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结构设计规范、注意事项
蓝牙耳机结构设计规范

蓝牙耳机结构设计规范
蓝牙耳机作为一种无线音频设备,在用户体验、结构设计、功能性等方面都有一些规范要求。
下面是关于蓝牙耳机结构设计的一些规范,包括外观设计、人体工学设计以及按键设计等方面。
一、外观设计
1.设计风格:蓝牙耳机的外观设计应简洁、时尚、大方,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2.材质选择:外壳材质应选用高强度、耐磨损、耐温变化的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高分子塑料等。
3.耳机体积大小:蓝牙耳机的体积应尽可能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和佩戴。
4.颜色选择:提供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蓝牙耳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人体工学设计
1.佩戴舒适性:耳机的佩戴部分应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保证佩戴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2.重量均衡:蓝牙耳机的重量应分布均匀,避免头部负担过重,提高佩戴舒适度。
3.噪音隔离:耳机设计应考虑噪音隔离效果,采取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来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
4.耳机角度可调:耳机的部分应具有可调节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耳朵形状和个人需求。
三、按键设计
1.按钮位置:按键应位于合适、易操作的位置,并确保不会受到误触发。
2.按钮布局:按键布局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避免按键之间太过接近,不易操作。
3.功能标识:按键应有明确的功能标识或图案,便于用户快速辨识和操作。
4.按键手感:按键手感应灵敏、舒适,避免使用过硬或过软的按键。
以上是关于蓝牙耳机结构设计的一些规范要求,通过符合这些规范,可以设计出外观、佩戴舒适度、操作便捷等多方面具有竞争力的蓝牙耳机产品。
同时,这些规范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耳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耳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言概述:耳机作为一种常见的音频输出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不仅可以提供高品质的音乐享受,还可以用于通话、语音识别等多种场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耳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耳机的工作原理。
一、耳机的结构1.1 耳机的外壳耳机的外壳通常由塑料、金属或者复合材料制成。
外壳的设计既要满足美观的要求,又要保证耳机的结构稳固。
同时,外壳还需要考虑人体工学,以便提供舒适的佩戴体验。
1.2 耳机的驱动单元耳机的驱动单元是耳机最核心的部分,它负责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
常见的驱动单元包括动圈驱动单元、动铁驱动单元和电容驱动单元。
动圈驱动单元结构简单,价格较低,适合一般用户;动铁驱动单元音质更好,价格较高,适合高端用户;电容驱动单元音质更为细腻,适合专业音乐制作等领域。
1.3 耳机的连接线耳机的连接线通常由导线和外部护套组成。
导线需要具备良好的传导性能和耐用性,常见的导线材料有铜、银等。
外部护套则起到保护导线的作用,常见的护套材料有塑料、橡胶等。
二、耳机的工作原理2.1 电信号的转换当音频设备输出电信号时,耳机的驱动单元会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具体而言,动圈驱动单元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使得薄膜振动,从而产生声音;动铁驱动单元则是通过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使得铁片振动,从而产生声音;电容驱动单元则是通过电信号改变电容板间距,从而产生声音。
2.2 阻抗匹配耳机的阻抗匹配是为了保证耳机与音频设备之间的匹配性。
阻抗是电流通过的阻力,不同的耳机阻抗会对音频设备的输出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耳机的阻抗应该与音频设备的输出阻抗相匹配,以获得最佳的音质和音量。
2.3 声音的输出当驱动单元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后,声音会通过耳机的耳塞或耳罩输出。
耳塞式耳机通过耳塞直接将声音传递到耳朵,而耳罩式耳机则通过耳罩将声音隔离,提供更好的音质和舒适度。
三、耳机的使用注意事项3.1 音量控制使用耳机时,应注意控制音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音量对听力造成损伤。
耳机设计的一些基本参数要求及规范

耳机设计的一些基本参数要求及测试规范一、耳机设计几个关键的尺寸:这几个关键尺寸的数据会关系到耳机佩戴的舒适性。
1、耳机头带的宽度尺寸:这个尺寸关系到头戴式耳机佩戴的贴耳性与头带夹持力,根据耳机类型的不同,具体的尺寸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型的耳机(包括后带式耳机)该尺寸的要求:105~115mm,中型耳机:115~130mm,大型耳机:140~150mm,尺寸的取数范围是头带两边与滑动臂连接的位置,此位置也是头带的最宽处;2、耳机的头带高度尺寸:这个尺寸关系到耳机能适用不同大小头型的人的佩戴,尺寸范围是指耳机头带最顶部内侧到SP垫中心点的垂直距离,该尺寸要求也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耳机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一般的小型耳机(包括后戴式耳机):105~115mm,中型耳机:125~130mm,大型耳机:130~135mm;3、耳壳之间的夹角尺寸:此尺寸会影响到耳机佩戴的舒适性和夹持力以及耳套的贴耳性,并会影响耳机的音质效果,这个尺寸是指两个SP垫之前形成的角度尺寸,一般头戴式耳机的夹角尺寸:50~60度,后戴式耳机尺寸;4、滑动臂的抽拉尺寸:为了适应不同的人头高度,除了要求头带的高度还需要通过滑动的的拉伸来调节,以保障不同人佩戴的舒适度,一般滑动臂的抽拉尺寸:25~35mm5、耳壳转动角度:有些耳机的外形决定了耳壳会有一定的转动角度,用来调节耳套的贴耳性,防止漏音。
一般调节角度:5~7度。
6、咪杆转动角度:带咪耳机分为,固定咪、转动咪和隐藏式咪,转动咪的转动角度一般选择:120~125度。
二、耳机设计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1、滑动臂拉伸部分设计是应该要做成两个同心内切圆,以保证滑动臂抽拉的顺畅;2、为了保证耳套固定的可靠性,要求SP垫的螺丝柱到边缘的距离不少于10mm;(这里指的是锁好SP垫以后再套耳套的情况)3、SP垫的设计一定要充分保证喇叭声音能够出来,喇叭固定圈的台阶高度0.8~1.5mm。
4、粘贴式头护垫的头带要求与头护垫粘贴的面一定是个直面,保证头垫粘贴的牢靠性,两头有锁片固定扣的时候,在外形能够接受的情况下,要压住头护垫。
耳机产品设计经验ppt

10. 咪杆:
(1)注意转动的结构设计,简单的设计一般采用在耳机壳的 里边用1pc介子螺丝加1pc PVC衬垫,螺丝锁紧转轴即可, 复杂一些的设计会采用啮合设计外加弹片或弹弓。
(2)咪杆如果是刚性塑胶结构,那么要注意咪杆的强度,否 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折断或掉在地上摔断.
6.耳机壳:
(1)要注意胶位不可太厚,一般不要超过2.5mm。 (2)耳机壳里边尽量不要有尖角利边,胶位之间过渡要顺
滑,这样对注塑,对音质都比较好。 (3)装饰件/透光件与耳机壳之间的配合通常采用扣位、
热熔、螺丝固定的办法。 (4)铁网与耳机壳的固定一般是在铁网边缘留出几个分布
均匀的脚插入耳机壳的配合孔内,再折弯铁网的几个 脚即可。
4. 耳机臂:
(1)口部尽可能做的厚一些,以防止破裂. (2)弧度应做成单一园弧,以便于能运动顺滑,并保证有
合理的壁厚. (3)口部应倒角R0.3~R0.5,以防止划花头带. (4)耳机臂和耳机臂盖的配合一般采用舌片加螺丝,或者
舌片加扣位的连接方法。耳机臂盖下面要有支撑,防 止下陷。
5. 胶叉:
(1)注意转轴不可太长,一般2-3mm即可. (2)转轴直径不可太小,否则强度不够,一般至少大于3mm.
7.喇叭盖:
(1)和耳机壳一般采用螺丝固定,低端耳机才采用扣位 固定。
(2)与耳机壳间的间隙,如果是皮耳套,这个的间隙一般 是1-2mm之间,要根据皮的厚度以及有没有扎边来确定 空间的大小。这点比较重要,因为间隙留的太大, 耳机会漏气比较严重,对音质不利,间隙太小组装又 很困难。
(3)与喇叭的配合,单边0.1mm即可,围边顶部要做成V或 T形槽,方便容纳密封胶。
(3)前後音腔一定要完全隔離!
【设计规范】头戴耳机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头戴耳机设计规范
一
前言:耳机简介
二
结构设计流程
三
结构组成及材质选取原则
四
结构设计原则
五
耳机设计基本参数
六
耳机设计中注意事项
(1)圆角的设计
(2)角撑
通常我们还会设计一些角撑来加强螺柱,壳体折弯等部分。
设计角撑的原则和加强筋是一样的,但要注意方形的角撑在尖角处容易形成气包。
太小的圆角或没有圆角会导致应力集中,相反,太大的圆角会导致壳体表面缩水。
圆角和壳体壁厚的比例R/h 与应力集中之间的对应关系。
圆角与壳体壁厚的比例 R/h 为 0.15 时,补强效果(对于小的或中度冲击)和外观质量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折衷。
(3)粘胶
目前的高端耳机大都采取该连接方式,从外观来看,由于将缝隙降到最低,从而给人们的整体感更加强烈,另外,由于周圈点胶,对于 ESD 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设计技巧:
(a)胶柱直径一般不小于 1mm;
(b) 胶柱和胶孔的单边间隙取 0.1mm,方便留住胶;
(c) 胶孔头部要倒 C 角;
(d) 胶柱和胶孔的配合长度不小于 2.5mm;
(e)粘胶不易控制上下壳间隙,装配后需要工装夹具定型至少5 分钟时间;
(f)粘接的接触面尽量不要抛光,留下火花纹;
(g) 粘胶时最好能如下图设计,防止溢胶,或者留宽0.5mm 深
0.5mm 的溢胶槽
(4)防呆设计
防呆设计,是为了产品在组装的时候方便组装,不会装反如图所示。
耳机产品设计经验 PPT

8. 耳套及头带垫:
一般分针车和高周波的工艺,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应该 尽量采用好的皮革,这样适宜长时间佩戴不疲劳,另外时 间长了也不会变色或脱皮。头带垫不宜太长,如果太长可 以分成几段。
9. 控制盒:
(1)按键间隙应考虑是否后期需要喷油或过UV, (2)老鼠尾最好与线材啤在一起. (3)按键的设计,一般采用弹性臂的设计思路,挨得近的
段能产生峰,来提高音量,减小高频燥声。 出声孔:位置在扬声器振动面的3/4处(从正中住侧边)对低频
有利,并且可减少高频燥声;孔径在1.0mm左右,有 利于发声;开孔面积在10%左右是可减小尖锐的高频 声音和高频破音。 由于每个扬声器的声音特性的唯一性,同规格不同厂家放在同 一个腔体内声音都一定合适。不同厂家的扬声器的腔体设计也 不同。
7.喇叭盖:
(1)和耳机壳一般采用螺丝固定,低端耳机才采用扣位 固定。
(2)与耳机壳间的间隙,如果是皮耳套,这个的间隙一般 是1-2mm之间,要根据皮的厚度以及有没有扎边来确定 空间的大小。这点比较重要,因为间隙留的太大, 耳机会漏气比较严重,对音质不利,间隙太小组装又 很困难。
(3)与喇叭的配合,单边0.1mm即可,围边顶部要做成V或 T形槽,方便容纳密封胶。
4. 耳机臂:
(1)口部尽可能做的厚一些,以防止破裂. (2)弧度应做成单一园弧,以便于能运动顺滑,并保证有
合理的壁厚. (3)口部应倒角R0.3~R0.5,以防止划花头带. (4)耳机臂和耳机臂盖的配合一般采用舌片加螺丝,或者
舌片加扣位的连接方法。耳机臂盖下面要有支撑,防 止下陷。
5. 胶叉:
(1)注意转轴不可太长,一般2-3mm即可. (2)转轴直径不可太小,否则强度不够,一般至少大于3mm.
耳机结构设计规范讲义

四.耳机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4. 止口及装配间隙参数 ⑴、止口配合间隙一般为 0.05~0.1mm。 ⑵、嵌合面应有>3~5°的脱模斜度,端部设计倒角或圆角,以利于装配。 ⑶、止口方向设计,应将侧壁强度大的一端的止口设计在里边,以抵抗外力。 ⑷、止口深度的尺寸一般不大于壁厚 。 ⑸、允许的话止口尽量增加美工线。 ⑹、考虑过喷油和电镀件等后处理各零部件配合公差,喷油件间隙一般单边 处0.25mm,电镀一般单边处0.2mm。 ⑺、尽可能地使分模面变得容易,可使模具加工容易且毛边、水口切除容易。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规测试),并适当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 ⑵、塑件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模具的可制造性,尽量简化模具的制造。 ⑶、塑件的结构要考虑其可塑性,即零件注塑生产效率要高,尽量降低注塑的 报废率。 ⑷、考虑便于装配生产(尤其和装配不能冲突)。 ⑸、塑件的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成熟的结构,所谓模块化设计。 ⑹、能通用/公用的,尽量使用已有的零件,不新开模具。 ⑺、兼顾成本。
五.耳机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1.转角部位倒圆角 2.采用打胶装配工艺时预留走胶水位 3.防呆设计 4.小耳塞腔体需预留排气孔
谢谢
• 耳机的行业标准
国内标准:GB GB-T14471-1993、GB-T_6832-1986 等 国际标准:IEC60268-5、IEC60268-11-1987 等
一.结构组成及材料选取原则
1.耳机的基本结构 a.支撑、佩戴结构-----头带、耳挂、夹子等。 b.腔体---------------前腔、后腔 c.人体贴合结构-------伸缩结构、弹性耳套、护套 d.驱动单元-----------喇叭等电声转换器件 e.电气连接部分-------插头、插座、线路板、电线等 f.功能扩展附件-------音控、咪盒、降噪盒等 2.耳机各部分的材质 原则:根据各结构组成部分实现的功能,选取相应匹配的材料---即: 材料特性匹配结构功能 例如:耳壳(腔体)腔体作用:反射气流,二次作用于振膜,提升音量, 并进行混音。 材料选取:不同材料会有不同音色---塑料腔体的声音会脆一些, 俗称的塑料味。而木头腔体的中频会厚实一些,但低频会散。 金属腔体会使声音变得明亮圆滑柔和一些。
耳机音腔结构设计要点

A.Φ9mm~Φ13mm(喇叭外径):后音腔最小容积1.5~3 ml。
B.泄露孔设计:>a. 能起到泄露作用前提下,泄露孔设计越小越好>b. 后音腔体积较小时(若A条件不能满足),需要增大泄露孔声阻来减小>b泄露孔对声学性能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额为的阻尼去实现(如:泄露孔外增贴阻尼布)>c>c. 泄露孔设计位置尽量远离speaker后出声孔C.前后音腔一定要完全隔离!A A.麦克风收音孔要求通畅,无堵塞;B.麦克风除收声孔外其余部分要求密封,减小Echo;C.对于异型麦克风的收声通道(导声管)设计,具体要求如下:>a.MIC收声孔直径D 0.8mm-1.1mm>a MIC D08mm11mm>b.声道(导声管)长度L< 8mm>c.尽量保证Mic胶套内腔体体积V尽量小(以避免共振的形成)。
mic的表面到mic胶套的内表面的距离的最小限制是:>0.5mm.1、后腔设计要求:后腔要求无限大,密封(手机扬声器振幅较小,空气压缩容积小)。
2、前腔设计要求:前腔要尽量小(扬声器曲线在理想的情况下),但由于扬声器参数的缺陷,前腔要为声音形成一个高频共振,使声音干净,前腔高度应在1.5mm-3.5mm之间。
3、前腔出声孔要求:出声孔面积要尽量的大(扬声器曲线在理想的情况下),但由于手机扬声器低频下限高,没有低频,过多的高频形成了燥音,因此出声孔最好控制在扬声器振动面积(泡棉内面积)5%-15%之间。
4、电池槽,卡槽孔要远离手机扬声器。
5、前后腔要完全隔开,后腔要密封好。
•出声孔作用:•1、出声。
•2、出声孔面积影响高频截止频率、中低频的灵敏度。
•3、出声孔面积一般在扬声器振动面积的5%-15%之间,过大可导致高频燥音过多,过小可能导致声音变小。
•出声孔:1、尽量不要开在正中,这样高频较多,声音做不大,并且伴随高频燥声。
2、开孔面积也不能太大,因为扬声器本身的原因和后腔因素,高音会显得比较尖锐,听起来声音刺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耳机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1.转角部位倒圆角 2.采用打胶装配工艺时预留走胶水位 3.防呆设计
4.小耳塞腔体需预留排气孔
⑼、支臂和支臂盖的装配一般采用舌片加螺丝,或者舌片加扣位的连接方法。 支臂盖下面要有支撑或定位,防止下陷。
三.结构设计原则
6.头叉及转轴设计基本准则:转轴位强度必须足够,转动需灵活,转动过程 中不可刮碰耳壳支臂等其他配件。 ⑴、衔接处截面尽可能作成圆形,避免转动后出现错位。 ⑵、设计藏线槽、卡线位固定电线,避免电线松脱外露。 ⑶、限位骨、防脱扣应有足够强度,防止拉脱。限位骨接触面必须是转轴径向 面且垂直分型面。 ⑷、头叉转动方向需适应佩戴习惯 ⑸、无特殊要求头叉转动角度≤120°,外旋≥90°(方便放置),内旋≤ 30°。 ⑹、无特殊要求耳壳转动角度向内不可小于20°
四.耳机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4. 止口及装配间隙参数 ⑴、止口配合间隙一般为 0.05~0.1mm。 ⑵、嵌合面应有>3~5°的脱模斜度,端部设计倒角或圆角,以利于装配。 ⑶、止口方向设计,应将侧壁强度大的一端的止口设计在里边,以抵抗外力。 ⑷、止口深度的尺寸一般不大于壁厚 。 ⑸、允许的话止口尽量增加美工线。 ⑹、考虑过喷油和电镀件等后处理各零部件配合公差,喷油件间隙一般单边 处0.25mm,电镀一般单边处0.2mm。 ⑺、尽可能地使分模面变得容易,可使模具加工容易且毛边、水口切除容易。
⑷、考虑便于装配生产(尤其和装配不能冲突)。
⑸、塑件的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成熟的结构,所谓模块化设计。 ⑹、能通用/公用的,尽量使用已有的零件,不新开模具。 ⑺、兼顾成本。
三.结构设计原则 2.耳壳设计基本准则:壳体均匀、平整,前后腔隔离良好,后腔容量尽量大。
⑴、注意胶位不可太厚,一般不要超过2.0mm。 ⑵、耳机壳里边尽量不要有尖角利边,胶位之间过渡要顺滑。 ⑶、装饰件/透光件与耳机壳之间的装配要尽量避免破坏腔体的密封性。 3.喇叭盖设计基本准则:前腔预留膜片振动空间(前腔高度在 1.5mm-3.5 mm 之间),前腔出声孔面积尽量留大。 ⑴、和耳机壳一般采用螺丝固定,低端耳机才采用扣位固定。 ⑵、与耳机壳间的间隙,需根据耳套材料厚度以及排气要求来确定的大小。 ⑶、与喇叭的配合,单边不可大于0.1mm,围边顶部要做成V或T形槽,方便容 纳密封胶。 ⑷、 除出声孔外,避免有其他漏气孔,防止声音短路。
耳机结构设计原理及基本标准、注意事项
前言:耳机简介
• • 耳机是一种电--声转换设备。 耳机分类 1.外观分类 2.驱动分类 头戴式、耳塞式、入耳式等 动圈式、动铁式、静电式等
3.连接方式
•
有线、无线、及两用
4.腔体结构分类 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耳机的关键性能及参数
性能: 1.音质;2.舒适性;3.外观;4.耐用性
四.耳机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2. 柱位/开孔/加强筋 ⑴、加强筋的厚度不应大于壁厚的2/3。 ⑵、大平面加筋时加强筋高度不可超过3-4倍料厚。 ⑶、设计柱位若直径大于料厚2/3 时,柱底需倒角或做成空心柱。 ⑷、柱位高度与直径比大于3时,需设计加强筋。
⑸、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2倍以上。
⑹、孔与塑件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3倍以上,如因塑件设计 的限制或作为固定用孔,则可在孔的边缘用凸台来加强。
螺丝直径 M 1.5 M 1.7 M 2.0 M 2.3 内孔直径 ¢1.1 ¢1.2 ¢1.6 ¢1.8 外径 ¢2.8—3 ¢3.5—4 ¢4---4.5 ¢4--4.5 螺丝头直径(K) KAKB¢2.6 KAKB¢3.5 KAKB¢3.8 KAKB¢3.9 螺丝头直径(B) PA PB¢2.3 PA PB¢3.2 PA PB¢3.6 PA PB¢3.8
4.2 钢头带: ⑴、一般采用0.6~1mm厚度,采用弹性较好的钢材。 ⑵、整体宽度保持一致,避免起级。 ⑶、避免直角弯折,防止断裂。 ⑷、尽量避免利角边位外露,防止划伤人体及耳机接触部件(电线、胶壳等)。
三.结构设计原则
5.抽拉伸缩臂设计基本准则:抽拉力度合理,垂直悬挂时不可自由滑落,抽拉过程 力度均匀,同时需尽量减小抽拉产生的噪音。 ⑴、衔接口尽可能倒圆角,避免拉出后出现利角边。
三.结构设计原则
4.头带设计基本准则:头带压力不可过大,有良好的拉伸性,整体过渡圆顺 (包括加强筋,装配结构等),强度及韧性必须足够。
4.1 塑胶头带: ⑴、外形厚度应该为3.0~5.0mm,壁厚不要超过2.0mm. ⑵、径向上避免出现切面(垂直于弧形的切面结构),以防断裂。 ⑶、壁厚尽可能均匀,防止缩水变形. ⑷、如有固定件,一般只在同一径向位置上设1~2个完全固定点,其他位 置设置滑槽,既保证整体头带的变形要求,防止固定件跳出。 ⑸、避免尖角利边,配合间隙小于0.1mm,以防刮伤皮肤和夹头发。 ⑹、螺丝头不能高出头带表面,以防刮伤皮肤。 ⑺、头带过线孔应大于线径至少0.5mm.过线槽都应该展示面的背面。
二.结构设计流程
确定功能、特性
设计外观 (整体结构) 确定材质
外观冲突
材料问题 结构问题
内部结构设计
工艺审核
完成设计
三.结构设计原则
1.整体通用原则:满足功能的同时尽量保证ID外观设计、结构可靠性、模 具的可行性、易装配、品质保证性,成本。 ⑴、结构设计要合理:装配间隙合理,所有插入式的结构均应预留间隙;保证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规测试),并适当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 ⑵、塑件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模具的可制造性,尽量简化模具的制造。 ⑶、塑件的结构要考虑其可塑性,即零件注塑生产效率要高,尽量降低注塑的 报废率。
参数: 1.阻抗;2.灵敏度;3.频响;4.失真度 • 耳机的行业标准
国内标准:GB GB-T14471-2013、GB-T_6832-1986 等
国际标准:IEC60268-5、IEC60268-11-1987 等
一.结构组成及材料选取原则
1.耳机的基本结构 a.支撑、佩戴结构-----头带、耳挂、夹子等。 b.腔体---------------前腔、后腔 c.人体贴合结构-------伸缩结构、弹性耳套、护套 d.驱动单元-----------喇叭等电声转换器件 e.电气连接部分-------插头、插座、线路板、电线等 f.功能扩展附件-------音控、咪盒、降噪盒等 2.耳机各部分的材质 原则:根据各结构组成部分实现的功能,选取相应匹配的材料---即: 材料特性匹配结构功能 例如:耳壳(腔体)腔体作用:反射气流,二次作用于振膜,提升音量, 并进行混音。 材料选取:不同材料会有不同音色---塑料腔体的声音会脆一些, 俗称的塑料味。而木头腔体的中频会厚实一些,但低频会散。 金属腔体会使声音变得明亮圆滑柔和一些。
四.耳机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3. 拔模角及壁厚的处理 ⑴、光面拔模应选较小角度,一般1°即可。 ⑵、透明件脱模斜角度应加大 ,以免引起划伤 。 ⑶、带皮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根据具体情况取2°~5° 的脱模斜度 。 ⑷、外壳面脱模斜度大于等于3°。 ⑸、较高、较大的尺寸,根据实际计算取较小的脱模斜度。 ⑹、胶位尽量出现突变位,减少缩水现象。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 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 厚3:1的比例下。如下图1 ⑺、加厚或减胶时尽量采用平缓过渡。如下图2
⑵、设计过线槽、卡线位固定电线,避免电线松脱被挤压、摩擦导致线断。
⑶、预留电线收藏空间,同时设计避免电线进入滑轨的结构。 ⑷、伸缩臂停止位应有足够强度,防止拉脱和拉断。 ⑸、滑动定位一般采用金属/塑胶的凹槽和弹性凸点来实现。 ⑹、抽拉壳体部分的波浪凹槽需顺滑,最厚及最薄处比例不可超过1:3。 ⑺、滑动部位应做成单一园弧或直线,防止出现力度突变。 ⑻、口部尽可能做的厚一些,并作倒角,以防止破裂。
四.耳机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一.整体结构参数
四.耳机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二.细节结构参数
1.螺丝柱/司筒
⑴、内外径尺寸应取合理值,防止滑牙和爆裂。 ⑵、螺柱超过10mm以上时应考虑加火箭脚,防止走位变形。 ⑷、螺丝柱内孔直径与螺丝外径比例为:0.8~0.85(常用螺丝见下表)。 ⑸、螺丝柱前端内孔,宜予倒角或沉台,以便于自攻螺丝导入(如下图)。 ⑹、丝柱/司筒壁厚不可大于壁厚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