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_以_琵琶记_荆钗记_苏秦记_为例

合集下载

戏曲文化流失举例

戏曲文化流失举例

戏曲文化流失举例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聂可、陈诺)“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京剧《锁麟囊》里这句唱词,恰是中国传统戏曲命运的写照。

小戏种身陷“边缘化困境”、“评奖戏”常常“曲终人散”、人才流失创新受阻……针对如是种种,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从剧本创作、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多方面支持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

承载千年乡愁的民间戏曲,在去留彷徨、日渐式微间,到底应该拿什么来拯救、如何拯救?74个剧种只剩1个戏班,遗失的乡音难载乡愁闲暇时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词,是75岁的淮派皮影戏艺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往往会悲从中来……淮派皮影戏源自100多年前,传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

“几十年前,一开唱周围几亩地里就站满了人,上千老乡将戏台团团围住。

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骑车串场子是常态。

”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只剩这一个戏班!”“一场戏观众席上三条凳都坐不满。

没人看戏,戏班里一些人回家务农了,有些随子女进城住,还有的老哥守着守着就走了……”千里之外的陕西省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张天平扯开话头同样愁眉不展。

“缺演员啊!剧团去年排的一出新戏,就连行政和后勤人员都上台了。

没合适人选,二十来岁的男女主角只能由两位年近五十的老演员演。

”一老一新,境遇相似,这是不少地方戏曲命运的缩影。

多年来,在救赎与自我救赎之间,一些“样板”走在了前面,而更多的剧种则日渐式微。

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

伴随剧种远去的是老一辈艺人,而一些剧种即便申请上了“保护项目”,也难逃衰落命运。

2008年,曾在山西、河北一带流传的赛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但眼下已经没有演出,成了现实意义上“遗失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水土流失要问责,可那么多传统戏曲的生存土壤流失掉,自生自灭,我们又怎能心安理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说,“国家政策出台正当其时,这是国家在以最大的力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给传统戏曲重生的希望。

古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演变

古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演变

古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演变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戏曲经历了多次的创新和演变,从简单的大曲发展到包括各种剧种。

这些剧种一般可以分为梨园戏、南戏和北戏三大类。

梨园戏梨园戏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京剧为代表,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梨园戏诞生于19世纪,具有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与外来多元文化艺术相互交融的特点。

梨园戏在不断的创新和演变中,不断吸取其他地方戏曲的一些精华,例如南音、福建腔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梨园戏除了剧本、音乐、唱腔的独特之处外,还注重化妆、道具、服装等方面的表现,其唱腔表演方式也不同于其他戏曲剧种。

梨园戏的唱腔非常讲究韵律、节奏,特别是强调音乐的旋律性和节奏感。

在剧本方面,梨园戏的剧本一般追求性情真挚,人物刻画深刻,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同时,梨园戏的剧本也注重创新和多变,不断调整和修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过,梨园戏的演出仍然是收到一定限制的,因为唱腔、音乐和表演的风格是固定的,因此就不易突破传统,发生根本性的革新。

南戏南戏是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它的形成与发展史悠久,是中国保留得最完整的传统地方戏曲之一。

南戏始于宋代,来自中国南方的苏州和嘉兴,南戏的演出方式很独特,唱腔优美、音调婉转,且表演中融合了舞蹈、杂技、引子、宣传等多种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了非常亲切的感受。

南戏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演变。

南戏历经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体系。

它的角色刻画丰富,形象清晰。

南戏的剧本分为正剧和小调两种,正剧一般是历史故事,小调是社会生活故事,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

剧本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例如在道具方面,南戏的特别之处在于珠幕,帐幕和各种花灯,这些都表现了南戏的独特魅力。

北戏北戏是指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的一系列戏曲剧种,以京剧、评剧为代表,北方剧种在艺术风格上更加豪放、激烈,注重唱腔的音韵变化和气韵的转换,其实,北方戏曲剧种在唱腔、音乐和表演方面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北方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深远,北方戏曲演出的舞台、音乐、服装等也呈现出了与南方不同的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近十年关于《琵琶记》的论文

近十年关于《琵琶记》的论文

1 明代戏曲版画图录——琵琶记书屋2010/032 吻合与冲突——李渔戏曲结构论与《琵琶记》的相互比对戏剧文学2010/023 《琵琶记》“说教”主题盛行于明代原因探析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14 湘剧《琵琶记》之“书馆相会”人物分析艺海2010/025 《琵琶记》传诵原因另探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10/026 试析高本《琵琶记》的不足之症西江月2010/027 《琵琶记》&《荆钗记》当代2009/018 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悲剧意蕴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19 试论《琵琶记》中牛小姐形象的悲剧色彩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10 另一种阐释——侯庆的《琵琶记》东方艺术2009/0511 高明改编《琵琶记》的目的评析四川戏剧2009/0112 明刊本《琵琶记》版画插图风格研究艺术探索2009/0113 洪武朝的宫廷戏剧——“优人进演”《琵琶记》紫禁城2009/0114 论调腔《琵琶记》的演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115 简析《琵琶记》的古代美学特征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516 《琵琶记》悲剧意识论述沧桑2009/0317 论《琵琶记》的语言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618 《琵琶记》的格雷马斯解读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619 《琵琶记》情节纰漏成因探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20 永昆《琵琶记》:悠悠古曲传新韵浙江画报2009/0821 《琵琶记》中男女主人公形象之我见晋中学院学报2009/0422 论《琵琶记》的情节矛盾与形象分裂文教资料2009/2523 儒理的召唤传统的回归——浅析高明《琵琶记》的男权意识阴山学刊2009/0424 明清时期《琵琶记》主题阐释名作欣赏2009/2025 《琵琶记》的代表性刻本: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图书馆学刊2009/1026 解读“冰山”下的部分真实——《琵琶记》结构新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27 试论《琵琶记》中牛小姐形象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328 高明《琵琶记》与栎社沈氏楼宁波通讯2008/0329 《琵琶记》与古代曲论的几个重要命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30 毛声山批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浮云客子序”作者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31 当是其妙处不传——管窥《琵琶记》的悲剧性文教资料2008/1632 赵五娘:“双面”伊人——解读《琵琶记》女主人公形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533 从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到传奇《琵琶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34 陈继儒批评《琵琶记》版本流变及其真伪辨正戏剧艺术2008/0335 明清时期《琵琶记》的传播文艺研究2008/0836 苦涩柔情背后的隐痛——《琵琶记》中牛小姐形象蕴含的文化心态昌吉学院学报2008/0437 戏曲“台本”在古典剧目传承中的作用——以《琵琶记》为例文艺研究2008/0938 昆曲表演“乾嘉传统”形成期的文人功绩——以《审音鉴古录》和《缀白裘》中的《琵琶记》选出为例艺术百家2008/0439 本我·自我·超我——《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性格探析法制与社会2008/2740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以《琵琶记》、《荆钗记》、《苏秦记》为例戏曲艺术2008/0341 《琵琶记》的艺术意蕴艺海2008/0542 “反弹”琵琶《琵琶记》创作谈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0343 论《琵琶记》的另一种创作意图华章2008/1044 浅析《琵琶记》中赵五娘和牛小姐的共同之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45 《张协状元》与《琵琶记》的几点差异—创作者身份不同造成的差异语文学刊2008/2246 《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和《琵琶记》比较研究文学遗产2008/0547 明代士子眼中的《琵琶记》中华戏曲2008/0148 古本《琵琶记》说略中华戏曲2008/0149 《琵琶记》情理论戏曲研究2008/0250 《琵琶记》结构之美与高明传统文化情结戏曲研究2008/0251 陆钞本《琵琶记》“开场”质疑戏曲研究2008/0152 《琵琶记》的艺术特色戏曲研究2008/0153 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留美学生公演话剧《琵琶记》戏曲研究2008/0154 病梅:《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中华戏曲2008/0255 《琵琶记》剧曲的三大特点及明清相关评议齐鲁艺苑2007/0156 论《琵琶记》的美学贡献艺术百家2007/0157 毛纶批评《琵琶记》的文学思想四川戏剧2007/0258 《琵琶记》之牛小姐形象内涵的再认识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159 《琵琶记》稿草东阳戏文2007/0160 20世纪《琵琶记》研究范式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61 论《琵琶记》文化图像的生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0362 《琵琶记》的剧场结构艺术名作欣赏2007/1263 元本《琵琶记》宾白中的疑问句莆田学院学报2007/0364 从戏剧冲突看《琵琶记》的缺憾咸宁学院学报2007/0465 《琵琶记》的主题考辨语文学刊2007/1666 《琵琶记》旁白中“把”字的用法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967 从人性角度看《琵琶记》的伦理悲剧四川戏剧2007/0668 2007温州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戏剧2007/1269 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戏文2007/0670 温州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评述戏文2007/0671 2007温州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综述戏文2007/0672 《琵琶记》,经典缘何衰落?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73 《琵琶记》美国演出佳话文化交流2006/0474 论《琵琶记》“不团圆”的三个层面及其原因兰州学刊2006/0875 论状元婚变戏中男主人公形象流变——以南戏《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为代表语文学刊2006/2176 “画工”与“化工”——论《琵琶记》与《西厢记》塑造人物的差别艺术百家2006/0777 明代《西厢记》与《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之争中华戏曲2006/0278 论《琵琶记》在悲剧研究中的价值——兼谈一种新的悲剧思想:“核心价值破碎论”北方论丛2005/0279 《琵琶记》意义新探——兼谈悲剧的形而上特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80 发生在明代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阴山学刊2005/0181 南戏《琵琶记》遗存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0182 《琵琶记》结尾论略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5/0183 “全忠”未必忠,“全孝”不能孝——从《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看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冲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84 从《琵琶记》和《儿女英雄传》看“双美一夫”模式及其文化意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885 《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中州学刊2005/0686 《琵琶记》的艺术结构与悲剧意蕴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687 近十年《琵琶记》研究综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688 明清戏曲史的缩影——评金英淑《〈琵琶记〉版本流变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4/0489 凸现个体感性生命质询现存价值体系——《琵琶记》悲剧蕴涵新论戏曲艺术2004/0490 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与儒家文化——从高明的《琵琶记》和南戏“四大传奇”谈起大连大学学报2004/0591 《琵琶记》的用韵研究语文学刊2004/1192 从《琵琶记》看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艺术百家2004/0593 解读《琵琶记》和《白兔记》中"妻"的呈现艺术百家2004/0594 浅谈《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滁州学院学报2004/0495 历史氛围中的《琵琶记》价值再审视戏曲研究2004/0396 厥旨渊放归趣宜求——《琵琶记》复杂面貌成因索解艺术百家2003/0297 论《琵琶记》的叙事结构——李渔“立主脑”理论之透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98 从《琵琶记》的大团圆中惊醒大舞台2003/0699 从《琵琶记》的“三不从”看古代知识分子忠与孝的两难选择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3/01 100 关于高则诚《琵琶记》的评价问题艺术百家2002/02 101 论《琵琶记》中的伦理纲常矛盾及其缘由孝感学院学报2002/05102 “剪发”、“琵琶”——从《琵琶记》论负心悲剧的演化轨迹戏文2002/05103 论《琵琶记》创作的文化心理背景阴山学刊2002/04104 《琵琶记》影响史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105 论《琵琶记》的悲剧品格戏曲艺术2001/03106 纷纷琵琶谁是主──“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艺术百家2001/04 107 论“曲祖”《琵琶记》戏剧艺术2001/03 108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109 莫说市朝事,功名欲逼人──高明的遭际与《琵琶记》中的科举描写艺术百家2000/04 110 《琵琶记》戏剧范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1 《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06112 《琵琶记》接受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113 《琵琶记》副词系统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114 “古为今用”与《琵琶记》的经典意义黑龙江大学2007115 《琵琶记》助词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8116 论毛批《琵琶记》的戏剧思想南京师范大学2007117 明清《琵琶记》研究述评兰州大学2007118 《琵琶记》接受史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2。

南戏《琵琶记》流变研究

南戏《琵琶记》流变研究

南戏《琵琶记》流变研究南戏《琵琶记》是中国戏曲的经典之作,其剧本创作和演出历史悠久,版本流变也极为复杂。

在诸多版本中,以《善本戏曲丛刊》中的版本最具代表性。

本文将从《琵琶记》的版本流变、在越剧中的流变、同名曲牌的流变及戏曲曲谱“凡例”的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琵琶记》的版本流变《琵琶记》的版本流变研究是本剧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自明代万历年间起,《琵琶记》的版本便不断演变,不仅有不同刊本、钞本和刻本,还有诸多改编本和演出本。

这些版本在情节、唱词、表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戏曲的改编本。

以《善本戏曲丛刊》中的《琵琶记》为例,该刊本选用的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刊本,即所谓的“源本”。

此版本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改编和整理,与“祖本”相比已发生了很多变异。

因此,在版本流变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琵琶记》的演变历史和艺术特色。

《琵琶记》在越剧中的流变《琵琶记》在越剧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越剧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剧种,其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与《琵琶记》等南戏有着密切的。

在越剧改革中,《琵琶记》也成为了一代名伶的代表剧目。

然而,越剧版本的《琵琶记》在表演形式、唱腔设计、音乐配器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同名曲牌的流变《琵琶记》中同名曲牌的流变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同名曲牌在不同版本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甚至有些曲牌已经失传了。

例如,“大骂贼”这一曲牌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但在现代版本的《琵琶记》中已经不再出现。

因此,对这些同名曲牌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琵琶记》的音乐和表演艺术。

戏曲曲谱“凡例”的文献价值在《善本戏曲丛刊》中,《琵琶记》剧本前附有“凡例”,这些“凡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凡例”是编者对剧本内容、形式、表演等方面的注释和说明,反映了编者对《琵琶记》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这些“凡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琵琶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演出情况、社会影响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纷纷琵琶谁是主——“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

纷纷琵琶谁是主——“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

纷纷琵琶谁是主——“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纷纷琵琶谁是主——“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徐渭《南词叙录》道:“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1—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大约在元末明初,高则诚将广泛流行的“赵贞女与蔡二郎”故事改编为《琵琶记》。

该剧成为早期南戏最有影响的作品。

早在嘉靖时,昆山腔大师魏良辅就曾说:“(《琵琶》)虽出于《拜月》之后,然自为曲祖。

”明清两代,《琵琶》往往以“南曲之宗”而与“北调之祖”《西厢记》相并。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琵琶记》的明代改本。

《琵琶记》的原始面貌是怎样的呢?人们纷纷追寻着《琵琶记》的“元本”……纷纷元本,孰真孰假有明一代,《琵琶记》一直盛行,“刻者无虑百千家”[1]。

嘉靖37年,河间长君在所刻《琵琶记》序中提及,自己曾得国初以来写本、京本、吴本、徽本、浙本、闽本共四十余种。

据玩虎轩本万历二十五年《琵琶记》序,当时所见却已是七十多种。

然而,这些明本大多改动很大,正如河间长君所说:“好事者竟相私刻,职务新异,各以隙照,妄为异说。

”[2]这些改本构成了通行本系列,那么,它们又源于何处呢。

据凌初成考察:大约起于昆本,上方所称‘依古本改定’者,正其伪笔所称‘时本作云云者非’,则强半古本。

颠倒错讹,为罪之魁。

厥后徽本盛行,则取其本而以意更异一二处,然仍之者多,而世人遂不复睹元本矣。

[3]实际上,这些改本往往以“古本”、“元本”为号召,除了广告效应外,也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元本的追慕。

而凌初成的感叹,不过体现了明清以来一批文人更为执着的梦想。

他们不断地追寻着真正的“元本”。

然而,前人追寻“元本”的努力再一次堙没了。

二十世纪初,人们在前人留下的曲谱,如《南曲九宫正始》中,发现了一些零星的《琵琶记》曲文,标明“旧传奇”或“元传奇”。

这些曲文显然与时本《琵琶记》颇有出入,它们提示着一部古本《琵琶记》的存在,后人视之为“元本”,并将它命名为“元谱”本。

浅析“琵琶”于《琵琶行》戏曲改编作品中作用的变化——以《青衫泪》、《青衫记》、《四弦秋》为例

浅析“琵琶”于《琵琶行》戏曲改编作品中作用的变化——以《青衫泪》、《青衫记》、《四弦秋》为例

【 ] ( ) 致 远 . 《 州 司 马 青 衫 1 元 马 江 泪 》 .[ .臧 晋 叔 . 元 曲 选 》 (第 三 A】 册 ). M . 京 : 中 华 书局 , 5 年 . 【] 北 1 8 9 [ 】 ( ) 大典. 《 衫记 》.[ 】 毛 2 明 顾 青 A. 晋 . 《 十 种 曲 ( 七 册 ).[] 北 京 : 中 六 第 M. 华 书 局 , 8年 . 1 2 9 [] ( 蒋士铨 . 四弦秋 》.【】 网 3 清) A .( 络资料 ) 【】( )白居 易.《 4 唐 琵琶行 》. A . [] 朱东
浅析 “ 亏 琵琶行 戏 曲改编作 品中作 用的变化 琵 琶"
以 青衫 泪 、 青衫记 、 四 弦秋 为例
文 ◎ 田颖 ( 门大 学 中文 系 硕 士研 究 生 厦 福建厦 门)
摘 要 :唐 代 诗 人 白居 易的 长 篇 叙 事 诗 忽 闻 琵 琶 声 , 引 发 万 千 感 慨 , 进 而 邀 请 琵 琶 自居 易 , 二 人 相 识 , 引 为 知 音 , 退 红 便 借 琵 《 琵琶行 》向 来被 誉 为唐诗之 翘楚 ,世 代传 女上 船 一 叙 。而 此 “叙 ” 完 全 不 同 于 《 青 琶 向 众 人 叙 己 年 华 不 再 之 悲 , 独 守 空 房 之 诵 不绝 ,元 明 清时期 ,更被作 为 戏曲题 材加 衫 泪 》 、 《青 衫 记 》 中 带 有 猎 艳 性 质 的 凄 , 而 自 居 易 更 由 这 凄 怆 之 音 ,联 想 自 己 怀
[] P 7 5 ) 2 (5 — 8 在 《四 弦 秋 》 中 , 琵 琶 抒 怀 的 内 容 ,
由 上 可 见 , 在 三 部 作 品 中 , “琵 琶 ” 同 样 承 担 了 白居 易 与 琵 琶 女 的 “ 识 ”工 具 初

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最早的祭祀舞蹈到后来的宫廷乐舞,再到逐渐形成的戏曲艺术,中国古代戏曲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戏曲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舞蹈。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舞蹈来祭祀神灵,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这些祭祀舞蹈逐渐演变成为宫廷乐舞,成为了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乐舞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娱乐活动。

宫廷乐舞的演变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

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剧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豫剧、越剧等。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点。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妙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戏服而闻名于世。

豫剧则以其豪放洒脱的唱腔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

越剧则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备受赞誉。

古代戏曲的演变过程中,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它通过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将戏曲表演的情节和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揭示。

戏曲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如宫商角徵羽五音阶、八音律等,以及戏曲独有的音调和唱腔。

这些音乐元素使得戏曲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力。

此外,戏曲艺术还注重舞台表演和戏剧性的呈现。

戏曲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形式,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戏曲剧情和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戏曲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通过精心的布景和华丽的戏服,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戏曲世界。

古代戏曲的演变与特点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戏曲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例如,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更加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而现代戏曲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中国戏曲学院学报Vol.29.No.3 2008年8月Journal of Nati 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 rts August,2008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以《琵琶记》、《荆钗记》、《苏秦记》为例■李舜华摘 要:以《琵琶记》、《荆钗记》与《苏秦记》为例,早期戏文在明前中期的变动突出了旦色的表演。

所易情节或为女性种种委屈艰辛的叙述,或为祝寿、游赏、闺中思忆等场次,均涉及闺忆闺怨内涵。

这一变动显然源于当时伎乐环境(尤其是弦索弹唱)的影响,而增益了某种情感因素。

换言之,闺中的思忆与怨怼,直接书写了女性在伦理环境中命运的酸楚,而透露了人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与道德体系认同与否的两难处境。

对这一个体与环境、情与理的冲突,三种戏文各有表述,而典型地体现了明前中期戏文发展的复杂性。

关键词:早期戏文 旦角 闺忆(怨) 情与理自元末以来至明代中期,戏文舞台上活跃的主要是女性的影子。

与其他版本比较,成化本《白兔记》及锦本的大部分戏文,都突出了旦角的表演。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戏文《王祥》。

此剧为宋元旧篇之一,据钱南扬氏所辑佚文来看,主要情节有看柰、贩绢、遇盗、下毒、卧冰、割股等,都以王祥为主,而锦本在摘汇时却只收入“夫妻相别”、“汲水争挑”、“二妇缉麻”三出,以王祥妻为主。

这样,戏文的发展与变化也主要集中在与女性有关的场次。

以锦本、曲谱本、诸古本与其他版本相比较,早期戏文在明代前中期的变化,并不是均衡的,而是相对集中于若干重要场次。

它们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情节化的场次,即属于戏文故事核心情节的,主要是女性在家种种委屈艰辛的情节(包括更有利于描写女性形象的富有戏剧冲突的场次);一类是非情节化的场次,诸如祝寿、游赏(包括四时咏乐)、闺中思忆、旅途感喟等,这些场次,除旅途感喟外,多有旦角参与,其中又以闺中思忆最为常见。

这些套数也经常出现于曲选中,实为梨园中反复演唱的重场戏(或以单折搬演,或以单曲套数清唱),因此,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①显然,这种改动并非版本校订者一人所为,而是在不断的演出中逐渐形成的,是由传播者(包括表演者、版本修订者)与接受者(听众)共同完成的。

至明代中期,装旦与真旦混合并杂,开始出现与元代“用妓乐”相类似的演出情境,戏文与散曲(套)之间的交流正是在这一演出情境中发生的,戏文中旦色的表演也随之丰富起来。

所谓“用妓乐”,不过是象征性的说法,它实际喻指以妓乐为代表的城市娱乐文化,从明人的记载来看,这些咏叹戏文的小曲、杂曲其实也常常流行于城头巷尾,出于市井细民之口,而非青楼歌者(及后来的家养优伶)所独善者。

那么,联系这一演出情境,戏文这一对女性的关注又说明了什么,它是如何变化的,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影响了戏文整体意蕴的表达呢?不妨从元末明初的《琵琶记》说起。

一部《琵琶记》彻底摆脱了宋元时期书生负心的戏文故套,它以蔡伯喈为主角,书写了一部个体徘徊在情与理之间的痛苦。

②蔡伯喈在初登场时唱道:“风云太平日,正骅骝欲骋,鱼龙将化;沉吟一和,怎离双亲膝下?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

”深受儒家思想陶冶的蔡伯喈,一开始便透露了角逐功名的抱负,但最终却归结到侍奉双亲上。

是出外求取功名,还是在家侍奉父母?“功名”二字直接引发了情与理之间难以磨合的矛盾。

显然,蔡伯喈内心深处更深切地爱恋着家中的父母与妻子;逼试一出,也便成为透露蔡伯喈内心矛盾最典型的场景。

伯喈以在家侍亲为孝,不愿赴试;蔡父则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为大孝,逼子赴试。

然而,尽管蔡父言辞激烈,甚至于明白指责伯喈“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伯喈仍不愿离家;直到蔡父说他留恋新婚,才无可奈何应允。

在与妻子离别时作者简介:李舜华,女,1971年生,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第29卷第3期李舜华: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更是凄惶,对父亲也颇生怨怼,最后道,“也不是要埋怨,影只形单,我出去有谁来看管。

”③伯喈想到此去千里,孤伶伶无人照拂,已是心下一片茫然。

由此可知,在蔡伯喈的心里,拒绝功名(“忠”)己与某种情感意识联系起来,“孝”也不过是一种托辞而已———是个体在伦理环境中为自身畏惧江湖飘泊、留恋天伦之乐、夫妻之情而寻找到的一种最好的籍口。

然而,这一种情感在蔡伯喈来说,毕竟只能以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无论在途中感叹、宦邸忧思、琴诉荷池,还是中秋赏月诸出,其间难以排遣的思忆、忍耐不住的怨怼,于蔡伯喈来说,这种种徘徊在情与理之间的痛苦却始终欲说还休。

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三不从”典型地传达了蔡伯喈逆来顺受、抑情就理的痛苦过程。

与之相比,同样是逆来顺受、抑情就理,赵五娘对情的思忆与对理的怨怼却显然要强烈得多。

在蔡伯喈被逼应试、夫妻离别在即时,赵五娘心中纵万般遣绻,言语之间却不敢稍有流露,只是以忧虑公婆无人承欢为辞,她曾与蔡伯喈共同唱道:“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妻上意牵。

”与伯喈相似,作为人的一般本性———夫妻之情她身上已通过“孝”而遭到较严重的扭曲。

但在当五娘独自临镜感叹时,却流露了满腔幽怨。

这一套曲辞用[破齐阵]1、[四朝元]4,一开始便极写深闺之寂寞,“谩罗襟泪渍,和那琴瑟尘(沉)埋,锦被羞铺。

寂寞琼窗,萧条朱户,空把流年度”;次则相思之苦,“朱颜非故……教我望断长安路。

君身岂荡子,妾非荡子妇。

其间就里,千千万万有谁堪诉”?再次,则对丈夫有种种埋怨、怀疑,“你身上青云,只怕亲归黄土。

……那些儿意孜孜,只怕十里红楼,贪恋着人豪富”;最终才归结到自慰自解,“文场选士,纷纷都是才俊徒。

少甚么镜分鸾凤,都要榜登龙虎,偏是他将人误”;因文场选士而镜分鸾凤者,也不是自己一家,既然如此,“也不索气苦,也不索气苦,既受托了蘋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落得名标青史”。

关于这套曲辞,有人从语言上提出质疑,如《李卓吾批评琵琶记》:“填词太富贵,不像穷秀才家。

”《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批评尤为详细:“又蔡别后,赵氏寂寥可想矣,而曰‘翠减祥鸾罗幌,香消宝鸭金炉,楚馆云闲,秦楼月冷’,后又曰‘宝瑟尘埋,锦被羞铺,寂寞琼窗,萧条朱户’等语,皆过富贵,非赵所宜。

”后人更有从语意上附和者,五娘一直以孝妇被推许,而此套曲辞极写相思之苦,似不吻合五娘个性。

其实,五娘正是有此一怨,人物始觉丰满,这一套曲辞实际挑开了五娘徘徊于情与孝(理)之间极为隐晦的矛盾心理。

不过,王骥德等人的批评却提醒我们,此套曲辞可能跟元末明初的弦索弹唱有关。

以临妆感叹、深闺思忆诸套曲,最宜女性自我抒发,而盛行于当时的弦索弹唱中。

《琵琶记》此套曲辞过于富贵,究竟是高则诚在代人抒情时,情不自禁地调动传统诗歌中丰富的意象,以为修饰;还是这些意象作为一种套式,在弦索中为后人所添加,④我们己经很难确定。

⑤但五娘临镜一折极写相思,其曲辞曲意受到弦索中闺情套曲的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

锦本《琵琶记》在《临妆感叹》一折,自[破齐阵]以下,插入四支[新增清江引]。

[清江引]为北调,与四支[四朝元]构成一南一北的套曲形式,并以[尾声]结束。

这一形式不见于今存各本,当时的梨园舞台可能却颇为盛行,更值得提出的是,这四支新增曲曲辞十分俚俗,以至于与其他曲文相比显得颇为不称,但所歌咏的内容却完全表达了对功名的离心倾向。

由此也可以想见弦索弹唱的影响了。

“五娘临镜”典型地传达了抑情就理的痛苦过程,不过,在曲辞上却难免套式化的痕迹。

就感染力来说,远远不及吃糠、剪发、葬亲、寻夫等出,后几出以五娘所经受的各种艰辛与苦难,对抑情就理(实际是对儒家传统价值体系———即所谓求功名)发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蔡伯喈登场时所唱[瑞鹤仙]曲,以角逐功名始,以侍奉双亲结,而“逼试”一出更直接推出了情与理的两难困境,并进一步演绎出一部“三不从”的大悲剧。

这正是《琵琶记》的杰出所在。

早期戏文,当生上场言志时,几乎都触及到了类似的情境,一些还都写到了逼(劝)试的场景。

不过,究竟是在家侍亲为孝,还是出外求取功名、勤于王事为大孝?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选择,而选择的原因也有着微妙的差异。

例如,《荆钗记》中,王十朋虽然也道“且自存心奉母,何须一意求官”,但他对功名却没有那样强烈的排斥心理。

学而优则仕,在王十朋几乎是十分自然的一件事;因此,《荆钗记》中并没有逼试一出。

不过,十朋求官显然只是为了侍奉寡母,同时报答岳父之恩、妻子之情,其中的情感因素比较明显,尤其是夫妻之情在这里已不再隐晦。

一方面是对功名的排斥感的削弱,一方面却是情感因素的增加,二者混合并存,彼此之间的冲突反而有所淡化了。

一部《荆钗记》,侧重点只在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钱玉莲的贞烈节义,这其间起关键作用的是小人的拨乱(即所谓世态人情而已),功名只是引发矛盾、解决矛盾的一种契机而已。

然而,仔细比较《荆钗记》各大版本,围绕着旦角的诸种描写却也出现了新的因素。

这一新因素的出现同样与散曲演唱密切相关。

例如,嘉靖本第十八出(“玉莲梳妆”),也用[破齐阵]1、[四朝元]4、[尾声] 1。

其间由寂寞、相思到埋怨、怀疑种种心情,俱与《琵《戏曲艺术》2008年8月 琶记》相似;但仔细揣摩,却异处颇多。

玉莲一上场唱道:“爹爹挂念,婆婆萦闷,那堪人孤更静。

朝夕甘旨虽(须)然俱,夫在天涯事关心,为何不泪零。

”由此语可见,于玉莲心中,夫妻之情己重于朝夕之甘旨;因此,对丈夫离家追逐功名的埋怨,便较五娘激烈得多:“结发夫妇,双双不暂离。

丈夫呵,只为名利要图登高第,望身荣发迹,望身荣发迹,把我鸳鸯拆散东西。

”五娘与玉莲都曾怀疑丈夫留恋红楼,但自此起,两人的心情却截然异趣。

五娘是带着一片气苦,索性去做孝子贤妇。

而玉莲对丈夫刚生疑心,便立即加以否定,“何必苦相疑,料想宋弘肯弃糟糠妇”。

最后在孤雁声里,重新堕入离别后的思忆中。

此后两支[四朝元],便极力铺写玉莲终朝如醉如痴的思念,兹录第四支以见大概:昨霄房里,披衣未睡时。

见银缸结蕊,料应喜至,想有彩笺寄。

料荣归故里,料荣归故里,金带垂腰,绿袍垂体。

遽下牙床,就整鸳鸯被。

鹊声闹人耳,嗡,绿云忙梳洗。

独上危楼,遥望人何处?轻轻莲步移,默默画栏倚,思量无计。

寻寻觅觅,似凤失侣;寻寻觅觅,似凤失侣。

一折“五娘临镜”由情起,以理结,展现了五娘抑情就理的曲折过程;而“玉莲梳妆”却是以相思起,以相思结。

可见,同为闺念一出,玉莲梳妆较之五娘临镜己突出了夫妻之情,对功名的怨怼也更为激烈。

闺念一出,《琵琶记》与《荆钗记》所用曲牌完全相同。

以《琵琶记》的经典效应来看,似应是前者影响后者。

然而,考虑到版本的变迁,却也不尽然。

嘉靖本、锦本中的“玉莲梳妆”,虽然俚俗,但无论就曲意,还是就曲辞来说,于其人其境都十分贴切,“五娘临镜”于贴切二字却尚有欠缺。

而且,锦本“五娘临镜”较其他诸本同折多了一支[尾声],语辞与“玉莲梳妆”[尾声]相似,末两句更几乎一字不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