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问答
物化实验简答题

[问答] 对于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答:为了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在设计恒温槽时要注意:1. 恒温槽的热容量要尽量大一点,同时传热介质的热容量越大越好。
2.尽量加快电热器与接触温度计之间传热的速率。
为此可以使用的方法有2个:(1)感温元件的热容尽可能小,感温元件与电热器间距离要近一些;(2)搅拌器效率要高。
3.作调节温度用的加热器功率要小些[问答]实验时,为什么不能迅速搅拌,而要均匀地缓慢地搅拌?为什么要先测ΔT中而后测ΔT电?答:均匀地缓慢地搅拌能使反应均匀地平稳地进行,快速地搅拌会提供能量给系统,导致ΔT温度不确定,测出的中和热存在误差大。
将溶液倒入保温瓶内即刻发生中和反应,测其ΔT中,溶液的体积不变时,对系统加热,然后根据IVt即可计算出ΔT电[问答] 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和生成配合物的情况时,对相对分子量测定值的影响如何?答: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时,溶液浓度增加,凝固分子数目增多,ΔT增大,有M=K f1000g/ΔTW,故相对分子量测定值偏小;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缔合和生成配合物的情况时,溶液浓度减小,凝固分子数目减少,ΔT减小,有M=K f1000g/ΔTW,相对分子量测定值偏大。
[问答] 环己烷—异丙醇混合液是教师配制的,其浓度已经知道,为何在实验时还要测折射率,再利用折射率从标准曲线中查出相应的浓度?答:在这些配制的溶液中,都是有机物,它们挥发性很强,浓度就很难配得很准,知道的W环也是大概的,并不标准,用标准溶液测出其折射率,绘出标准曲线,这样求出的浓度比较准确。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测量得到的温度差值要经过作图法校正?如何校正?(仔细阅读东北师大物理化学实验教材46-47面后,再做出回答。
)答:因为氧弹量热计不可能完全绝热,存在热的散失,因此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不能直接用测到的燃烧前后的温度差来计算,须经过合理的雷诺校正。
(这题可以用文字叙述而不画图)。
物理化学课程问答题

物理化学课程问答题第一定律部分为什么第一定律数学表示式dU=δQ-δW 中内能前面用微分号d,而热量和功的前面用δ符号?答:因为内能是状态函数,具有全微分性质。
而热量和功不是状态函数,其微小改变值用δ表示。
2、公式H=U+PV中H > U,发生一状态变化后有ΔH =ΔU +Δ(PV),此时ΔH >ΔU吗?为什么?答:不一定。
因为Δ(PV)可以为零、正数和负数。
3、ΔH = Qp , ΔU = Qv两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答:ΔH = Qp此式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等压非体积功为零的体系。
ΔU = Qv此式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等容非体积功为零的体系。
4、ΔU=dTCTTv21,ΔH=dTCpTT21两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答:ΔU=dTCTTv21此式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等容非体积功为零的简单状态变化体系。
ΔH=dTCpTT21此式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等压非体积功为零的简单状态变化体系。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状态确定后,状态函数的值即被确定。
答:对。
(2)状态改变后,状态函数值一定要改变。
答:不对。
如: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U和H的值就不变化。
(3)有一个状态函数值发生了变化,状态一定要发生变化。
答:对。
6、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ΔU=0,ΔH=0对吗?答:对。
因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过程是一等温过程。
7、恒压、无相变的单组分封闭体系的焓值当温度升高时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答:增加。
8、在P?下,C(石墨)+O2(g)——>CO2(g)的反应热为Δr H θm,对于下列几种说法,哪种不正确?(A)Δr H θm是CO2的标准生成热,(B)Δr H θm是石墨的燃烧热,(C)Δr Hθm=Δr U m,(D)Δr Hθm>Δr U m答:D不正确。
9、当体系将热量传递给环境后,体系的焓值是增加、不变还是不一定改变?答:不一定改变。
10、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体系的内能改变值ΔU=0对吗?答:对。
物理化学胶体问答题总结

(iii) 超声分散法: 用来制备乳状液 (iv) 电弧法: 电极间放电, 产生金属蒸汽,制备金、银、铂等金属溶胶 (V)气相沉积法:先将材料汽化,再反应生成纳米粒子 (2) 凝聚法: 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由小变大):由此直接制出的原级粒子可以聚集成较大的次级粒子
溶胶的稳定性:聚沉稳定性(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
聚沉稳定性:胶粒比表面很大, 体系表面能高, 粒子有自发聚集从而降低体系表面能的趋向(憎液溶胶为热力学 不稳定体系,不多大分子/亲液溶胶热力学稳定)。稳定剂—>聚沉稳定性。
由于布朗运动,胶粒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使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不过,布朗运动所导致的碰撞既能阻止沉 降,也能加速粒子间的粘合和聚集。
溶胶的动力性质:溶胶粒子的不规则运动, 以及由此产生的扩散, 渗透, 沉降平衡等。
布朗运动: 溶胶粒子的扩散, 渗透, 沉降平衡等现象的理解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布朗运动的本质: 基本假定:Brown 运动与分子运动类似, 溶胶中每个粒子的平均动能和液体分子一样, 为(3/2)kT; Brown 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的结果; 粒子受力不平衡,导致胶粒在不同方向上以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 随着粒子增大,撞击的次数增多,作用力抵消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尺寸大的粒子 Brown 运动不明显。
敏化
保护
DLVO 理论(关于胶体稳定性)
胶粒之间既存在使其相互聚结的吸引力(范德华引力),又存在阻碍其聚结的相互排斥力(双电层重叠时的静电排 斥力),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胶粒之间这两种力的相对大小。这两种作用力与胶粒之间的距离有关(离子扩散层有无重 叠),距离较远,离子扩散层未重叠, 两胶粒以吸引为主;随距离变小,扩散层重叠, 产生斥力。 静电排斥力大小取决于粒子电荷数目和胶粒间的距离(H)。 范德华相互作用与距离的 1 次方成反比,是一种远程作用力。
物理化学问答题分析解析

1. 什么在真实气体的恒温PV-P曲线中当温度足够低时会出现PV值先随P的增加而降低,然后随P的增加而上升,即图中T1线,当温度足够高时,PV值总随P的增加而增加,即图中T2线?答:理想气体分子本身无体积,分子间无作用力。
恒温时pV=RT,所以pV-p线为一直线。
真实气体由于分子有体积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此两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影响大小不同时,其pV-p曲线就会出现极小值。
真实气体分子间存在的吸引力使分子更靠近,因此在一定压力下比理想气体的体积要小,使得pV<RT。
另外随着压力的增加真实气体中分子体积所点气体总体积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可压缩性越来越显著,使气体的体积比理想气体的体积要大,结果pV>RT。
当温度足够低时,因同样压力下,气体体积较小,分子间距较近,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的影响较显著,而当压力较低时分子的不可压缩性起得作用较小。
所以真实气体都会出现pV 值先随p的增加而降低,当压力增至较高时,不可压缩性所起的作用显著增长,故pV值随压力增高而增大,最终使pV>RT。
如图中曲线T1所示。
当温度足够高时,由于分子动能增加,同样压力下体积较大,分子间距也较大,分子间的引力大大减弱。
而不可压缩性相对说来起主要作用。
所以pV值总是大于RT。
如图中曲线T2所示。
2.为什么温度升高时气体的粘度升高而液体的粘度下降?答: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气体的定向运动可以看成是一层层的,分子本身无规则的热运动,会使分子在两层之间相互碰撞交换能量。
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碰撞更频繁,气体粘度也就增加。
但温度升高时,液体的粘度迅速下降,这是由于液体产生粘度的原因和气体完全不同,液体粘度的产生是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作用力减速弱,所以粘度下降。
3.压力对气体的粘度有影响吗?答:压力增大时,分子间距减小,单位体积中分子数增加,但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减小,两者抵消,因此压力增高,粘度不变。
4.两瓶不同种类的气体,其分子平均平动能相同,但气体的密度不同。
物理化学问答题

1、什么在真实气体得恒温PV—P曲线中当温度足够低时会出现PV值先随P得增加而降低,然后随P得增加而上升,即图中T1线,当温度足够高时,PV值总随P得增加而增加,即图中T2线?答:理想气体分子本身无体积,分子间无作用力。
恒温时pV=RT,所以pV—p线为一直线。
真实气体由于分子有体积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此两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得影响大小不同时,其pV-p曲线就会出现极小值。
真实气体分子间存在得吸引力使分子更靠近,因此在一定压力下比理想气体得体积要小,使得pV<RT。
另外随着压力得增加真实气体中分子体积所点气体总体积得比例越来越大,不可压缩性越来越显著,使气体得体积比理想气体得体积要大,结果pV>RT.当温度足够低时,因同样压力下,气体体积较小,分子间距较近,分子间相互吸引力得影响较显著,而当压力较低时分子得不可压缩性起得作用较小.所以真实气体都会出现pV值先随p得增加而降低,当压力增至较高时,不可压缩性所起得作用显著增长,故pV值随压力增高而增大,最终使pV>RT。
如图中曲线T1所示.当温度足够高时,由于分子动能增加,同样压力下体积较大,分子间距也较大,分子间得引力大大减弱。
而不可压缩性相对说来起主要作用.所以pV值总就是大于RT。
如图中曲线T2所示.2.为什么温度升高时气体得粘度升高而液体得粘度下降?答: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气体得定向运动可以瞧成就是一层层得,分子本身无规则得热运动,会使分子在两层之间相互碰撞交换能量。
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碰撞更频繁,气体粘度也就增加。
但温度升高时,液体得粘度迅速下降,这就是由于液体产生粘度得原因与气体完全不同,液体粘度得产生就是由于分子间得作用力.温度升高,分子间得作用力减速弱,所以粘度下降。
3.压力对气体得粘度有影响吗?答:压力增大时,分子间距减小,单位体积中分子数增加,但分子得平均自由程减小,两者抵消,因此压力增高,粘度不变。
4。
两瓶不同种类得气体,其分子平均平动能相同,但气体得密度不同。
(完整)物理化学试题库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选择题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相变化 (C)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答案:D2.关于热和功, 下面的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A) 功和热只出现于系统状态变化的过程中, 只存在于系统和环境间的界面上(B)只有在封闭系统发生的过程中,功和热才有明确的意义(C)功和热不是能量, 而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 可称之为被交换的能量(D) 在封闭系统中发生的过程中,如果内能不变,则功和热对系统的影响必互相抵消答案:B2.关于焓的性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焓是系统内含的热能,所以常称它为热焓(B)焓是能量,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C)系统的焓值等于内能加体积功 (D) 焓的增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答案:D.因焓是状态函数.3.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答案:D。
因为焓变ΔH=ΔU+Δ(pV),可以看出若Δ(pV)<0则ΔH<ΔU。
4.下列哪个封闭体系的内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A) 理想溶液(B) 稀溶液(C)所有气体(D)理想气体答案:D5.与物质的生成热有关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标准状态下单质的生成热都规定为零(B) 化合物的生成热一定不为零(C) 很多物质的生成热都不能用实验直接测量(D) 通常所使用的物质的标准生成热数据实际上都是相对值答案:A。
按规定,标准态下最稳定单质的生成热为零.6.dU=CvdT及dUm=Cv,mdT适用的条件完整地说应当是()(A) 等容过程 (B)无化学反应和相变的等容过程(C)组成不变的均相系统的等容过程(D)无化学反应和相变且不做非体积功的任何等容过程及无反应和相变而且系统内能只与温度有关的非等容过程答案:D7.下列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 )(A)不可逆循环过程 (B) 可逆循环过程(C) 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 (D)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答案:D。
物理化学问答

物理化学问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物理化学问答题总结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解释之。
答:①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改变反应物浓度就改变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从而改变有效碰撞,反应速率改变,但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不变的;②温度: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获得能量,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分子变成活化分子,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得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大;③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提高了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大了反应物速率。
负催化剂则反之;④压强:相当于改变浓度。
2. 在多相催化反应中,一般分几步实现?答:①反应物分子扩散到固体催化剂表面;②反应物分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③吸附分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行反应;④产物分子从固体催化剂表面解吸;⑤产物分子通过扩散离开固体催化剂表面。
3. 一级反应有何特征,二级反应有何特征。
答:一级反应特征:a.k1单位是s-1;b.以㏑c对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k1;c.半衰期与反应物起始浓度c0无关。
二级反应特征:a.k2单位为dm3·mol-1·s-1;b.以1/(a-x)对t作图的一直线斜率为k2;c.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成反比。
4. 电极极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①浓差极化:Cu(s)|Cu2+电极作为阴极时,附近的Cu2+很快沉积到电极上面而远处的Cu2+来不及扩散到阴极附近,使电极附近的Cu2+浓度c’ (Cu2+)比本体溶液中的浓度c (Cu2+)要小,结果如同将Cu 电极插入一浓度较小的溶液中一样‘②活化极化:H+|H2(g) (Pt)作为阴极发生还原作用时,由于H+变成H2的速率不够快,则有电流通过时到达阴极的电子不能被及时消耗掉,致使电极比可逆情况下带有更多的负电,从而使电极电势变低,这一较低的电势能促使反应物活化,即加速H+转化为H2。
物理化学实验问答题

物理化学实验问答题
1、在燃烧热的测定试验中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请
分析样品燃不着,燃不尽的原因有哪些?
答: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燃烧;压片太紧、燃烧丝陷入药片内会造成燃不着;压片太松、氧气不足会造成燃不尽。
2、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实验中,加入溶剂中的溶
质量应如何确定?加入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有何影响?
答;溶质的加入量应该根据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来确定,因为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依数性,所以应当保证溶质的量既能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不是太小,容易测定,又要保证是稀溶液这个前提。
如果加入量过多,一方面会导致凝固点下降过多,不利于溶液凝固点的测定,另一方面有可能超出了稀溶液的范围而不具有依数性。
过少则会使凝固点下降不明显,也不易测定并且实验误差增大。
3、在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中,当空气缓缓放入系统
时,如放入的空气过多,将会有何现象出现?怎样克服?答:如果放气速度过快或者放气量过多,使空气压力
稍稍高于分解压而不能达到平衡,此时应该重新开启真空泵片刻再进行调节;
4、在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中,能否在加热状态下检验系
统的装置是否漏气?漏气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不能。
加热过程中温度不能恒定,气-液两相不能达到平衡,压力也不恒定。
漏气会导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体系内部压力的不稳定,气-液两相无法达到平衡,从而造成所测结果不准确。
5、在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实验中,收集气相冷凝液的小槽
的体积能不能过大,过小,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答:有影响,气相冷凝液的小槽大小会影响气相和液相的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问答题总结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解释之。
答:①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改变反应物浓度就改变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从而改变有效碰撞,反应速率改变,但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不变的;②温度: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获得能量,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分子变成活化分子,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得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大;③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提高了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大了反应物速率。
负催化剂则反之;④压强:相当于改变浓度。
2. 在多相催化反应中,一般分几步实现?答:①反应物分子扩散到固体催化剂表面;②反应物分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③吸附分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行反应;④产物分子从固体催化剂表面解吸;⑤产物分子通过扩散离开固体催化剂表面。
3. 一级反应有何特征,二级反应有何特征。
答:一级反应特征:a.k1单位是s-1;b.以㏑c对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k1;c.半衰期与反应物起始浓度c0无关。
二级反应特征:a.k2单位为dm3·mol-1·s-1;b.以1/(a-x)对t作图的一直线斜率为k2;c.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成反比。
4. 电极极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①浓差极化:Cu(s)|Cu2+电极作为阴极时,附近的Cu2+很快沉积到电极上面而远处的Cu2+来不及扩散到阴极附近,使电极附近的Cu2+浓度c’ (Cu2+)比本体溶液中的浓度c (Cu2+)要小,结果如同将Cu 电极插入一浓度较小的溶液中一样‘②活化极化:H+|H2(g) (Pt)作为阴极发生还原作用时,由于H+变成H2的速率不够快,则有电流通过时到达阴极的电子不能被及时消耗掉,致使电极比可逆情况下带有更多的负电,从而使电极电势变低,这一较低的电势能促使反应物活化,即加速H+转化为H2。
5. 何为表面张力,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表面张力是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引起系统吉布斯函数的增量。
物理意义是在相表面的切面上,垂直作用于表面上任意单位长度切线的表面紧缩力。
6. 朗格缪尔导出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的基本假定是什么?答:同11。
7. 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是什么?答:①电流通过溶液是由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来实现的;②电流在电极与溶液界面处得以继续,是由于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导致电子得失而形成的。
8. 阴极上发生的还原反应,离子析出的顺序如何?答:如果电解液中含有多种金属离子,则析出电势越高的例子,越易获得电子而优先还原成金属。
所以,在阴极电势逐渐由高变低的过程中,各种离子是按其对应的电极电势由高到低的次序先后析出的。
9. 何谓金属的钝化?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将铁丝浸在稀硝酸中,铁丝会很快被腐蚀,同时产生NO气体。
而且硝酸浓度增大,铁丝的溶解速率也加快。
但是,如果将铁丝浸入浓硝酸(>65%)中,可以观察到在短时间出气之后腐蚀会突然停止,这是若将铁丝取出再放入稀硝酸中,铁丝也不会溶解。
这种现象成为金属的钝化。
钝化状态的金属表面是被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所覆盖,因而大大阻了滞金属的腐蚀。
10. 固体表面分子降低表面能的方式是怎样的?答:固体表面分子能对碰到固体表面上来的气体分子产生吸引力,使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发生相对地具体,以降低固体的表面能,使具有较大表面积的固体系统趋于稳定。
11.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了吸附量与被吸附蒸汽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推导该公式的过程引入了哪两个重要假设?答:①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式单分子层的;②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12. 吸附热的大小对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有何影响?P402答:①如果反应物A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很弱,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②如果反应物A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很强,反应表现为零级反应;③如果产物X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发生强烈吸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分压的一次方成正比,与产物分压的一次方成反比。
13. 直链反应由哪几个主要步骤构成,请详细说明之。
P385答:P385直链反应。
14. 金属腐蚀分哪两大类?请详细说明之。
答:①化学腐蚀是氧化剂直接与金属表面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例如锌在高温干燥的空气中直接被氧化的过程;②电化学腐蚀是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最为普遍,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15. 何谓摩尔电导率?请详细说明之。
答:在相距1m的两个平行板电极之间充入1mol电解质的溶液时所具有的电导,称为该物质的摩尔电导率。
16. 何谓离子独立移动定律?请详细说明之。
答:在无限稀释时,所有电解质都全部电离,而且离子间一切相互作用均可忽略,因此离子在一定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率只取决于该种离子的本性而与共存的其他离子的性质无关。
17. 活化能对反应速度有何影响?答:由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E a越大,速率常数k越小,反应速度越慢;反之亦反。
18. 跟踪一个化学变化时,可选择一个合适的物理量,通过不断地测量它可以获得反应进程,这个物理量在此体系中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可能是哪些量?答:测量某种成单值关系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
浓度。
19. 可逆过程有何特点,请简述之。
答:①系统处于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准静态过程);②过程的推动力与阻力只相差无穷小;③完成任一有限量变化均需无限长时间;④在定温的可逆过程中,系统对环境所作之功为最大功,环境对系统所做之功为最小功。
20. 吸附曲线有哪几种,他们各自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答:①吸附等压线:吸附质平衡分压p一定时,反应吸附温度T与吸附量a之间关系,用于判别吸附类型;②吸附灯亮线:吸附量一定时,反映吸附温度T与吸附质平衡分压p之间关系,用于求算吸附热Δads H m;③吸附等温线:温度一定时,反映吸附质平衡分压p与吸附量a之间关系,Ⅰ型研究多分子吸附层的性质,Ⅱ到Ⅴ型为多分子层的吸附情况。
21. 举例说明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
答:①在金属表面涂覆各种防护层:在铁上镀锌,锌的电极电势低于铁,遭腐蚀的是锌镀层;②选择合适的金属和合金:实验室中常用铂作坩埚或惰性电极,效果较好;③改变介质的性质:缓蚀剂能明显抑制金属腐蚀;④电化学保护:将锌或镁与铁相连接,锌或镁为阳极,发生溶解,而铁是阴极,得到保护。
22. 用开尔文公式说明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
答:高空中如果没有灰尘,水蒸气可以达到相当高的过饱和程度而不致凝结成水。
若在此时撇入凝聚核心,将凝聚水滴的初始曲率半径加大,其相应饱和蒸汽压可以高于高空中已有的水蒸气压力,因此蒸汽会迅速凝结成水。
23. 固体表面分子降低表面能的方式是怎样的?答:同10。
24. 表面吸附量Γ的定义是什么?答:单位面积的表面层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比同量溶剂在本体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超出值。
25. 何谓溶胶的电动现象?举例说明。
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发生相对移动的现象,成为“电动现象”。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粒子在液体介质中坐定向移动;电渗:与电泳现象相反,使固体胶粒不动而液体介质在电场中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26.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是什么?试解释之。
答:吸附:胶体分散系统比表面大、表面能高,所以很容易吸附杂质。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电解质,溶胶粒子就会吸附离子。
当吸附了正离子时,溶胶离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电离:当分散相固体与液体介质接触时,固体表面分子发生电离,有一种离子溶于液相,因而使固体粒子带电。
27.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有何不同,能否说一级反应都是单分子反应,二级反应都是双分子反应,为什么有时两者数值一致?答:对于基元反应,直接作用所必需的反应物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自由基)数,称为“反应分子数”。
反应分子数是针对基元反应而言的,表示反应微观过程的特征。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中各物浓度的指数称为各物的分级数,所有指数的总和称为反应总级数,用n表示。
对于非基元反应不存在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反应分子数是微观量, 反应级数是宏观量开放分类不能。
在基元反应中,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数值相等。
28.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有什么区别,请详细说明。
答:P293表格。
29. 试述相律f=K-Φ+2的物理意义及各项的含义。
答:相律就是在平衡系统中,联系系统内相数、组分数、自由度数及影响物质性质的外界因素之间关系的规律。
只考虑温度和压力因素的影响时,平衡系统中相数、组分数和自由度数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
f表示系统的自由度数,K表示组分数,Φ表示相数,2即为温度和压力两变量。
30. 试述范特霍夫等温方程Δr G m=-RT㏑KΘ+RT㏑Q p的物理意义。
答:用等温方程可判别一化学反应是否能进行及进行到什么限度为止。
当Q p<KΘ时,Δr G m<0,反应能够正向进行;当Q p>KΘ时,Δr G m>0,反应能够逆向进行;当Q p=KΘ时,Δr G m=0,反应达到平衡。
31.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请较详细地说明之。
答:①温度:吸热反应时,温度升高,标准平衡常数增大,有利于正向反应的进行;放热反应时,温度升高,标准平衡常数减小,不利于正向应的进行;②压力:若υ=0,系统总压力p改变对平衡组成没有影响;若υ>0,系统总压力增大时,系统的平衡组成向产物减少,反应物增多的方向变化;若υ<0,系统总压力增大时,系统的平衡组成向产物增加,反应物减少的方向变化;③惰性气体:若υ=0,惰性气体的存在不影响系统的平衡组成;若υ>0,充入惰性气体,使产物的物质的量增大,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减小;若υ<0,充入惰性气体,使产物的物质的量减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增大。
32. 用范特霍夫等温方程Δr G m=-RT㏑KΘ+RT㏑Q p是如何判断一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
答:同30。
33. 阿伦尼乌斯对活化能是如何解释的?答:不是反应物分子之间的任何一次直接作用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能量相当高的分子之间的直接作用方能发生反应。
在直接作用中能发生反应的、能量高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的能量比普通分子的能量的超出值称为反应的活化能。
34. 弯曲液面下产生附加压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由于表面能的作用,任何液面都有尽量紧缩而减小表面积的趋势。
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则这种紧缩趋势会对液面产生附加的压力。
35. 胶体的电动现象产生的原因什么,请分别叙述之。
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发生相对移动导致胶体的电动现象。
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在液体介质中定向移动导致电泳;在电场作用下,固体胶粒不动而液体介质在电场中发生定向移动导致电渗。
36. 试述表面活性剂的几种重要作用。
答:①湿润:表面活性剂处理棉布,使得布与水的接触角加大,变原来的湿润为不湿润,制成防水又透气的雨布;②增溶:浓度达到或超过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却能“溶解”相当量的碳氢化合物;③乳化和去乳化:只要把少量表面活性剂加入到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之中,经剧烈搅拌或超声振荡,就可制成较稳定的乳状液;表面活性剂亦具有趋乳化的作用;④起泡:表面活性剂有双亲性的特征,具有起泡作用;⑤洗涤:表面活性剂的湿润、起泡等作用有助于去除油脂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