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的悲凉感
评曹操_《短歌行》

跌宕慷慨之气。
整首诗灵活运用用典手法,蕴意深刻,情思隽永,以通情达理之态来争取贤才,也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感染作用。
【诊断意见】习作按诗歌行文顺序一路翻译下来,侧重点不明显,层次性不足。
另外,语言不够精练,论述不够集中。
建议从意象设计、意境氛围、艺术手法、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名句评析、结构布局中选取一到两个角度,写出深度。
标题应突出文章重点,行文使用“总—分—总”结构,明晰分段,突出文学评论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原稿修改升格】引成辞以明志——《短歌行》文学短评当年,曹操平定北方,率八十万大军饮马长江。
若无意外,他即将扫平四海,一统华夏。
酾酒临江,他有感而发,一首热烈豪迈的《短歌行》在他的笔下绽放,由此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缝以揣测他内心的世界。
而这门缝的开启,则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推杯换盏、琴歌酒赋之际,曹操却生出些许悲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一词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这是汉魏人一向的习惯,也体现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慨叹。
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而曹操却在借酒消愁,乐景哀情,是什么使他如此发愁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运用典故,将出自《诗经》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用来隐晦地表达自己渴望贤才的心情,但这种磅礴而热烈的心情却不能被长久地隐藏,被曹操刻意省去的那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与后文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再次将曹操求贤若渴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再次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4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
曹操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以嘉宾之礼待之,极尽礼节招待他。
而贤才与自己之间的君臣关系,也会像鹿与鹿之间相处那样和乐美好,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明曹操将自己比为高山、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迎接贤才。
最后以“周公吐哺”收束,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宏大,意义深远。
试论曹操诗歌之抒情意象

试论曹操诗歌之抒情意象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操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深情厚意、充满抒情意象而著称。
下面将从曹操诗歌的抒情意象方面进行论述。
一、山水情怀
曹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情怀的抒发,如《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等。
曹操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二、爱情主题
曹操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爱情主题的抒发,如《燕歌行》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歌行》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流,此事古难全”等。
曹操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历史题材
曹操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历史题材的抒发,如《观沧海》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龟虽寿》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
曹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传统文化的借鉴,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综上所述,曹操的诗歌在抒情意象方面表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他通过对自然、爱情、历史等方面的描绘和抒发,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时代的认识。
曹操《短歌行》文学短评

曹操《短歌行》文学短评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诗歌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诗歌的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首先,曹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深深感慨。
他以晨露为喻,形象地描绘出时光的短暂和珍贵。
一句“去日苦多”,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遗憾。
这种对时光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使得诗歌充满了悲凉之美,让人在感叹生命无常的同时,也感受到曹操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其次,曹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他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形容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这种深情不仅表现在对人才的渴望上,更表现在对人才的价值和作用的肯定上。
曹操渴望能得到这些贤才的辅佐,以实现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事业的热爱,使得诗歌充满了豪放之美,让人在感叹人才难得的同时,也感受到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
再次,曹操在诗中展现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他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来表达自己追求国家统一的决心,这种决心不仅是对自己的期许,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曹操深知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须要有贤才的辅佐,因此他极力呼吁人才的加入,希望他们能和他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这种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使得诗歌充满了豪迈之美,让人在感叹国家统一不易的同时,也感受到曹操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最后,曹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他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形容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这种心情正是他人生理想的体现。
曹操渴望能得到众多贤才的辅佐,以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大业,这种追求正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
同时,他也深知要实现这个理想并不容易,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定信念使得诗歌充满了悲壮之美,让人在感叹人生不易的同时,也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总的来说,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豪放、悲壮之美的诗歌,它表达了曹操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统一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论曹操诗歌忧患色彩的思想根源

也" , 从一定意义 上说, 人们所描绘的往 往是他们所体验到的 , 醴泉, 拄杖桂枝 , 佩 秋兰" � 诗里的曹 操将自 己放入幻 想的境 与 "北风" , "熊罴" "虎豹" , "巍巍" , 等相 对应的心理, 必是悲凉 苦涩的� 2.忧国忧民 被称为 "汉末实录, 真诗史也" � �蒿里行� 中 "白骨露于野, 千里 无鸡鸣�生民 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描绘了战乱 给人民生活带 来的灾难; �薤露行� 中 "瞻彼洛城郭, 微 子为哀伤" 抒发了诗人 北风声正悲 " 真实地描写了行军的艰苦; " 悲彼 �东 山� 诗, 悠悠 使我哀" 表达了诗人渴望战争早日结束, 实现统一的心情� 界, 在非现实的世界中宣泄自己的情感�但几乎在每一首游仙 诗中, 诗人都不 只是 "游仙" , 还 夹杂了对 生命的慨 叹和自 省� "存亡有命, 虑之为蚩" 说的是生 死有命, 富贵在 天; "造化之陶 珍惜时光, 完成统一大业�这些自 然是宽慰之语, 曹操的达观 是装出来的, 因为他的事业是实实在在的 � �气出唱� 中 "传告 无穷闭其口, 但当爱气寿万年" , 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曹 是求仙得道 , 实 则是眼见三 国鼎立, 自己力 不从心 , 从 而带来 壮志难酬的悲哀, 进而引发对生命的哀叹�严峻的现实使一向
第 26 卷 第4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 � � � . 26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A 2 009 年 4 月 � � A 2 009
《短歌行》到底表达出曹操什么样的内心情感

《短歌⾏》到底表达出曹操什么样的内⼼情感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个⽂学家,他是建安⽂学的领袖,他的⽂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现存诗歌22⾸。
全部是乐府诗,有四⾔,五⾔,七⾔。
《短歌⾏》是曹操的代表作。
这⾸诗清峻通脱,⽓韵沉雄。
很受后⼈称道,鲁迅先⽣对这⾸诗也给予了很⾼评价。
《短歌⾏》是以四⾔形式所作的乐府诗歌,⼋句⼀组,共四组,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曹操这⾸诗写于⾚壁⼤战之前,但不是电视剧所拍的临战前⼣。
曹操在这⾸诗⾥包含的情感是多重性的。
⼀、表现了对时间飞逝的⽆奈和珍惜1、对岁⽉快速流逝的感叹。
曹操从20岁开始做官,其中有起有落,那时他的想法就是做好⼀个州郡官吏。
后来董卓造乱,天下纷争,曹操真正拥兵⾃重时已经38岁,开始统⼀全国的战争正是从38岁开始,先后灭袁术、刘表、陶谦、袁绍。
降张绣,张鲁,安定边疆,指挥⼤⼩战⽃50多次,最终统⼀北⽅,使得三分天下有其⼆,⾚壁之战时的曹操已经54岁了;古⼈平均寿命不长,年过半百就算是⽼⼈了,曹操54岁⾃然也归⼊了⽼⼈的⾏列。
曹操在《龟虽寿》有⼀名句:“⽼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虽然是⼀腔豪情,但也可看出他⾃觉岁⽉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然规律必将在他⾝上体现,这种规律他不能掌握,只能是⽆奈地去接受。
2、对建功⽴业的紧迫感。
曹操22年时间虽占领了⼤半个中国,但还没有实现他统⼀天下的理想,国家仍处于分裂之中,统⼀的⼤业还等着他去完成。
也不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所以这时曹操感叹“去⽇苦多”的⼼情是不难理解的,岁⽉的⽆情更激发了他的焦虑和只争朝⼣的强烈意识。
3、表达了积极进取的⼈⽣观。
对酒当歌,⼈⽣⼏何?现代⼈把它曲解为“及时⾏乐”的消极词句,其实错了,结合曹操这⾸诗的后⾯内容,其实曹操表达是要惜时如⾦,尽快建功⽴业的积极姿态,乐府诗⼀般都是悲凉的基调,但曹操的诗歌⾥找不到消极的情绪,他的诗虽属乐府篇章,但他敢于创新,⼀扫乐府诗的悲凉情调,改为⾯对现实,敢于挑战的战⽃篇章,曹操的诗歌多慷慨之词。
如何理解曹操诗歌的慷慨悲凉

如何理解曹操诗歌的慷慨悲凉
曹操所处的时代,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曹操的内心是担忧的,悲凉的。
故曹操的诗歌有“悲”的一面。
然曹操既是诗人,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故而他的格局非同常人,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充分体现出“壮”的一面。
综上所述,曹操的诗歌体现出悲壮的风格。
曹操是一个睥睨一切、敢说敢做的政治家,他有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因此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是其诗歌的主要特征,如《观沧海》和《龟虽寿》。
这首诗歌的情绪悲凉而不消沉,相反却表现出奋昂向上的精神。
曹操诗歌的特点

曹操诗歌的特点
风格特点是: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豪迈奔放,有浓郁的抒情性;古直苍凉,古朴自然;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1、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豪迈奔放,有浓郁的抒情性。
真正奠定诗歌的抒情本位,就是在建安时期,在建安诗人中曹操诗歌率先整体表现出来猛烈的抒情个人化和个性化,他那沉雄之气根源于他自身的强悍精神力量,正因为他存有政治的高度和文人的脆弱心灵,回去检视社会,体悟生命,所以他的乐府诗歌才可以这种独特的无私伤感,梗概多气。
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歌共有的风格特征,尤其是慷慨悲凉这个风格特征几乎成了建安时期整个文坛的特征。
2、古直壮阔,古色古香自然。
这是曹操诗歌的重要风格特征。
孔瑞明《曹操诗歌的民歌特色和文人性》中说:“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这归纳了曹操诗歌风格所谓“古直”,“和古”所指的就是沉雄。
3、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由于他的特定政治地位,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向上坚忍,自强不息。
他一生出征,志在统一神州,他的诗歌下在他的志向和经历的记录。
所以在他的诗歌中都基本具备厚实的历史使命感,这就是其他建安诗人诗歌不曾有的风格特征。
莽苍悲凉 气盖一世——略论曹操诗歌中两种风格的融合

但几乎在每一首游仙诗 中, 诗人都不只是 “ 游仙”还夹 ,
曹操还写 出了“ 诗史” 性的作品。 他的《 薤露行》蒿 杂 了对 生命 的慨 叹 和 自省 。 存亡 有命 , 之为 蚩” 的 《 “ 虑 说 里行》 被称为“ 汉末实录 , 真诗史也” 《 。 蒿里行》 白骨 是生死有命 , 中“ 富贵在天 ;造化之陶物 , “ 莫不有终期 ” 说
所 逼 。曹 操 不时 以周 公 自比 , 广纳 天下 贤士 , 要 因此有
— 、 隐含其 郜镪葵 苍悲瀛 |。 | ii |一
1悲 意 象。 .
诗“ 周公 吐 哺 , 下归 心 ” “ 慊 下 自屋 , 天 ,慊 吐握 不可 失 ” 。
“ 吐握”乃周公之举 ,史记 ・ 《 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的
“ 一 起 犹恐 失 天 曹操的诗 中景物多为肃杀之景 , 苦寒行 》 话 :我 一沐 三 握 发 , 饭 三 吐哺 , 以待 士 , 如《 中的 “ 树木 何 萧瑟 ,北 风 声 正悲 ” “ 谷 少人 民 ,雪 落何 霏 下之贤人。 《 ,溪 ”短歌行 ・ 对酒当歌》 , 中 诗人将感慨人生与
—
.
1 - 05
豁藏
C N SN A GA G
寿万 年”表 现 了诗人 对 生命 的珍 视 。曹操 如此 珍视 生 羞先 帝之圣 德 。 皇天 之灵 , , 赖 俾君秉 义奋 身 , 迅神 武 , 震
命, 为的是未成的事业 。 所以曹操的游仙诗表面是求仙 捍 朕 于艰 难 。 保 宗庙 。华 夏 遗 民 , 获 含气 之 伦 , 不 蒙 莫 得道 , 实则是眼见三 国鼎立 , 自己力不从 心 , 而带来 焉 。”哒 一段 文字所 言 。应该 说还 是合 乎历 史实 际的 。 从 【 壮志难酬的悲哀 , 进而引发对生命的哀叹。 残酷的现实 曹操 明确 的价 值 与行为 取 向 ,与他 独 出机 杼 的矛 盾调 使一 向“ 通脱 ” 的曹操将“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烈士暮 适方 式 , 使他 克服 了道 德焦 虑与 生命 本体 实 现 的焦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5月No13,2009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9论曹操诗歌的悲凉感化晓方 【摘要】曹操血脉中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他性格积极乐观、豪迈纵横;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悲凉孤独、感情复杂。
因此体现于诗歌多有悲凉之句。
其悲凉感表现在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戎旅生涯艰苦生活的抒发,以及对岁月易逝、人才不得、功业难成的忧虑和尊崇汉室却被疑心的孤独。
“烈士多悲心”,曹操诗歌的悲凉特点使他的诗歌风格更为阔大悲壮,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曹操;诗歌;悲凉;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9)03—0089—04 曹操作为千古豪杰,集狡诈、霸气、多情、坦率等种种特点于一身,可谓历史上最复杂人物之一。
政治风云中的他,东征西讨,披坚执锐,打荆州、破袁绍、征乌丸,多谋善断,志满意得。
文学创作中他独领建安文坛,开创一代建安诗风。
唐代张说在《邺都引》中评价曹操“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虽生在末世,曹操血脉中却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
然而曹操的霸气、乐观积极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将悲凉苍莽、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可奈何之感发于诗歌,体现了他英雄气质的另一面。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
”曹操也不例外,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王世贞评“曹公莽莽,古直悲凉”,都指出了曹操诗歌所具有的悲凉特征。
一曹操自20岁举孝廉,先后为郎、洛阳北部尉、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议郎等,后南征北战,统一北方,身为丞相,“人臣之贵以极”。
但其内心却有着很深的悲凉感,这种悲凉之感被自身所处的地位和与生俱来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遮掩,但发为诗篇,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枭雄的寂寞与悲凉。
首先是人民的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使他悯时伤乱,诗以言志,吐为诗歌,自有悲凉之气。
曹操生活在汉魏交替的最黑暗时代,满目疮痍的四境给人们的直接感受是“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是“心常叹怨,戚戚多悲”[1],曹操在诗歌中流露了他的忧愁,他是[2]逯钦立1汉魏六朝文学论集[C]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478—4791[3]许学夷1诗源辨体[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871[4]陆侃如1古典文学论文集[C]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361[5]社科院文研所编著1中国文学史[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141[6]游国恩等编写1中国文学史[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001[7]刘大杰1中国文学发展史[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841[8][9]余冠英1汉魏六朝诗选[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1511[10]袁行霈主编1中国文学史[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11【作者简介】 王丽珍,女,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文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个有着雄伟理想和壮阔襟怀的人,渴望建功立业,希冀理想的太平社会。
他的《对酒》一诗,叙述了他理想中的太平之世:“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良臣。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然而现实却与之相反,汉王朝传世二十余世的帝业骤然破败,小人做乱,民生多艰。
理想与现实间巨大的差异及社会尖锐的矛盾,发为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凉慷慨之气。
在《薤露行》中,他写道:“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瞻彼洛城郭,微子为感伤。
”董卓之乱后,洛阳被洗劫一空,宫室长满野草,曹操途径洛阳,想到了殷朝微子将朝周,过殷之故都所起的禾黍之悲。
首句感叹“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到末句的禾黍之叹,融入了曹操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汉代百年基业顷刻颠覆到底原因何在?由于用人不良,导致政治腐败,奸臣得势,以致宗庙燔丧。
想及此,曹操悲慨填胸。
方东树评价此诗:“咏丧亡之哀,足当挽歌也”;又说:“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恣直朴。
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
”[2]在天下大乱之际,各路兵马起兵只为争权夺势,而无匡扶汉室的决心和行动。
而曹操起兵,却为匡扶汉室,恢复天下安定。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恨声无秩,满腔的忧愁与不平指向现实。
然而英雄毕竟有不同于凡人之处,即使在落寞之中,也会不失豪情。
目睹所谓关东义士的畏前怕后、百姓的尸骨横陈,激起了他不平之气,为了维护王朝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他不惜变卖家产,迎战董卓。
虽然最后失败,但仍不愧为失败的英雄。
《三国志》注引《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本人是乐府诗创作的巨匠,他爱好音乐,现存的二十五首诗歌也都是乐府诗,而乐府诗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曹操不同于其他军阀,他目光长远,以安平天下为己任,他以敏感睿智的内心体验到时代、社会的悲剧,并借助乐府诗歌的形式直写其心,质朴古直,不造作不矫饰,这使他的诗歌具有悲凉特质的内涵。
鲁迅欣赏曹操,是第一个站出为曹操翻案的人,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3]鲁迅一向敬仰敢于奋斗进取的国人,哪怕失败,哪怕落后,他曾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率先迎战董卓,都先后归于失败,虽落寞悲凉,但不愧是失败的英雄。
二对丰功伟业的追求和实现统一中国远大抱负的不易,使性格复杂的曹操有着比凡人更多的经历和感悟,这是他的诗歌具有悲凉之气的又一因素。
曹操生于宦官家庭,宦官声誉在东汉末年极为恶劣,所以陈琳在《讨曹檄文》中拿曹操的出身大做文章,骂曹操是“赘阉遗丑”,辱及三世。
虽然出身宦官家庭让曹操缺少岩穴之士的名望,但曹操的家世也是较显赫的。
曾祖父曹节,字元伟,有很高的德行,《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
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
由是乡党喟叹焉。
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
腾字季兴。
”季兴就是曹腾,也就是曹操的祖父。
史载曹腾在朝中30多年,前后侍奉过四位皇帝,却从没有过失误,而且善于给朝廷推荐贤能之士,所以众人对他评价非常高。
他所推荐的人,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都位至公卿,有所作为。
这样的宦官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曹操底气不足,“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看重外界的评价,希望得到声誉。
他去拜访许邵,要求评价自己,许邵是当时的名士,以“识人”闻名。
许邵不语,经曹操再三要求后评价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操大喜而去”。
曹操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在他看来“能臣”也罢“奸雄”也好,都是豪杰。
曹操不介意奸雄的评价,也有出身宦官家庭形成他通脱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曹操祖父、父亲皆为亲重之任,三世见信于汉庭,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曹操也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对忠义之士仰慕敬重。
对于乐毅、蒙恬之忠心,曹操也深受感动,渴望踵武前贤,他说“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身世的复杂,使他比别人更积极务实,能包容人才。
他曾三下求贤诏求举人才,对于贤能之士他甚至像知己般对待。
谋士郭嘉与曹操惺惺相惜,曹操言“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郭嘉叹赏:“真吾主也。
”[4]可惜他早逝,曹操后多次表达怀念之情。
《三国志》记载曹操知人善察,“拔于禁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曹操一生都在求贤,为得不到贤才而忧伤,《短歌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饮宴当歌之际,“忧从中来”,思慕贤才之情至深至真,如明月一般不可辍绝。
曹操即使写“忧”,也有一种悲凉之气充溢其间,强者之忧愁非常人的闲愁,陈祚明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谭元春在《古诗归》中评此诗“热肠余情,含吐纸上”。
曹操带兵常年征战,战争的胜负、人命的生死存亡常常就在一瞬。
作为军事指挥者,每一场战争他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压力重大。
但生性豪迈、面对现实始终具有顽强精神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曹操不愿流露出感伤、犹豫、迷茫之情,但这些往往存在于他的内心意识之中,他内心的忧愁之感比常人更甚,曹操的愁却带着强烈的曹操特色。
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伐高干,途经太行山,正值冰雪连天的寒冬,军队行军异常艰难。
《苦寒行》一诗记录了冰雪中行军之艰辛:“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雪地行军,北风呼啸,虎豹出没,水深桥断,人困马饥,征伐高干的行军路上充满艰险,完成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更为不易,曹操想到了周公东征胜利而归,自己却欲归不能,想及此,生出悠悠悲哀之感。
曹操内心彷徨,见之于诗却无颓唐之感。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评价此诗:“此苦实过《东山》,哪得不悲?此诗极写苦寒,原是收拾军士之心,却把自己平生心事写出。
”曹操北征乌桓,写下《步出夏门行》:“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他在这此诗中直言自己因大水受阻,途经碣石,面对东海,内心充满忧伤惆怅。
一片坦诚,情真意切,语言朴质,格调却高古悠远。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伐乌桓返回,途经邺县,由于袁绍的残酷统治,连年战争使这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曹操目睹当地情景,压抑不住愤怒之情,写下《土不同》这首诗:“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斯浮漂,舟船行难。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曹操忍不住屡屡将“悲”、“哀”、“惆怅”等字直接抒发于诗歌,但却难掩其诗歌的干云豪气,并因其情感真挚又所写皆事实,后人评价其诗歌是“汉末实录”。
真正的英雄豪杰,亦有悱恻心肠。
曹操久戍在外,也产生伤羁旅、思念故乡之情。
《却出东西门行》云:“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