂来传播花粉,从而提高了种子的繁殖成功率。

这种共生关系对花朵和蜜蜂都是有益的,它们通过协同进化来达到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

另外一个例子是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进化策略。

捕食者为了捕食猎物,会不断改变其捕食策略和技巧,以适应猎物的防御和逃避行为。

而猎物则会通过改变自己的防御策略和身体特征来提高逃避捕食者的能力。

这种进化策略的竞争和协同进化,使捕食者和猎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协同进化和策略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进化的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人类在生态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动物进化中的互惠共生与互利合作

动物进化中的互惠共生与互利合作

动物进化中的互惠共生与互利合作动物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变化,动物种群逐渐发展出适应环境的特征和保护机制。

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互惠共生和互利合作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

本文将探讨动物进化中的互惠共生和互利合作的机制和例证。

一、互惠共生的机制互惠共生是指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而获得双赢局面的一种关系。

互惠共生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物种互补性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能力。

互惠共生的物种通常具备互补性,即彼此之间的特征和能力可以互相弥补不足。

例如,植食动物依赖于植物提供食物,而植物则依赖于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这种相互依赖性促使它们形成互惠共生的关系。

1.2 拟态和伪装拟态和伪装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一种策略。

通过模仿其他物种的外观或行为,动物可以获得保护和捕食的优势。

例如,有些昆虫通过拟态成其他具有毒性或威胁性的物种的外观,从而避免被捕食。

这种互惠共生的伪装关系使得它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1.3 共同繁殖一些动物种群通过共同繁殖的方式来提高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

例如,海鹦鹉等鸟类形成了大规模的繁殖群体,它们在一起繁殖、孵蛋和抚育幼鸟,以保护自己不被捕食者侵害。

这种互惠共生的繁殖行为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和资源。

二、互利合作的例证互利合作是指通过相互合作来获得利益的一种关系。

许多动物种群之间都存在互利合作的行为,以下是一些例证。

2.1 昆虫与植物昆虫和植物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利合作关系。

例如,蜜蜂从植物花朵中采集花蜜,在采集花蜜的同时,蜜蜂也将花粉传播给其他花朵,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植物通过提供花蜜来吸引蜜蜂,同时也获得了传粉的服务。

2.2 鱼类的互助捕食某些鱼类之间存在着互利合作的捕食行为。

例如,合作捕食的海豚常常形成团队,协同行动来捕食鱼群。

它们通过合作将鱼群围困,从而更容易地捕食。

这种互利合作的捕食方式使得这些鱼类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

协同进化的方式

协同进化的方式

协同进化的方式协同进化是一种以合作和共同进步为基础的演化方式。

在自然界中,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并进化出更优秀的特征和能力。

类似地,在人类社会中,协同进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自然界中,协同进化可以体现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例如,鸟类和花朵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协同进化的典型例子。

鸟类通过采食花蜜来获取食物,而同时为花朵传播花粉,促进了花朵的繁殖。

这种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关系使得鸟类和花朵逐渐进化出了彼此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实现了共同进化。

在人类社会中,协同进化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合作共享知识和资源,推动了科学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也是一种协同进化的体现,通过不断的合作和竞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协同进化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在自然界中,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并进化出更优秀的特征和能力。

在人类社会中,合作和共同努力也是一种协同进化的方式。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团队的协同进化。

在社会合作中,不同领域的人们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协同进化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合作共享知识和资源,推动了科学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也是一种协同进化的体现,通过不断的合作和竞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在教育领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是一种协同进化的方式,通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协同进化的方式能够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通过合作和共同进步,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提高效率和效益。

其次,协同进化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合作和竞争,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协同进化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团队的凝聚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繁殖与遗传

繁殖与遗传
5
繁殖与遗传的伦 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
基因编辑技术的未来发展 趋势
人类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基因资源的重要性:人类基因资源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对于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在保护人类基因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促进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
伦理问题:基因 歧视和基因隐私 权引发的伦理问 题,如公平、公 正、人权等
法律法规:针对 基因歧视和基因 隐私权的法律法 规和政策,如欧 盟的GDPR等
生物安全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止生物入侵和疾 病传播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 定和健康,防止环 境恶化
是后代性状不稳定
转基因繁殖:优点是定向 改良,缺点是技术要求高,
存在安全隐患
XX
3
遗传基础
基因与DNA
基因:遗传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DNA:基因的载体,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组成 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DNA上的一段序列,控制生物的性状 DNA复制:半保留复制,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自然选择:遗传信息的定向选 择和积累
XX
4
繁殖与遗传的应 用
农业上的应用
选育优良品种:通过杂交、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高产、抗病、抗虫的作物品种
提高作物产量:通过调节植物生长激素、光照、温度等条件,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 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改善作物的营养成分、口感、色泽等 品质
繁殖与遗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3), 151-156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journal/ojnshttps:///10.12677/ojns.2018.63023Evolution and Genetic Model of Cooperative BreedingJuanjuan Rao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Apr. 20th, 2018; accepted: May 4th, 2018; published: May 11th, 2018AbstractCooperative breeding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behavior ecology. Despite essential progress in cooperative breeding, we still lack detailed knowledge of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genetic ba-sis, evolutionary dynamics and ontogen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concepts of genetic and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 cooperative breeding genetic model, as well as a genetic framework containing indirect genetic effects. In addition, we argue that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cludes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effects, parental effect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will pro-vide a more detailed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KeywordsCooperative Breeding, Evolution, Genetic Inheritance, Non-Genetic Inheritance合作繁殖的进化与遗传模式饶娟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8年4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1日摘要合作繁殖一直是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尽管合作繁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们仍然缺乏关于其分子机制、遗传基础、进化动力学和个体发生的详细知识。

本文总结了关于合作繁殖遗传模式中基因和非基因遗传的概念,以及一个包含间接遗传效应的遗传框架。

此外,我们认为非基因的遗传,比如继代表观遗传效应、亲本效应、生态因素和文化遗传等,会给我们透视合作繁殖的进化机制提供一个饶娟娟更细腻的视角。

关键词合作繁殖,进化,基因遗传,非基因遗传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合作繁殖(cooperative breeding)是指种群中性成熟的个体放弃自己的繁殖机会,帮助其他个体(尤其是亲属)繁殖的自然现象[1]。

在真社会性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甚至是复杂的人类社会中,都有合作繁殖现象的存在。

其中,合作繁殖现象在鸟类中最为广泛,约占鸟类物种总数的9% [1]。

目前我们对合作繁殖现象的研究和认识都集中于鸟类中,对昆虫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鸟类合作繁殖系统中,性成熟的个体往往会放弃自身的繁殖机会,而去帮助繁殖者共同抚育幼鸟。

这种利他行为引起了进化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经过一个世纪的资料累积,现已形成丰富的理论基础。

2. 合作繁殖的进化研究合作繁殖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态学家的重大难题。

迄今为止,尽管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它仍然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过去,大多数的研究都致力于合作繁殖的功能性意义,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合作繁殖,应该使用一种更全面的结合功能和表型特征的方法[2][3][4]。

这是因为,合作繁殖与生理、神经、分子和遗传等潜在机制有关[5]。

因此,探索合作繁殖的潜在机制将有利于了解合作繁殖的进化模型[6][7]。

在一个合作繁殖的系统中,帮助行为提高了帮助者的代价,导致帮助者的直接适合度下降而接受者的适合度增加[8]。

例如,社会性昆虫中的不育个体会抚养“皇后”的后代。

如果对所有参与的个体都产生了即时或延迟的适合度利益,合作繁殖就会进化。

汉密尔顿法则对于这种高代价的利他行为是如何发展的提供了理解思路,汉密尔顿认为利他行为的进化符合广义适合度理论[9]。

法则规定:rb > c (r:两个个体之间的亲缘度;b:帮助行为接受者获得的利益;c:帮助者付出的代价)。

基于个体间的亲缘度,如果利益和代价符合汉密尔顿法则,那么合作就会发生。

尽管有了这富于启发的理论作为基础,依然没有明确的证据来确定物种间合作繁殖的进化动因。

这是因为,亲属选择这一动因只是一个混合性的证据[10][11],物种的代价和利益很难客观地评估和比较[12][13]。

探索合作繁殖背后的遗传、分子和生理机制,可以提高我们对合作繁殖进化的理解。

例如,合作行为的遗传能够反映其进化潜力,即这些性状是如何应对自然选择的。

进化论预测,如果合作行为像其他表型性状一样是适应性进化的产物,那么它应该有可遗传的基础[14][15][16],如西蓝鸲(Sialia mexicana)合作行为的遗传差异是可遗传的[17]。

然而,个体的合作繁殖倾向也可能受到社会和非社会环境条件的额外影响,是为了在发育过程中保持可塑性,或在需要时对收支进行微调[18][19][20]。

此外,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而实现的非基因遗传,可能会使合作繁殖进化的复杂程度更进一层[21]。

因此,本文将从基因遗传和非基因遗传两个方面来探讨合作繁殖的潜在机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合作繁殖的进化。

饶娟娟3. 基因遗传和间接遗传效应对于合作行为来说,要想被选择,必须要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

这种行为的差异应该导致适合度的不同,并且可遗传[22]。

数量遗传模型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估计遗传变异相对于总表型变异的比例来衡量遗传变异影响表型变异的程度。

结合这些估计以及对变异产生的适应性后果的估计,我们可以预测一个性状会如何对自然选择做出反应[23]。

直接遗传效应(Direct genetic effect, DGE)是指个体的基因型直接影响其表型,间接遗传效应(Indirect genetic effects, IGEs)是指个体基因型的表达影响其他个体表型的表达。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含与其他个体的互动,那么个体的行为也与其他社会伙伴的行为和基因有关,也就是说合作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伙伴之间的互动和它们的基因的影响[24]。

例如:帮助者会根据其他个体的贡献来调整自己的投入[25];有帮助者存在时,双亲会降低它们的照料水平[26]。

詹森·沃尔夫在他的演讲《亲属选择的社会影响》中概述了汉密尔顿法则的数量遗传模式,不仅研究对象的表型对适合度有影响,合作伙伴的基因型对适合度也有影响[27]。

该模型认为,由合作伙伴间的表型相似性收益大于代价时,那么选择将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

如果表型相似性仅仅是由遗传相关性产生的,那么它就相当于汉密尔顿中表示相关性的术语——亲缘度[28]。

然而,基因上不相关的个体也可能表型相似——即使合作伙伴之间没有亲缘关系,互惠行为依然可以进化,因为合作双方都会立即或延迟得到适合度利益[8]。

鸟类[10]、鱼[29]等合作繁殖的例子都证实了合作繁殖伙伴之间可能是没有亲缘关系的。

因此,亲属选择可能并不是推动合作繁殖进化的主要力量[11],而间接遗传效应的影响则可以被着重研究。

4. 非基因遗传与合作繁殖有关的非基因的遗传变异也可遗传,广义的遗传不仅包括基因的遗传,也包括非基因的遗传[30]。

区分不同形式的遗传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遗传力的传递形式决定了后代继承了谁的信息以及其遗传信息的可靠性。

如果非基因的遗传信息能从父母传递到下一代,那么它也能对合作繁殖行为的进化产生影响。

非基因遗传的定义是除了祖先的DNA序列以外的其他能影响后代表型的遗传因子[31],包括继代表观遗传效应,双亲效应,生态和文化遗传等[21]。

狭义的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在表达时发生遗传变异而产生的表型变异而不是DNA序列本身的不同,这种变异可由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

例如,组蛋白的修饰或DNA中胞嘧啶碱基的甲基化可以上调、下调或沉默基因表达[32][33]。

这些表型变异可由一代遗传到下一代[21][34]。

比如说,习惯于害怕某种刺激性气味的老鼠,会把对这种气味的恐惧传递给后代。

对于表观遗传是如何影响合作繁殖行为的,则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亲本效应是指父母不是通过基因遗传而对后代表型产生的影响,也是一种非基因的遗传机制[35]。

亲本效应已被广泛认可,并且被认为是遗传力的另一来源,有助于增加父母与后代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

当父母的遗传变异成为影响后代发育的环境因素的原因时,亲本效应是可以遗传的[21]。

例如,帮助者的帮助倾向可能受到母亲对卵大小和成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36][37][38]。

然而,亲本效应也可能是不可遗传的,例如父亲照顾质量对后代表型产生的后续影响[39]。

个体可能通过“生态位构建”的过程来改变环境,他们所经历的选择压力有可能因此而改变[40]。

这些改良的环境会通过生态因子传给后代,从而增加了遗传力的维度。

例如,白蚁协同工作形成白蚁丘,改变了温度和湿度,这种行为可在世代间遗传[41]。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伙伴的基因型改变了环境,从而影响了个体适合度,这种环境的改变是可以遗传的。

合作繁殖行为也可以通过文化来遗传。

文化遗传有几个特点:社会学习;代代相传或者年老的个体饶娟娟传递给年幼的个体;年幼的个体总结这些知识并灵活运用[42]。

例如,在合作繁殖的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中,帮助者会优先帮助有亲缘关系的繁殖者,亲属识别和帮助的意愿是通过早期发育过程中习得的发声的相似性来确定的[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