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琵琶记》有感

合集下载

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

林海的《琵琶语》曲调哀怨婉转,充满了叹息。

乐曲分为五段。

结合音乐的基本语言,谈谈你的欣赏感受。

当那琵琶的语言,轻轻流入我的耳际,我突然感到一股冷香飞上心头,牵着我的思绪,走进了梦乡之中……那坐在阳台上孤独的女孩,手拿着琵琶,闭上眼,细细的品着那琵琶语的香气。

思绪缠绵,坠入心头。

好似有一种微弱的感伤敲打着我。

那语言,仿佛有了回音,在耳边回响着。

天地间就好似有一层细腻的雨丝,轻轻的拨动它,它就会说话。

那语言,就像竖琴在唱歌;那声音,就像花朵在乱语。

躺在田野间俯视那蔚蓝的天空,云朵在跳舞,细雨在缠绵。

我没有打伞,只想被它淋着。

那悠扬的琵琶声中,就像有一串珠链,串联着我忧郁的心思。

犹记起,曾未语欢笑花丛间。

梦里相见欢,素手琵琶千遍弹。

低眉信手弦起,情难堪,一曲便弹千千遍,低眉弦起,风悄悄,琵琶解语意阑珊。

在那美丽的语言中,有一片沾满露珠的花儿。

它伴着琵琶声,轻盈的跳动。

细雨瞬间打到脸颊上,冰凉清爽。

那会说话的琵琶牵动着我的思绪.那语言,充满了伤感的香气。

听起来,就像有一个仙女在你身边围绕,她对你轻轻唱着,用那柔软的手指画着,轻轻流动。

就像那琵琶所说的语言;就像那细腻的雨丝;仙女挥挥手,向我说再见时,琵琶声渐渐微弱,语声低小,轻柔。

那缠绵的细雨还在述说着窃窃私语的秋天。

不过,它还是被琵琶语拽走了。

这美丽、纯洁的雨声,慢慢停止了。

冷香没有了,乐声停了。

我的心仍依旧沉醉在声音里,语言里,细雨里;沉醉在这空旷、广阔、寂寥的田野上。

琵琶的魅力随千年而不盛,固然咱们再也听不到皂乐地迎客那晚的琵琶声,但耳边这丝丝进扣的琴声,却脚以撩动我凄恻的深情,也脚以慰藉我徘徊的神经。

它如春雨梧桐,响彻一个半世纪,回荡在盛唐和古代之间;它如阳闭三叠、下里巴人,听前让人叹为观行、回肠荡气;它如敲击心田的驼铃声,在玉门关内中往返荡漾,经久不尽。

篇二:琵琶行练习和读后感2014高一级语文周练六《琵琶行》课后练习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年秋。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作,它展演了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悲剧,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经典,其悲剧精神丰富而复杂。

它首先是一部生活悲剧,又是一部时代社会的悲剧。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其悲剧精神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从戏剧冲突和伦理上揭示其悲剧精神。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颇有特色,全剧的核心冲突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关乎两股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该剧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喈洞房花烛,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

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这些巧妙的安排,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其悲剧精神,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二、从《琵琶记》所写内容来反映其悲剧精神。

戏剧围绕“三不从”展开: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所叙写的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

首先,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他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琵琶记的观后感

琵琶记的观后感

琵琶记的观后感引言《琵琶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明代文学家白朴创作,被誉为“南戏之祖”。

该剧以悲剧的文字,唱出了人间离别的哀愁和爱情的苦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和音乐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琵琶记》的观后感。

剧情《琵琶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女主角李香君是一个才女,她以琵琶技艺闻名于世。

李香君与年轻的宰相杨昭相爱,但是由于身份差异和政治斗争的影响,他们的爱情遭到了重重阻碍。

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李香君为了杨昭而放弃了一切,并最终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剧情悲凉而动人,令人深思。

表演《琵琶记》的表演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情、动作和台词都十分精彩。

他们能够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传达到观众,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女主角李香君,她的演技出色,能够将李香君的悲伤、无奈、坚强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此外,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精美。

舞台上众多的道具和背景画面都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唐朝的盛况,使观众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氛围。

同时,演员们身穿华丽的古装,让人们沉浸在那个繁华而富有情调的年代中。

音乐音乐是戏曲剧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琵琶记》中的音乐配合剧情非常到位,能够体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尤其是琵琶弹奏的曲子,悠扬的旋律让观众沉浸其中。

每一次琵琶的弹奏都能够表达出角色的情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剧中的唱腔和对白也十分动听。

演员们的歌喉十分出色,能够将情感融入到唱腔中,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还能够通过音乐更深入地了解剧情。

总结《琵琶记》是一部充满悲情和爱情的经典戏曲。

剧情扣人心弦,表演精彩动人,音乐引人入胜。

观看《琵琶记》后,我深切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坚持。

这部戏曲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考的机会。

我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触动,也对人生的意义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琵琶记》会通过其悲剧的美丽和音乐的魅力继续感动更多的人。

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京剧演出,《琵琶记》。

这部经典的京剧作品,讲述了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珍宝,也是京剧艺术的瑰宝之一。

这部作品由元代文学家关汉卿创作于13世纪,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从那时起,它一直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讲述了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

在剧中,杨贵妃是一个美丽、聪明、才艳丽的女子,她的琵琶技艺也是一绝。

而唐明皇则是一个有远见、才华出众的统治者。

他们相爱了,但因为身份的差距和种种阻力,他们的爱情最终变成了悲剧。

京剧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元素。

每一场京剧演出,都是一次视听盛宴。

演员们精湛的唱腔、婀娜多姿的舞蹈和精彩的表演技巧,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享受。

在这部《琵琶记》的演出中,演员们的表演功底无疑是一流的。

他们将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演绎得深情款款,令人动容。

特别是女主角在演唱时所展现出的婉转动人的唱腔,让人陶醉其中。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是非常精致,充分展现了唐代的气派和华美。

《琵琶记》所传达的爱情主题也令人深思。

故事中的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经历了太多的阻碍和磨难,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这令我想到了现实中的许多爱情故事,也许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被实现,但爱情的力量却是如此强大和美好。

观看《琵琶记》不仅带给了我艺术上的享受,也让我思考了更多。

这部经典的京剧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风采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

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和爱人的宝贵。

京剧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与时俱进的演出方式和内容更新,使得京剧在当代依然具有魅力。

观看京剧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总之,观看《琵琶记》是一次难得的文艺之旅。

这部经典的京剧作品以其精妙的剧情和精彩的演出,让我流连忘返。

《琵琶记》读书笔记

《琵琶记》读书笔记

《琵琶记》读书笔记《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由元末明初的剧作家高则诚所创。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之作”,它融合了深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品中,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人间真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赵五娘坚贞、善良、孝顺,为了支持丈夫蔡伯喈的求学之路,她甘愿忍受贫困与艰辛。

而蔡伯喈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新娶的妻子与旧日的誓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赵五娘的无私与坚韧所打动。

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她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与崇高,也让我对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蔡伯喈的矛盾与挣扎也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他在封建礼教与个人情感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除了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外,《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叹为观止。

作品中的曲词优美、音乐动听,将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品在舞台表演上也极具特色,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思考方面,《琵琶记》引发了我对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悲剧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也让我更加关注女性地位与权益的问题。

总的来说,《琵琶记》是一部充满情感、艺术与思考的杰作。

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以及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读琵琶记》一书,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江南水乡的景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恋故事。

虽然已经是一本古典名著,但是它所呈现的爱情主题却是永恒的,久久不会消逝。

领略江南水乡的美景《读琵琶记》所描绘的江南水乡,是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冯梦龙的笔触极度细致生动,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当我们读到水中的梅花,在风里的荷花和车夫的歌声,都让我们感到别具风情的美丽景色。

即使是在今天,许多游客前往江南水乡,也会因为那里的美景而感到惊叹不已。

体会爱情与命运的交错冯梦龙的《读琵琶记》中的主角,是一个女子名叫李香君。

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命运可以发生多大的变数。

女子出身寒微,并不得家族支持及帮助,但她却因为对琵琶的执着和经历的心酸历程迎娶了自己的开创之路。

同时,她所经历的悲剧的体现又彰显出,命运的不可预知与不可逆转性。

我们即使尽了努力,也不能掌握一切。

探究爱情和人性《读琵琶记》是一本具有深刻洞见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探究,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一个社会的内在矛盾。

女主角致力于琵琶艺术,但她的追求却被认为是屈辱和不道德的。

冯梦龙在这里凸显了爱情与道德的冲突,让我们感觉到现代社会中恰当的道德价值观乃是多么的重要。

结语《读琵琶记》一书,通过其细致描绘的江南水乡景色,心酸悲恋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洞见,使得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读者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苦难的启示、探究爱情与人性的真谛等等,而这都使其成为一本至今受人们欢迎的名著。

它是对于人生、人性、以及人的存在方式等方面的深思,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传递。

读琵琶记之感

读琵琶记之感

读<琵琶记>之感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看过一本剧,就属于’元之曲’.中国古典文学中,元杂剧得到大多的赞赏,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的<琵琶记>,是元末南戏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作品之一,被推为”南戏之祖”.“苦尽甜来赵五娘,争得梅花分外香.世人皆传<琵琶记>,敢于日月共流光.”好一句”敢于日月共流光”,让我想起五娘的苦,世人都说黄连苦,怎么比得上赵五娘寻夫等夫之苦.不唱古人孟姜女,只唱一位孝贤女,惠齐河边赵五娘.文中蔡伯喈与五娘相爱甚深,但成亲之时被父亲逼去进京赶考,得到状元郎称号,阴差阳错的被朝中陈侍郎介绍给丞相,丞相看中蔡伯喈的才华和容貌,让皇上赐婚,和女儿牛小姐成为夫妻,蔡伯喈辞婚不成,辞官不成,被迫放弃回乡,但却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结发之妻赵五娘,而后牛小姐知道蔡伯喈有家庭有妻子,贤惠善良使自己父亲牛丞相回心转意,最后五娘,牛小姐和蔡伯喈团圆.之中,当蔡伯喈进京后,全是五娘亲自照顾伯喈的父母的一日三餐和四季衣裳,但是不料黄河吞没了庄稼和山庄,没有了粮食,五娘便自己不吃,把最好的精米留给父母,自己吃糠,还被父母误会以为是自己偷吃好东西.最后还是逃不了饥荒,蔡伯喈的父母先后去世了,五娘没办法安葬父亲,就卖掉了头发,买了棺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去找蔡伯喈,不料他已另娶.离愁绵绵兮,五娘之苦向谁诉.<琵琶记>是由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相同的人物,却有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故事.同样是道德问题,一个是有忠于爱情心地善良的蔡伯喈,一个是六亲不认心肠歹毒的蔡伯喈.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和一个令人唾弃的人物.但两本剧说了同一个形象的人—赵五娘.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好道德情操.不管社会怎么黑暗,官场怎么腐败,家庭怎么不平等,赵五娘依然能在那么艰辛的环境中顽强生活下来,这才是让人们感人肺腑的.如果现在的女人都能像赵五娘一样的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丈夫,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多美好,我不说她缺乏反抗意识,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同样也爱她的公婆,才能这么勇敢的面对一切,面对一切黑暗.能够这么顽强挣扎的活下来,是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学习的,不管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们要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活得更好.客观因素是改变不了一切的,只要你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信心,什么都会过去,不要白白活一辈子,碌碌无为, 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有的人却轻于鸿毛不是说要两袖清风,最起码你要正直,你才活对了,活好了.以上就是我对<琵琶记>的一些自己的见解.苦尽甜来赵五娘,争得梅花分外香.世人皆传<琵琶记>,敢于日月共流光.。

《琵琶记》的合理团圆探究

《琵琶记》的合理团圆探究

《琵琶记》的合理团圆探究《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悲剧之作,描写了唐代名士李贵妃与琵琶师阎罗王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两个主人公都经历了种种艰辛和苦难,最终没有达到真正的团圆,这种结局一直被认为是悲剧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究《琵琶记》中的合理团圆,并分析其意义和体现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记》揭示了人们对于团圆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中的李贵妃和阎罗王,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却都孤独寂寞。

他们之间的相遇,使彼此找到了全心全意的依靠和支持。

他们都渴望能够在一起,共同生活。

这种对于团圆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

而悲剧的结局,却更加凸显了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

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记》中的团圆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结,还包括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故事中,李贵妃和阎罗王之间的爱情不仅是私人感情的体现,也具有了社会意义。

李贵妃在与阎罗王的相遇之前,一直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阎罗王的出现,使她得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并且反抗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

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对于个体自主权和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对于社会和谐统一的追求。

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记》中的团圆并不仅仅是指两个人在一起,也是指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故事中的阎罗王是地府的掌管者,他经常到人间收取人们的魂魄,使人们感到害怕和恐惧。

故事中的阎罗王并不仅仅是一个恶魔的形象,他也是个体与自然之间的调和者。

阎罗王通过弹奏琵琶,使人们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宁静,也将人们的生命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他通过与李贵妃的相遇和相知,实现了自己对于团圆的追求,并且使个体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记》中的团圆是与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反抗相联系的。

故事中的李贵妃是一个被命运束缚的人,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

她与阎罗王的相遇,使她找到了勇敢直面命运和反抗命运的力量。

尽管最终没有达到真正的团圆,但她的生命也传递了一种对于命运的抗争和追求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杨启慧
《琵琶记》中塑造了'全忠全孝'的主人公蔡伯喈,当蔡伯喈依据伦理纲常准则去践行孝道时,却在践行过程中遭遇窘境——蔡家父母最终冻馁而死。

面对'不孝'的现实,他恰恰又成为皇帝旌表孝义的典范,获得'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

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

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情节: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

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

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

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墓,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最后,蔡二郎被暴雷劈死。

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的态度刻画了蔡伯喈的形象,删除了马踏五娘、雷劈蔡伯喈的情节,而代之以'三不从'.这样,男主人公'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罪名,被彻底开脱,从一个背亲弃妇的势利小人变成一个全忠全孝的君子。

思及此,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伦理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宗法等级社会最重要的两伦。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

对亲人的孝是家庭和家族内部最根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延伸至国家,它就是对君主的忠。

因此,忠君和孝亲是内在统一的,忠君就是孝亲的扩充。

但是,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君是万民之主,国为一君之国,对君主的忠诚为无条件的服从。

在这种情形下,忠大于、高于孝是必然结果,是为'始于孝亲,忠于事君',因此就有了'忠臣孝子''忠孝自古难两全'的历史之叹。

《琵琶记》蔡伯喈的矛盾,就其深层意义而言,正是封建伦理纲常中的'忠'与'孝'的矛盾。

无可否认,《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从各方面看都是难得的孝子、忠臣。

偏偏,正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造就了二老冻馁而死,五娘孤苦的悲惨局面,也造成了主人公的根本痛苦。

倘使蔡公不逼试,蔡伯喈就不会去应举,也中不了状元,更谈不上逼官和逼婚了。

蔡公把儿子送上应举之路,就是孝的伦理。

身仕宦,显父母耀门闾,是大孝,而守贫事亲是没出息、没志气,只能算作小孝,功名当然的要强过孝名,从一个村野之夫口中说出这种话来,已足见功名利禄思想的影响之深。

不幸的是,他满心盼着富贵,结果却大违其愿。

儿子一去竟然不归,心愿不成,反遭天灾人祸。

在临终之时,这位热心功名、大讲孝道的贫苦老人终于彻底悔悟,许下几桩心愿:一是自己死后不要葬,'留与旁人,道伯喈不葬亲父';二是劝媳妇改嫁,不必为蔡伯喈守节;三是留下柱杖给张大公,待那'忤逆不孝子蔡邕'回来,打他个'三不孝'.所谓'三不孝',即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可以说,这是以蔡公之口对所谓大孝进行的热嘲冷讽。

这也是控诉了封建君主笼络和利用读书人的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的根深缔固的封建伦理观念。

纵有高官厚禄,琼林玉宴,却顾不得清贫双亲,不能养、不能葬、不能祭,何谈人子之孝?
在《琵琶记》中,'忠'同时也与婚姻形成了矛盾,换言之,也便是国与家构成了冲突。

蔡伯喈成为了状元,当即被牛丞相看中,执意要招其为婿。

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蔡伯喈而言却是天降横祸,'好似合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虽然他敢于逆丞相之意,却终于抵不过圣上之旨:'可曲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化'.只能被
逼着同牛小姐'结鸾凰',又再一次地在心灵上背上了沉重的枷锁。

可见,这种悲剧冲突已然触碰到了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在矛盾,也必然是对这种礼教伦常本身的批判与否定。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蔡伯喈打算力行孝道,因而放弃了科考。

他说:'教孩儿出去,把爹爹妈妈独自在家,万一有些差池,一来别人道孩儿不孝,撇了爹娘去取功名;二来道爹娘所见不达,只有一子,教他远离;以此上不相从。

'但蔡公认为:'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甚至再三劝服蔡伯喈:'你若衣锦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都是喜。

'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蔡伯喈,既不能违背孝道伦理原则又不能违抗父命,在无可奈何之下,踏上应试之路,这是蔡伯喈悲剧命运的开端。

其次,蔡伯喈中了状元后,他一方面惦记父母,另一方面又有结发妻子在家等待,他选择辞官和辞婚。

但君命难违,蔡伯喈又一次在'忠君'的道德观念中选择了屈服,他入赘牛府。

同时,父母在灾荒之年,家破人亡。

这样一个起初'孝父'后来'忠君',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一步步妥协退让,从而成为一个在忠孝边缘苟延残喘的牺牲品。

因而,剧中的蔡伯喈既可是说是全忠全孝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不忠不孝的典范。

这体现在对父母的饿死视为'不孝';对丞相和皇帝的辞婚辞官、对赵五娘的有妻再娶视为'不忠'.由此看出,作者一面在标榜'子孝与妻贤'传统伦理道德,一面又在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子孝是双亲的饿死及一夫二妻的'无礼行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全忠全孝'通常被当做一个理想的价值目标,但二者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所谓'忠孝难以两全'.如果说蔡伯喈在不能尽孝的前提下,为朝廷尽忠,为封建国家全心效力,进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倒也可以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理想人格典范。

偏偏他又无意于仕途,对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不屑,整日里在牛府中思亲念妇,长吁短叹,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事实上,号称'全忠全孝'的蔡伯喈,一方面无力尽孝,另一方面又无心尽忠,偏偏造成'不忠不孝'的悲剧现实,这是一个残酷的讽刺。

如果说,'强婚'只是让蔡伯喈背负了良心的自责和道义的重压,那么'强官'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蔡伯喈内心'忠'和'孝'之间的尖锐矛盾。

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

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

到了这一步,理想社会应有的家庭的淳厚亲情,功名富贵的荣耀,传统伦理道德、伦理政治的理念也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蔡伯喈自始至终都被动地处在忠和孝的夹缝中,处于一种有真情又不敢大胆表现,既对传统礼教的束缚心存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好听任命运摆布的尴尬境地之中。

他的'三不从'和'三不孝'既是顺承的紧密联系,又是因果的必然关系。

'孝'这一原本基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基本伦理观念,在现实中由于濡染上功利性的欲求而被扭曲,也被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加进许多符合其阶级利益的道德内容和伦理规范,因此所谓的'孝'都要和'衷'归结在一起。

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必然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