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绝唱 教案
鲁教版语文八上《绝唱》word说课稿

《绝唱》说课教案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威海七中的梁春霞,今天我代表城里学区几位初三级部的老师来完成《绝唱》这篇课文的说课。
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受新事物,但仍是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解知识点和记忆积累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绝唱》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丰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的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要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文联想想象丰富,语言华丽绚烂;大量使用通感,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分析,我们这样定位本文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法;了解通感。
2)复习烘托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运用品味和揣摩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3)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和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传递音乐魅力的。
教学难点:把握并学习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
三、说教法和学法从学生发展出发,依据“课课有得、因文制宜”的教学原则,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我们设计采用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采用诵读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体意识,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把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放在课前,课堂全部让给诵读、品读、感悟和训练。
语文教案绝唱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绝唱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重要性和魅力。
教学方法:1. 开场提问:什么是诗歌?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示例欣赏:朗诵一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诗歌韵律与节奏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韵律与节奏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不同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特点。
1.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诗歌韵律与节奏的概念和作用。
2. 示例分析:分析几首不同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特点。
3. 学生练习:学生自行分析一首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记录学生的练习结果和提问。
第三章:诗歌的意象与表达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诗歌意象与表达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意象与表达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不同诗歌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诗歌意象与表达的概念和作用。
2. 示例分析:分析几首不同诗歌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 学生练习:学生自行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与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记录学生的练习结果和提问。
第四章:诗歌的修辞手法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诗歌修辞手法的常见类型。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修辞手法的常见类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分析不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诗歌修辞手法的常见类型。
2. 示例分析:分析几首不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绝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绝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精彩语段,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写声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技艺,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精彩语段,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写声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课堂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朗读品析作品中表现声音的文字。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领悟作者如何用通感描写声音,学习描写声音的方法。
第三板快:进一步学习正侧面描写表现主要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它如春潮,如月华,如星光灿烂,如水银泻地。
先请大家欣赏一段乐曲,大家听完后谈谈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欣赏音乐,谈感受)音乐带给我们太多美妙的感觉。
那么我们要如何把转瞬即逝、捉摸不定的音乐或声音用文字表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静心聆听《绝唱》,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相信大家会有满意的收获。
二、精读课文,研习讨论。
(一)欣赏如乐的声音。
1、文章题目是《绝唱》,请同学来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
师:绝,尽,穷尽;绝唱,指创作上的最高造诣。
那么本文中的“绝唱”指的是什么呢?是的,是说书艺人王小玉的说书技艺。
请大家找出具体描写王小玉说书的段落,大声朗读,细细品味,找到你喜欢的句子,做好批注,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读书,批注,交流,教师预设:①“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这句写王小玉的演唱给人的感受,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写出了熨贴,舒畅的心灵体验。
②“……像一根钢针抛入天际”——比喻突发曲声的高亢激越。
③“于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比喻声音愈拔愈高,声声高起,反复出奇,让人意想不到④“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比喻声音的转折回环。
⑤“一个声音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比喻声音又突然发出,以及无数声音同时发出的嘹亮,繁复,使人迷乱,“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喻声音缭乱众多(二)探究描写的方法。
绝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绝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绝唱”一词的含义,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绝唱”的含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绝唱”的含义、地位以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法: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法:课后作业,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绝唱》及相关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课外阅读材料:关于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绝唱”这一主题。
2. 提问:什么是“绝唱”?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讲授新课】1. 讲解“绝唱”的含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分析课文,讲解诗词的意境、韵律、修辞等,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绝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绝唱”的含义和地位。
2. 提问: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作品有何影响?【新课内容】1. 分析课文,深入讲解诗词的意境、韵律、修辞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6 绝唱 教案3

绝唱教学目标:1、体会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声音的技巧;3、培养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
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2. 简介作者和作品。
3、了解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把生字词在课文里画出来,标注拼音,注意写法,理解词义。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文章围绕着白妞的演唱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畅所欲言:戏园子里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听书人的议论;白妞的演唱。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放手给学生,讨论交流)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2.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3.文中有两处观众的评议,有什么作用?小结: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明确:1、作用: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
2 、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3、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
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6绝唱》word教案 (2)

《绝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
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
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
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
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四、研习课文。
《绝唱》初一语文教案

《绝唱》初一语文教案一、内容主旨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
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
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阅读,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
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
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
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
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上《6绝唱》word教案 (2).doc

《绝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
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
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
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
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四、研习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绝唱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德育点:鉴赏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能力点: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点: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难点:(l)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二、导人故事导入:三十年前,欧洲某乐团为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真正的音乐能打动真诚而丰富的心灵。
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捕捉的美丽留住呢?让我们来学绝唱,刘鹗怎样用文字为留下一段音乐的美丽传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
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
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2.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
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4.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
从衣着、面容写。
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讨论并归纳:先弹了一两个小调,后来弹了一枝大调。
弹得很好。
开头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还从观众的反应写。
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6.提问:文章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流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7提问: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讨论并归纳:先写和奏。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筒,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
后写演唱。
忽揭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
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
8.提问:文中“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
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更觉得新鲜、形象、生动。
9.提问: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
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再从侧面衬托。
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
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小结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作业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请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高谈阔论:2·抑扬顿挫:3·鸦雀无声:(二)简答。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第二课时一、深入挖掘、明确写作特色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写了生字和解词,初步了解课文。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说书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一)、比喻通感1、就在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唱出了千古绝唱。
魅力何在?旋律的起伏变化是怎样的?跳读第6、7段,用曲线画出王小玉说书时声音的层次变化,根据曲线用文中的原话概括说书的各个阶段。
(明确五个阶段: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2.、刘鄂教会描写歌声的方法了:即写出其声音变化层次。
这只是骨架,很干巴,美的事物应该是骨肉丰满的。
每个阶段的声音是怎样美的?文章用什么方法把她声音的美传递给我们的呢?(默读6、7段,直线划出表现声音美的句子,边读,赏析。
)(1)师引:第一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如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人的五脏六腑,生物课本看到了,皱折多,形状不规则,特别是肚子疼的时候,弯腰曲背,整个人扭曲了。
现在熨斗熨过一样,你有什么感受?(顺畅、舒服)吃人参果是什么感受?谁吃过美食家八戒,“舒服”“甜润”明确:用熨过的身体感受和吃人参果的味觉感受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玉说书起始阶段时声音的舒畅甜润)其他阶段的比喻学生自行在书上划出并赏析。
交流: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小结:这些比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白妞在发展阶段的高亢尖细、跌宕阶段的婉转悠扬、高潮部分的多姿多彩和变化无穷范读引导学生闭目感受王小玉说书的魅力,自读。
引入通感:都用到了联想和想象,把无形无色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
将人的各种感觉沟通起来,以视觉写听觉,以味觉写听觉,以视觉写嗅觉……在修辞中叫“通感”。
钱钟书云:色调的冷暖;钱钟书说: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提示:我们见识过吗?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600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
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
音响之精微。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
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2、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化听觉为身体感觉。
(二)、烘托:1评论衬托:作者运用大量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极尽学渲染之能事,把白妞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赢得了台下轰然雷动的叫好声,我觉得文章可以到此为止了,后面的一段是不是画蛇添足?抽读,交流其作用;引用古语,评论,突出其艺术效果。
解释“绕梁三尺,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
其实在说书之前,戏台下已有人对其高度评价了,抽读第四段。
比较这两段的异同。
(本段虚说神龙见道不见尾,让人景仰想像,同时将二比较,突出白妞的说唱更技高一筹。
)2、环境的烘托:“三月不知肉味”表现读书人梦湘先生的赞赏。
是不是只赢得了读书人这个当时的高雅人群才欣赏?还有哪些人也喜爱小玉说书?朗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
描写了演唱前的热门非凡,戏园盛况(用一个词形容)。
以人到的早和人的多侧面烘托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谓雅俗共赏,有广泛的欣赏对象,即今天的铁杆儿粉丝,丝毫不亚于今天同学们对周杰伦等的崇拜。
3、人物的衬托:a琴师:外貌丑陋,但技艺高妙。
文章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刻画他。
b黑妞说书有什么特点?:黑妞说书声音清脆,唱腔多变。
黑妞说书和王小玉说书结束后,观众有什么反映?明确:黑妞说书结束后,观众“以为观止”;王小玉说书结束后,观众认为“三月不知肉味”。
c老残,身份江湖医生,游历的郎中,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开始怀疑到赞叹,施用逆笔,逆后反拨,造成波澜。
小结:以上为侧面烘托: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赞扬、戏园的人满为患,这样层层衬托、步步铺垫,与正面描写小玉的说唱相得益彰,突出表现了白妞高超的说唱技巧。
总结:描写声音:有声调变化及每种变化的特点。
运用比喻、通感。
描写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二、拓展:1、欣赏了小玉的绝唱,再来听一段现代曲艺,来自三秦大地上的秦腔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牵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
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
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
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
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破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
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集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