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人物分析
试论《琵琶记》人物形象的伦理道德内涵

试论《琵琶记》人物形象的伦理道德内涵《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戏曲作品,其人物形象描绘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
本文试图探讨《琵琶记》中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
首先,女主角李师师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形象。
她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她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对于坚持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追求。
她的形象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即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其次,男主角程咬金则展现了勇敢和忠诚的品质。
程咬金是唐玄宗的亲信将领,他对国家和皇帝忠诚无私。
他舍弃了个人的私利,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他的形象体现了忠诚和勇气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应当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保护家国安宁是每个人的责任。
另外,反派角色李靖是一个具有贪婪和不义之徒的形象。
他为了追求个人的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地欺骗和迫害他人。
他的形象警示了人们贪婪和不义行为的危害,以及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伦理道德损害。
通过对比李靖与其他正直人物的对比,戏剧强调了道德正义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追求公正和廉洁的品德。
除了以上主要人物形象,琵琶记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每个角色都体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内涵。
这些形象的塑造,通过描述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传达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于道德准则的认同。
总的来说,《琵琶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伦理道德内涵。
通过对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坚持原则、忠诚勇敢、追求公正和廉洁的品质的推崇。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为戏剧增添了深度和复杂性,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深刻的道德观念,启发人们思考和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
试析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试析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琵琶记赵五娘的形象是善良纯朴、自我牺牲、任劳任怨的贤孝妇形象。
在剧中,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她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非常丰满,展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淳朴、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等优秀品质。
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甚至在饥荒年间,把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去世后,她甚至不惜剪下自己的长发,沿街叫卖以换取棺材,又用麻裙包土为公婆筑坟。
尽管生活对她不公,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责任,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为家庭和公婆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赵五娘的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庭责任的重要体现。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和家庭责任的真谛,同时也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柔弱和坚韧。
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美德的象征。
总的来说,琵琶记赵五娘的形象是一个善良纯朴、自我牺牲、任劳任怨的贤孝妇形象,她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优秀品质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简述高明《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特征

简述高明《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特征高明的《琵琶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剧作,它不仅有着紧凑的情节、深刻的思想、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等特点,同时还创造出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独特、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那位英姿飒爽、英明果毅的女主人公,赵五娘。
以下就从她的形象特征方面来具体阐述一下。
首先,赵五娘的忠贞正义是她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在剧中,她不仅坚持保有自己那一份纯洁美好的爱情,不畏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为自己的真心所动,坚持与潘金莲斗争到底,而且还以无私的爱心感化了那些堕落的好色之徒,让他们悔改回头,最终陷入痛苦的苦境也没有动摇她的道义精神。
这种充满正义和责任感的品质,让赵五娘的形象更加伟大和令人敬佩。
其次,赵五娘的自信和果敢也是她独特的形象特征之一、作为一位女性,她并没有被阻碍造就她的朝气和英姿,反而越战越勇,越战越有勇气,每经历一次困难和磨练,她就变得更加坚强和果敢。
她是那种不惧挑战和艰难险阻的女性,始终坚信自己的大志和目标,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创造了一个让后来人憧憬的传奇形象。
第三,赵五娘的智慧是她我们关注的另一个形象特征。
这位智勇双全的女性,不仅善于在危急时刻化解危机,还善于运用她的才智达成她想要的目标,如她用灵便的嘴巴和机智的头脑,挑战潘金莲,“口诛笔伐,算无遗策”,成功地擒获了她的心,解决了之前的危机。
最后,赵五娘的激情和感性也是她最迷人的形象特征之一、她那异常纯洁、执着的爱情,是全剧的灵魂和情感支点。
她秉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原则,明确表达出了自己无法言喻的爱情,从而唤起了周围人的羡慕和敬佩。
正是她这种感性的特质,让她的形象更加真实自然、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赵五娘是该剧最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智勇双全、忠贞正义、自信果敢、感性纯洁,这些特质彰显出了她的非凡魅力和深刻品格,使她成为一位令人着迷的文学英雄。
《琵琶记》蔡伯喈形象意义。

《琵琶记》蔡伯喈形象意义。
《琵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戏曲作品,蔡伯喈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象征性。
通过他的形象,可以揭示戏曲人物的家族背景、个人品质和社会地位。
同时,蔡伯喈也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生观,强调了忠孝、责任和坚贞的价值观。
以下是蔡伯喈形象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在《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家族背景给予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基础。
蔡伯喈在剧中是一位富豪,他的家族是京城的名门世家。
这个背景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和世袭贵族的存在。
蔡伯喈的财富和地位使得他能够享受富足和荣耀,但也带来了他的家族压力和期望。
这种背景传达了贵族阶层的社会责任和身份的困境。
其次,蔡伯喈的性格特点也给出了他的形象意义。
他被描述为贤良和正直的人,忠孝的典范。
他爱惜蔡家的家产,提出要“省财”,并且保护和关心自己的表妹杨贵妃。
蔡伯喈的高尚品质和家族责任感,表现出他对家族和社会的忠诚。
他的形象在戏剧中强调了中国文化中的封建伦理和家族观念,以及个人品格和行为的重要性。
第三,蔡伯喈的形象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性角色的价值观。
蔡伯喈在剧中展现了男子气概和坚定的意志。
他拒绝了杨贵妃的爱意,坚守了自己对家族的责任。
他选择了婚姻和家庭的纸醉金迷之外的真正价值。
他的决定和行动代表了男子汉的坚守和责任感。
这种形象在古代社会中是受到称赞和崇拜的。
蔡伯喈的形象挖掘了男性荣誉感和责任感,传递了一种男子汉应有的品质。
最后,蔡伯喈的形象还在戏剧中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承继。
他是一个热爱音乐和琵琶的人,他的才艺几乎和他的财富一样出色。
他在乐舞中的才华吸引了杨贵妃,也让观众对他的形象更加深入地认识。
蔡伯喈的音乐才华显示了他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并将传统音乐艺术与个人生活和家族责任相结合。
蔡伯喈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价值以及音乐艺术的重视。
总结起来,《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背景和封建伦理观念。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作,它展演了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悲剧,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经典,其悲剧精神丰富而复杂。
它首先是一部生活悲剧,又是一部时代社会的悲剧。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其悲剧精神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从戏剧冲突和伦理上揭示其悲剧精神。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颇有特色,全剧的核心冲突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关乎两股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该剧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喈洞房花烛,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
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这些巧妙的安排,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其悲剧精神,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二、从《琵琶记》所写内容来反映其悲剧精神。
戏剧围绕“三不从”展开: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所叙写的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
首先,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他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琵琶记

《琵琶记》——“画工”之作
1、明代何俊良认为:“……戏文以高则诚之 《琵琶记》为绝唱,大不然。……《琵琶》 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 2、沈德符认为王世贞的看法是“识见未到 深处”,那种认为《西厢记》、《琵琶记》 是“绝唱”,乃“井蛙之见”。 3、李贽则认为《琵琶记》是“画工”之作, 终不及《西厢记》为“化工”之作。
3、说牛丞相
牛丞相是《琵琶记》中一个简单又复杂的人 物。其出场不多,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他作 为统治集团的代表。对其的定位为“相非贤 相,父属严父;一定要招伯喈为婿,蔡家灾 难由他造成;最终仍让伯喈迎亲及归守庐墓, 也不得全归罪于他。 牛丞相是悲剧的制造者,并非出于蛮横残暴, 亦非奸邪佞恶,而主要的是一种“自私”。 为稳固自己的地位招贤。
《琵琶记》的人物论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人施义张广才,有贞 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1、说蔡伯喈 2、说赵五娘 3、说牛丞相 4、说牛小姐
1、说蔡伯喈
全孝
蔡伯喈考虑到父母年老,无人照料,面对此景,他“沉吟一 和”,放弃了谋求功名腾达的念头。而为了完成年迈的父亲改换 门庭的愿望,还是踏上了仕途。
淡泊名利
蔡伯喈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从他“三不从”中就可以明显 看出来。去参加科考也是蔡父的逼迫。在高中后,又辞婚,辞官。
软弱
这一性格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就在蔡伯喈“畏牛”,害怕权势, (“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避开与牛相的正面冲突,企 图以其他方式缓解冲突。
2、说赵五娘
孝妇贤妻
《琵琶记》的总体评价,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但对于赵五娘的 形象,却是从明清时期直到当代,众口一词,大加褒扬。她善良 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 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 德。 赵五娘岁着意恪守 妇道,但她原本无意做“孝贤妇”。 伯喈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责任自然落到她身上,使她落到不 得不做孝妇的境地。“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中“索性”二字,充 分说明她的无奈。
《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分析

《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分析
答案:蔡伯喈从民间故事中“背亲弃妇”的反面人物,改写成了“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
剧作中特意安排的“三不从”的情节:蔡伯喈不愿远离亲人上京赴试,却不为父亲所从;他不愿重婚牛府,却不为牛丞相所从;他不愿做官,却不为皇帝所从。
这样的改编,一方面深刻地发掘了蔡家悲剧的成因,蔡家的悲剧已不是蔡伯喈个人道德品质所造成的,而是皇帝和牛丞相造成的了。
面对“三不从”蔡伯喈只能空发“他乡游子不能归,高堂父母无人管”的叹息了。
在这里隐含着作者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批判。
另一方面,这样的改编也大大丰富了蔡伯喈的艺术形象,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封建书生的性格,他既执拗迂阔又怯懦动摇,既满腹牢骚又因循苟且。
虽然作者力图把他塑造成“全忠全孝”,但他的实际行为、心理及其后果,却是既不忠也不孝。
这样的艺术形象有助于启发人们去思考封建文人士大夫处身于道德准则和现实政治的挤压之间,那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从而引发出对封建道德本身的合理性的怀疑。
戏剧史作业,《琵琶记》的各出大意及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记》剧情梗概第一出副末开场:副末略述《琵琶记》大意第二出高堂称寿:新夫妇趁春光称庆双亲功名利无贵于一家安乐第三出牛氏规奴:家奴思春秋千架上闲闹春小姐清幽百花园里严训奴第四出蔡公逼试:奉椿萱心被迫登功名路换门闾意强于守子嗣情第五出南浦嘱别:蔡伯喈辞别新婚妇,无限离恨高堂事尽嘱张太公,尚自不舍第六出丞相教女:丞相选婿定要状元郎庭前聒噪驱散众媒婆为存名声严教春闺女第七出才俊登程:万里辞家非一人功名路上有诗酒第八出文场选士:风流试官立新意饱学才子对妙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第九出临妆感叹:赵五娘思君懒弄妆奉高堂无怨莫相忘第十出杏园春宴:状元游街有好骑琼林赴宴巧排设落马秀才作丑文万般仍是读书高第十一出蔡母喈儿:饥荒难耐,老母苦怨蔡翁和美无望,孝媳善劝公婆第十二出奉旨招婿:牛太师奉旨欲招状元婿丑媒婆受命往说天赐缘第十三出官媒议婚:蔡伯喈思归难成魂欲断管媒婆饶舌议婚心正热第十四出激怒当朝:蔡伯喈效李密欲上陈情表牛太师生怒意偏留状元婿第十五出金闺愁配:状元不从,端庄小姐生愁思姻缘难迫,无奈老父苦相逼第十六出丹陛陈情:蔡伯喈午门上表黄门客朝堂传情圣君主不矜私情自古来难全忠孝第十七出义仓赈济:福有双得,李社长平日官粮喂,祸起栽里正祸不单行,赵五娘孤身奉高堂,取稻反被劫一家三口难度日幸得张公义接济第十八出再报佳期:功名摆不脱姻缘急相促第十九出强就鸾凰:婚事急,且入新洞房无奈何,难顾旧人哭第二十出勉食姑嫜:为奉姑嫜衣衫尽典,孝心反被误有夫难依糟糠偷食,命似黄连苦第二十一出糟糠自餍:高堂羞见孝儿媳,老妇命丧五娘难送老婆婆,张公周济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蔡伯喈深愁难遣,瑶琴暗抒牛氏女不解其情,杯酒相慰第二十三出代尝汤药:孝媳亲尝汤药,卧病蔡公有愧言生儿不葬亲父,遗杖张翁笞逆子第二十四出宦邸忧思:思归心切情难言暗寻乡人寄家书第二十五出祝发买葬:时逢荒年,再无衣衫典碎钱蔡公既亡,便剪青丝抵丧银第二十六出拐儿绐误:暗寻同乡人恰遇诈拐儿尽散金银去可怜家书误第二十七出感格坟成:独身无援,五娘自家苦造坟神冥动容,阴兵相助巧筑台第二十八出中秋望月:中秋望月,娇妻声声赞良辰睹物思人,孝夫句句怨寒夜第二十九出乞丐寻夫:画姑嫜真容,抱旧时琵琶,五娘千里寻夫守故人坟茔,嘱相逢言语,张公挥泪送别第三十出瞷询忠情:贤妇深究蔡邕意怯夫终露离恨情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贤女言情说理欲往陈留太师抛仁舍义阻其返乡第三十二出路途劳顿:路途劳顿为寻夫世事难料怕相逢第三十三出听女迎亲:太师静心思仁义李旺承命接亲家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欲祭姑嫜,琵琶拨完却是风子闹真容挂却,道姑回避急把真容漏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遘:两贤妇巧相遇,清释前嫌定计策妙题诗,索盼相认第三十六出孝妇题真:蔡邕拾画,家奴巧挂五娘题诗,身份暗示第三十七出书馆悲逢:蔡伯喈悔愧难读诗书,怒见题诗牛氏女明理巧引五娘,悲逢书馆第三十八出张公遇使:张太公巧遇李旺释前误老高堂已去五娘需回寻第三十九出散发归林:夫唱妇随,同回故里祭高堂丞相托女,骨肉分离盼早归第四十出李旺回话:李旺枉行归回话太守上表早请旌第四十一出风木余恨:蔡伯喈迟归祭祖,余恨不绝张太公久相扶持,盛情难报第四十二出一门旌表:蔡氏一门获旌奖旧时门闾终得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施仁施义”张广才。
《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配角就是张广才了。 ;作者给他的定 位是“施仁施义” ;是作为一个侠客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形象里隐藏 着作者对人世温情的呼唤;有着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目标。他与蔡 伯喈家只是邻居;但却在受了蔡伯喈之托后;几次相助;即使是在饥 荒之年也没有只顾自保;时常接济赵五娘;宽慰蔡伯喈双亲;在蔡伯 喈双亲去世之后;帮助赵五娘办理后事。特别是赵五娘要上京寻找蔡 伯喈的时候他的那番嘱咐;那番关切;更让人感到了温暖;在那样一 个年代里;人人难自保的时候;他还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一个弱女子。 施恩不望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始终将“侠义”作为自己的 人生道德标准。可以说;张广才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的、完美
赵贞女是封建社会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 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竭尽全力奉养公婆;后又“祝发买丧” ; 麻裙包土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爱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 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孝顺、贤良。 《琵琶记》的难得之处;不仅在 于塑造了这样一个贞洁孝妇的形象; 还在于它将这个孝妇的形象塑造 得极为丰满;有血有肉。她不仅仅是如菩萨般那么高尚纯洁、遥不可 攀;她还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普通妇人。赵五娘的初愿;是“偕老夫 妻;长侍奉暮年姑舅” ;甘守清贫的生活;只求夫妻和美;家庭和睦。 但她是一个封建妇女;她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她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像丈夫赴试这样的大事;她根本不得插手;她只能遵从他们的决定 她虽然曾经埋怨公公的逼试;要拉伯喈去向公公劝说;但欲行又止; 深怕被责“不贤” ;被说迷惑丈夫。蔡伯喈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 责任全部落在她的身上;使她落到了不得不做孝贤媳妇的境地 “也 不索气苦;也不索气苦;既受托了蘋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
者的创作意图就是要体现“风化” ;表现社会状态;彰表“孝子”和 “贤妻” ;同时赞扬了友邻互助的侠义风范。
一? “全忠全孝”蔡伯喈。
蔡伯喈原是看淡功名利禄的;本想着“甘享清平;力行孝道” ;但是 在老父“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的逼迫下;深受封建礼教 影响的他不得违抗父命;只得离乡背井去赶考;盼着有一天可以“脱 白挂绿” 、 “济世安民” 、 “光耀门楣” ;却没想到这样的离开是之后所 有悲剧的开始。中了状元的他被牛丞相招赘;又得皇帝的赐婚;不得 违抗君命;只得想着“待三年期满” ;便可“双双两个归昼锦” 。在牛 府中;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整天闷闷不乐;思念家中的双亲和 新婚离别之妻。他的这些表现;都体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 的压制下软弱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他既放不下现在如花似玉的娇 妻;也放不下在家行孝道的糟糠之妻既想回乡照顾年迈的双亲;又 惧怕牛丞相的势力既不愿意做官;又不敢违抗君命。他就这样处在 矛盾之中;无法自拔;无法解脱;这使得他整天抑郁不快;而又不敢 对人倾诉;不敢发泄他的情绪。只能“诉请荷池” ;只能在中秋之夜 对月空叹; 只能这样优柔寡断、 委曲求全。 他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 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 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 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他的软弱性格与封建纲常伦理一起导致了悲
妻;也得名书青史;省了些闲凄楚% ”礼教的熏陶;家庭的责任;使 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只能干脆以做个“孝妇”自解; “索性”两字; 充分说明了她的无可奈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对婆婆的猜疑有过 怨恨;所以才有了“糟糠自餍” ;将自己比作那“吃尽控持”的糠; 得出了“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的感 慨;将她的苦楚描绘的淋漓尽致;实在是令人心生怜悯。说到造成赵 五娘人生悲剧的源头;无疑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作者深刻的揭露了封 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是一种难言的痛; “便埋冤杀了; 也不敢分说”的苦楚。
剧的发生。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大多不敢直面人生; 不敢坚持意愿; 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或是采 取驼鸟式的方法自我安慰; 或是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 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因此;蔡 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 “有贞有烈”赵贞女。
的市民形象;作者借张广才的行为来教化民众;服务封建统治;使封 建统治能够平稳地发展。
除了这三个重点描写的人物形象之外; 作者还塑造了其他的一些生动 的形象;比如“几言劝父”的牛小姐;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形象;也 是封建社会善良贤德的女性的代表。 《琵琶记》作为元末南戏的代表;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 没有仅仅通过言语行为等外在的表现来体现人物 性格;还充分地进行了心理描写;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所以说;高 明的《琵琶记》在继承先代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实际;将元代 的南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一读。
《琵琶记》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师范:
0801401005
张芳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 《琵琶记》 。 《琵琶记》 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 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 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 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 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神天震怒。 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而《琵琶记》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把 “负心汉蔡二郎”改为“全忠全孝蔡伯喈” ;这样的改变符合了元末 的时代潮流。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馀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 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与此相联 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 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 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 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 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 ;以同情 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作者在开 篇的时候写道 “古往今来;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才子佳人;也有 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说明了作