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琵琶记

合集下载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得:
1.《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地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在后世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宣扬道德纲常的主观意图,客观上揭示了道德教化本身的内在矛盾,这也是它在思想内涵上的成功之处。

2.在戏曲的声调格律方面,《琵琶记》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间的搭配,加以妥贴的安排。

对句格、四声的运用,也比较严密细致。

3.《琵琶记》是南戏创作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结构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单线模式,而采用双线结构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次,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

以口头语写心头事,真做到了“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再次,剧中的语言比同时代的其他南戏要成熟。

尤其在语言个性化方面,时而质朴,时而华美,运用的相当成功。

4.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

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

失:
剧中封建说教过多,往往成了作者思想意识的传声筒;篇幅过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出现了某些明显的疏漏;剧中的某些片断也有铺锦列绣,骈俪过重的毛病,对后世传奇作者雕词琢句造成了不好影响。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

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

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琵琶记》戏演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对《琵琶记》的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琵琶记的原文以宋咏阳的《琵琶记歌词》为主要版本。

它由五十六场组成,每一场都以独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展开,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场:“李商隐病中仙隐别离”。

这一场通过刻画李商隐与仙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悲壮和缠绵。

文中运用了对景抒情的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使人们深入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第二场是“韦世贞灵夙回归”。

这一场主要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思恋。

通过描绘韦世贞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内心的挣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压力和内心的挣扎。

第三场是“曹玉英和尚退位还俗”。

这一场主要描写了一位尼姑放弃出家的生活,重新回到世俗社会的故事。

通过对曹玉英和尚的内心思想和动态变化的描写,让观众对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场是“陈彩虹身世为官慈母”。

这一场主要表达了作为一位母亲的无私付出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陈彩虹的描绘和塑造,使观众对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场是“探亲祭奠孟知柔”。

这一场主要描绘了主人公孟知柔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而前往故乡的故事。

通过对孟知柔内心情感的描绘和对家族情感的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孟知柔内心的挣扎和真情流露。

总的来说,《琵琶记》的原文通过对各个场次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细致的人物性格。

它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琵琶记诗赏析

琵琶记诗赏析

琵琶记诗赏析《琵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

这部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本文将对《琵琶记》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琵琶记》的背景和作者。

《琵琶记》是白居易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60首,以叙事诗的形式,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琵琶女李师师的生平遭遇和情感经历。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朴实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琵琶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琵琶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首先,从艺术魅力来看,《琵琶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琵琶女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诗中对李师师的描绘细腻入微,如“纤纤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金井梧桐,玉鸭雕梁,醉里且歌且笑,无人知是何年”等句,都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才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她与君王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些描写都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和生动表现,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魅力和张力。

其次,从文学价值来看,《琵琶记》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通过对李师师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的生活风貌和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诗中对爱情、人生、命运等主题的探讨,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长安城里头,万户送秋雁”等句,都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琵琶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它不仅在艺术魅力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在文学价值上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思想意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第六章 《琵琶记》欣赏

第六章 《琵琶记》欣赏

赵五娘的唱词: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 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 你便是米么,(唱)米在他方没寻处。(白)奴便是 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 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前腔》)
蔡伯喈的唱词:
闲庭槐影转,深院荷香满。帘垂清昼永,怎消遣? 十二栏杆,无事闲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梦到家山 , 又被翠竹敲风惊断。(《一枝花》)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 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 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 言。 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 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 用,词句的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
第二十三齣 代嘗湯藥 第二十四齣 宦邸憂思 第二十五齣 祝髮買葬 第二十六齣 拐兒紿誤 第二十七齣 感格墳成 第二十八齣 中秋望月 第二十九齣 乞丐尋夫 第三十齣 瞷詢衷情 第三十一齣 幾言諫父 第三十二齣 路途勞頓 第三十三齣 聽女迎親 第三十四齣 寺中遺像 第三十五齣 兩賢相遘 第三十六齣 孝婦題眞 第三十七齣 書館悲逢 第三十八齣 張公遇使 第三十九齣 散髮歸林 第四十齣 李旺囘話 第四十一齣 風木餘恨 第四十二齣 一門旌奬
第一齣 副末開場 第二齣 高堂稱壽 第三齣 牛氏規奴 第四齣 蔡公逼試 第五齣 南浦囑別 第六齣 丞相教女 第七齣 才俊登程 第八齣 文場選士 第九齣 臨妝感歎 第十齣 杏園春宴 第十一齣 蔡母嗟兒 第十二齣 奉旨招壻 第十三齣 官媒議婚 第十四齣 激怒當朝 第十五齣 金閨愁配 第十六齣 丹陛陳情 第十七齣 義倉賑濟 第十八齣 再報佳期 第十九齣 强就鸞凰 第二十齣 勉食姑嫜 第二十一齣 糟糠自厭 第二十二齣 琴訴荷池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作,它展演了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悲剧,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经典,其悲剧精神丰富而复杂。

它首先是一部生活悲剧,又是一部时代社会的悲剧。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其悲剧精神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从戏剧冲突和伦理上揭示其悲剧精神。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颇有特色,全剧的核心冲突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关乎两股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该剧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喈洞房花烛,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

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这些巧妙的安排,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其悲剧精神,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二、从《琵琶记》所写内容来反映其悲剧精神。

戏剧围绕“三不从”展开: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所叙写的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

首先,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他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琵琶记是一部古代戏曲剧目,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通过展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艺术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简要论述琵琶记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琵琶记作为一种戏曲形式,以古代社会的人物命运和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探索,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琵琶记关注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剧中的主要人物杜丽娘以其悲惨的命运和深情的爱情展现了她纯真善良的一面。

而她父亲杜夫人则展示了一个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争,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其次,琵琶记关注了社会问题的反思。

剧中通过对吏治腐败、官宦权势、官宦子弟横行乡里等问题的揭示,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

琵琶记展现了一个以小人物为中心的社会画卷,从中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革。

最后,琵琶记关注了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

剧中的李贵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两个人在命运的摆布下,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历经无穷的磨难和考验后,尤为凸显出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二、艺术特色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外,琵琶记还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在音乐、唱腔、表演和舞美等多个方面。

首先,琵琶记以琵琶曲为独特的音乐形式,贯穿剧目始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琵琶曲以弦声悠扬、音调自由的特点,将戏曲的情节、人物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增添了剧目的魅力。

其次,琵琶记以腔调纯正、表演技巧独特的京剧唱腔为基础,塑造了琵琶记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中的高亢激昂和悲切细腻,将人物的情感转化为声音和节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再次,琵琶记的表演艺术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演员们通过细腻而精确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变化。

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产生共鸣和感动。

古代戏曲赏析琵琶记

古代戏曲赏析琵琶记

古代戏曲赏析琵琶记琵琶记是一部古代著名戏曲,它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塑造、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琵琶记进行深入赏析。

琵琶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唐代,主人公是李靖之女李香君。

她出身贫寒,却有一身天赋异禀的琵琶技艺。

在一次琵琶比赛中,她遇到了唐宗朝,二人相互倾心,但却因家族身份差异无法相守,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煽情感人,道出了爱情的悲欢离合,给人们以深思。

在琵琶记中,人物塑造精细入微,形象饱满而有血有肉。

主人公李香君勇敢、聪明、乐观,同时又有着柔情似水的一面,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男主角唐宗朝则是一个为爱勇敢挣扎的人,他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真爱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也都各具特色,给整个剧情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音乐方面,琵琶记的配乐精妙绝伦,能够完美地表达戏剧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其中的琵琶曲目,旋律婉转悠扬,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个剧目更加生动、精彩。

除了音乐外,琵琶记的舞台美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舞台布景巧妙地将唐代的风貌展现给观众,同时通过灯光、服装等元素的运用,将戏剧的氛围烘托到极致。

舞美的细节处理凸显了戏剧的内涵,使整个演出更富有视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琵琶记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人物塑造、优美的音乐以及出色的舞台美术成为了古代戏曲中的一颗明星。

它不仅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现代依然备受推崇。

琵琶记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唤起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等永恒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琵琶记》》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

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

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

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首先,她不满于丈夫被逼赴科举考试之举。

当蔡公催促伯喈“快赴春闱”以“改换门闾”,并且以恋新婚、贪妻爱来苛责他,致使伯喈屈从父命时,赵五娘对此表示异议,一方面埋怨公爹“见得好偏”,一方面指责丈夫“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有揆情理,欲偕丈夫向公爹进行劝谏。

一旦辞赴试不从的丈夫离家远行,她叮嘱他襦衣换青时切莫恋花柳,定要早办归程。

可见赵五娘对赴试求仕一事的态度是鲜明的。

以后,她总是把一系列变故、灾难跟它联系在一起。

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恼恨跟对它的怨恨联系在一起。

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赴试求仕跟蔡门一连串不幸事件无法分开。

她显然不同热中于得到凤冠霞帔的女人。

其次,她在侍奉老人方面自觉地承担了最大的牺牲。

在赵五娘看来,庆幸夫妻恩爱与尽力侍奉二老没有矛盾,它们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两件事。

而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

“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挂牵”,“悲岂断弦,愁非分镜,只虑高堂,风烛不定。

”(《南浦嘱别》)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竭力撇开“六十日夫妻恩情断”的悲哀,固然有避“迷恋”丈夫嫌疑的苦哀,也不能说没有将偕老与侍奉视作一回事情的明确认识。

似乎是近“做作”的语言,其实却正是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心理。

也正为如此,她有“我的一身难上难”的埋怨和浩叹。

“轻移莲步,堂前问舅姑。

怕食缺须进,衣绽须补,要行时须与扶。

”(《临妆感叹》)又是“怕”,又是“问”,竭尽心力,毅然挑起了代薄情夫婿独自赡养二老的重担子。

原本清贫的蔡家逢到饥荒年景之后,在遣儿科举赴试问题上本就存在分歧的公婆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日益艰难其矛盾日愈加白热化了。

而赵五娘艰苦备尝,劳役不辍,支撑着一家口食身衣,同时勉力劝解二老,那种体贴入微、既以物质上又从精神上多方照顾慰藉老人的情怀确实感人至深。

在第七出《义仓赈济》里,赵五娘早已衣衫解典、囊箧罄尽,“说得不出闽门的清平话”,抛头露面到官府乞领仓米,又遭到恶吏的欺侮凌辱,发出“千死万死不如早死”的哀嚎,要投井自尽,可是当她想到二老会因此招致速死,又辜负了丈夫临行的嘱托,因而虽然力枯形惫也只得隐忍止步。

得到张大公转赠一点仓谷后,她安排一口淡饭权给二老充饥,自己只拿狗彘食的谷膜米皮暗处吞咽,殊不料婆婆误以为媳妇不尽心,辱骂她,疑猜她,眼看常见的妇姑闹剧即将爆发。

但枯瘦如柴的赵五娘仍然坚持自我克制、牺牲,没有声辩,没有反唇相向,也没有去自寻解脱或自谋生路,抛弃风烛残年二位老人。

这是何等感人的性格!在著名的《糟糠自餍》一出里,赵五娘四支“孝顺歌”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这个普通妇
女身世的艰难、内心的痛苦和始终不渝地侍奉二老的意愿。

“糠啊,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

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这是就艰难身世的抒怀。

“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这是喻赴试求仕),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这是实际上已成弃妇者内心痛苦的抒怀。

第四支是在公婆私下窥伺发现她吞咽糠粃时的曲子,“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

”这糟糠妻典故的运用,不但表明女主人公对自己作为伯喈贫贱相守的妻子的认识,而且表现了她与二老死生不渝、风雨共舟的坚定信念。

自己咽糠,不让老人知道,怕引起他们烦恼,受到猜疑后仍然忍让着不予计较,这是多么善良宽容的精神啊!二老相继死去以后,赵五娘剪发买葬,十爪挖泥,罗裙包土,按那个时代的风俗埋葬和祭奠二老,为二老描容后行乞觅夫,把儿辈的义务尽到了家。

这正是《琵琶记》悲苦动人之处。

再是拒绝蔡公关于再嫁的遗命。

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的蔡公经过接踵而至灾难的洗礼,顿悟强使独生子赴举一事致使合家不幸,尤悔致使媳妇坠入苦难深渊,并且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于是立下遗嘱要五娘立即改嫁求生。

对此赵五娘断然加以拒绝。

在丈夫荣枯不知、生死未卜、公婆死后祭奠乏人的情况下,取这种态度,既合乎性格的逻辑,也是忠贞爱情和不渝地侍奉老人这种信念的突出表现。

上述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贯穿终始的是赵五娘倾身侍奉二老这一点。

应该认为,赵五娘这样想,这样做,有着现实的合理的思想基础。

由于作者有“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的创作观念,坚持把女主人公写得真实动人,这个人物的性格就有了相当的深度。

她作为熟谙儒家经典和传统中关于侍奉舅姑之类教诲的女子,有“做个孝妇贤妻,也落得名标青史”(《临妆感叹》)的信念。

这里面虽不免带有封建伦理的时代烙印,但她对什么是孝妇贤妻有自己的理解,即真心实意地把公婆作为应该衷心敬重和热爱井为之承担最大牺牲的爹娘,这中间没有多大牵强做作的成分。

“媳妇便是亲儿女”,这是赵五娘性格音符中的最强音。

她把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划上了等号,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家庭关系的传统意识的合理一面,与封建伦理中森严僵冷的等级观念大相径庭。

毋庸讳言,赵五娘是被作者作为孝妇来颂扬的,通篇不乏封建说教的语言,但即使对于这些描写和议论,也应该具体的分析。

譬如有的是当时的习惯语,如“一马一鞍,誓无他志”;有的是封建观念与健康感情的杂揉,如“生是蔡郎妻,死是蔡郎妇”;不能全盘否定。

对于整个情节中“生事、死葬、葬祭”的模式,这是时代的反映,更不宜予以苛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