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能吞能吐”的森林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能吞能吐”的森林“能吞能吐”的森林①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
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
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
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
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
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
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
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④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第①段中画横线处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3分)答:2.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什么?(2分)答:3.第③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中的“1/3以上”强调了什么?(2分)答:4.阅读选文第③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科学认识海啸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科学认识海啸科学认识海啸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
大灾之后必有大识。
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
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
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
“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
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
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
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
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B.导致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各种海洋地质的突变。
C.海啸的产生往往受震源的条件、水深、深度和震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由于海啸产生的主要诱因在海底,所以它造成的危害都非常小,2.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
答:3.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假如
没有台风和闪电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盲道上的爱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盲道上的爱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考语文现代文分类汇编——记叙文哈尔滨盲道上的爱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
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
”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
”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
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
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
我听了差点昏过去。
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
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
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
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
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
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
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
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g的盲人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
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
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生活的真谛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生活
的真谛
中考语文现代文分类汇编记叙文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10分)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圆明园情结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圆明园情结中考语文现代文分类汇编记叙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8-31题。
圆明园情结
临青
①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
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
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像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它的面容。
我就是在寻找那个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芜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②那其实是一棵树。
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
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
能取走的都。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生机勃勃的太阳花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考语文现代文分类汇编——记叙文安徽省生机勃勃的太阳花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
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
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
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
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
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
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
不错,是这样的。
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
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
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
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
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
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
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
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
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绿色塑料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绿色塑料绿色塑料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
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
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
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
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
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
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
..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花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
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
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分)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论点:(1)
(2)
1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8.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4、伸展(舒展) 15、C 16、(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时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17、B 18、答案示例1: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2: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2016上海)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
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的意思,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19.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0.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分)2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6分)
(1);(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22.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4分)
(1);(2)。
23.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5分)
【参考答案】
19、B
20、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21、(评分:时间、行为、结果)(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2、(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23、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2016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