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
曹操的诗歌代表作赏析

曹操的诗歌代表作赏析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我在此整理了曹操的诗歌代表作,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曹操的诗歌代表作11龟虽寿曹操〔两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
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2蒿里行曹操〔两汉〕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
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_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
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曹操的诗歌代表作2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帝王情怀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帝王情怀【摘要】曹操一直因他政治上的卓越功绩而名垂青史,作为一世之雄而雅好诗章的他,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诗歌作品中自然流露的王者风范、帝王情怀却很少为人称道。
笔者将尝试从曹操本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浩然的乐观气度等方面,浅析曹操诗歌中独具一格的帝王情怀。
【关键词】曹操诗歌帝王情怀他是一方霸主、一世之雄,有匡扶天下的雄心,有定国安邦的壮志。
在那个充斥着动荡和战火的东汉末年,他凭借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南征北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最终打下三足之一曹魏的坚实基础。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他名满天下、家喻户晓,但是作为诗人的他那绝不亚于政治成就的诗歌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甚至一度遭到冷落。
事实是他的诗歌同样心怀天下,字里行间透露的满是雄心壮志。
他,就是曹操,建安风骨的主要开创者。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譙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不仅如此,曹操在诗歌领域也有着和他政治同样辉煌的建树,他的诗歌极具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一、宏伟的政治抱负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不断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本人呕血而死,其余党与乌桓勾结。
此时,曹操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为了摆脱不利局面,曹操于建安率师北征,胜利班师途径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下有名的组诗《观沧海》。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曹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沧海》曹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观沧海》是曹操在公元 207 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志在天下,此诗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他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的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
曹操登上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此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接下来的十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沧海的景色。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波涛汹涌,岛屿高耸屹立,动静结合,展现出大海的雄伟与辽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秋风吹过,海浪涌起,描绘出秋天大海的萧瑟与波澜壮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日月星辰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的壮阔画面,表达了他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惊叹与赞美。
这几句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诗人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结尾,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这不仅是诗人在合乐时的套语,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全诗以景寄情,将大海的壮阔景象与诗人的雄心壮志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观沧海》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苍凉悲壮的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观沧海》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公元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
此次胜利不仅巩固了曹操的统治地位,也为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曹操登上碣石山,观沧海、咏壮志,抒发了他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诗歌。
近五年来曹操诗歌的悲凉美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曹操诗歌的悲凉美研究综述作者:徐小霞王新娟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曹操诗歌的文章枚不胜数,兹文仅以近五年来曹操诗歌研究中关注其诗歌悲凉美的文章为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分类。
学人们对其诗歌悲凉美的解读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是解读悲凉,在于悲时代、悲民生、悲自己、悲大业;二是对“美”的解读侧重于曹操个人的气度,通脱与霸气。
关键词:曹操;诗歌;悲凉美;通脱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03—02曹操堪称一个时代的文豪,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的《曹操集》有他的诗歌24首(另残句3首),有书信、教令、文章 154 篇。
他行文惜墨如金,率真老辣,直抒胸臆。
鲁迅曾经说过,曹操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尚通脱。
曹操之所以能写出洒脱无羁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尚通脱的性格所致,毫无拘束,便想出什么就写什么。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苍茫悲凉之感;通脱壮美之势;论文创新之处。
一、苍茫悲凉之感近五年的曹操诗歌研究方面的论文大多偏重于其诗歌中体现的苍茫悲凉之感。
前人对曹操乐府诗的风格早就有了研究及定论,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沈德潜《古诗源》:“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王世贞《艺苑卮言》:“曹公莽莽,古直悲凉。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冯班:“魏武文体,悲凉慷慨。
”今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稍有发展,对曹操留传于世的乐府诗歌研究最为频繁的几首是《短歌行》(对酒当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等。
对以上这些诗歌的解读,今人的理解主要集中于其诗歌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忧郁的心境,具体又可分为悲凉的意象、悲悯民生、悲慕贤才、悲己壮志。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乱的年代,作为当时的政治领袖,曹操目睹了战乱之中遭受苦难的无辜百姓,如《蒿里行》讲述关东诸郡地方官共同讨伐董卓,由于心里各怀鬼胎,相互攻打,结果造成“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词鉴赏及译文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词鉴赏及译文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译文及注释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⑸何:多么⑹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⑽日月:太阳和月亮⑾若:如同.好像是.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鉴赏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浅析中学语文中的曹操诗歌

浅析中学语文中的曹操诗歌作者:刘亮亮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摘要: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其诗歌在风格和语言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来气势雄健,发人深省。
一定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性格品行都会对作者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文章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对曹操诗歌进行鉴赏,充分地体会曹操诗中蕴含的包容大气的胸怀和深沉悠远的思想。
关键词:曹操;诗歌;风格;语言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功业早已烟消云散,他的谋略权术也只是作为历史的陈物,静静地躺在历史书中,而他作为诗人的本色,却被历代传颂不已,他聚集文士,打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他和儿子曹丕、曹植组成了文学史上有名的“三曹”,引领了一代文学之风流。
曹操的诗家喻户晓,同时也有多篇入选中学教材,文章拟对中学教材中的曹操诗歌进行一番探索,以此进一步认识曹操及其诗歌。
一、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一)曹操诗歌的悲壮深沉王沈《魏书》说曹操“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1)。
曹操的诗歌都作于他的行军打仗之际,都是他最直接的情感流露。
曹操关心国家,一生征战,对人生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诗控诉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倾覆国家的罪行,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极大苦难,还写了征夫常年征战,有家不能归的悲痛与忧伤,读来忧郁苍凉。
在社会战乱的时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曹操有着对人民的怜悯与同情,因此,在他的诗中有一种悲情,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其中,“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老百姓一百人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想起来就让人伤心断肠,可见当时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如《却东门西行》描写的征夫如田中蓬草随风飞扬,“长与故根绝”一样,连年征战,不能离开战场回家乡,连年的征战,战士们都已经衰老,但是回乡仍然遥遥无期,可能一生都无法与家人团聚,悲伤之情从其中喷薄而出。
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曹操是建安诗歌的主要倡导者。
他的诗歌都是用古老的乐府文字记载时事,具有民歌的特点和自身的创新。
他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类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悲愤情怀,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国路行》非常真实地描写了何进在国家犯下的错误和董卓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初平元年,袁绍等人与董卓打起来,内讧暴露。
由军阀混战造成的悲惨形象被强调: “盔甲生虱子,王氏死亡。
骨头暴露在田野里,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叫声。
如果你派一百个人来,你会伤透心的”《西游记》和《东西游记》中义务兵的生活和乡愁描写十分逼真,另一部分则表现了他们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这种诗歌是慷慨悲壮的,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比如《短歌》: 是一首以美酒、生命为几何的歌曲!比如晨露,就更苦。
慷慨大方,令人难忘。
杜康是我们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青青是你的衣领,广州欢聚时代是我的失踪。
但为了你好,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一群鹿,哟,吃了元邪里的艾草。
我有一批好客人,弹琵琶,弹琵琶。
我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它,当它像月亮一样明亮的时候?忧虑来自于它,而且不能被切断。
你越投入,就越没用。
谈谈宴会,回忆一下过去的恩典。
月亮上的星星很稀少,黑色的喜鹊飞向南方。
绕着树转三圈,然后跟着哪根树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才能的渴望和统一世界的野心。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
汉朝三国称之为曹灿,曹操的父亲曹松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格利侍奉了四代皇帝,这是相当有名的。
汉桓帝称为费廷后,曹松继承了曹腾侯爵,汉陵帝称为太尉,曹操年轻时机敏敏捷,善于随机应变。
他任性,不受约束,不学习。
因此,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只有乔玄和梁国的其他人认为他是非凡的。
乔萱对曹操说: “天下会乱的,凡是没有命运的人也无能为力。
”。
如果他们能安全,那是什么? ”南阳河清对他说: “汉朝必死,世界上安全的人一定是这个人! ”南阳的徐绍以善解人意著称。
他曾对曹操说: “军庆平叛徒是乱世英雄”曹操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武术爱好和才能,阅读广泛,尤其喜爱兵法。
试论三曹诗歌“悲情美”的差异

寄, 多忧 何 为 ” 、 “ 载驰 载驱 , 聊 以 忘忧 ” 。 综 上而言 , 我们不难发现 , 曹 丕的诗 中既有漂泊 他乡 ,不能 回家的游子 “ 还望故 乡 ,郁何 垒
《 短 歌行 》 评价 道 “ 此是 曹孟 德 言
志之 作。 ”这 首诗之所 以撼动 人
心 ,不仅 仅是 他对生命 如露 的忧
思, 更 在 于他那 “ 山不厌 高 , 水 不 厌深 ” 的胸 怀 以及 “ 周公 吐 哺 , 天
下归心” 的抱 负 。正 是 因为 诗 人 有
方树评价 《 薤露 行》 是“ 浩气奋迈 , 古直 悲凉 , 音节词 旨, 雄姿真朴 。”
甚 有悲 凉之句 。” [ 2 ] 4 7 s 敖 涛孙 曾赞 论: “ 魏 武 如 幽 燕 老 将 ,气韵 沉 雄 。” [ 3 l 8 徐世溥也有 “ 苍茫浑雄 , 自 有开创之象 ” [ 3 l 加 的美誉 。 1 . 对战乱连绵 、 生灵涂炭 的感
伤
悲 怆的审美 体验模式 也构成 了建 安风骨 的核心精 神。
再如《 苦寒 行 》 , 诗 歌 开篇 就开 门 见 山的写 出了太行 山的山势 高耸 与道 路的艰 险。“ 车轮为之摧 ” 这
一
是他们 在诗歌 中所体 现的悲情 却
迥然不 同。
一
.
对 生命苦 短的悲情 体验 ,所 以他
曹操诗歌 中的“ 悲怆” 美
的诗才会在慷 慨激烈 的情怀 中流
《 名都篇 》 写了他早期 的享乐和奢 华生 活 。这一类诗 带给 人一 种贵 公子 不谙世事 ,但 也愿意 享乐期 间的欢愉 。诗人虽 写 出 自己沉浸 于斗鸡跑马 、 歌舞宴 乐 、 觥筹 交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
曹操是我国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受乱世和他本人渴望统一和建功立业的志向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虽仅存留20余篇,但多呈现出两种情怀,一是对乱世中世事无常、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悲鸣”;二是渴望打破常規,在乱世中成就霸业、实现抱负的“壮阔”。
这两种情绪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交融,呈现出了独特的“悲壮美”。
标签:曹操诗歌民生豪情惜才悲壮美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形象时而像一个“英雄”,时而又像一个“奸雄”。
而我国众多文学作品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虽然也肯定了曹操在奠定全国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成就,但更多的是表现他残忍、多疑、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在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同时,还是我国魏晋时期文学论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被推崇为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蒿里行》等,他的诗歌气势恢宏、苍茫悲凉,充满了悲壮美。
毛泽东称“曹操的文章诗歌,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表达了对曹操文学作品的赞赏。
一、曹操诗歌呈现悲壮美的原因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大汉王朝在政治上陷入了黑暗、腐败的境地。
特别是在王莽篡政之后,外戚擅权、宦官专政,地方豪强占据一方,恶性膨胀,战乱不断,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致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汉王朝里里外外都散发着腐朽的气息。
曹操就出生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他作为时代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战争之中,戎马不解鞍,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的惨状。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给他带来了世事无常、朝不虑夕的人生感受,造就了他思想中“悲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又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可能,成就了他经历中“壮阔”的一面。
这两种风格就这样在曹操的诗歌中融合了起来,使得曹操的诗歌激昂却又沉稳、质朴却又深沉、极为本色却又气势磅礴,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悲壮美。
二、曹操诗歌中的悲壮美
1.悲壮之民生
曹操作为他所在时代的见证人,写出了“史诗”性质的作品。
他的《薤露行》、《蒿里行》被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1]《薤露行》中的“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抒发了诗人对百姓流落失所的悲伤;《蒿里行》中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则写出了诗人对百姓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
除此之外,在《苦寒行》中,“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和“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把士兵行军的艰苦用道路的崎岖、车马的劳顿、树木的萧瑟、北风的呼啸和士兵的饥寒交迫情景交融、极其悲壮的表现了出来,
使悲凉慷慨的气氛贯穿全篇,浓郁地表现出了诗人对士兵的怜悯和同情和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2.悲壮之豪情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复杂且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他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豪情。
[2]在曹操的诗歌中,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实现天下大一统的雄心展露无疑。
在《观沧海》一篇中,诗人东行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把壮观浩荡的苍茫大海尽收眼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这里运用想象,暗含一种要像大海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全诗的基调苍凉慷慨,蕴含的意境开阔、气势恢宏,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此外,我们在课本中接触到的曹操诗歌《龟虽寿》中,首先通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开篇两句,说明了死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之后急速转为激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则把曹操不信天命、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要永不停止的追求理想的积极进取精神跃然纸上,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对生命有限的悲鸣和对壮志无边的歌颂贯穿全诗,可谓霸气纵横。
3.悲壮之惜才
曹操能够获得统一中国北部和促进民生安宁的伟大成就,与他求贤若渴的一面的分不开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次感受得到。
在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中,诗人对酒当歌,因时日不多但却功业未成忧虑,不得不借酒浇愁。
但诗人的情绪并没有停留在借酒消愁中,而是进一步表明:“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写出了对贤才的渴望,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引用的诗句的后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还含蓄地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求才的急切和周到,在诗篇中表现的着实感人。
并且在诗歌末尾四句,曹操以周公自比,决心效法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求贤精神,让人敬佩。
在《短歌行》中,曹操将对人身的感慨与求贤若渴的心态融为一体,感情波澜起伏,情真意切,有高山的气魄和大海的胸襟,是一曲典型的悲凉雄壮的乐章。
曹操的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与一体,脱胎于汉乐府,不仅古朴苍凉,而且慷慨顿挫,自我风格明显,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美。
他的作品虽然现存仅20余首,但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与民众,抒发自我情感,[3]把在乱世中由民心激发出的浓郁的壮志雄心和慷慨情怀展露无疑,富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值得后人斟酌学习。
参考文献
[1]向泽国.莽苍悲凉气盖一世——略论曹操诗歌中两种风格的融合[J]. 沧桑,2011,(04):105-107.
[2]霍雅娟.悲凉慷慨沉雄顿挫──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69-72.
[3]董峰.雄心慷慨背后的悲凉情怀——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J]. 甘肃教育,201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