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介绍

合集下载

《琵琶记》的合理团圆探究

《琵琶记》的合理团圆探究

《琵琶记》的合理团圆探究【摘要】《琵琶记》是一部古典戏曲作品,通过探讨人物命运、团圆象征意义、必然性、感人场景和心理冲突,揭示了合理团圆之道。

在故事中,人物经历各种命运安排,展现出人生的曲折和坎坷。

团圆不仅在情感上具有象征意义,也是命运的必然安排。

感人的团圆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冲突。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总结和未来展望,我们可以评析《琵琶记》的人生意义,深刻领悟到生命中团圆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传统戏曲,更是对人性、命运和团圆的深刻探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关键词】《琵琶记》、合理团圆、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命运安排、团圆象征意义、团圆必然性、感人场景、心理冲突、合理团圆之道、人物未来、人生意义。

1. 引言1.1 了解《琵琶记》的背景《琵琶记》是元曲作品之一,由关汉卿创作于元代。

该剧讲述了刘兰芝与西门庆之间的爱恨纠葛,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

关于《琵琶记》的背景,首先需要了解元代时期的社会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朝代。

在元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学艺术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元代的戏曲艺术尤为繁荣,各种剧种如元曲、杂剧等都有长足的发展。

而《琵琶记》作为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人情世态有着深刻的描写。

关于《琵琶记》的背景,还需要了解剧情主要设定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悲欢离合频繁发生。

《琵琶记》的故事情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充满了悲情与离合的戏剧性。

通过对《琵琶记》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命运安排、团圆的象征意义、以及心理冲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只有深入了解《琵琶记》的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经典戏曲作品。

1.2 介绍《琵琶记》的主要情节《琵琶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统剧本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之瑰宝。

该剧描写了唐代王宫中男女宫廷生活的错综复杂,以及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琵琶记是一部古代戏曲剧目,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通过展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艺术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简要论述琵琶记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琵琶记作为一种戏曲形式,以古代社会的人物命运和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探索,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琵琶记关注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剧中的主要人物杜丽娘以其悲惨的命运和深情的爱情展现了她纯真善良的一面。

而她父亲杜夫人则展示了一个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争,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其次,琵琶记关注了社会问题的反思。

剧中通过对吏治腐败、官宦权势、官宦子弟横行乡里等问题的揭示,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

琵琶记展现了一个以小人物为中心的社会画卷,从中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革。

最后,琵琶记关注了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

剧中的李贵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两个人在命运的摆布下,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历经无穷的磨难和考验后,尤为凸显出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二、艺术特色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外,琵琶记还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在音乐、唱腔、表演和舞美等多个方面。

首先,琵琶记以琵琶曲为独特的音乐形式,贯穿剧目始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琵琶曲以弦声悠扬、音调自由的特点,将戏曲的情节、人物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增添了剧目的魅力。

其次,琵琶记以腔调纯正、表演技巧独特的京剧唱腔为基础,塑造了琵琶记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中的高亢激昂和悲切细腻,将人物的情感转化为声音和节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再次,琵琶记的表演艺术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演员们通过细腻而精确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变化。

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产生共鸣和感动。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探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出。(吃吐介)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贵与一贱, 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生〉……这弦中不弹。
〈贴〉这弦怎地不中?
〈生〉当原是旧弦,俺弹得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 〈贴〉旧弦在那里? 〈生〉旧弦撇了多时。 〈贴〉为甚撇了?
〈生〉便是新弦难撇。
〈介〉我心里只想着那旧弦。 〈贴〉你撇又撇不得,罢罢!
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高明(1307?~1359),字则庆,号菜根道
人,浙江瑞安人。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一、创作动机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
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
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 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 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二、从“三不孝”到“三不从”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娘-----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蔡伯喈-----懦弱而焦灼的心灵
牛小姐-----道德观念的图解
三、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 ,交替进行
2、语言艺术
【孝顺歌】哎得我肚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砻被

高明《琵琶记》主要内容赏析

高明《琵琶记》主要内容赏析

高明《琵琶记》主要内容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明《琵琶记》主要内容赏析【导语】: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琵琶记七言诗全文

琵琶记七言诗全文

琵琶记七言诗全文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

以下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所写的七言诗全文: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首诗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琵琶记中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

第一句“我本将心向明月”表达了蔡伯喈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第二句“奈何明月照沟渠”则表现了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第三句“不是一番寒彻骨”比喻了他历经磨难和挫折,第四句“怎得梅花扑鼻香”则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第五句“十年窗下无人问”描绘了他默默奋斗的艰辛历程,第六句“一举成名天下知”则表现了他最终获得成功和认可的荣耀时刻。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琵琶记中人物和故事的感慨和思考,读来令人深思。

琵琶记里的典故

琵琶记里的典故

《琵琶记》里的典故
《琵琶记》中的典故如下:
1. 《琵琶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南戏《赵贞女》。

不过,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嗜写成了一个全忠全孝的典型。

2. 蔡伯喈在和赵五娘结婚后,便不再想其他的事,整日沉溺于幸福之中。

他的父亲不同意他这样下去,便逼着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结果,在他考中状元后,牛丞相强行将女儿许配给他。

他一直在外做官,并不知道父母皆因饥荒而逝。

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就要辞官回家,但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3. 赵五娘见丈夫离家不归,便一路行乞去京城寻找丈夫。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她找到了自己的丈夫,最后故事圆满结局。

以上是《琵琶记》中蕴含的典故,通过对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这部剧在反映古代忠孝两难全的道德困境的同时,也对一些读书人考取功名就攀附权贵、背信弃义等行为进行了强烈的遗责。

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梗概

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梗概

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梗概一、介绍高明琵琶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京剧剧目,讲述了琵琶名手高明与糟糠之妻的爱情故事。

相传琵琶曲《高阳台》的作者就是高明。

本文将探讨琵琶记中主要角色的独特魅力,特别是糟糠自厌的情节引发的思考。

二、角色分析1. 高明高明是琵琶界的天才,他技艺高超,琵琶声动人心魄。

他对琵琶的热爱和执着使他成为顶级演奏家。

同时,高明也是一个细腻敏感的人,他深情款款地爱着糟糠之妻。

2. 糟糠之妻糟糠之妻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子,她勤劳朴实,对丈夫高明深情厚爱。

然而,在琵琶界的辉煌背后,高明渐渐远离了糟糠,导致糟糠自厌。

三、情节剖析琵琶记中糟糠自厌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琵琶界的荣耀使得高明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忽视了妻子的存在。

经过一番曲折的情节,高明最终明白到,爱妻的关爱和支持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1. 高明的转变高明通过琵琶的声音与糟糠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过失。

演奏《高阳台》时,高明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与糟糠的美好时光,它成为高明觉醒的转折点。

2. 糟糠的自厌糟糠对高明的冷落感到自卑和自责,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高明如此优秀的丈夫。

这种自厌的情绪逐渐侵蚀着糟糠的心灵,使得她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和愤怒。

3. 重归于好高明终于意识到自己对糟糠的冷落,他感到无比内疚并主动向糟糠道歉。

糟糠也看到了高明的真诚,他们重新走到一起,并重新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之火。

四、思考与启示高明琵琶记中糟糠自厌的情节让人深思。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1. 珍惜伴侣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家庭和伴侣。

成功的背后,是我们应该与爱人共同分享的幸福。

2. 沟通与关怀糟糠自厌的情节告诉我们,沟通和关心是维系爱情的重要因素。

及时的交流与表达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3. 自我反思高明意识到自己的冷落,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多反思,从而找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

4. 爱的力量糟糠之妻对高明的无条件爱是强大的力量,它使高明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高明琵琶记

高明琵琶记

高明琵琶记元末高明的《琵琶记》是在“宋、元旧篇”《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主观意图是表彰“子孝共妻贤”。

其与原作的最大不同之点,是将马踹五娘、雷打伯喈的结局改为“一夫二妇,旌表门闾”的结局,充分表现了蔡伯喈的内心矛盾、软弱性格和苦闷心情,塑造了赵五娘这个善良纯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的悲剧典型。

剧本的具体内容超越了的主观意图。

《琵琶记》采取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现实生活,语言优美,曲辞富于表现力,是戏文中首屈一指的杰作。

徐渭《南词叙录》介绍的“宋、元旧篇”诸戏文,我们都无法确定它们的和产生的时间。

但关于高明的生平和他创作《琵琶记》的年代,我们却大略知道。

这对于了解这部重要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一、高明的文化思想与创作主张据推断,这位作家生于1305五年左右,死于明朝初年,大约活了七十来岁①。

他的一生,主要的是在元帝国走向衰弱、崩溃和灭亡的时期中度过的。

在他四十岁以后,这个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联合统治的帝国,已经由于农民的不断起义而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1348年方国珍的起义之后,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所率领的农民武装相继出现。

经过群雄混战的局面,中国历史终于在1368年揭开了新的一页,由元朝变成了明朝。

在这几十年当中,突出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用说,对于作家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教育,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这时的剧坛风习对《琵琶记》的产生也有推动作用。

在元代中叶以后,杂剧已经趋向衰落,到了顺帝时(1333—1368),戏剧界就有显著的“亲南而疏北”的倾向,这就逐渐地改变了只有北曲杂剧才“有名人题咏”的现象,一些有才情和修养的文士,也开始从事于戏文的创作了。

而高明,则正是由于写了像《琵琶记》这样杰出的戏文,才使他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

他的祖父天锡、伯父彦,都是诗人。

在家庭的薰染之下,他从小就好学能文,后来从大儒黄潘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记
【简介】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剧情】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
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

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个性】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
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

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

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

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人间。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丈夫。

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

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

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

他被迫招赘牛府,生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

他并没有因赘人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

他是一个忠于爱情,有良心,有善心的丈夫。

蔡伯喈的形象,也是颇为感人的。

虽然赵五娘、蔡伯喈的形象中,也有愚孝的成份,但是瑕不掩玉。

张广才也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义”的化身。

饥荒年间,他将得到的救济粮分一半给赵五娘,帮助她一家度日。

蔡公蔡婆死后,他又赠送棺材,帮助这
个弱女子葬送公婆。

他救人于危难之中,有恩于人还不图报答。

他那颗同情苦难之心,救人危难之心,助人为乐之心,是中华民族的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无私之心在闪闪发光。

因此,张广才的形象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的形象。

【结构】
《琵琶记》是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中,有许多剧本都是双线结构,但在这些双线结构中,所组成的两个故事,有许多是互不相关的,它们不能彼此促进,互为增辉。

而《琵琶记》的双线结构不同,它们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个主题。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

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

蔡伯喈、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
识的人,说起话来,自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

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

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

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

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雕琢。

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

赵五娘这条线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贫穷生活而决定的。

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子云诗日。

他们生活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

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

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

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
期写成的。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评价】
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

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总之,《琵琶记》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欣赏玩味。

因此,《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

【现实意义】
《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

此剧写“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高明把蔡伯喈的形象和故事的结局进行重大改造,使人物、主题、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

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

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
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

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这是好的。

《琵琶记》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